科概考试参考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120.50 KB
- 文档页数:19
科概试题一、名词解释1、科学:1.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活动。
即知识生产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2.是一种知识体系;3.是社会发展的实践力。
P12、黑箱方法:在尚未了解物质系统内部结构和运动细节的情况下,通过人为地对黑箱系统施加作用, 观察和记录其输出,找出输入和输出关系,由此研究黑箱的整体功能和特性,并推断其内部结构的一种研究方法。
P1373、核能:是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时放出的一种高度密集的能量。
P1764、知识经济:以现代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基础上,将使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平衡得以真正实现,第一次真正实现技术、环境、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P2555、纳米材料:指粒子平均粒径在100纳米一下的材料。
P1736、技术:人类在为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调节、控制、改造的知识、技能、手段、规则方法的集合。
P77、数字通信技术:有关数字信号处理、传输、交换的技术。
P1538、生物修复: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项清洁环境的低投资、高效益、便于应用、发展潜力较大的环保技术。
P2389、黑体:能全部吸收外来电磁辐射而毫无反射和透射的理想物体P6910、细胞工程:以细胞为基本单位,在离体条件下而进行培养繁殖或人为地使用细胞的某些生物特性按照人们的意愿发生改变,从而改良生物品种和创造新品种,或加速繁殖动植物个体以获得有用物质的过程。
P16111、酶工程:酶工程就是利用酶或含酶的细胞所具有的某些特异催化功能,利用生物反应器(及发酵罐)和整个工艺过程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产品的一种技术。
P16112、超导材料: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电阻完全消失,产生超导电性的材料。
P16613、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利用因特网把分布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相互独立的计算机、数据库、存储器和软件等资源连成整体就像一台超级计算机一样为用户提供一体化信息服务。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各章综合复习题第一章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及作用一、名词解释1、基础科学2、技术科学3、工程科学4、实验技术5、基本技术6、产业技术7、小科学8、大科学9、高技术10、高技术体制11、高技术管理12、高技术产业13、科教兴国14、环境问题15、资源问题16、可持续发展17、人文精神18、科学精神19、科学20技术21、863计划二、简答题1、现代科学和技术分别有哪三个部分组成?2、现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3、大科学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发展大科学的战略有哪些?4、高技术有哪些主要特征?包括哪些方面?5、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基本观点是什么?6、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哪些?7、高技术对现代社会的积极和负面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8、如何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进行高科技时代人文精神的培养?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986年3月,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邓小平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上,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于1986年11月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
攀登计划为了加强国家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推动基础性研究持续稳定地发展,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国家从1992年起设立“攀登计划”。
“攀登计划”项目的遴选,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之一:(1)属于学科前沿性研究,预测在本世纪末可能取得重大突破;(2)具有重要应用背景,为我国经济建设所急需,国际上很活跃;(3)能发挥中国地理、资源和研究工作特点,可望取得中国特色的成果;(4)已在国际上具有优势,居世界先进水平,将继续取得重大进展的研究。
现代科技概论重点考试范围:三至十章1.材料的发展(p52):10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1万年前人们对石器进行加工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后期出现了用粘土烧制的陶器—公元前5000人类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1200年,人类进入铁器时代—18世纪钢铁工业的发展,成为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19世纪,现代平炉和转炉炼钢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真正进入钢铁时代,与此同时铜铅锌得到大量应用,铝镁钛相继问世,—直至20时世纪,金属材料在工业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中叶以后,新材料(发明之母、产业粮食)出现了跨时代的变化,首先是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的问世及应用(尼龙、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等塑料;维尼纶、合成橡胶、新型工程塑料、高分子合金、功能高分子材料)其次是陶瓷,20世纪50年代合成化工原料和特殊制备工艺的发展使陶瓷由传统陶瓷向先进陶瓷转变。
(1)第一代天然材料(2)第二代烧炼材料(烧炼材料是烧结材料和冶炼材料的总称,其中制瓷技术的发展为原始的冶金技术打下基础,而冶炼技术始于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发明的从铜矿石中冶炼出金属铜的技术)(3)第三代合成材料(包括化工合成、超铀元素和特种合金,其中化工合成出现在20世纪初,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已广泛应用;超铀元素指原子序数大于92的元素的统称,是人工方法制造出的一些放射性元素;特种合金是钢铁中加入一些特殊元素如镍等使之有一些特异性能)(4)第四代可设计材料(复合材料属于这一类)(5)第五代智能材料注意:上述五代材料并非淘汰制而是并存制。
(p53)2.材料的分类:P53-54(给出材料名称判断类别)(一)根据材料来源:天然材料(直接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包括矿物、植物和动物)和人工材料(以天然材料为原料,通过人为加工制造出的材料,如陶瓷、玻璃、合金)(二)根据材料的用途和性能:结构材料(利用其强度、韧性、弹性等力学性质以承受一定负荷的材料,是机械制造、工程建筑、交通运输、能源利用等的物质基础)和功能材料(利用物质的各种物理和化学特性发展起来的材料,如导电材料、绝缘材料、半导体材料、固体激光器中的红宝石棒)(三)根据材料的成熟程度:传统材料(指发现或发明比较早,开采和制造的技术比较成熟,已大批量生产,目前广泛使用的材料)和新兴材料(已研制成功,但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尚未大批量生产,未能广泛普及应用的材料)(四)根据材料的化学性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五)根据材料的领域:建筑材料、电力工业材料、信息材料、航空航天材料、能源材料(六)根据晶态:多晶材料、单晶材料、非晶材料3.材料科学技术的概念(p54):材料科学是以力学、固体物理学、热力学、化学、晶体学等为基础,结合冶金、化工等科学技术,从总体上研究材料的种类、功能、基本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及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的科学。
1.要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必须改变资源的利用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
2.复合材料中一种材料作为基体,另一种材料作为增强剂。
与第一、二代复合材料相比,第三代复合材料主要是在基体方面作了改进。
3.激光器主要由工作物质、泵浦源和谐振腔构成,它主要是解决粒子反转问题。
4.非线性方程有一种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外界微小的扰动都将导致解的巨大变化,有时甚至会面目全非,即洛伦兹提出所谓蝴蝶效应。
5.19世纪末由物理学领域所谓“两朵乌云”引发的革命,最终产生了相对论和量子论两大理论。
6.按是否随它本身的转化或人类的利用而日益减少来划分,能源可分为再生和非再生。
7.集成度是标志集成电路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即指在一定面积的硅片上所集成的晶体管元件的数量。
8.2005年10月我国的神舟6号飞船顺利升空和安全着陆,首次进行了多人多天的飞行,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又迈出重要一步。
9.以光谱或温度为横坐标,光度或绝对星等为纵坐标的图谱叫赫罗图。
处在该图左上方到右下方的对角线狭窄带区内的恒星为主序系星。
10.在距地面约36000千米的赤道上空等间隔放置3颗静止卫星就可实现除两极外的全球通信。
11.在系统实现空间、时间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如果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扰,仅是依靠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来达到,这种系统称之为自组织。
12.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殊片段。
13.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形成的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从还原论到统论;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从决定论思维方式到非决定论思维方式;从精确思维到模糊思维。
二.关联题物质波德布罗意能量子假说普朗克宇宙大爆炸伽莫夫星系红移定律哈勃阿基米德《论杠杆》赖尔《地质学原理》林耐《自然系统》哥白尼《天体运行伦》维纳控制论贝塔朗菲系统论道尔顿原子论申农信息论STM 扫描隧道显微镜GPS 全球定位系统ES 胚胎干细胞HGP 人类基因组计划三.单项选择题1.分形与混沌是(A)的。
A.内在一致B.实质不同C.外在相似D.完全不同2.下列(D)不能作为研究微观粒子结构的工具。
2021秋季电大现代科技基础知识期末考试资料单选1.原始手工业诞生的标志是(c、制陶)技术的发明2.以下关于力和运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物体运动需要力的维持)3.(c、量子)是组成一切能量的最小单元4.实验和数学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就是由(b、伽利略)创办的。
5.实物粒子的波动性首先被(b、电子)绕射实验所证实6.(a、狭义相对论)的实质就是明确提出了一种代莱时空观7.(b、dna芯片)就是一种高密度的核苷酸阵列8.(a、光量子论)说明,光具备波粒二象性9.酶的主要成分就是(d、蛋白质)10.在电动机的工作过程中,能量转化是由(d、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流动(d、就是相同的,能量就是单向性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12.下表为电磁波谱序列: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线、紫外线、x射线、r射线,以下各选项中正确的是(c、波长由左至右渐减,频率则渐增)13.高密度的核苷酸阵列是(b、dna芯片)14.以下哪一波段的电磁波可以反射电离层(d、微波)15.原子能和平利用的关键在于(d、可控链式反应的实现)填空题:1.(基因工程)又称dna重组技术,就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部分。
2.(细胞)就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就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元。
3.被称作古代“最了不起的思想家”和“最博学的人”就是(亚里士多德)。
4.(天文)研习和力学就是近代自然科学最先发展出来的两门学科。
5.古希腊的科学成就最注重的整体表现就是在(自然哲学)方面。
1913年,玻尔把量子概念推广到原子内部的能量状态,提出了一种(量子化)的原子结构模型。
7.dna所随身携带的遗传信息在从细胞核中传达至细胞质的过程中,必须靠另一种核酸——(rna)。
8.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理论核心就是(自然选择)学说。
发酵工程亦称为(微生物)工程,借助发酵工程,人类获得了无数美味食品和药物。
10.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的确立,是(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
复习特种陶瓷—材料的结构—.材料科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失效—特种陶瓷—硅酸盐水泥—热处理—纳米材料判断题1. 低碳钢的硬度及塑性均比高碳钢的高。
错2. 橡胶是在高弹态下使用的高分子材料。
对3. 玻璃是一种晶体材料,它具有透光性、抗压强度高、但脆性大的特点。
错4. 位错、空位、间隙原子都是实际晶体中的点缺陷。
错5. 什么是材料?如何进行分类?材料是指人类社会可接受、能经济地制造有用器件或物品的固体物质。
6. 什么是材料的成分?什么是材料的组织?什么是材料的结构?材料的成分是指组成材料的元素种类及其含量,通常用质量分数(w),也可以用粒子数分数表示。
材料的组织是指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能反应各组成相形态、尺寸和分布的图像。
材料的结构主要是指材料中原子的排列方式。
7.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四大要素是什么?材料成分,结构,工艺,性能。
8. 传统陶瓷坯料常见的成形方法及生产工艺?9. 什么是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具有哪些性能特点?高分子材料是由可称为单体的原料小分子通过聚合反应而合成的。
力学性能:最大的特点是高弹性和黏弹性。
电性能:绝大多数高分子材料为绝缘体。
热性能:绝热性。
10. 什么叫复合材料?按基体材料分为哪几类?复合材料指由两种或更多种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不同的物质,经人工组合而成的多相固体材料。
复合材料可分为基体相和增强相。
按基体分为树脂基、金属基陶瓷基。
11. 陶瓷由哪些基本相组成?它们对陶瓷的性能有什么影响?晶体相、玻璃相、气相。
12. 简述提高陶瓷材料强度及减轻脆性的途径?13. 按照用途可将合金钢分为哪几类?机器零部件用钢主要有哪些?可分为结构钢,工具钢,特殊钢和许多小类。
轴,齿轮,连接件。
14. 材料典型的热处理工艺有哪些?什么叫回火?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钢件淬火后,为了消除内应力并获得所要求的性能,将其加热A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叫做回火。
论述1人类基因组计划及我国在其中的作用:122是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的,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楚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
我国于1999年7月在国际人类基因组注册,得到完成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上一个约30Mb区域的测序任务。
该区域约占人类整个基因组的1%,简称“1%项目”2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262题及产生的原因:260问题人口问题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酸雨现象森林的破坏物种的消失原因:①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和谐。
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伴随着这种成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人的过度自负而来的是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的开发和无节制的消耗,但最终因破坏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从而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②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不和谐。
第一,目前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追逐高额利润为最终目的,引导着人际关系走向以货币为中心的自我利益追逐,把个人利益推向极点。
其次,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不和谐还表现为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富国”与发展中“弱国”之间,资源的占有和财富分配上的不公正。
③科学技术的不完善。
生态环境问题与科学技术的不完善有着直接蛋的关系。
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人们对自然规律3联系实际,试述现代化学的地位及作用:103现代化学是一门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科学。
了解它,就能更好地认识和说明生活和生产中的化学变化和现象,就能控制这些变化,消除或者降低这些变化有害的方面,并使变化向有利的方面发展。
运用化学研究的成果,还可以探索生命现象的奥妙,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的环境,增加食物和营养品,促进农业发展等。
总之,化学与科学生活、生产有着极其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实际(1)化学与人类生活。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复习资料-湖北自考网湖北自考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复习资料--来源:湖北自考网[湖北自考网论坛]tan1019:现代科学技术概论1、什么是科学和技术?答: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与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事业,包含四种含义:⑴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⑵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⑶科学是一种探求真理推进知识的活动;⑷科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事业。
技术:就是规范化的技巧和技能,也就是方法;包括实现技能技巧时的各种工具或设备,也就是手段,前者是技术中的软件,后者是技术中的硬件。
2、现代技术的属性?答:⑴它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也就是知识、经验和技术同一定的物质手段相结合的系统体现;⑵技术是现实的生产力,它渗透于生产力的各个要素,实际上不过是技术的不同表现形态而已。
3、科学和技术是怎样的关系?答:科学和技术的差别:⑴任务和形态不同;⑵研究过程和劳动特点不同;⑶社会功能和价值标准不同;科学和技术的联系:⑴根本目标的一致性;⑵科学和技术互为前提;⑶科学和技术相互渗透。
4、研究的类型有哪些?答:研究的类型一般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种类型。
基础研究是比较纯粹的科学研究,其基本目标主要是推动科学认识的发展;应用研究是运用基础研究成果和有关认识为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技术基础所进行的研究。
开发研究是利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成果和现有知识,为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以及生产产品或工程任务所进行的技术研究活动。
5、科学和技术的分类包括哪些内容?答:科学内容的分类来自人类的科学活动方式,按照研究的类型,现代科学一般相应地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或应用科学)、工作科学三大类。
基础科学是对客观世界基本规律的认识,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石,包括天文学、地质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
技术科学是研究如何将基础科学中的理论用于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即研究怎样把认识世界的理论成果转变为改造世界能力的科学,一般包括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空间科学,以及应用光学、电子学、应用化学、医药学、环境学、农学等。
每种题目查找方法说明:根据题目前面汉字的拼音,每种题目类型按照英文26个字母拼音顺序查找!(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注意:1、以双引号、数字和小括号开头的题目排在最前面。
2、选择题中被加粗倾斜的分支是题目的答案。
3、考试时带好(本资料、教材、形考作业册)至少这三件。
4、单选题、填空题、判断题可能会相互出题,如果在一种题型中找不到,就换种题型再找找,还有“补充部分”也要找,找不到最后找教材。
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复习题(开卷)2012年 12月期末考试时间:19周周末,具体看考条通知。
一:单项选择题(这里找不到的题目就请找其他题型)1.()表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A、光量子论 B、经典电磁学理论 C、近代光学理论 D、现代光学理论2.()的实质是提出了一种新的时空观。
A、狭义相对论 B.量子论C、大爆炸理论 D、光速不变原理3.()技术的发明是原始手工业诞生的标志。
A、冶金 B、钻木取火C、制陶 D、纺织4.()技术革命的产生是电磁学理论的应用成果之一。
A、第一次B、第二次 C、第三次 D、高新5.()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部分。
A、发酵工程 B、细胞工程 C、酶工程D、基因工程6.()是一种高密度的核苷酸阵列。
A、DNA B、DNA芯片 C、DNA序列图 D、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7.()是组成一切能量的最小单元。
A、原子 B、电子C、量子 D、细胞8.“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20世纪()年代提出的。
A、 60年代B、70年代C、80年代D、90年代9.《地质学原理》的作者是(A )A、赖尔B、拉马克C、康德D、申农10.《几何原本》的作者是()。
A、笛卡儿B、欧几里德 C、牛顿 D、申农11.《人体构造》的作者是()。
A、哈维B、维萨留斯 C、萨尔维特 D、盖伦12.《通讯的数学原理》的作者是(D)。
A、笛卡尔 B、欧几里得 C、牛顿 D、申农13.1969年美国“阿波罗”载人飞船在月球着陆,宇航员在月球上放置了一个半球形的直径数米大的天线,这天线是用以下哪一种材料制成的?()A. 形状记忆合金B. 塑料C. 不锈钢D. 非晶态合金14.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
一、名词解释1、酶工程:酶工程主要是利用生物酶或细胞、细胞器所具有的某些特异催化化学反应的功能,通过现代工艺手段和生物反应器生产生物产品的技术。
2、发酵工程:发酵工程也称微生物工程,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手段生产有用物质,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的一种技术。
3、细胞工程:细胞工程就是利用细胞的全能性,按人们的意愿,有计划,大规模地培养生物组织和细胞,已获得生物及产品,或使细胞的遗传组成发生改变,从而创建新的生命品种的一种新型生物技术。
与基因工程的不同在于,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操作的,而细胞工程则是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操作的。
4、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又称DNA重组技术,这项技术就是按照预先设计的蓝图,用人工方法在体外或体内把不同生物细胞中的脱氧核糖(DNA)分子进行切割、拼接与重新组合,再转移进操作的生命体,以达到改变生物性状,甚至创造新的生命类型的目的。
5、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是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角度提出的,其含义包括自然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6、基础科学:研究了自然物质结构,各种基本物质运动形式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如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地理学天文学。
7、物理学:研究自然物质结构,以及其互相作用规律。
8、化学:研究原子和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
9、生物学:研究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及其生命运动形式、本质特征和规律。
10、地理学:研究地球组成结构和内在规律,地壳地幔地核、软流层的层次和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构成。
11、天文学:天体的组成结构、起源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12、技术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和工艺过程中的共同性规律的科学。
13、工程科学:把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转化成工程技术和工艺流程的原则和方法。
14、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是以系统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不同科学以各自的方式拥有一个共同的研究对象,即“系统”。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各章综合复习题第一章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及作用一、名词解释1、基础科学(P1)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和各种基本运动形态及规律的学科。
担负着探索新领域,发现新现象、新物质、新原理、新规律的任务。
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
表现为由概念、定理、定律或规律构成的理论体系。
2、技术科学(P2)是在基础科学理论指导下,研究某类技术的特殊规律,并解决工程技术中带有普遍性问题的科学。
技术科学的任务是把认识自然的理论转化为改造自然的能力。
技术科学有两方面的特点。
一是中介性,技术科学是基础科学的应用,以基础科学作为理论基础,同时它又是工程科学的基础。
是将基础科学知识转向实际应用的中间环节,是两者之间的桥梁。
二是应用性,技术科学着重研究应用的基础理论。
其研究成果对于工程科学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3、工程科学(P2)研究把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工程技术和工艺流程的原则和方法。
●三者的关系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基础科学是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础,起着指导作用,其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
技术可续起着中间环节、承上启下的作用,工程科学以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为基础,同时又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是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工程科学的发展状况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4、实验技术(P2)是科学实验中采用的技术。
或是说为了科学认识而探索自然客体而采用的技术。
包括力学实验、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和生物实验技术等。
5、基本技术(P2)与基本运动形态(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物运动)相应的技术。
主要有机械技术、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等。
也可以说是在技术科学研究中大量采用的最基本的技术。
6、产业技术(P3)是由不同劳动过程中的不同技术所组成的更为复杂的系统,一定产业一般与某一类的劳动过程中的技术相关或以其中的某一类的技术为主。
自然科学概论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6个)1.地幔:地球内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层次,范围是地面以下35~2900km之间。
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2.喀斯特地貌:凡是发生在可溶性岩石地区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我国曾称之为岩溶地貌。
地表类型有:落水洞、溶蚀盆地、峰林等,地下类型有:地下河和溶洞。
3.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对物体作功的情况下(或者不受其他外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4.功能高分子材料:既有传统高分子材料的机械性能,又有某些特殊功能的具有光、电、磁、生物等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包括:高分子分离膜材料、光导纤维、导电高分子材料、生物功能高分子材料等。
5.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同位素6.绿色化学:化学反应和过程以“原子经济性”为基本原则,即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充分利用参与反应的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
7.核酸:由多个核苷酸相连而成的多核苷酸分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它们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或传递者。
结构单位是核苷酸。
8.化石:由于自然作用在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地史时期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生物体分解后的有机物残余等统称为化石。
9.生物多样性:生物之间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包括整个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所有物种和生态系统,以及物种所在的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过程。
有三个水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10.第一宇宙速度:绕地球飞行的航天器(卫星、航天飞机等)的最小速度,为7.91km/s11.海洋矿产资源:又称海底矿产资源,包括海滨、浅海、深海、大洋盆地和洋中脊底部的各类矿产资源。
二、填空,选择(10个)1.泰勒斯是科学之父。
近代实验科学奠基人是伽利略。
2.太阳大气分为哪几层:光球(薄、亮)——黑子、光斑;太阳色球(中间层、更薄)——耀斑、日珥;活动日冕(最外层)——太阳风(带电粒子)3.日全食发生的过程: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4.太阳活动的强弱标志:光球上的黑子和光斑,色球上的日珥、耀斑和日冕形状的变化5.地球自转角速度、线速度规律:角速度约15°/时,线速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极点为0。
生命科学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微量元素:2、细胞分化:3、免疫:4、基因:5、人类基因组计划:6、群落:7、生物技术:8.常量元素:9、细胞周期:10、激素:11、遗传病:12、DNA双螺旋:13、种群:14、生态系统:15.克隆16.中心法则填空题1.为区别生命与非生命物质,生命的特征可概括为:、、原生质、细胞、、调节和应激性。
2、人类缺乏维生素会患佝偻病或软骨病。
3、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没有、和。
4、从激素分泌细胞和调节目标的角度来看,激素系统可分为、和。
5、遗传因子可以区分为和,单眼皮属于遗传。
6、血细胞包括、和。
7、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向发展的,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和。
9、生物体内所占比例最大的化合物是。
10、生物世界的所有细胞分为两大类:和。
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11、动作电位产生与传播的特点是、和。
12、遗传因子可以区分为和,雀斑属于遗传。
13、血管根据管壁的特性可分为、和。
判断题:1、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分子特征是具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多肽链。
2、人体必需氨基酸是指机体需要,但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3、催化剂能催化任何反应,加快其反应速度。
4、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成份。
5、细胞凋亡是多细胞生物体清除生理上不需要的细胞的一种方式。
6.饭后,人体内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会增加。
7、遗传和变异是遗传学的重要内容。
8、人体内的所有基因都能编码蛋白质。
9、肺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10、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效率大约为10%。
11、DNA 双链螺旋结构模型是由Watson 和Crick 提出的。
12、微量元素对于人体健康来说可有可无。
13、酶是生物催化剂,它的催化特点是高效性、专一性和可调控性。
14、生物体主要靠有机分子的氧化取得能量。
15.癌细胞是去分化细胞,可以在体内无限增殖。
16.人体协调内部的生物信息过程主要涉及两个系统即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1、生物工程可分为几大部分?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化学工程2、现代生命科学的三大基石:细胞学说、进化论、遗传学3、米勒的化学进化实验验证了什么?无机小分子到有机小分子5、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核心是什么?自然选择,适者生存6、微生物发酵过程中的生长周期分为哪几个阶段?延滞期、对数生长期、静止期、衰亡期9、人类何时起源?约500万年13、生命体的四种主要元素是哪些?碳、氢、氧、氮14、生物小分子有哪些?氨基酸,单糖,核苷酸,脂肪酸,水15、蛋白质的英文名称,组成单位是什么?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及其组成。
蛋白质的高级结构:一级结构是指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二级是指邻近几个氨基酸形成的一定的结构形状;三级是指整条肽链盘绕折叠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四级是指由亚基组成的寡聚蛋白结构。
17、什么叫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必须通过从食物中获取的氨基酸18、乳糖、麦芽糖的组成与常见的多糖.乳糖由半乳糖和葡萄糖组成,麦芽糖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常见的多糖有纤维素、糖原、淀粉19、什么实验是如何证明核酸为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噬菌体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实验结果表明进入宿主细胞能复制的是核酸而蛋白质留在宿主细胞的外面。
24、基因与生物体性状的关系:生物性状并非完全由一对基因决定.25、基因工程常用的载体、受体细胞、工具酶是哪些?26、人类基因组计划何时基本完成?2003年27、基因工程中转化与转染是什么意思?基因工程中如果受体细胞是细菌,这一过程被称为转化,如果受体细胞是动植物细胞,这一过程被称为转染。
31、为什么说基因研究是一把双刃剑?基因隐私权.基因歧视.减少人类文化多样性.人口膨胀怎么办32、谈谈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认识随着转基因作物的普及,已经有很多食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目前世界上尚未发现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转基因成分被人体分解后消化吸收,已经丧失其遗传特性,但是任何事情不是绝对的,毕竟转基因技术中对原有生物的遗传基因进行了改变,生物的一些性质就有可能受其影响而改变,对人类与环境可能存在潜在的危险,外源基因的引入可能会影响生物其它基因的表达,为此各国制定了相关法规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安全评价,目前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并没有出现对人体的不良反应。
考试时间:6月9日,14:00-16:00;考试地点:创204一、名词解释1、科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活动、一种知识体系,还是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
科学作为实践力量通过被人们利用而发展着,起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2、空间技术:亦称航天技术,它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的外天体的综合性的工程技术,同样也是高度综合的现代科学技术。
3、太空轨道:人们通常把离地面100-200千米以外的空间叫做外层空间,把航天器在空间运行的路线轨迹叫太空轨道。
4、控制论方法:控制论方法是指研究各种物质系统中的控制过程的规律性和实现控制过程的一般方法。
5、宇宙:就字面的意义而言是指空间和时间的总和,泛指天地万物,是自然界一切物质的总称。
即宇宙是无所不包的整个物质世界,无论是时间上的还是空间上,宇宙都是无限的。
6、纳米材料:指粒子平均粒径在100纳米以下的材料。
其中平均粒径为20-100纳米成为超细粒,平均粒径小于20成为超微粒。
7、系统功能分析法:是从分析系统与要素、结构、环境的关系来研究系统功能的系统科学方法,它分为要素功能-模拟法,结构-功能模拟法和环境-功能分析方法。
8、技术:狭义的理解只把技术限制在工程学范围内,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化工技术;广义的理解则把技术扩展到社会、生活、思维的领域。
我国学者给技术下的广义定义:人类在为自身生存发展所进行的社会活动,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调节、控制、改造的知识、技能、手段、规则方法的集合。
9、计算机网络技术:指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利用因特网把分布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相互独立的计算机、数据库、存储器和软件等资源连成整体,就像一台超级计算机一样为用户提供一体化信息服务。
10、生物技术:利用生物体系,利用先进的生物学和工程学技术,加工或不加工底物原料,以提供所需的各种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一门新兴的跨学科技术。
11、黑箱方法:就是在尚未了解物质系统内部结构和运动细节的情况下,通过人为地对黑箱系统施加作用(即输入),观察和记录其输出,找出输入和输出的关系,由此研究黑箱的整体功能和特性,并推断某内部结构的一种研究方法。
12、核能:称原子能或原子核能,它是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时发放出的能量。
13、非晶态金属:又称为“金属玻璃”,它是采用现代尖端冶金技术工艺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金属,这是一种原子排列杂乱无序(类似液体)的固体金属。
14黑体:只能全部吸收外来电磁辐射而毫无反射和透射的理想物体,它也被称为“绝对黑体”。
15、基因:基因(遗传因子)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
16信息技术:主要是指集信息基础技术、信息系统技术和信息应用技术于一体,涉及信息的产生、搜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应用等领域,是人类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各种手段的总称。
17、酶工程:就是利用酶或含酶的细胞所具有的某些特异催化功能,利用生物反应器(即发酵罐)和整个工艺过程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产品的一种技术。
18、超导材料:指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电阻完全消失,产生超导电性的材料。
基本特征:零电阻、完全抗磁性、载流能力强19、信息方法:又称信息论方法,是指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看作借助于信息的获取、传送、加工、处理而实现其有目的性的运动,通过对信息流程分析研究来揭示物质系统的性质和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0、细胞工程:以细胞为基本单位,在离体条件下进行培养繁殖或人为地使细胞的某些生物特性按照人们的意愿发生改变,从而改良生物品种和创造新品种,或加速繁殖动植物个体以获得有用物质的过程。
二、简述(只要答大点即可)1、空间技术的核心内容?P219①人造地球卫星:指围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包括通信及广播卫星、对地观测卫星和导航定向卫星等。
②载人航天:指人类驾驭和乘坐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等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从事各种探测、试验、研究、军事和生产的往返飞行活动。
③空间探测器:指对月球和月球以外的天体和空间进行探测的无人航天器,是空间探测的主要工具。
2、地球的变化经历了哪些时期?P106地球的演化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①地球演化的天文时期:是地球演化的前史,是指从原始地球的诞生到原始地壳的形成,其最显著的变化是地球内部物质的分异和圈层的形成。
在此期间,地球经过急剧的变化,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初步形成,同时原始海洋和原始大气圈也开始出现。
在此演化过程中地球经历了冷——热——冷三个阶段。
②地球演化的地质时期:是地球演化的后史,明显特征是地壳的运动、地层的形成、气候的冷暖交替,以及生命的孕育、出现、进化。
3、简述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P9-10)一、科学与技术的内在联系:现代科学与技术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
科学离不开技术,技术也离不开科学,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基础。
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
基础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学)离不开实验和观察技术;而许多高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超导技术等)也离不开科学的指导,都要应用最新的科学理论。
现代科学的发展一开始就依赖于先进的技术手段。
现代科学是高技术之母,科学是技术的先导和发源地。
二、科学与技术的区别①构成要素不同:科学的要素是概念、范畴、定律、原理、假说。
技术的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体要素,即经验、理论、技能;另一类是客体要素,即工具、机器等装置。
②任务不同:科学的任务是有所发现,揭示自然界的新现象、新规律;技术的任务是利用自然、控制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物。
③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科学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④研究过程不同:科学研究的目标有较大不确定性,往往难以预见在未来会作出什么发现,也难以计算出作出某种新发现需要多少时间,付出多大代价;技术开发虽然也有一定不确定性,但是其计划性比较强。
⑤劳动特点不同:科学研究的自由度要大些,个体性较强;技术开发活动虽然必须发挥个人的独创性,但是,其活动的集体性较强。
⑥成果的表现形式不同:科学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它的价值主要在于深化人类认知,增加人类知识宝库;技术开发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工艺流程、设计方案、技术装置,它的价值主要在于实用性、经济性和可行性以及对社会实践的推动作用。
4、简述波尔模型和卢瑟福模型的差别①波尔模型:巧妙地将有核模型与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结合起来,提出了量子化的原子模型。
他认为,电子只能在一些特定的圆轨道上围绕核运行,处在这些特定轨道上时是一种稳定的分立状态,因此并不能发射能量,只有当它从一个较高能量的轨道上跃迁到一个较低能量的轨道时才发出辐射能,反之则吸收辐射能。
而发出和吸收辐射能的能量等于两个稳定态之间的能量差。
②卢瑟福模型:正式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
认为原子的中心是一个原子核,原子中全部的正电荷和大部分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核上,而质量很小的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不停地围绕核旋转,这有如行星绕着太阳运行,因此原子有核模型又称原子行星模型。
③差别:卢瑟福模型根据经典电磁理论,得出“有核模型”是一个不稳定的模型,但实际上原子却是非常稳定的;另外有核模型与人们关于原子光谱的经验知识也相矛盾。
波尔的原子模型巧妙地将有核模型与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结合起来,提出了量子化的原子模型,该模型成功地解释了原子的稳定性和原子光谱的分立性,摆脱了卢瑟福模型所遇到的困难,第一次用量子理论来研究原子结构,是量子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5、简述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观点?P72-73①德布罗意:提出假设,既然光这种波动的物质呈现出粒子性,那么电子一类公认的粒子物质也将呈现出波动性,即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并且预言电子束在穿过小孔时会像光波一样产生衍射现象,后来人们就将粒子的波动性称德布罗意波。
②薛定谔:在德布罗意波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描述微观粒子的波动力方程,称薛定谔方程。
其主要是把电子看成一团电荷分布的“波包”即电子云,同时提出波函数的概念,从波函数可以求得粒子在任意时刻在某处的状态。
该方程的建立,奠定了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
③波恩:对波函数做出了统计解释,并指出其物理意义是,这一函数绝对值的平方与t时刻在(x、y、z)处单位体积内粒子出现的机率成正比。
④海森堡:认为原子理论应该建立在可观察量的基础上,于是他抛弃了波尔的电子轨道概念及相关的经典物理量,而代之以可观察到的辐射频率和强度等光学量。
建立了量子理论的矩阵力学体系。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状态的理论,是一套全新的力学体系。
它的建立完成了基本物理学观念的变革,即不仅把粒子和波作为物理学所研究的物质实在最终统一起来,而且抛弃了经典力学的机械决定理论,彻底改变了对微观客体运动的描述,为人们进一步探索微观世界的物质运动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6、简述现代分子生物学产生的基础。
①孟德尔遗传定律及其重要发现②遗传的染色体学说③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明④物理学对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渗透7、简述人类将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环境、能源、战争)①人口问题:表现在人口数量的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严重;人口素质的下降,人口老龄化对全球问题的构成更具有破坏力的威胁。
②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是主要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最主要的灾害是南极冰雪融化以及海水膨胀造成的海平面上升。
③厄尔尼诺现象:海洋水温上升,过多的热量是海水将热量传给大气,并以无法预测的方式改变大气环流,使风暴改向,打乱本来可能预报的季节大气特征的格局,引发干旱、洪水、暴风雪等自然灾害,这种具有破坏性的洋流称为厄尔尼诺。
④臭氧层破坏:臭氧量的减少导致抵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引发高疾病率,使农作物、微生物的产量大幅减少。
⑤土地荒漠化:指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影响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以及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⑥酸雨现象: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剧烈的影响。
⑦森林的破坏:森林的减少将直接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化,导致土壤的蓄水能力下降,加重了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
⑧物种的消失:进入20世纪,科技扩大了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打乱了生物的自然进化,加快了地球上物种的灭绝。
⑨垃圾泛滥:工业化过程向大自然排放过多的废弃物,超出了自然的净化能力。
8、近代科学突破的标志是什么?①哥白尼日心说的建立②哈维血液循环理论的发现9、简述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哈维血液循环的基本观点①哥白尼的日心说的基本观点: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行星都是绕太阳运转;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普通行星,本身在公转的同时又自转;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地球带着月亮绕日运行;行星在太阳系中的排列次序是土,木,火,地,金,水,他们的绕日周期分别是30年,12年,2年,1年,几个月;处在这些行星中心的是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