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PPT
- 格式:pptx
- 大小:16.05 MB
- 文档页数:51
族群成员认同和分享他们与其他族群相区分的祖先、历史和文化传统。
其成员在族籍诉求上带有主观文化认定和场景的变动性。
族性是关于族群认同的感受、族群象征和族群关系等观念的复合体。
这是基于文化特征的一种分类图式。
对文化方面的族群认同不会消失,族群认同感通常通过选择性的符号来表达。
每一个族群都有族界标志,包括语言、宗教、体质特征以及其他文化特质。
人类学界主要流行两种族群认同理论:原生论与场景论。
当今世界的许多冲突是族群/民族之间的冲突,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平等与和谐需要通过政治调适来实现。
社会分层虽然有时与族群的区分有关,却是区分人群的另一种方式。
每个社会中分层的程度和种类皆有所不同,但社会等级是不同社会组织中的一项重要特征。
社会分层的三个主要层面是权力、财富和声望。
据此,人类学家已经辨认了三种社会体系类型。
分层最不明显的是平权社会,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平等接近基本资源、权力、声望。
平权体系主要见于游猎采集社会。
在等级社会中,人们被区分为不同的等级而在声望上有所不同。
在分层社会中,社会、政治、经济的不平等是制度化的。
最为彻底的分层社会是那些基于阶级或世袭等级的社会,其成员不平等地接近财富、权力和声望。
阶级社会与获致地位相联系;世袭社会则与先赋地位相关联。
关于社会分层,功能主义理论强调分层体系的整合性质;而冲突理论则聚焦冲突与变迁。
同化族群族性种族民族原生论 场景论 族界标志 族群认同 族群关系 平权社会 等级社会 分层社会 社会分层 社会歧视【基本概念】第1族群与族性节(一)什么是族群族群是相信并分享共同的历史、文化或祖先的人群。
一般来说,族群具有如下要素:(1)共同的名称;(2)共同祖先的神话;(3)共享的历史记忆;(4)共同的文化元素;(5)历史家园的联系;(6)团结感;等等。
(二)什么是民族民族和族群是有区别的。
有的人类学者认为,民族就是一个带有家园感情与拥有政治自生天生权利的族群,而家园则是他们拥有独占权的地理区域,因此,民族不仅是一种人群范畴,还是一种人们共同体。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3)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5)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5)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6)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7)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7)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8)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8)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2)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15)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15)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1.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1中国早期文明发端于黄河流域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黄土的肥沃性与易开发性哺育了中华文明。
⏹2地理环境影响着中原王朝的有效统治范围。
⏹3相对自足、资源丰富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突出对中国文化延续性的影响。
⏹(延续性是指文化无突变、中断的稳定性)⏹(1)幅员辽阔为中国文化提供了缓冲的空间⏹(2)周围高山、隔壁、大海使中国文化在一个相对对立的范围内成长。
⏹(3)其他大文化体系对中国文化系统的冲击不大。
2.第二章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的原因⏹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与束缚3.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第三章导言第一段P43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不论政权怎样交替,战乱如何频繁;不管是汉人统治全国,还是北方游牧民族统一全国,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宗法制度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各朝各代宗法制度的模式基本上循而未改,世代相传。
在相传几千年的宗教制度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家天下的延续:家天下自周代确立,一直延续到清代;2、封国制度不断:历代皇帝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把自己的家族和亲戚成员分封到某个地区作官。
这种制度保证了权利集中在一个血缘家族之中,同时也存在着容易引起叛乱等弊端;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整个中国古代五千年,战争、动乱时有发生,战争和动乱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一个旧家族的灭亡和随之而来的新家族的诞生。
4、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机构方面的共同性。
4.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第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第二,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