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 流体力学第五章_3
- 格式:ppt
- 大小:430.00 KB
- 文档页数:15
《流体力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082A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2适用对象:安全工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力学一、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目标1:掌握流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和有关的概念,基本理论、分析方法、计算方法,并能在工程应用中熟练适用。
目标2:掌握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程,能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熟练运用,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课程教学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2、课程教学过程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2、2.1)1.1 概述流体力学定义、任务、研究方法;学习流体力学的意义;流体力学的发展简史1.2 流体的连续介质模型1.3 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惯性、重力特性、粘性、压缩性。
液体表面张力;表面张力系数,量纲,单位;毛细现象1.4作用在液体上的力课程的考核要求:了解流体力学研究任务、研究方法,理解连续介质假设,熟悉流体的主要物理属性,掌握流体力学对力的分类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内容包括连续介质假设的内容,引入假设的优点;流体的粘性及牛顿内摩擦定律;作用于流体上的力。
第二章流体静力学(1.2、2.1)2.1 静止流体的应力特征压强定义;静止流体压强特性2.2静止流体的平衡微分方程欧拉平衡微分方程;欧拉平衡微分方程综合表达式;等压面2.3重力作用下的液体的压强分布水静力学基本方程;有关压强的基本概念2.4作用于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大小;方向;压力中心2.5作用于曲面上的静水总压力水平分力;铅垂分力,压力体;总压力;压力中心课程的考核要求:熟悉静水压强的两个特征;熟悉相对压强、绝对压强、真空压强的定义与相互关系;熟悉等压面的概念及等压面的特性;灵活运用水静力学基本方程及等压面概念求解静止流体中任一点的压强;会画静水压强分布图及压力体图;掌握平面及曲面静水总压力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静水压强分布图的绘制;平面上静水总压力的计算;曲面静水总压力的水平分力的压强分布图画法及其计算;曲面静水总压力的铅垂分力的压力体图画法及其计算。
《流体力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073A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48讲课学时:40实验(上机)学时:8学分:3适用对象:环境工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一、教学目标(黑体,小四号字)流体力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流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和有关的概念,基本理论、分析方法、计算方法和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习专业课,从事专业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打基础。
目标1: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流体力学实验技能(具有测量水位、压强、流量的操作技能和编写报告能力)。
目标2:掌握掌握流体力学的分析方法、计算方法,能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熟练运用,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目标3:为该课程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I(防尘)》、《大气污染控制II(防毒)》、《排水管道系统》等课程中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包括平面上静水总压力的计算、曲面上静水总压力的计算、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动量方程的联合应用与计算,这些内容将细讲、精讲。
对这部分内容,除了理论讲授课外,专门拿出一定时间作为习题课,带领学生精讲精练。
粗讲的内容包括:液体的相对静止、潜体和浮体的平衡及稳定、流体微团运动分析、理想流体无旋流动、相似理论等。
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为主、实验课、自习、练习为辅的教学方式。
习题课讲解流体力学的解题思路、方法、步骤、注意的问题;分析习题中的错误、问题,在授课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课堂讨论,并解决有关疑难问题。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流体力学实验技能的训练,要求学生具有测量水位、压强、流量的操作技能和编写报告能力。
为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用流体力学的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计算技能,课后将布置作业30道左右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并针对性的进行作业题目讲解。
严新华主编《水力学(修订本)》教材(科技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部分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 习题答案1-1 水的运动粘性系数s m /10006.126-⨯=ν;空气的动力粘性系数s Pa ⋅⨯=-51081.1μ。
1-2 活塞移动速度s m V /49.0=。
1-3 动力粘性系数s Pa ⋅=151.0μ。
1-4 2/5.11m N =τ。
1-5 阻力矩m N M ⋅=6.39。
第二章 习题答案2-1(a )图中2/6.68m KN p A =;绝对压强2/93.169m KN p A='。
(b )图中22/4.29,0,/6.19m KN p p m KN p A B C -===;绝对压强222/93.71,/33.101,/93.120m KN p m KN p m KN p AB C ='='='。
2-2 20/4900m N p -=;液面真空值20/4900m N p V =。
2-3(1)2/54.115m KN p A =';2/47.17m KN p A =。
(2)压力表读数m h m KN p M 213.1,/63.92==。
2-4 A 点表压强2/8.9m KN p A -=;液面空气真空度2/6.19m KN p V =。
2-5 m H 40.0=。
2-6 cm h 1284=。
2-7 O H 84.172mmh V =。
2-8 ①2/22.185m KN p p B A =-;②2/42.175m KN p p B A =-。
2-9 ⑴21/86.1m KN p p B A -=-为油时:ρ;⑵21/784.0m KN p p B A -=-为空气时:ρ。
2-10 ⎪⎭⎫⎝⎛-='b a 1ρρ;gH b a p p BA ρ=-。
2-11 241/1084.118m N p ⨯=。
2-12 )/3.101(/84.37822m KN p m KN p a =='取:。
目录第一部分演示实验一、静压传递自动扬水实验 (1)二、水击综合实验 (2)三、流谱流线显示实验(一) (5)四、流谱流线显示实验(二) (7)五、能量方程演示实验 (10)第二部分量测实验一、静水压强量测实验(4台) (13)静水压强量测实验(新)(4台) (15)二、流速量测(毕托管)实验 (20)三、沿程水头损失实验 (24)四、管道局部水头损失实验(4台) (28)五、文丘里流量计及孔板流量计率定实验(4台) (31)文丘里流量计实验(新)(4台) (34)六、孔口与管嘴流量系数验证实验(4台) (37)七、动量方程验证实验(新)(8台) (40)八、雷诺实验(4台)................................................v (43)雷诺实验(新)(4台) (47)九、堰流流量系数的测定实验 (51)十、闸下自由出流流量系数的测定实验 (54)十一、水跃实验 (57)十二、圆柱绕流压强分布测量实验(2台) (61)十三、平板边界层实验(2台) (64)十四、翼型表面压强分布测量实验(2台) (67)十五、气体紊流射流实验(2台) (70)十六、压力传感器的标定实验 (73)十七、热线探头的标定实验 (76)十八圆柱体尾迹速度分布测量实验 (79)附录1:体积法电子流量仪使用方法 (82)附录2:XSJ-39BI型流量数字积算仪瞬时流量的测读方法 (83)第一部分演示实验演示实验一静压传递自动扬水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液体静压传递、能量转换与自动扬水的现象。
可了解流体的静压传递特性、“静压奇观”的工作原理及其产生条件以及虹吸原理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二)实验装置本实验的装置如图I-1-1所示。
图I-1-1 静压传递扬水仪实验装置图1.供水管;2.扬水管与喷头;3.上密封压力水箱;4.上集水箱;5.虹吸管;6.逆止阀;7.通气管;8.下水管;9.下密封压力水箱;10.水泵、通气管;11.水泵;12.下集水箱。
静水压强实验(E xperiment of Stastic Hydraulics Pressure )一、实验目的要求、1、掌握用测压管测量流体静压强的技能;2、验证不可压缩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3、通过对诸多流体静力学现象的实验分析研讨,进一步提高解决静力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4、巩固绝对压强、相对压强、真空度概念。
二、实验装置、图1.1 静水压强实验装置图1、测压管;2、带标尺测压管;3、连通管;4、真空测压管;5、U 型测压管;6、通气阀;7、加压打气球;8、截止阀;9、油柱;10、水柱;11、减压放水阀。
说明:1、 所有测压管液面标高均以标尺(测压管2)零读数为基准;2、 仪器铭牌所注B ∇、C ∇、D ∇系测点B 、C 、D 标高;若同时取标尺零点作为静力学基本方程的基准点,则B ∇、C ∇、D ∇亦为B z 、C z 、D z ;3、 本仪器所有阀门旋柄顺管轴线为开。
三、实验原理、1、在重力作用下不可压缩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为:z + γp=const 或: h p p ⋅+=γ0 (1.1) 式中: z —— 被测点在基准面以上的位置高度;p —— 被测点的静水压强,用相对压强表示,以下同; 0p —— 水箱中液面的表面压强;γ —— 液体容重;h —— 被测点的液体深度。
另对装有水油(图1.2及图1.3)U 型测管,应用等压面原理可得油的比重0s 有下列关系:0s = ϖγγ0 = 211h h h + (1.2)据此可用仪器直接测得0s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搞清仪器组构及其用法,包括:1)阀门开关;2)加压方法 —— 关闭所有阀门(包括截止阀),然后用打气球充气;3)减压方法 —— 开启筒底阀11放水;4)检查仪器是否密封 —— 加压后检查测管1、2、5液面高程是否恒定。
若下降,表明漏气,应查明原因并 加以处理。
2、记录仪器编号及各常数(记入表1.1)。
3、量测点静压强(各点压强用厘米水柱高表示)。
第5章不可压缩流体二维边界层概述主要教学内容5.1 边界层的基本概念知识回顾与介绍在本世纪初之前,流体力学的研究分为两个分支:一是研究流体运动时不考虑黏性,运用数学工具分析流体的运动规律。
——势流理论 另一个是不用数学理论而完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对流体运动进行研究,解决了技术发展中许多重要问题,但其结果常受实验条件限制。
——实验流体力学这两个分支的研究方法完全不同,这种理论和实验分离的现象持续了150多年,直到1904年,在德国举行的第三届国际数学家学会上,德国著名的力学家普朗特第一次提出了边界层的概念为止。
由于边界层理论具有广泛的理论和实用意义,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黏性流体动力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流体力学的发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知识点 边界层的定义和特征本节教学目的1、掌握:边界层理论的概念、特征、作用 一、边界层的概念及边界层厚度1、边界层定义水和空气等黏度很小的流体,在大雷诺数下绕物体流动时,黏性对流动的影响仅限于紧贴物体壁面的薄层中,在这一薄层外黏性影响很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这一薄层称为边界层。
大雷诺数下均匀绕流物体表面的流场划分为三个区域:● 边 界 层● 外 部 势 流 区 ● 尾 涡 区2、边界层厚度δ表示边界层的厚度。
但是应当指出,边界层区域与理想流体区的分界线是人为规定的。
通常规定速度0990u .u =的位置为边界层的外边界线。
边界层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它的厚度δ相对于板长而言是小量。
内容拓展:(1) 边界层的排挤厚度1δ在边界中,由于存在黏性必将引起速度的下降,于是在边界层中通过的流量必将减小,因而势必有一部分流量被排挤到主流区(即理想流体区)中去,如图4-32所示。
由排挤厚度的大小,可以判断边界层对于主流区的影响程度。
排挤厚度以1δ表示,可写成对于主流区而言,1δ可以理解为物体向外推移的距离。
(2)边界层动量损失厚度2δ为了说明边界层中动量损失的程度,可以引进动量损失厚度的概念。
z 2 2 2 2(y yz z )i (z zx x )j (x 2 xy y 2)k 在此力场中,正压流体和斜压流体是否可以保持静止?说明原因。
uvrr 22 r解:Q f(2y 2z)i (2z 2x)j (x 2xy y 2)k 0固正压流体不能保持静止,斜压流体可以保持静止。
2.2 在自由面以下10m 深处,水的绝对压力和表压分别是多少?假定水的密度为31000kg gm ,大气压为 101kpa 。
解:表压为:Pi P P ogh =1000*9.81=98100pa.绝对压力为:p P ! p 0 =98100+101000=199100pa.2.3 正立方体水箱内空间每边长0.6m,水箱上面装有一根长 30m 的垂直水管,内径为25mm,水管下端与水箱内部上表面齐平,箱底是水平的。
若水箱和管装满水(密度为31000kg gm ),试计算:(1)作用在箱底的静水压力; (2)作用在承箱台面上的力。
gv =1000*9.8*(0.216+0.015)=2264N.解:C 表显示:B 表显示:, 2gh 2 =100+9.81*1*3=139.43kN gm习题二2.1设质量力uur ur uv f ( f)2y 3 2z 3 2z 3 2x 3 2x 3 2y 3解:(1)gh =1000*9.8* ( 30+0.6)=300186pa 2.4 如题图 2.42 2所示,大气压力为 p a =100kN gm ,底部A 点出绝对压力为 130kN gm ,问压力计 B 和压力计C 所显示的表压各是多少?P c P Agh 1=130-9 2.81*1=120.43kN gmP B P A2.5倾斜式微压计由贮液杯和倾斜管组成,如题图2.5所示,贮液杯内自由面上的压力为大气压力P a,斜管接待测压力P(<P a),若P= P a时斜管中液柱读数为a°,试证明s为斜管的横截面积;s o为贮液杯的横截面积;为斜管的倾斜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