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物质民俗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73
•【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三、维系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四、调节功能•民俗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少数民族的狂欢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民间游戏(斗鸡、斗蟋蟀、下棋)。
•第三节民俗的社会功能•一、教化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须臾不可离开。
•二、规范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民俗是一种约束面最广的行为规范。
•诞生礼是人生的开端礼。
•一个婴儿刚一出生,还仅仅是一种生物意义上的存在,只有通过为他举行的诞生礼,他才获得在社会中的地位,被社会承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诞生礼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大体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三个诞生礼是人生的开端礼。
•一个婴儿刚一出生,还仅仅是一种生物意义上的存在,只有通过为他举行的诞生礼,他才获得在社会中的地位,被社会承认为一个•抓周•这一天特别要举行检验小孩天赋和卜测未来前途的“抓周”仪式。
物质生产民俗一、学习要求本章研究各国各地区大众民俗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物质生产民俗,重点阐述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与特征,以及其分支自然生态民俗、农业生产民俗、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的特点。
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了解:我国汉族、主要少数民族以及世界各主要国家的物质生产民俗。
理解: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特征;农业生产民俗的产生;自然生态民俗、农业生产民俗、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的特点与表现。
三、学习目标(一)物质生产民俗概论识记:物质生产民俗定义。
领会: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农业生产民俗的产生。
基本要求:能够准确表述物质生产民俗概念,完整简述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
(二)自然生态民俗和农业生产民俗识记:生态民俗;农业生产民俗;农业生产民俗的类型。
熟悉:中外农业生产民俗。
领会:农业生产民俗的特征;影响农业民俗的因素。
具体要求:1、能够准确表述生态民俗、农业生产民俗的含义。
2、能够完整简述农业生产民俗的六个特征,简述影响农业民俗的因素。
3、能了解并判断中外农业生产民俗的表现。
(三)狩猎、牧业和渔业、工匠民俗熟悉:中外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
领会: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的特点;工匠民俗的特点;工匠的行业民俗。
具体要求:1、能完整简述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的特点;简述工匠民俗的特点。
2、能掌握并判断中外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表现。
(四)商业与交通民俗识记:集市交易活动的四种民俗形态;市、商民俗标志的表现。
具体要求:1、能完整简述集市交易活动的四种民俗形态。
2、能知晓商店招幌的不同类型。
物质生产民俗概论1、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
2、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地域性、季节性、功能性、科学性。
(教材第60——61页)第一节农业生产民俗1、农业生产民俗(农业生产民俗的特征、类型;影响农业生产民俗的因素;中外农业生产民俗的表现。
)农业民俗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和周期性特点,是农民在长期观察和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第三章民俗文化资源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原绚丽多姿的文化记忆。
在被誉为中华文明摇篮和礼仪之乡的中原地区,勤劳勇敢的中原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许多风尚和习俗,并代代相沿,积久而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中原民俗文化。
中原民俗文化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习俗,日常社会交往方面的通礼习俗,生育、婚丧等的人生礼俗,春节、元宵等岁时节庆习俗,而且包括作息起居、生产劳动、工商贸易、民间节会、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习俗风尚。
一.民俗( folk-lore, folk-custom)及其相关概念1.风俗(custom):风尚习俗,即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一定人群因特定自然和社会环境而形成的行为模式风尚指因自然条件差异而形成的不同风情时尚,有上风(贵族之风)与下风(百姓之风)之分(¡°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习俗指因社会环境而形成的一种模式化行为2.习俗(habit custom):习惯(个人)与风俗(群体)3.礼俗(etiquette):礼仪风俗,即礼仪方面的风俗6.民俗风情:也称风俗民情、风土人情,其中风情、民情、人情与“风俗”、“民俗”基本同义,是民俗的诗化表现与叠用强调,而“风土”指风俗以及风俗形成的自然和造成风俗地域差异的因素。
民俗风情是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们在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下,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风俗习惯。
一.原因——自然环境因素(从饮食、住宿、交通方面)——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广东话差点成为普通话,赵武陵王胡服骑射”,宗教因素等)二.过程——个人思维与行为反复→个人习惯——群体思维与行为反复→群体风俗——习惯与风俗的神圣化→组织仪式(ritual)——习惯与风俗的沉淀化→族群性格(character)三.演变——动物习性——原始民俗(采猎社会)——传统民俗(农业社会)——现代民俗(工业社会)•组成要素标准•——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二、具体的分类(一)物质民俗: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包括生产民俗与生活民俗(消费民俗)。
民俗学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第六章人生仪礼第七章民俗信仰第八章民间语言第九章民间艺术第十章民间游戏娱乐第十一章民俗田野作业绪论第一节:民俗学名称的由来及其研究“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William Thoms)于1846年创立的。
他以萨克逊语的Folk(民间、民众)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一个新词,后来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学科名词。
在中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
《礼记·缁衣》中就有“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之说。
但是“民俗学”作为学科专业名词,在中国第一次出现却是在1922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歌谣》中的《发刊词》中。
民俗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对民俗事项的理论探索与阐释、对民俗史与民俗学史的研究和叙述、民俗学方法论以及对民俗资料的收集保存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的探讨,具体分为:民俗学原理,民俗史,民俗志,民俗学史,民俗学方法论和资料学。
民俗学有着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认识作用,对它的研究也逐渐朝着由雅到俗的方向发展开来。
现在,民俗学课已经成为一门年轻而有活力的学科,并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
第二节:民俗学的概念和范围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和社会组织等民俗。
总体来说,大略可以分为以下四部分: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