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 维生素C的提取及定量测定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一、本文概述维生素C,也被称为抗坏血酸,是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对人体健康具有多种益处,包括增强免疫力、促进铁质吸收、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等。
由于其生理功能和广泛的应用,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滴定法作为一种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因其准确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本文将详细介绍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以及结果分析。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了解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掌握维生素C含量测定的基本方法,为实际工作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滴定法基本原理滴定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通过测量一种已知浓度的试剂(称为滴定剂)与被测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需的量,从而确定被测物质的含量。
在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中,滴定法被广泛应用。
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在滴定过程中,滴定剂与被测物质按照一定的化学计量比进行反应,直到反应完全。
通过测量滴定剂的使用量,可以推算出被测物质的含量。
对于维生素C的滴定测定,通常使用碘作为滴定剂。
维生素C(抗坏血酸)具有还原性,可以与碘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在滴定过程中,碘逐渐与维生素C反应,直到维生素C完全消耗。
此时,通过测量剩余的碘的量,可以推算出样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
滴定法的优点在于操作简便、准确度高、适用范围广。
然而,滴定法也需要注意一些影响准确度的因素,如滴定剂的纯度、操作误差等。
因此,在进行滴定法测定时,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滴定法,我们可以有效地测定样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为食品、药品等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滴定法也为研究维生素C 的生理功能和代谢途径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试剂:维生素C标准品,碘酸钾(KIO₃),硫代硫酸钠(Na₂S₂O₃),淀粉指示剂,盐酸(HCl),氢氧化钠(NaOH)等。
标准溶液的制备:精确称取一定量的维生素C标准品,用适量水溶解后,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得到标准溶液。
试验十三食物中维生素C的提取和含量测定(2,4-二硝基苯肼法)【实验目的】1.熟悉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
2.掌握食物中维生素C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实验原理】维生素C是人类营养中最重要的维生素之一,是具有L-糖构型的不饱和多羟化合物,属于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C缺乏时会产生坏血病,因此,又称为抗坏血酸。
维生素C分布很广,植物的绿色部分及许多水果(橘类、草莓、山楂、辣椒等)的含量更为丰富。
维生素C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易被氧化成脱氢维生素C。
脱氢维生素C 仍保留维生素C的生物活性,在动物组织内被谷胱甘肽等还原成维生素C。
在pH>7.5时,脱氢维生素C易将其分子构造重新排列,使其内酯环裂开,生成没有活性的二酮古洛糖酸。
维生素C、脱氢维生素C和二酮古洛糖酸合称为总维生素C。
食物中的总维生素C包括还原型和脱氢型两种形式。
食物陈旧,贮存日久以及经过烹调处理的食物,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维生素C成为脱氢型,此种形态的维生素C仍有85%左右的维生素C活性,所以对这类食物常常测定总维生素C。
测定时须将样品中的还原型维生素C氧化成脱氢型维生素C。
因脱氢维生素C和二酮古洛糖酸都能与2,4-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红色的脎,脎的生成量与总维生素量成正比。
于是将脎溶于硫酸,再与同样处理的维生素C标准液比色,可求出样品中的总维生素C的含量。
【器材和试剂】1. 器材硏钵、恒温水浴、72型分光光度计、50m1容量瓶、刻度吸管、100m1锥形瓶。
2. 试剂(1)橘皮。
(2)9N硫酸:25m1浓硫酸(比重1.84) 缓慢加入700m1蒸馏水中,冷却后稀释至1000mI。
(3)2% 2,4-二硝基苯肼:溶解2g 2,4-二硝基苯肼于100ml4.5mol/L(9N)硫酸中,过滤。
4℃保存。
每次用前需再过滤,保存时间限于2周。
(4)85%硫酸:90m1浓硫酸(比重1.84)缓慢加入100mI水中。
(5)1%草酸溶液。
(6)10%硫脲:称取硫脲50g溶于1%500mI草酸中,4℃保存。
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一、目的要求:(1)学习并掌握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测定植物材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情况。
(3)熟悉微量滴定法的基本操作过程。
二、实验原理:维生素C是人类营养中最重要的维生素之一,它与体内其它还原剂共同维持细胞正常的氧化还原电势和有关酶系统的活性。
维生素C能促进细胞间质的合成,如果人体缺乏维生素C时则会出现坏血病,因而维生素C又称为抗坏血酸。
水果和蔬菜是人体抗坏血酸的主要来源。
不同栽培条件、不同成熟度和不同的加工贮藏方法,都可以影响水果、蔬菜的抗坏血酸含量。
测定抗坏血酸含量是了解果蔬品质高低及其加工工艺成效的重要指标。
维生素C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它可分为还原性和脱氢型。
金属铜和酶(抗坏血酸氧化酶)可以催化维生素C氧化为脱氢型。
2,6-二氯酚靛酚(DCPIP)是一种染料,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
抗坏血酸具有强还原性,能使2,6-二氯酚靛酚还原褪色,其反应如图:当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含有抗坏血酸的酸性溶液时,滴下的2,6-二氯酚靛酚被还原成无色;当溶液中的抗坏血酸全部被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时,滴入的2,6-二氯酚靛酚立即使溶液呈现红色。
因此用这种染料滴定抗坏血酸至溶液呈淡红色即为滴定终点,根据染料消耗量即可计算出样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的含量。
三、实验材料、主要仪器和试剂:1(实验材料:多种蔬果(西红柿、尖椒、绿豆芽等)2(主要仪器:(1)天平 (2)研钵1(3)容量瓶(50mL) (7)漏斗(4)刻度吸管(5mL,10mL) (8)脱脂纱布(9)滤纸 (5)锥形瓶(100mL)(6)微量滴定管(3mL)3(试剂:(1)2, HCl)标准抗坏血酸溶液精确称量抗坏血酸(应为洁白色,如变为黄色则不能用)(2 25mg,溶于25ml 4,HCl中,移入5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贮于棕色瓶中,冷藏,最好临用前配制,此溶液每ml 中含抗坏血酸0.5mg,。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一、实验目的掌握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的原理和方法二、实验原理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
在1928年从牛的肾上腺皮质中提出的结晶物质,证明对治疗和预防坏血病有特殊功效,因此称为抗坏血酸。
还原型抗坏血酸能还原染料2,6-二氯酚靛酚钠盐,本身则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
在酸性溶液中,2,6-二氯酚靛酚呈红色,被还原后变为无色。
因此,可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样品中的还原型抗坏血酸。
当抗坏血酸全部被氧化后,稍多加一些染料,使滴定液呈淡红色,即为终点。
如无其他杂质干扰,样品提取液所还原的标准染料量与样品中所含的还原型抗坏血酸量呈正比。
三、实验器材1、松针、菜椒、大枣;2、取液器3、容量瓶100ml4、微量滴定管5ml5、电子天平6、研钵、烧杯数只7、漏斗两个四、实验试剂1、2%草酸溶液:称取草酸8.0311g,溶于400ml蒸馏水中;2、1%草酸溶液:称取草酸4.0254g,溶于400ml蒸馏水中;3、标准抗坏血酸溶液;4、1%HCl;5、0.1% 2,6-二氯酚靛酚溶液。
五、实验操作1、样品的提取松针:从南京大学教学楼前摘取的新鲜松针,用水清洗干净,吸去表面的水。
准确称取2.0004g,放在研钵中加入1%HCl溶液5ml一起研磨,研细。
放置片刻,将提取液转入100ml容量瓶中,如此反复几次加入提取液。
最后用1%HCl溶液定容,混匀,(每10ml样液中含松针0.20004g)静置10min,过滤,备用;菜椒和大枣:用水洗净,吸去表面水分。
准确称取得大枣 2.0025g、菜椒1.9963g。
分别加2%草酸10ml于研钵中,研细,转移提取液于100ml容量瓶中并用2%草酸溶液定容。
(这样,每10ml样液中含有枣0.20025g,或者菜椒1.9963g)静置10min,过滤,弃去最初几毫升滤液,备用;2、滴定标准抗坏血酸溶液:准确吸取标准抗坏血酸溶液 1.0ml加9ml 1%草酸在100ml锥形瓶中,微量滴定管以0.1%2,6-二氯酚靛酚滴定至淡红色,并保持15s 即终点;样品滴定准确称取10.0ml样品溶液,放入100ml锥形瓶中,用与标准抗坏血酸溶液滴定相同的方法滴定;六、数据记录七、数据计算由标准液滴定数据求出1ml染料相当于多少mg抗坏血酸:T = 0.1mg / 0.26ml = 0.385 mg/ml计算每100g样品中含抗坏血酸的质量公式:1000⨯=m VT m 其中:m 100g 样品中含抗坏血酸的质量;V 滴定时所用去染料的体积数;T 每毫升染料能氧化抗坏血酸质量数,0.385mg/ml ;0m 10ml 样液相当于含样品之质量数。
实验9: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磷钼酸法)一、实验目的1、了解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
2、加深理解维生素C的理化性质。
二、实验原理钼酸铵在一定条件下(有硫酸和偏磷酸根离子存在)与维生素C反应生成蓝色结合物。
在一定浓度范围(样品控制浓度在25—250ug/ml)吸光度与浓度成直线关系。
在偏磷酸存在下,样品所存在的还原糖及其它常见的还原性物质均无干扰,因而专一性好,且反应迅速。
MoO42-+维生素CMo(MoO4)2+维生素C(还原型)钼蓝(氧化型)三、实验器材1、松针、绿色蔬菜、橘子、广柑等富含维生素C的生物材料。
2、722型(或7220型)分光光度计。
3、水浴锅。
4、离心机4000r/min。
5、组织捣碎机。
6、吸管0.10ml(×2),0.20ml (×2),0.50ml (×2),1.0ml (×3),2.0ml (×1),5.0ml (×1)。
试管1.5cm×15cm(×10)。
7、试管架。
8、吸管架。
四、实验试剂1、5%钼酸铵:5g钼酸铵加蒸馏水定容至100ml。
2、草酸(0.05mol/L)-EDTA(0.02mmol/L)溶液:称取草酸6.3g和EDTA二钠0.75g,用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00ml。
3、硫酸(1:19):取19份体积蒸馏水加入1份体积硫酸。
4、冰乙酸(1:5):取5份体积蒸馏水加入1份体积冰乙酸即可。
5、偏磷酸-乙酸溶液:粉碎好的偏磷酸3g,加入48ml(1:5)冰乙酸,溶解后加蒸馏水定容至100ml;必要时过滤;此试剂放冰箱中可保存3天。
6、标准维生素C 溶液(0.25mg/ml ):准确称取维生素C25mg ,用蒸馏水溶解,加适量草酸(0.05mol/L )-EDTA(0.02mmol/L)溶液,然后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 ,放冰箱贮存,可用一周。
五、实验操作1、制作标准曲线取试管9支,按表1进行操作。
实验三果蔬中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实验三果蔬中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方法,了解维生素C在果蔬中的分布情况,为合理膳食提供参考。
二、实验原理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具有还原性,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2,6-二氯靛酚滴定法进行测定。
本实验采用2,6-二氯靛酚滴定法,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各类果蔬样品的测定。
三、实验步骤1.样品处理:称取适量新鲜果蔬样品,用研钵捣碎,加入适量提取剂(如蒸馏水、酸性乙醇等),研磨成匀浆。
对于一些难以提取的样品(如胡萝卜等),可采用加热或超声波辅助提取。
2.样品过滤:将研磨好的匀浆通过纱布或滤纸过滤,收集滤液备用。
3.滴定:用移液管准确吸取滤液10.0mL,放入250mL三角瓶中,加入2,6-二氯靛酚溶液(浓度约为0.02g/L)约20mL,摇匀后迅速滴定至终点。
记录消耗的2,6-二氯靛酚溶液体积(V1)。
4.空白试验:用移液管准确吸取提取剂10.0mL,按步骤3进行滴定操作,记录消耗的2,6-二氯靛酚溶液体积(V2)。
5.数据记录与处理:根据滴定结果计算维生素C含量,并记录数据。
数据处理可采用表格或图表形式展示。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1.实验数据记录:将实验过程中测定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包括样品名称、提取剂用量、滴定消耗体积等。
2.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各类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并对其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可以绘制柱状图或饼图来表示不同种类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例。
还可以对不同种类果蔬中的维生素C含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种类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差异及其原因。
五、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方法,了解了不同种类果蔬中维生素C的分布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柑橘类水果(如橙子、柠檬)和草莓等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较高,而根茎类蔬菜(如胡萝卜、土豆)中维生素C含量相对较低。
此外,我们还发现不同种类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差异可能与品种、生长环境、储存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维生素c的测定实验报告维生素C的测定实验报告维生素C是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了解食物中维生素C的含量,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测定某些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来探究其浓度。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准备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试剂,包括维生素C试剂盒、锥形瓶、量筒、试管、移液管等。
2. 样品制备:选择不同种类的水果作为样品,如橙子、苹果、草莓等。
将样品洗净后,用刀将其切成小块。
3. 提取维生素C:将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用研钵和研钉研磨样品,使其充分溶解。
然后使用滤纸过滤提取液,收集滤液。
4. 维生素C测定:将收集到的滤液平均分配到几个试管中,每个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的维生素C试剂。
然后将试管放入恒温水浴中,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反应。
5. 定量测定:在反应结束后,使用比色计测定试管中的溶液吸光度,并根据维生素C试剂盒提供的标准曲线,计算出维生素C的浓度。
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橙子、苹果和草莓作为样品,通过测定它们中维生素C的含量,得到了如下结果:橙子中维生素C的浓度为X mg/L,苹果中维生素C的浓度为Y mg/L,草莓中维生素C的浓度为Z mg/L。
通过对这些样品的测定,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橙子中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苹果次之,草莓最低。
实验讨论: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测定不同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发现橙子中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
这可能是因为橙子本身就富含维生素C,同时也与橙子的生长环境和种植方法有关。
苹果和草莓的维生素C含量较低,可能是因为它们的生长环境或采摘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发现维生素C的浓度与水果的颜色并无明显关联。
虽然橙子的颜色较深,但并不意味着它的维生素C含量一定更高。
因此,在选择水果时,不能仅仅根据颜色来判断其维生素C含量的高低。
此外,本次实验中使用了维生素C试剂盒来测定维生素C的浓度。
这种方法简便、快速,并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实验时,要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一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原理]维生素C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在硷性溶液中加热并有氧化剂存在时,维生素C易被氧化而破坏。
在中性和微酸性环境中,维生素C能将染料2,6-二氯酚靛酚还原成无色的还原型2,6-二氯酚靛酚,同时维生素C氧化成脱氢维生素C。
氧化型的2,6-二氯酚靛酚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呈蓝色,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被还原后即失去红色。
根据滴定时2,6-二氧酚靛酚溶液的消耗量,可以计算出被测物质中维生素C 的含量。
[操作]1.称量样品2g,加2%草酸液5ml于研钵中,研成匀浆倾入50ml量筒中。
2.以1%草酸液将样品稀释至20ml摇匀。
3.如果样品有颜色,再加入适量的白陶土,振摇数次,使其充分脱色。
4.取上层液过滤,收取滤液5ml,以标定过的2,6一二氯酚靛酚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现淡红色,在15秒内不退为止,记录滴定用量为V1。
5.取1%草酸5ml,用2,6一二氯酚靛酚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现淡红色,记录滴定用量为V2。
为空白滴定。
6.计算[计算]维生素C(mg/100g)= (V1-V2)×T÷W×100W—滴定时所用样品稀释液中含样品的克数T—1ml2,6一二氯酚靛酚能氧化维生素C的mg数(0.088mg/ml)[注意事项]1、操作过程中要迅速,因还原型维生素C易被氧化。
2、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还原物质,亦能与2,6一二氯酚靛酚作用,故误差可达10%左右。
[试剂]1.1%草酸溶液2.2%草酸溶液3.白陶土4.0.001N2,6-二氯酚靛酚溶液:称取氧化型2,6-二酚氯靛酚25mg,溶于100ml含26mg NaHCO3的水中,充分摇振,放置过夜。
用前过滤,用蒸馏水稀释至125ml。
用标准Vc标定其浓度。
标准Vc溶液(1.0ml=0.5mg):精确称取纯Vc25mg,溶于4%盐酸25ml,移入50ml 和容量瓶,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
吸取标准Vc溶液1.0ml,置于蒸发皿中,加2%盐酸1ml,用配制的2,6一二氯酚靛酚滴定。
实验八、维生素C的提取及定量测定一、目的1.学习维生素C定量测定法的原理和方法。
2.进一步熟悉、掌握微量滴定法的基本操作技术。
二、原理Vc是人类营养中生要的维生素之一。
它分布广,绿色组织和水果含量更为丰富,V c有强的还原性,酸性条件加热并有氧化剂存在时Vc易被氧化破坏。
中性和酸性条件下,Vc能将2,6-二氯酚靛酚还原成无色的还原型2,6-二氯酚靛酚,同时Vc被氧化成脱氢Vc,因此可用2,6-二氯酚靛酚测样品中的V c含量。
V c全部被氧化后,稍多加一点染料,使溶液呈淡粉红色,即为终点。
如无其它干扰,则消耗的染料与样品中Vc含量成正比。
测定维生素C(抗坏血酸)的化学方法,一般是根据它的还原性。
本实验即利用维生素C的这一性质,使其与2,6- 二氯酚靛酚作用,其反应如下:2,6-二氯酚靛酚钠盐的水溶液呈蓝色,在酸性环境中为玫瑰色,当其被还原时,则脱色。
根据上述反应,利用2,6- 二氯酚靛酚在酸性环境中滴定含有维生素C的样品溶液。
开始时,样品液中的维生素C立即将滴入的2,6- 二氯酚靛酚还原脱色,当样品液中维生素C全部被氧化时,再滴入的2,6-二氯酚靛酚就不再被还原脱色而呈玫瑰色。
故当样品液用2,6- 二氯酚靛酚标准液滴定时,溶液出现浅玫瑰色时表明样品液中的维生素C全部被氧化,达到了滴定终点。
此时,记录滴定所消耗的2,6-二氯酚靛酚标准液量,按下述公式计算出样品液中还原型维生素C的含量。
计算公式:为滴定样品提取液所用的式中:VA2,6-二氯酚靛酚的平均mL数;V为滴空白对照所用的2,6-二氯酚靛酚的平均mL数;BS为1mL 2,6-二氯酚靛酚溶液相当于维生素C的mg数;W为10 mL样品提取液中含样品的g数。
三、器材9.药物天平四、试剂和材料称取0.21g碳酸氢钠,0.26 g 2,6-二氯酚靛酚溶于250 mL蒸馏水中,稀释至1000 mL。
过滤,装入棕色瓶内,置冰箱内保存,不得超过3天。
使用前用新配制的标准抗坏血酸溶液标定。
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实验报告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实验报告。
维生素C,也称抗坏血酸,是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
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化学定量分析方法,对柠檬酸钠中的维生素C进行定量测定,以验证实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首先,我们准备了所需的试剂和仪器设备,包括稀硫酸、碘标准溶液、淀粉指
示剂、锥形瓶、烧杯等。
接着,我们按照实验步骤依次进行操作。
首先取适量柠檬酸钠溶液置于烧杯中,加入适量稀硫酸,使其完全溶解。
然后将溶液转移至锥形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线。
接下来,取适量上述柠檬酸钠溶液置于烧杯中,加入适量碘标准溶液,并加入淀粉指示剂。
用碘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蓝色,并记录所需的滴定量。
根据滴定量计算出柠檬酸钠中维生素C的含量。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控制了各项操作条件,确保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我们进行了多次重复实验,取平均值作为最终实验结果,以提高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通过实验测定,我们得出了柠檬酸钠中维生素C的含量为X mg/mL。
在此基
础上,我们进行了误差分析和结果讨论。
我们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存在一定偏差,这可能是由于实验操作中的一些细微误差所致。
为了进一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将继续优化实验操作,探索更加精确的测定方法。
综上所述,本实验通过化学定量分析方法成功测定了柠檬酸钠中维生素C的含量,验证了实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方法,提高实验技能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三 维生素C 的定量测定(2,6-二氯靛酚滴定法)一、原理维生素c 又称为抗坏血酸,其还原型能还原染料2,6-二氯靛酚钠盐,本身则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
在酸性溶液中,2,6-二氯靛酚成红色,被还原后变为无色。
因此可用2,6-二氯靛酚滴定样品中含有的维生素C ,当样品中的维生素C 被完全还原后,在滴加过量的2,6-二氯靛酚,溶液变为淡红色,即为终点。
如无其他杂质干扰,则样品液所还原的2,6-二氯靛酚的量与样品中所含有维生素C 的量成正比。
二、 实验仪器新鲜水果、吸管、容量瓶、滴定装置、锥形瓶、研钵、漏斗三、实验试剂1、标准抗坏血酸溶液:准确称取50毫克纯抗坏血酸,溶于1%的草酸溶液中,并稀释至500毫升,即浓度为0.1mg/ml ,贮棕色瓶,冷藏保存,最好临用时配制。
2、2%草酸溶液:草酸2克,溶于100毫升蒸馏水中。
3、1%草酸溶液:1克草酸溶于100毫升的蒸馏水中。
4、0.01% 2,6-二氯酚靛溶液:溶50毫克2,6-二氯酚靛于300毫升含有104毫克 NaHCO 3的热水中,冷却后加水稀释至500毫升,滤去不溶物,贮于棕色瓶内。
(4℃约可保存1周)每次临用时以标准抗坏血酸溶液标定。
四、实验步骤(一)提取水洗净新鲜的蔬菜(水果),用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然后称取5克剪碎加2%的草酸5毫升,置研钵中研成浆,倒入100毫升的容量瓶内,用2%草酸洗涤数次,最后定容至刻度,充分混匀后过滤。
(二)滴定1、标定2,6-二氯酚靛酚溶液的浓度:量取标准抗坏血酸溶液1ml 和9ml 1%草酸于50ml 锥形瓶1中,同时量取10ml 1%草酸加入另一个50ml 锥形瓶2中作空白对照V 2,用已标定的2,6-二氯酚靛酚滴定至粉红色出现,15秒不退色。
记录所用的毫升数,计算每毫升2,6-二氯酚靛酚所能氧化抗坏血酸的毫克数(K )。
2、样品的测定:取50ml 锥形瓶2个,分别加入滤液10ml (V 3),用已标定的2,6-二氯酚靛酚溶液滴定至终点,以微红色能保持15秒不退色为止,整个滴定过程宜迅速,不宜超过2min ,记录两次滴定所得的结果,求平均值V 1。
实验 维生素C 的提取及定量测定(碘量法)一、实验目的1.学习滴定分析法的基本原理2.学习对蔬菜和食品中Vc 含量进行测定的方法二、原理“滴定”(titration)是将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标准溶液通过滴定管滴加到待测溶液中的过程。
待“滴定”进行到化学反应按计量关系完全作用为止,然后根据所用标准溶液的浓度和体积计算出待测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称为滴定分析法。
先使用铜盐与过量的KI 进行反应生成CuI2CuI2 不稳定随即分解为Cu2I2 和游离的碘生成的碘和维生素C 反应 ,直到溶液里的VC 被碘全部氧化为止。
剩余的微量碘与淀粉指示剂生成蓝色。
在弱酸性条件下 ,可被碘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三. 试剂⑴ 0.01 mol/L 硫酸铜(CuSO4 5H2O ):取0.25g 胆矾溶于水中定容成100ml 溶液。
⑵ 30% KI 溶液:称量30g 的KI ,然后加入70g 的水,搅拌均匀即可⑶ 1%可溶性淀粉指示剂⑷ 偏磷酸-醋酸溶液:称取偏磷酸15g ,溶于40mL 冰醋酸和450mL 蒸馏水所配成的混合液中。
过滤。
贮于冰箱内,此液保存不得超过10天。
四 、实验操作步骤1. 制样:称取样品20g (分2-3次研磨),加少量石英砂及少量偏磷酸-醋酸匀浆,过滤后,加偏磷酸-醋酸定容到250ml ;2. 吸取5ml 偏磷酸-醋酸, 加10mL 30%KI 溶液。
再加10滴淀粉指示剂溶液。
随即用标准硫酸铜溶液(0.01mol/L)进行滴定,边滴定边振摇,直至显示出蓝色(或红棕色),且稳定30s 不退,记录滴定量V0(此为空白对照,注意:会很快变色,要逐滴加入);3. 精确吸取5mL 样品溶液于100mL 三角瓶中,加10mL 30%KI 溶液。
再加10滴淀粉指示剂。
随即用标准硫酸铜溶液进行滴定。
边滴定边振摇,直至显示出蓝色(或红棕色),且稳定30s 不退,记录滴定量V14 . 计算:Vc 分子量为176L-抗坏血酸含量(mg/5ml)= V ×cV:(V1-V0)标准硫酸铜毫升数c=0.88, 即1ml 0.01mM/ml 标准硫酸铜溶液相当于1/2x0.01 mmol 42242CuSO +4KI=CuI +2K SO 22222CuI =Cu I+ IVc=1/2x176x0.01=0.88mg抗坏血酸。
实验 维生素C 的提取及定量测定(碘量法)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滴定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学习对蔬菜和食品中Vc 含量进行测定的方法
二、原理
“滴定”(titration)是将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标准溶液通过滴定管滴加到待测溶液中的过程。
待“滴定”进行到化学反应按计量关系完全作用为止,然后根据所用标准溶液的浓度和体积计算出待测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称为滴定分析法。
先使用铜盐与过量的KI 进行反应生成CuI2
CuI2 不稳定随即分解为Cu2I2 和游离的碘
生成的碘和维生素C 反应 ,直到溶液里的VC 被碘全部氧
化为止。
剩余的微量碘与淀粉指示剂生成蓝色。
在弱酸性条件下 ,可被碘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
三. 试剂
⑴ 0.01 mol/L 硫酸铜(CuSO4 5H2O ):取0.25g 胆矾溶于
水中定容成100ml 溶液。
⑵ 30% KI 溶液:称量30g 的KI ,然后加入70g 的水,搅拌均匀即可
⑶ 1%可溶性淀粉指示剂
⑷ 偏磷酸-醋酸溶液:称取偏磷酸15g ,溶于40mL 冰醋酸和450mL 蒸馏水所配成的混合液中。
过滤。
贮于冰箱内,此液保存不得超过10天。
四 、实验操作步骤
1. 制样:称取样品20g (分2-3次研磨),加少量石英砂及少量偏磷酸-醋酸匀浆,过滤后,加偏磷酸-醋酸定容到250ml ;
2. 吸取5ml 偏磷酸-醋酸, 加10mL 30%KI 溶液。
再加10滴淀粉指示剂溶液。
随即用标准硫酸铜溶液(0.01mol/L)进行滴定,边滴定边振摇,直至显示出蓝色(或红棕色),且稳定30s 不退,记录滴定量V0(此为空白对照,注意:会很快变色,要逐滴加入);
3. 精确吸取5mL 样品溶液于100mL 三角瓶中,加10mL 30%KI 溶液。
再加10滴淀粉指示剂。
随即用标准硫酸铜溶液进行滴定。
边滴定边振摇,直至显示出蓝色(或红棕色),且稳定30s 不退,记录滴定量V1
4 . 计算:Vc 分子量为176
L-抗坏血酸含量(mg/5ml)= V ×c
V:(V1-V0)标准硫酸铜毫升数
c=0.88, 即1ml 0.01mM/ml 标准硫酸铜溶液相当于1/2x0.01 mmol 42242CuSO +4KI=CuI +2K SO 22222CuI =Cu I
+ I
Vc=1/2x176x0.01=0.88mg抗坏血酸。
五、实验结果:
计算Vc含量(mg/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