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临床康复介入流程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1
介入疗法工作规范与程序前言介入疗法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各种心理障碍。
但是,介入疗法必须被严格地规范和程序化,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文档将介绍一些介入疗法的工作规范和程序。
工作规范* 保密:治疗师必须保护患者的隐私和机密。
治疗师必须确保在处理患者信息的过程中不会泄露任何患者隐私信息。
* 遵循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治疗师必须遵循他们所属的行业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确保他们的专业行为得到充分的监管和监督。
* 疗效优先:治疗师的首要责任是确保患者最大化的治疗效益。
治疗师必须确保其使用的介入疗法是有效的,并能够针对患者的特定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调整。
* 安全性:治疗师必须确保运用的任何技术或器材没有对患者造成伤害的潜在危险,并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以避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受到伤害。
工作程序1. 评估:治疗师必须对患者进行评估,以确定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需求。
2. 制定计划:治疗师必须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
3. 实施治疗计划:治疗师必须按照制定的治疗计划实施治疗程序。
4. 监督:治疗师必须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监督,以确保其治疗计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5. 评估治疗结果:治疗师必须对治疗过程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治疗技术的有效性和患者的治疗效果。
6. 治疗终止:在患者的治疗效果达到预期目标或患者提出终止治疗的要求时,治疗师必须宣告治疗的正式结束,并向患者说明后续的跟进和咨询流程。
结论本文档介绍了介入疗法的一些工作规范和程序,治疗师必须遵循这些规范和程序,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治疗师还必须接受相关的专业培训和指导,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介入诊疗操作工作流程和要求一、术前准备(一)手术适应症的选择: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及禁忌症,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案。
对伴有全身严重疾病(如严重的冠心病,严重的肝肾疾病和血液疾病、近期发生脑中风等)患者拟行动脉支架置入术时要特别慎重。
凡预期效果不佳,风险性大者均应组织相关介入专业医生集体会诊后确定,必要时报医务部(院区业务部、市北院区管理部)或业务部审批,其他适应症、禁忌症遵照诊疗规范执行。
(二)术前检查:除急诊手术外,择期患者均应完善各项检查。
必查项目有心电图,血、尿常规及出、凝血常规、肝炎病毒学指标及相关病变部位的影像学检查等资料。
(三)术前用药:应针对存在的合并症和身体异常指标充分进行术前准备,如降血压,降糖,降血脂,停止和或应用抗血小板凝集等药物,对症处理等。
(四)术前讨论与术前小结:所有介入治疗方案必须进行术前讨论,手术难度大、风险高的病例应请相关专业的介入操作医师参加,必要时应组织全院会诊并报医务部(院区业务部、市北院区管理部)。
讨论应对患者相关检查和血管造影所见及拟实施的介入治疗方案,对术中术后各种并发症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具体防范措施。
要根据患者病情、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因病施治,合理治疗。
病历讨论实行三级医师负责制,最终由科主任或主持人决定是否进行介入治疗及手术方案,讨论结束后及时做好记录。
(五)加强科室间协作。
凡拟请其它科室协助实施介入诊疗操作,必须由主治医师职称或以上的人员签署会诊单并提前送达受邀科室,被邀科室应安排专人负责会诊(不超过24 小时完成),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会诊单的要求予以安排。
预计风险很大的手术应提前和心外科、ICU、麻醉等科室沟通好,以便随时取得支援。
(六)术前谈话与知情同意书的签署:主管医师应对手术的基本情况向患者或代理人预先进行沟通谈话,经过会诊确定手术后,由手术医师亲自谈话。
预计风险较大的治疗性介入手术应由手术者和科主任共同向患者全体家属交待手术的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和相关费用等。
介入手术工作流程多年来介入科得到众多兄弟科室得支持与帮助,其面向全院提供各种介入治疗技术服务,同时也独立收治患者,此外还担负血管造影诊断工作、为能更好地为患者与其她相关科室提供良好得服务与加强沟通,避免不必要得医疗纠纷、科室间工作脱节与可能发生得误解,特制订本工作流程。
一、介入科已开展得介入治疗技术与应用范围ﻫ以下表内就是本院介入科已经成功开展得介入治疗技术与临床应用范围、二、介入手术工作流程1.择期介入手术流程ﻫ流程1主管医生确认为介入治疗适应证得病例,可直接从院内网下载并填写《介入治疗申请单》。
由支持中心递交至介入手术室,并取回《介入治疗预约单》。
对不能确定就是否为介入治疗适应证者,可先填写会诊单,由介入科会诊医生提供专业意见、ﻫ危重患者、疑难病例与重大手术(3、4级手术,如各种支架置入术、球囊成形术、动静脉血栓抽吸术与溶栓术等)须由相关科室进行术前讨论,并记录在案。
对于一般患者,术者或助手应预先在院内网上阅读患者得电子病历与影像学资料、必要时可与主管医生联系或到床边进一步了解患者情况。
流程2主管医生与患者家属进行谈话、主要内容为:患者病情、急诊介入治疗得必要性。
签署知情同意书。
按《介入治疗预约单》得要求完成术前准备与尽可能完善病历。
携带介入手术预约单,如约送患者到介入手术室。
ﻫ流程3介入手术室工作人员接到患者后应进行三查七对。
术者本人或委托助手与患者家属谈话。
主要内容为:患者病情、介入治疗得必要性、手术方式、可能发生得并发症,必要时应说明可能发生得费用并了解其经济承受能力与预交住院费余额。
签署《介入治疗知情同意书》。
ﻫ流程4ﻫ介入治疗过程中可有主管医生或其下级医生陪同、若不能陪同请留下联络方法随时保持联系。
一般情况下,术毕应由术者或助手向患者家属简要通报治疗经过、初步结果与术后注意事项;患者由支持中心护送回原科室。
情况危重者应由术者或其助手陪护返回并交待有关事项、特殊情况下,介入医生应直接或通过电话向主管医生通报简要治疗经过、初步结果、术后注意事项与建议进行得下一步有关治疗。
早期康复介入管理制度内容范文早期康复介入管理制度引言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康复医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早期康复介入作为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意义和价值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规范早期康复介入,制定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早期康复介入的概念、重要性和现状入手,探讨制定早期康复介入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关的内容和建议。
一、早期康复介入的概念和重要性早期康复介入,是指在患者受伤或患病后,及早进行康复治疗,以促进其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方式。
早期康复介入可以有效减少病情的恶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康复周期,提高康复效果。
它不仅仅是康复医学的一种治疗手段,更是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关心和关爱,是医疗服务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早期康复介入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康复效果:早期康复介入可以避免病情的恶化,及时纠正姿势异常,减少肌肉萎缩,保持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促进肌力的恢复和身体功能的正常发展。
2.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早期康复介入对于某些患者来说,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比如,对于中风患者,早期进行康复介入能够减少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肺炎的发生,降低病情的严重程度。
3. 缩短康复周期:早期康复介入可以从病程的开始阶段就进行有效的康复干预,提供适当的治疗和护理,使康复进程更为顺利,缩短康复过程的时间,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二、制定早期康复介入管理制度的必要性早期康复介入的管理制度对于提高康复质量和效果起到关键作用,制定早期康复介入管理制度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规范康复治疗流程:早期康复介入的治疗流程涉及到康复评估、制定康复目标、制定康复方案、实施康复治疗等多个环节,需要进行统一规范,遵循科学、无创的原则,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 保障康复治疗的连续性:早期康复介入需要在住院期间进行,但也涉及到出院后的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介入的目的和方法早期康复的目的早期康复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出现,如坠积性肺炎、压疮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同时也要防止废用综合征的产生,因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由于制动,在三周后即可有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和变形、骨骼脱钙与疏松、血压降低等情况出现,年迈患者就此卧床不起,心血管功能和精神意志衰退等情况出现。
这不仅加重了病情,而且给以后康复带来困难。
此外,还要防止肢体痉挛的产生,因为适当的肌肉张力是维持正常活动所必须,过低或过高(痉挛)的肌张力均会影响肢体的正常活动,共同运动及联合反应,其最后结果就是上肢以屈肌占优势,下肢以伸肌占优势的痉挛姿态,严重影响上下肢功能。
因此,在这种痉挛姿态未产生前就应采取康复治疗,预防或减轻其发生。
2、早期康复的方法早期康复的方法是在住院患者病情稳定24小时至48小时后,责任/值班护士Barthel指数评分60分及以下的患者报告主管/值班医师,主管值班医师接到筛查报告后,结合患者专科情况,决定是否提请康复医师会诊。
XXX医师接到会诊邀请后,根据医院的《会诊制度》在24小时内做出会诊安排,由康复医师进行康复功能专业评估,并书写会诊意见。
具体方法是应用于患者病后至2周内的早期即病后卧床致立位,即由被动运动致辅助自身运动阶段的康复。
在具体实施时,要合理选用床垫,因为床太硬易发生压疮,太软,身体下陷,变换体位不易,下限臀部且易发生股关节屈曲挛缩。
同时,要定时翻身,侧卧或半侧卧,多卧向健侧,防止患侧上肢及肩关节牵拉受压损伤。
还要保持良好肢位,以预防关节挛缩的发生。
在康复过程中,还要通过对头部、健侧肢体的施加抵抗运动,诱发联合反应,维持关节活动度训练,利用支具保持手的对掌状态,尽可能使用患侧手,使康复刺激能输入中枢,反馈地提高运动功能。
介入患者手术流程
Ⅰ目的
为规范介入患者手术流程,更好地服务患者,特制定本流程。
Ⅱ范围
适用于介入科。
Ⅲ制度
一、完善术前检查和病历书写。
正确选择介入手术适应症和治疗技术。
危重患者、疑难病例和重大手术(三、四级手术,如各种支架置入术、球囊成形术、动静脉血栓抽吸术和溶栓术等)须在科内进行术前讨论,并记录在案。
二、按照要求填写《手术通知单》,送交介入手术室预约手术时间。
术者或助手与患者本人或家属谈话。
主要内容为:患者病情、介入治疗的必要性、手术方式、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必要时应说明可能发生的费用并了解其经济承受能力和预交住院费
余额。
签署《介入治疗知情同意书》。
三、按时送患者到介入手术室。
接到患者后,介入手术室工作人员应进行三查七对。
术毕由术者或助手向患者家属简要介绍治疗经过、初步结果和交待术后注意事项;患者由护士和医师共同护送回科室,情况危重者应由术者或其助手陪护返回并交待有
关事项。
四、介入耗材的条形码或识别码粘贴在手术记录后面,一次性诊疗器材按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处理并做好记录。
五、术后24小时内应完成介入手术记录,急诊介入手术须在6小时内完成。
《介入治疗知情同意书》及《介入手术记录》要附在病历中。
将患者的手术过程和术后反应在每周一次的科内病例讨论中简要汇报并加以讨论。
骨折术后早期康复介入一、早期康复治疗的作用⑴促进肿胀消退:损伤后由于组织出血、体液渗出,加以疼痛反射造成的肌肉痉挛,肌肉的唧筒作用丧失,静脉、淋巴回流障碍,导致局部肿胀。
在骨折复位、固定的基础上,早期指导病人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有助于血液循环,促进肿胀消退。
⑵减轻肌肉萎缩:骨折后肢体长时间制动,必然引起肌肉的废用性萎缩和肌力下降。
肌肉收缩训练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和肌肉营养,促进肌肉的生理功能,预防废用性肌萎缩。
⑶防止关节挛缩:康复治疗能促进血肿及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减轻关节内外组织的粘连。
适当的关节运动能牵伸关节囊及韧带,改善关节的血液循环,促进滑液分泌,从而防止废用性关节挛缩。
⑷促进骨折愈合:康复治疗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生血管的成长,正确的功能锻炼可保持骨折端的良好接触,产生轴向应力刺激,促进骨折愈合。
二、早期康复的治疗方法①伤肢未被固定的关节,应做各方向、全关节活动范围的主动运动训练,必要时可给予辅助。
上肢应特别注意肩关节外展、外旋,掌指关节屈曲和拇指外展的训练;下肢应注意踝关节背屈训练,防止跟腱挛缩。
②在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可开始有节奏、缓慢的肌肉等长训练,以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并可使两骨折端保持良好的接触,有利于骨折愈合。
③对累及关节面的骨折,为减轻关节功能障碍的程度,在伤后2~3周,尽可能每天短时间取下外固定,对受损关节进行不负重的主动活动训练,并逐渐增加活动范围。
对有坚固内固定的术后患者,可在生命体征稳定之后,应用CPM装置,进行一定范围的关节持续被动活动训练。
④指导卧床病人做肢体活动,以维持健侧肢体和躯干的正常活动。
鼓励病人早期离床活动,以改善全身状况,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⑤应用物理治疗,可以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血肿及渗出液的吸收、减少瘢痕粘连、减轻疼痛、促进骨折愈合等作用。
常用的方法有:光疗法;直流电钙、磷离子导入法;超短波疗法;低频率磁场疗法;超声波疗法等。
三、常见骨折的术后康复1.锁骨骨折伤后1~3周,肩部固定,主要进行肘、腕、手的屈伸及前臂的内外旋功能练习,可逐渐进行抗阻训练,如果未行内固定术,可用电疗法治疗。
临床早期康复介入服务实施办法
(一)院内各相关科室(如神内、神外、脊柱、骨科、烧伤、老年、儿科等)的主管医师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及时邀请康复医学科会诊
(二)康复医学科医师在接到会诊邀请24小时(急会诊10分钟)内对患者进行会诊,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分析问题,开出治疗处方交予康复小组的相关成员(如运动、理疗、作业、言语、矫形师等),并与主管医师、家属沟通,告知患者的问题和需要的康复项目。
并留下相关治疗人员的联系方式,以便临床科室主管医生和患者家属随时能与康复小组人员进行沟通
(三)康复小组人员在接到治疗处方后24小时内对患者进行评定,48小时内做出康复计划。
同时各小组间及时与患者协调好治疗时间,按时到床旁进行康复治疗。
并在首次治疗时告知患者或家属该项治疗的时间、意义、治疗中或治疗后的感受及可能出现的情况
(四)1周后康复医师召集康复小组人员开初期评价会议,小组成员进行充分沟通讨论,修订和补充各自的康复计划(五)按照初期评价会议决议,执行近期康复治疗计划,并做好治疗记录
(六)根据患者康复进程,择期进行中期评定,召开中期
评价会,制订新的康复治疗计划。
必要时,根据患者病情,由各相关科室主管医师与康复医师协商转康复医学科病房,或到康复医学科门诊继续康复治疗,并做好交接班记录(七)对康复患者进行登记及追访。
康复的早期介入康复医学服务的对象是功能障碍患者,综合性医院康复医学科主要收治神经内外科、骨科有功能障碍者。
神经内外科患者病后常可有肢体瘫痪、言语、记忆、思维等一系列障碍,有时还会有精神、行为异常。
如治疗、康复不当遗留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其致残率极高。
在我国,由于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发展较晚、健康知识的普及不够、现有医疗条件不足、医务人员及广大群众对神经康复的重视程度不高,同时,综合医院及社区医疗机构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更多的仅专注于急性期生命的抢救,而对患者病情稳定后的康复治疗尚缺乏足够的重视,因而错过了早期神经康复的最佳时机,延缓了早期康复和随后的正规康复进程,使许多病人产生了废用综合征——肌肉萎缩、关节挛缩、骨质疏松、脱钙、直立性低血压、心血管功能衰退及精神衰退等。
所谓早期康复,是指病人在患病后,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小时后即可进行功能康复。
神经内外科病人发病1周内大都可以采用康复措施。
根据神经系统疾病遗留的后遗症,现在采用的康复手段较多,如针对运动功能障碍采用的Bobath疗法、Rood疗法、Brunnstrom疗法、和PNF疗法,还有近年来提出的新的方法,如减重步行训练、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及经颅磁刺激等;针对语言功能障碍采用的Schuell刺激法、PACE促交流效果法和非语言沟通训练法等;针对吞咽功能障碍采用的冷刺激和空吞咽法、模拟吞咽训练法及口唇和舌的训练等;针对心理障碍采用的心理治疗、工娱疗法等等。
发生机体功能障碍后,病人的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偏瘫侧的关节、肌肉会在起病后一两天内发生挛缩;偏瘫肢体若不活动,30小时后便开始发生疏松;长时间卧床将导致人体衰弱。
要避免这些危害发生,康复训练是唯一有效的途径。
资料显示:发病3-7天内进行康复治疗,达到生活基本能自理需45-53天;而超过一个月进行康复治疗,达到同样效果需3-6个月。
一般地说,康复治疗的最佳时间为脑梗死发病后3天,脑出血发病后5-7天,可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
介入放射科介入诊疗流程第一篇:介入放射科介入诊疗流程介入科介入诊疗流程1.住院病人由病房主管医生写介入诊疗申请单并送介入科导管室,接诊医师到病房查看病人后决定诊疗时间;2.介入科接到病房要求介入诊疗的会诊单后,由住院总医师或值班医师尽快到病房会诊,并在会诊单上写明会诊意见,对适合介入诊疗的病人由主管医生写介入诊疗申请单到导管室约定诊疗时间;3.门诊病人须行介入诊疗时,由介入科接诊医师检查是否有介入诊疗的适应症,在排除禁忌症后完善术前检查和预约诊疗时间;4.对确认可以接受介入诊疗的病人,由介入科主管医生向病人或其家属详细介绍介入诊疗的方法、途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可预期的效果、术中所用的介入材料及其费用,征得病人或其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委托书、一次性医用卫生材料使用协议书。
肿瘤介入治疗的病人应提前确定化疗方案,并将化疗药物及其他术中用药写在预约通知单上,再由病房主管医生下医嘱生药;对各种需放置支架的病人,由介入科主管医生根据精确测量情况提前预定合适的支架;5.住院病人由病房医生携带病历陪同护送到导管室,病情严重或手术复杂时病房医生应全程陪同监护,并待手术结束后护送病人回病房。
每天早晨上班后由总住院医师将当天的手术安排表送到检查室,并按照事先的安排顺序叫病人,急症病人优先。
6.病人到达导管室后,由当班技师详细登记病人的信息,并将知情同意书、委托书、一次性医用卫生材料使用协议书放在病历中;由当班护士安排病人上检查床,接心电监护,打开手术包准备手术,其间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7.手术中医生、护士和技师均应坚守岗位,各事其责;8.手术结束后由手术医生或助手压迫血,并向病人详细交代注意事项,由护士协助包扎止血,非危重和复杂病人介入诊疗结束后可由介入科医生护送病人回病房。
任何时候都不允许让病人自己来、自己回病房;手术医师应及时书写手术记录,技师应及时处理图象、刻录光盘或照片,急症病人应尽快将胶片交给病人;护士应及时结算手术费用、整理房间并安排下一个病人上检查床;9.对单纯接受介入造影检查的病人,手术医师应在24小时内将诊断报告写出由病人家属取回交病房放病历保管;10.对保留导管的病人,手术医师应定期到病房查看,并根据情况及时拔管和包扎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