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二回风巷整巷作业规程
- 格式:doc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42
矿井运输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一)运输事故预防措施1、加强副斜井、南翼井斜井和南二联络巷的运输管理:(1)严格按规定检查、试验防跑车装置,辅助运输业务由技术室负责牵头管理,设施由技术室管理,设备由机电室管理。
(2)日常检查斜井错码信号系统及其它安全设备、设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3)严格按规程措施进行运输作业。
2、副斜井、南翼井斜井、南二联络巷和运输大巷、盘区集中运输巷、综采面回风巷轨道必须达到优良品,并经常检查维护。
3、掘进巷道轨道必须达到合格品,并经常检查维护。
4、平巷人车完好率达到100%,加强人车的日常检查和维护工作,人车严格实行定点定站发车。
5、齿轨车、小绞车辅运设备要加强日常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6、电机车按规定进行年审,加强日常检查和维护。
7、对架空线定期进行检查维护。
8、加强窄轨车车辆连接器的管理:(1)按规定每年对副斜井、南翼井斜井和南二联络巷使用的连接器试验一次,不合格立即报废,并进行更换;(2)其它地方使用的连接器每月由各单位进行外观自检,并记录检查结果,不合格立即报废,并进行更换。
9、加强运输巷道行人管理:(1)运输大巷和盘区集中巷实行人车分流制度;(2)绞车运输严格执行“行车不行人、不作业;行人不行车”的规定。
10.矿车、材料车要经常进行检查,并及时维护。
11.对窄轨运输各工种进行业务技术培训,提高运输作业队伍职工的操作技能和业务水平。
12.加强运输队伍的管理:(1)与运输副队长签定业务保安责任书;(2)每月不定期地检查运输作业线路的标准化情况;(3)完善专业、非专业运输队伍的管理制度。
13.加强零散运输作业管理。
作业前必须制定详细的安全技术措施,明确施工项目、工期、工作量、技术和安全负责人、安全措施等内容,保证零散作业运输安全。
14.对排矸井提升装置,矸井工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对新钢丝绳悬挂前的检验和在用钢丝绳的定期检验,并保证其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401、402条的有关规定。
目录第一章概况 (1)第一节概述 (1)第二节编制依据 (1)第二章灾害分析 (2)第三章地面位置及地质情况 (2)第一节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面开采情况 (3)第二节煤(岩)层赋存特征 (3)第三节地质构造 (3)第四节水文地质 (4)第四章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 (4)第一节巷道布置 (4)第二节矿压观测 (4)第三节支护设计 (5)第四节支护工艺 (10)第五章施工工艺 (11)第一节施工方法 (11)第二节掘进机掘进 (11)第三节装载与运输 (12)第四节管线敷设 (12)第五节设备及工具配备 (12)第六章生产系统 (13)第一节通风 (13)第二节供风及压风自救 (15)第三节供水 (15)第四节瓦斯抽采 (15)第五节综合防尘 (16)第六节防灭火 (16)第七节安全监控 (16)第八节供电 (17)第九节排水 (17)第十节运输 (17)第十一节通讯及信号 (18)第七章劳动组织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8)第一节劳动组织 (18)第二节主要经济指标 (18)第八章安全措施 (19)第一节一通三防 (19)第二节巷道开口 (25)第三节顶板及工程质量 (25)第四节先探后掘 (28)第五节防治水 (29)第六节机电 (29)第七节出货 (32)第八节过断层措施 (33)第九节运输 (33)第十节其它 (37)第九章灾害应急措施及避灾路线 (38)第十章事故案例 (41)第一章概况第一节概述一、巷道名称:21158回风巷。
二、巷道所处位置及相邻关系情况见《21158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及附图》。
三、掘进目的及用途:为21158采面安装及回风用。
四、巷道设计长度:1009m(平距)。
五、服务年限:2年。
六、巷道性质:回采巷道。
七、施工方式:采用EBZ-160型掘进机掘进。
八、支护形式:①永久支护:在巷道顶板条件较好时采用锚网梁+锚索联合支护(以下简称锚网索支护);过断层带顶板破碎时采用金属“U”型棚支护。
第一章概况第一节概述一、巷道名称规程的名称为《22201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本作业规程适用于22201掘进工作面上巷、下巷及切眼的掘进作业。
二、掘进目的及用途:服务于22201工作面的回采,22201上巷作为回风巷,22201下巷作为进风巷和运输巷。
巷道掘进时满足回采时的通风、行人、运输、管线敷设的要求。
三、巷道设计长度和服务年限1、设计长度:上巷955米,下巷985米,切眼127米,总工程量2067米。
2、服务年限: 1.5年。
四、预计开工时间:本掘进工作面自2009年11月份开工,预计2010年5月份竣工。
五、巷道布置:见22201掘进工作面平面图第二节编写依据一、经过审批的设计及批准时间:本面所掘进的巷道施工的依据是《22201掘进工作面平面图》,批准时间为:2009年11月份。
二、地质说明书及批准时间:本掘进工作面所掘进巷道地质资料的依据是《22201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批准时间为2008年6月份。
第二章: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第三章防突规定一、区域综合防突措施一、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根据《陶二矿2#煤层突出危险性区域划分及预测》报告,确定了陶二煤矿2#煤层DF44断层以南及煤层瓦斯压力等值线大于0.74Mpa的区域为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即矿井南采区、扩大区首采区等为突出危险区域;北二采区、四采区、六采区为无突出危险区。
即22201下巷掘进工作面为无突出危险工作面,不采取防突措施。
二、区域验证1、22201工作面采用“钻屑指标法”进行区域防突措施验证,根据中国矿业大学对我矿实际考察和文件的批复,我矿临界值确定为:Smax<4.0kg、Δh2<200pa认为无突出危险,达到或超过此临界值则认定为有突出危险。
2、在工作面进入该区域时,立即连续进行至少2次区域验证。
工作面每推进20m在进行1次区域验证。
3、钻孔布置:工作面布置3个孔径为42mm、孔深8m的区域验证钻孔,钻孔要尽量布置在软分层中,一个钻孔位于巷道断面中部,并平行于掘进方向,其它钻孔的终孔点应位于巷道断面两侧轮廓线外2~4m处。
进、回风巷超前支护
作业规程
年月
一、工作面进风巷、回风巷的顶板控制
1、进、回风巷维护
(1)进、回风巷超前工作面煤壁20m,用单体液压支柱配铰接顶梁双排迈步支护成直线作超前支护,排、间距3m×1m。
(2)若在回采期间,采用上述超前支护形式仍不能有效支撑顶板时,则视现场的实际情况,另补专门措施。
二、采面出口及端头支护
采面出口端头机头、机尾采用各架设三排(每排4根),间、排距1m×0.6m,1mm铰接梁配合单体支护顶板单体选用Φ100mmLDW28型单体液压支柱。
详见305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
第一章 概 况第一节 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表表1-1第二节 煤 层煤层赋存情况表表1-2附图一:11504工作面综合柱状图煤层名称 煤15 水平名称 +1200m 水平 采区名称 一采区 工作面名称11504工作面地面标高(m)+1220.0~+1236.0井下标高(m)+1200~+1251.0地面相对位置 本面位于主井东北650m 处,地形比较简单,地面为山地和沟谷。
回采对地面 设施的影响 工作面回采将造成地面一定程度的沉陷,沟谷中上部地带可能引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地面可能引发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对地面建筑等构成威胁。
井下位置及四邻采掘情况 本面北邻矿井边界线,东邻11506工作面(正在施工)西邻11502工作面(已推采);南邻为主、副井及回风斜井。
推采长度(m)604工作面面长(m)130面积(m 2)78520煤层厚度 (m ) 1.8~2.2 煤层结构 简单煤层 倾角 5°~9° 2.0 7° 可采指数1变异系数(%)13.9稳定程度稳定煤层情 况描述本工作面回采范围内,M15煤层属于结构简单、厚度稳定的中厚煤层。
煤层厚度为1.8~2.2平均2.0。
该煤层下距M16煤层8.11m 左右。
该煤层宏观煤岩类型为半暗~半亮型。
第三节 煤层顶底板煤层顶底板情况表表1-3第四节 地质构造本工作面回采范围内,煤层走向北东--西南向,倾角为5°~9°,平均7°。
根据工作面巷道掘进情况分析,地质构造比较简单,在工作面巷道施工过程中共揭露断层2条,其中落差大于0.5m 以上的断层没有,在工作面中间,对回采有一定影响。
本工作面回采范围内,无岩溶陷落柱、岩浆侵入体和古河流冲刷变薄现象。
工作面巷道揭露断层情况表表1-4构造名称 走 向(°)倾 向(°)倾角(°)性质 落差 (m) 对回采的影响程度cf 1 7 37 61 正 0.3 较小 cf 2 12 31540 正 0.4 较小附图二:11504工作面巷道素描图(1:200)顶底板名称 岩石名称 厚 度 (m) 岩 性 特 征老 顶 细砂岩11.20浅灰-灰色,泥质孔隙式胶结,主药成分为岩屑物质,夹粉砂岩纹理及薄层,岩芯完整。
第一章工程概况第一节概述一、巷道名称本作业规程掘进的巷道为9101回风巷。
二、掘进目的及用途掘进目的是为了形成9101回采工作面的生产系统,满足该工作面回采时的回风、行人及管线敷设的需要。
三、巷道设计长度及服务年限1、巷道设计长度:485.2m。
2、服务年限:6个月。
四、预计开竣工时间预计开工时间为2010年5月10日,竣工时间为2010年10月10日。
第二节编写依据《初步设计》说明书,批准时间为2006年2月。
《安全专篇》说明书,批准时间为2006年2月《9101回风槽平、剖、断面图》,批准日期:2010年4月。
《2010版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煤矿作业规程编制指南》,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龙贵煤矿各工种技术操作规程》。
第二章地面相对位置及地质情况第一节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区开采情况第二节煤层赋存特征9101上顺槽综合柱状图见附图1二、煤层瓦斯及自燃根据该矿井地质报告,该矿井属低瓦斯矿井。
根据瓦斯鉴定报告提供资料,证明该煤层无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本区9-2煤尘有爆炸危险性;9-2煤属自燃煤层。
第三节地质构造工作面地面沟壑发育,无蓄水,不影响工作面安全生产。
根据9#煤集中运输巷的施工情况,揭露断层较少,但揭露的断层落差较大,地质条件较简单。
三维地震物探资料显示,在9101工作面圈定区域有F19断层,对工作面掘进有一定影响。
第四节水文地质1、水文地质情况9101工作面地表无水体。
根据断层走向分析,矿区西部被西来峰逆断层切割,断距大于300m ,该断层下盘岩层倾角平缓,裂隙不发育,上盘岩层倾角较大,裂隙较发育,且多为封闭性裂隙,断层导水性差,区北部的F10和F19正断层的导水性比其它断层导水要强,因白云乌素沟在两条断层上通过,有第四系潜水补给,利用渗入系数法计算得历年来最大日补给量:F19断层为112.5m3/d,F10断层为309m3/d,间歇性沟谷在洪水期间对断层的补给量较大,补给时间又很集中,本区逆断层、正断层较发育。
目录第一章工程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沿空留巷巷道支护概况及支护技术要求.. (7)第一节巷道支护概况 (7)第二节技术要求 (8)第三章安全措施 (9)第一节针对性安全措施 (9)第二节锚索支护安全措施 (10)第三节支设单体柱及挂钢筋网的安全措施 (12)第四节支设矿用11#工字钢对棚安全措施 (13)第五节打木垛安全措施 (14)第六节打设密闭安全措施 (14)第七节物料运输安全措施 (15)第四章“一通三防”管理 (16)第一节通风管理 (16)第二节水灾、火灾防治 (16)第三节事故避灾路线 (17)第四节其他 (17)第五章措施组织 (17)第一章工作面概况第一节工作面位置20191工作面位于柏家大地以南240~350m。
大坪以东500~600m,标高约+1302.20—+1358.40m,该工作面为二采区首采工作面,设计开采19#煤层。
工作面走向长604.7m,倾斜长127.9m,面积约7341.13m2。
工作面开采距地表较浅,埋深约365m-498m。
地面有沟谷、有少量耕地,无大的河流。
第二节煤层特征一、煤层及顶底板情况本工作面开采19#煤层,该工作面范围内,煤层厚度在0.6~1m之间,平均厚0.8m。
19煤为黑色,煤岩类型以暗煤为主,夹镜煤、亮煤,小断层发育,似金属光泽,块状、部分碎粒状。
煤层有一层泥质粉砂岩伪顶,厚度约0.1-0.3m;直接顶为B4灰岩,厚度约1m;老顶为砂质泥岩、粉砂岩互层,厚约10 m。
直接底板为泥岩或炭质泥岩,厚度约2.54m,;老底为泥岩,约9.94m 厚。
表1-1 煤层情况表1-2 煤层顶底板情况21901工作面综合柱状图(1:500)二、地质构造21901回采工作面构造相对简单。
煤岩层走向变化不大,煤岩层倾角变化不大,从-8~6度;另外,根据三维勘探资料分析,工作面所处地段断层不多,在21901运输顺槽以南有一条断层F1202,其落差为10m;在巷道实际掘进中也揭露了部分小断层:断层情况详述如下:F1202正断层,1202孔内断点在475.05m,上部倾角32°,下部倾角10°,倾角变化不大,岩芯破碎,落差10m。
一、工作面概况:1. 工作面位置、四邻关系及周围空区范围:该工作面位于+957平硐西南部。
工作面东至967(54)S1煤巷,西侧为断层,南至纬度2817800线,北至967(54)S2运巷。
2、周边采掘情况及影响:上水平已采掘至该块段,不存在相互影响。
二.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该工作面所采煤层为54号煤层,最小厚度0.52m,最大厚度1.19m,平均厚度0.77m。
顶板:直接顶板为深灰色细粉砂岩,薄层状,水平层理发育,富含大羽羊齿、栉羊齿、蕉羊齿等完整植物化石,见较多似层状铁质结核,厚度2~4米。
间接顶板为灰色薄至中厚层状、具水平层理、硅质胶结之细砂岩,厚度一般0.5~2米。
底板:深灰色粗粉沙岩,具缓波状水平层理,含植物根茎化石,偶见相变为细粉砂岩夹薄层粗粉砂岩,厚度一般3~6米。
煤呈深黑色,金属~似金属光泽,较脆,阶梯状断口。
粒状结构,块状构造。
水文地质简单,工作面周边无采空区、老窑积水。
煤层赋存情况表三、回采巷道布置1、回采巷道小井开口前应先检查开口处前后5米内运巷棚架的完好情况以及顶板与边邦的情况,凡有支架腐朽或折断的应先修复加固,开口处必须再架设抬棚支控,开口后应及时锁口支护;刚开口应采取少装药、放小炮的措施,以避免造成对开口处围岩的震动破坏;对围岩比较完整、煤层厚度小于1.2米,不需要架硼支护的小井,开口3米内宽度可以达到2米,以便于行人,小井口应设扶梯。
工作面遇煤层增厚、压薄或构造变化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工作面煤层增厚时,一般采取沿底板掘、留设顶煤并架棚支护的措施,断面规格按架棚支护断面要求。
工作面煤层遇压薄时,应根据层位确定,倾角大时,一般采取破底措施;倾角平缓时,视情况可挑顶或破底。
2、回采巷道炮眼布置:炮眼布置方式可根据煤层厚度及顶板状况确定,一般煤厚在1.5米以上、煤质坚硬的情况下,可采用三花眼布置形式;煤厚在1.5米下、煤质松软时,可直接采用单排眼布置。
附:回采炮眼布置图三花眼布置图:单位(m)0.310O1.410O0.21.460°单排眼布置图:略附:爆破参数表4、支护方式及断面设计要求:由于工作面煤厚、倾角变化不一,煤层构造也经常变化,因此不同条件的工作面块段应选取不同的支护型式。
目录第一章地质概况 (3)一、位置 (3)二、结构结构 (3)三、顶底板岩性及其稳定性 (3)四、构造情况 (3)五、水文地质情况 (3)六、瓦斯、煤尘及自燃发火情况 (4)七、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4)第二章巷道断面及支护 (4)一、巷道长度 (4)二、巷道参数 (4)三、巷道断面及支护图(尺寸单位:mm;比例1:50) (6)四、炮眼布置图 (7)爆破主要参数表 (8)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8)六、掘进劳动组织及循环作业图表 (9)第三章掘进工作面风量计算 (10)一、掘进工作面风量计算 (10)第四章掘进施工质量技术要求 (12)第五章主要生产系统 (13)第六章安全技术措施 (14)一、煤电钻打眼措施 (14)二、放炮措施 (15)三、做引药、装药、爆破及处理拒爆、残爆措施 (16)四、装药措施 (16)五、爆破母线和连接线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7)六、处理片帮措施 (19)七、工字钢支护措施 (19)八、防止片帮冒顶措施 (20)九、探放水措施 (20)十、综合防尘措施 (22)十一、刮板输送机安装、使用、及维护保养措施 (22)十二、超前支护措施 (24)第七章“四位一体”的综合防突措施 (24)一、突出危险性预测预报 (24)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措施 (25)三、防突措施效果检验 (31)四、安全防护措施 (31)五、安全技术措施 (33)第一章地质概况一、位置11714回风巷北邻湘黔顺利煤矿边界,下部与北翼主水仓口平巷相距12米,南起于皮带下山;上部为刚采结束的11713回采工作面。
二、结构结构11714回风巷布置在17号煤中,煤层结构简单,没有断层,中部含一层3-8cm灰褐色夹矸。
三、顶底板岩性及其稳定性伪顶为2-3cm碳质页岩,直接顶、老顶为粉砂岩、砂质页岩,较稳定。
直接底为泥质砂岩、页岩遇水易底鼓,老底为粉砂岩。
四、构造情况楼下煤田区在地质构造单元分区上属于扬子准地黔北台隆六盘水断普安旋扭构造变形区的黔西南涡轮构造,安利来位于该构造单元内的鱼龙向斜和泥堡背斜之间,裂隙发育,无大的断裂构造,地质构造简单。
第一节概述-----------------------------------------------------------------------2第二节编写依据-----------------------------------------------------------------2第二章地面相对位置及地质情况 ------------------------------ 2第一节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区开采情况--------------------------------3第二节地质构造-----------------------------------------------------------------3第三节水文地质-----------------------------------------------------------------3第三章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 ------------------------------------ 3第一节巷道布置-----------------------------------------------------------------3第二节矿压观测-----------------------------------------------------------------4第三节支护设计〔参数〕-----------------------------------------------------4第四章施工工艺 --------------------------------------------------- 6第一节施工方法-----------------------------------------------------------------6第二节爆破作业-----------------------------------------------------------------7第三节喷射混凝土--------------------------------------------------------------7第四节装载与运输--------------------------------------------------------------7第五章生产系统 --------------------------------------------------- 8第一节通风-----------------------------------------------------------------------8第二节压风--------------------------------------------------------------------- 10第三节瓦斯防治--------------------------------------------------------------- 10第四节综合防尘--------------------------------------------------------------- 10第五节防灭火------------------------------------------------------------------ 11第六节安全监控--------------------------------------------------------------- 11第八节排水--------------------------------------------------------------------- 11第九节运输--------------------------------------------------------------------- 11第十节照明,通信和信号 ----------------------------------------------------- 12第六章劳动组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2第一节劳动组织--------------------------------------------------------------- 12第二节循环作业--------------------------------------------------------------- 12第三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3第七章安全技术措施 -------------------------------------------- 13第一节一通三防--------------------------------------------------------------- 13第二节顶板--------------------------------------------------------------------- 15第三节爆破--------------------------------------------------------------------- 15第四节水害预测治理和防治水--------------------------------------------- 16第五节机电--------------------------------------------------------------------- 17第六节运输--------------------------------------------------------------------- 18第七节安全保证措施--------------------------------------------------------- 20第八节:U型钢支护注意事项 ------------------------------------------------ 20第九节其他--------------------------------------------------------------------- 21第八章灾害应急措施及避灾路线 ----------------------------- 22第一章概况第一节概述一、巷道名称本作业规程掘进的巷道为总回风巷。
第一章概况......................................................................................................... - 3 - 第一节概述......................................................................................................... - 3 - 第二节编写依据........................................................................................... - 3 - 第二章概况.......................................................................................................... - 3 - 地质与水文情况....................................................................................................... - 3 - 总回风巷地质说明书................................................................................................ - 3 - 第三章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 ................................................................................ - 4 - 第一节巷道布置........................................................................................... - 4 - 第二节矿压观测........................................................................................... - 5 - 第三节支护设计............................................................................................. - 5 - 第四节支护工艺............................................................................................. - 6 - 第五节喷射混凝土......................................................................................... - 7 - 第四章施工工艺................................................................................................ - 8 - 第一节施工方法........................................................................................... - 8 - 第二节凿岩方式........................................................................................... - 9 - 第三节运输方式........................................................................................... - 9 - 第五节管线敷设......................................................................................... - 10 - 第五章生产系统.............................................................................................. - 10 - 第二节安全监测监控................................................................................. - 13 - 第四节综合防尘管理................................................................................. - 14 - 第五节防灭火管理..................................................................................... - 16 - 第六节压风自救装置管理......................................................................... - 17 - 第七节压风系统......................................................................................... - 18 - 第八节供电系统........................................................................................... - 18 - 第九节排水系统......................................................................................... - 18 - 第十节通讯、照明、信号系统................................................................. - 19 - 第六章劳动组织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 19 - 第一节正规循环作业................................................................................. - 19 - 第二节劳动组织......................................................................................... - 20 - 第三节循环进度......................................................................................... - 20 - 第四节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21 - 第七章安全技术措施 ...................................................................................... - 21 - 第一节顶板管理安全技术措施................................................................. - 21 - 第二节开口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 25 - 第三节机掘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 26 - 第四节机电检修、机电设备安全防护技术措施..................................... - 26 - 第五节延伸皮带机尾安全措施................................................................. - 28 - 第六节皮带机运输安全措施..................................................................... - 28 - 第七节探放水安全技术措施..................................................................... - 29 - 第九节矿井其它自然灾害预防措施......................................................... - 32 - 第十节矿压监测安全技术措施................................................................. - 34 - 第十一节防止瓦斯超限、积聚安全技术措施......................................... - 35 - 第十二节防止瓦斯、煤尘爆炸安全技术措施......................................... - 36 - 第十三节过特殊区段安全技术措施......................................................... - 38 -第十四节预防火灾事故安全技术措施..................................................... - 38 - 第十五节工程质量验收要求..................................................................... - 39 - 第十八风筒保护安全技术措施................................................................. - 40 - 第八章顶板支护质量检测............................................................................... - 40 - 第十章工作面避灾路线 .................................................................................. - 42 - 第一节避灾原则......................................................................................... - 42 - 第二节避灾路线......................................................................................... - 42 - 第三节灾害应急措施................................................................................. - 43 -第一章概况第一节概述一、巷道名称本《作业规程》掘进施工的工程为总回风巷。
第一章工作面概况一、工作面位置:1、井上位置:寺河村西南1200米。
2、井下位置:该面东为93101巷、93103巷,南为93311工作面,西为矿界,北为93307工作面。
3、回采对地面设施的影响:经调查前井沟村已无人居住,回采对地面无影响。
附图一:93309工作面井上下对照图二、四周工作面开采情况:该面东为93101巷、93013巷(已掘),南为未采区,西为矿界,北为93307工作面(已回采)。
三、工作面要素:1、工作面倾斜长:净长168.9米。
2、工作面走向长:632米(煤壁~停采线)。
工作面煤厚:1.51—1.7米。
平均厚度1.6米。
四、开采程序及所采煤层层号、采高、循环进度、循环(作业)方式、回采率、可采储量、循环产量、日产量及月产量(生产能力):1、工作面开采程序为一次采全厚开采,所采煤层为9#煤层,可采储量为235266吨,平均煤厚为1.6m。
2、根据设备选型及相邻面回采经验,正常情况下,该面采高确定为:最低1.55m,可适当割顶,平均1.60m。
3、循环方式采用浅截深多循环作业方式,循环进度为0.6m,每班4个循环,日推进12个循环。
为提高煤炭回收率,根据相邻工作面回采经验,本工作面回采率确定为95%。
4、循环产量:Q=L×B×H×D×C=168.9×0.6×1.6×1.45×95%≈223.3(吨)式中:Q——循环产量吨L——净长度 mB——循环进度取0.6mH——平均采高取1.6mD——煤体容高取1.45吨/m3C——回采率取95%5、日产量:A=Q×N=223.3×12≈2679.6(吨)式中:A——日产量吨N——日循环个数12个6、月产量(生产能力):B=A×M×E=2679.6×30×95%=76368.6(吨)式中:A——日产量吨M——月生产天数取30天E——月正规循环率根据相邻工作面回采经验取95%插图一:93309工作面示意图第二章地质及水文情况一、盖山厚度:工作面盖山厚度:544m~593m。
总回风巷维修作业规程-图文余庆县沙坝煤矿编制人:杨光金矿长:陈孝春二〇一二年十月十六日总回风及回风平硐维修作业规程第一章工程概况和地质一、概况(二)工程名称及开凿目的1、工程名称:总回风及回风平硐2、维修目的:作矿井回风及安全出口。
(三)工程概况1、简要说明:总回风及回风平硐现是原来已经施工完成的巷道,全长约350米,由于原巷道断面小,达不到专篇和安全的需要,按照设计要求和矿井的实际需要,在原来巷道的基础上进行扩大,扩大后的巷道断面为拱2形,拱宽(净)2.6m,拱高2.6m,净断面6.0m。
2、工程概况表序号工程名称设计起止点拨门断面(㎡)支护日循环坡度毛净形式进度工程量标高方位350m+674m至+675m开工日期1总回风巷°5‰6.46.0锚喷2.5m2022.6.1二、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一、地理概况1、交通位置沙坝煤矿位于余庆县城北西320°方向,直距约25km,距龙溪镇北东约10km。
属余庆县龙溪镇芝州村所辖,县城有公路直达矿区,交通较为方便。
交通位置详见图1-1-1。
其地理坐标:-1-东经107°46′00″~107°47′14北纬27°19′44″~27°21′10″2、地貌水系矿区位于贵州高原之北部,区内地势起伏相对较大,南部高,北部较低,多呈丘陵状,局部有陡峭的绝壁。
区域地势海拔标高640-900m,相对高差260m。
矿区地表水系属乌江水系,区内无较大河流,季节性溪沟较为发育。
3、气候余庆县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
年平均气温为16.4℃。
平均最高气温21.3℃.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2.9℃。
霜雪不多,无霜期长达300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056mm。
4、地震裂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2-沙坝煤矿图1-1-1沙坝煤矿交通位置图-3-(二)、主要自然灾害1、地质灾害矿区位于贵州高原之北部,区内地势起伏较大,西高、南东低,多呈丘陵状,局部有陡峭的绝壁。
目录第一章:概况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编制依据第二章:地面相对位置及地质情况第一节地质说明书第二节煤层特征第三章: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第一节巷道布置第二节支护设计第四章:施工工艺第一节施工顺序及施工方法第二节爆破作业第三节设备及工具配备第五章:生产系统第一节通风系统第二节压风第三节综合防尘第四节防灭火第五节安全监控第六节排水系统第七节运输第八节照明和通讯第六章:劳动组织及主要经济指标第一节劳动组织第二节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第三节作业循环第七章:探放水设计第八章:供电设计第九章:防突设计第一节基本概况第二节区域防突措施设计第三节局部防突措施设计第四节安全技术措施第五节管理制度第十章:安全技术措施第一节“一通三防”第二节综合防尘管理第三节防火管理第四节顶板管理第五节钻眼、爆破第六节机电设备管理第七节运输第八节其他第一章:概况第一节概述一、巷道名称该巷道名称为11402回风顺槽。
二、掘进目的及巷道用途掘进目的是用作11402回采工作面的回风。
三、巷道设计长度本巷道设计长度为680米。
四、预计开、竣工时间本巷自2014年5月1日开工,预计2015年1月14日完工。
第二节编制依据根据采掘方案布置、《11402回风顺槽地质说明书》、《煤矿安全规程》国家及贵州省地方法律、法规作为依据。
第二章:地面相对位置关系及临近采区开采情况第一节地质说明书概况煤层名称M14煤水平名称一水平采区名称一采区工作面名称11402地面标高(m)+1245~+1425 工作面标高(m)+1178.9m地面位置该工作面地面相对位置位于大林沙坡,地表为坡地、丘陵地带。
井下位置及四邻采掘情况邻近南边巷道为10702回风巷掘进回风措巷、11402溜煤斜巷、西边为11402回风顺槽M14煤层段、材料大巷,采空区会对施工巷道产生影响。
掘进对地面设施影响本工作面的开采深度为+1178.9m,地面为坡地,周围无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掘进对地表无影响。
巷道长(m)680米煤层情况煤层总厚(m)1.65—1.79 煤层结构简单煤层倾角(度)46°-49°1.72 47°可采指数100% 变异系数(%)1% 稳定程度较稳定本工作面煤层较稳定,煤层厚度在1.65—1.79m 之间,平均煤厚1.72m,在断层附近煤层有压薄或增厚现象。
目录第一章概况 --------------------------------------------------------------------------------------------------3第一节概述------------------------------------------------------------------------------- 3 第二节编写依据 ------------------------------------------------------------------------- 3 第二章地面位置及地质情况 -----------------------------------------------------------------------------4第一节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区开采情况-------------------------------------------- 4 第三节地质构造 ------------------------------------------------------------------------- 4 第四节水文地质 ------------------------------------------------------------------------- 4 第五节问题及建议----------------------------------------------------------------------- 4第三章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 -----------------------------------------------------------------------------6第一节巷道布置 ------------------------------------------------------------------------- 6 第二节矿压观测 ------------------------------------------------------------------------- 6 第三节支护设计 ------------------------------------------------------------------------- 6 第四节支护工艺 ------------------------------------------------------------------------- 7第四章施工工艺------------------------------------------------------------------------------------------ 13第一节施工方法 ------------------------------------------------------------------------13 第二节施工工艺方式-------------------------------------------------------------------13 第三节爆破工艺 ------------------------------------------------------------------------16 第四节装载与运输----------------------------------------------------------------------17 第六节设备与工具配置-----------------------------------------------------------------19第五章生产系统--------------------------------------------------------------------------------------- 20第一节通风-------------------------------------------------------------------------20 第三节综合防尘-------------------------------------------------------------------------21 第四节防灭火、隔爆-------------------------------------------------------------------22 第五节供电系统-------------------------------------------------------------------------22 第六节供排水系统 ----------------------------------------------------------------------23 第七节运输系统-------------------------------------------------------------------------23 第八节通讯、照明、信号系统---------------------------------------------------------24 第九节安全监控系统 --------------------------------------------------------------------24第六章劳动组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5第一节劳动组织-------------------------------------------------------------------------25 第二节循环作业-------------------------------------------------------------------------25第七章安全技术措施 -------------------------------------------------------------------------------- 27第一节一通三防 -------------------------------------------------------------------------27 第二节顶板管理-------------------------------------------------------------------------28 第三节爆破 ------------------------------------------------------------------------------28 第四节防治水----------------------------------------------------------------------------29 第五节机电 ------------------------------------------------------------------------------30第六节运输 ----------------------------------------------------------------------------30 第七节煤质管理-----------------------------------------------------------------------33 第八节质量验收 -----------------------------------------------------------------------33 第九节其他-----------------------------------------------------------------------------34第八章灾害应急措施、六大安全避险系统及避灾路线 ----------------------------------- 36第一节灾害应急措施------------------------------------------------------------------36 第二节六大安全避险系统-------------------------------------------------------------39 第三节避灾路线 -----------------------------------------------------------------------41第一章概况第一节概述一、巷道名称:南二风井二、巷道用途:形成五、七采区回风系统三、巷道性质南二风井为岩巷扩帮改造,采用锚杆、锚索钢筋网片,绑钢筋网喷射砼联合支护四、整巷位置、设计长度、工程量南二风井改造从南二风井井筒坡底开始至南二风井风硐口,巷道全长为214m(斜距)。
五、巷道技术参数及施工顺序南二风井原为3.0m³3.2m(宽³高)的半圆拱形砌碹巷道,净断面积为8.6㎡。
要求先将巷道砌碹支护逐步拆除,然后进行扩帮拉底改造,最后采用锚杆、锚索钢筋网片,绑钢筋网喷射砼联合支护。
改造后巷道断面为4.0m³3.8m(宽³高)的三心拱形(如图),净断面积为14.0㎡。
巷道改造施工顺序为从下往上逐段进行。
本工作面预计2013年4月1日开工,工期预计8个月,巷道服务年限预计50年。
工作面巷道布置见巷道平面布置图(附图1)。
第二节编写依据一、安全规程、行业标准及施工方案本工作面巷道改造施工的依据是《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工人作业技术操作规程》及《山西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掘进专业分册)、《太原东山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南二风井改造施工方案》。
二、地质说明书本工作面所掘巷道地质资料的依据是《太原东山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南二风井改造地质说明书》,详见《太原东山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南二风井改造地质说明书》。
第二章地面位置及地质情况第一节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区开采情况本工作面地面相对位置:南北为草地及山地;东南为南二风井风机房;地面大部分被草地覆盖,有松柏树及果树园;出露地层为P1s和Q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