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121.50 KB
- 文档页数:9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教材分析《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最后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代表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体会明末清初儒学的发展变化。
本节内容是对前三节所讲的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kWp3IPKkZl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明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2.过程与方法:结合必修1和必修2专题,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进而掌握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社会原因kWp3IPKkZl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kWp3IPKkZl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对前三课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已进行系统的学习,基本掌握儒家思想各时期的变化和发展。
本课所讲的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相对系统条理便于掌握,所以讲解时主要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教师主要提出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引导kWp3IPKkZl五、教学方法1.学会用问题探究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kWp3IPKkZl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学案导学3.教学环节:预习检查、设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kWp3IPKkZl 六、课前准备1.学习准备:预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初步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第3课宋明理学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编号:C003一、测试内容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二、知识梳理1、宋代儒学家融合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程颢、程颐(北宋)基本主张: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主张。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提出“”的认识论。
3、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南宋)基本主张:他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
3、陆九渊(南宋)基本主张:把“”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他的学说被称为“”。
4、王阳明(明朝)基本主张:更多的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宣扬“”“”的命题;在认识论上王阳明还提出“”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5、李贽(明朝)明朝后期,李贽目睹了官吏和道学家的伪善无能,他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自称“”基本主张: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认为是非标准按照时代变化而变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强调。
6、黄宗羲(明末清初)基本主张:认识到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提出君主专制是“”;提出“”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7、顾炎武(明末清初)基本主张: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于有责焉”,这一进步思想演变为人所熟知的的名言。
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的思想,认为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所用。
一生走遍许多州县,实地考察,写成巨著《》,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大的使用价值。
8、王夫之基本主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他还认为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目标解读明清之际,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
在这方面,明代后期的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称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强调个性发展,痛恨男尊女卑现象,竭力赞颂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紧随其后的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三大进步思想家在政治上主张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在经济上主张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在思想上主张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这些批判性地继承传统儒学的行动,使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进;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从而也使儒学有了又一次发展。
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出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课堂大检查一、选择题1.(原创)下图是位于福建泉州的号称“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的故居,形成其“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的原因有()①生活在明朝后期,受教于王学的泰州学派②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④晚年的入狱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2.(原创)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将李贽迫害致死,下列哪些是其“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表现()①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②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③主张维持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反对追求平等、个性④赞扬寡妇再嫁,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3.(原创)对于李贽思想的评价正确的是()A.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B.他“离经叛道”,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异端分子C.“敢倡乱道,惑世诬民”,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D.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4.(原创)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类似经历是()A.都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B.处在动荡的时代,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C.中年都做过小官,感受到清朝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D.晚年都拒绝清政府的征辟5.(2004年东北三校第一次文综联考,17) 下列反映中华民族写照的言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6. (2005年海淀4月模拟)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潮。
必修III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班级:组别:姓名:等级: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2013年江苏高考考点要求】1.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2.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背景】:1、政治:①专制统治强化;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2、经济:①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②商品经济的发展3、思想:①程朱理学;②“西学东渐”4、问题:商品经济发展与封建制度束缚之间矛盾突出。
考点分析一: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生平:求学→做官→入狱性格:“”的不羁性格2、李贽的思想及代表作——等3、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①孔子不是天生的圣人,不能以的是非为标准,而应依时变化。
②挑战思想,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强调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核心要点突破】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批判理学的?又如何体现对儒学的继承?(1)对理学的批判:①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理观。
②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
③王夫之通过气和理的关系,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对理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通过运动绝对、静止相对的辩证关系批判理学形而上学观点。
(2)对儒学的继承:①对于民本思想的继承,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②探索精神和倡导个人的社会责任感,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考点分析二: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对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评价: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难点:结合当时社会发展状况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及对进步思想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导入: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
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
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
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
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探究1】:根据材料从政治、经济、阶级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概括明清儒学活跃的社会条件。
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时代。
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
特别是明末农民战争“武器的批判”带动了批判的武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对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的怀疑批判。
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
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顾应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的大势,代表新兴市民阶层利益,重科学、讲实际,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社会条件: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3、阶级: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4、思想:理学仍占统治地位,但走向极端,空谈义理,八股取士禁锢思想,导致知识分子逆烦;西学东渐,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5、社会: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明王朝的灭亡对士大夫阶层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使他们认真反思明亡教训,开始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痼疾和明朝灭亡的原因进行反省并著书立说。
【过渡】:如果你是古代的人,敢挑战孔孟权威吗?谁首先向理学正统思想发起了挑战?(二)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明朝后期——“离经叛道”的李贽⑴.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泉州人,明朝后期反封建专制启蒙运动的先驱,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自称“异端”。
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
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
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⑵.李贽的思想及代表作——《焚书》《藏书》等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理论,反对将孔子和儒家经典神圣化((反权威);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反正统),强调正常人的私欲(尊人性)。
②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反对男尊女卑,追求平等,强调个性发展(倡人性)。
⑷.特点:反权威、反正统、尊人性。
⑸.评价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②将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③是明清时期反封建专制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过渡】::如果说李贽的“离经叛道”还和他的人生经历有着很大的关联的话,那么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出现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了。
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⑴.共同的生活背景(明末清初):①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②政治上:社会动荡,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深化。
③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自然科学有一定发展,西学东渐。
④生活经历: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⑵.思想观点:A【探究3】: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并进行评价。
材料一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了,敲剥天下之骨髓。
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夷待访录》“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后之人主(君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
然则其所为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明夷待访录》“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明夷待访录》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材料二梁启超曾说:“我们当学生时代,《明夷待访录》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
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一再介绍黄宗羲等人进步的政治学说,大量印发《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以有助于宣传反对君主专制,动员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①思想主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法治,反对人治。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思想上: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建立监督机构限制君权;君臣平等核心:批判君主专制②评价: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发展经济的要求,是一种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正确思想,是明清时期经济领域资本主义萌芽这种新的经济因素在思想领域的反映,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但在当时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统治者依然固守传统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反对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反映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思想要求,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又未能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仅仅提出以“公其是非于学校”的方式来限制君权。
B【探究4】: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顾炎武的主要观点,并进行评价。
材料一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享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材料二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材料三今之谈孔孟。
未得其精而己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
①思想观点: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众治”;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②评价: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针对八股取士)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C【探究5】: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王夫之的主要观点,并进行评价。
材料一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
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已而已矣。
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①思想观点:政治上:主旨是“循天下之公”,反对君主专制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
思想上: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认识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
辩证法: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核心:用唯物论批判理学的唯心主义②评价: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意义。
思考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的侧重点是什么?①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出发,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批判理学“君为臣纲”的伦常观。
②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主张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批判理学空谈。
③王夫之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对理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通过运动绝对、静止相对的辩证关系批判理学形而上学观点。
(三)、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特点和评价1、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
(2)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3)提倡“经世致用”。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2、评价:积极:(1)反对君主专制,重视工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2)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对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局限: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其所处时代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
【探究6】:明清之际思想家的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吗?与欧洲的启蒙思想比较有何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不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因为它们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没有产生。
中国民主思想只停留在批判的层次上,并没有提出新的思想,更没有认识到人的基本权利。
它没有成为主流思想,因此没有促进明清社会的转型,尚未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
而启蒙思想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描绘了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宏伟蓝图,开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推动了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原因: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物质基础。
2.政治:专制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政治基础。
3.思想文化: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
4.国人风貌: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四、【知识拓展】: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⑴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
⑵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⑶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⑷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⑸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五、【小结】:概括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1、创立:春秋晚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强调等级尊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