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的叙事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1
两汉乐府诗简介两汉诗歌中成就最高的是乐府诗。
“乐”是音乐,“府”是官府,“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署。
乐府机关的任务是,采集民歌及乐调,制定乐谱,训练乐员,并组织文人创作歌辞,供统治者朝会宴饮,点缀升平,官府娱乐,观风施政之用。
后来,“乐府”由官署名称变为诗体名称,其含义也越来越广,最初的含义来说,主要是指民间诗歌和带有民歌色彩的文人作品。
宋人郭茂青《乐府诗集》集中收录了汉乐府,大部分是东汉时期作品,只存六七十首,他们是乐府诗的精华,各以其深刻的现实性和完美的艺术性闪现出奇异的光彩。
继承发扬了《诗经》中的风诗“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对各种社会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
两汉乐府诗的基本主题从整体上看,不同于铺张堆砌的辞赋写作,极力描绘帝国的富庶,京都的繁华,苑囿的壮观,游猎的盛况,对统治阶级的歌功颂德。
而是代之人民用歌声抨击社会的黑暗,抗议阶级的压迫,诉说久役的痛苦,控诉统治阶级的罪恶,谴责世情的险恶,抒发当时人民的愿望追求,表现人民的生活画卷。
1.深刻的反映出当时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愤情绪,如《东门行》、《孤儿行》、《病妇行》2.反映当时苦乐不均、贫富悬殊的社会现状,揭露骄奢淫逸的豪贵生活,如《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鸡鸣》3.反应兵役频繁,人民苦于久役的时代特点,表达出人们厌恶战争,渴望宁静生活的愿望,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4.表现出两性之间爱与恨的心声,如《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5.表现人世险恶、祸福无常,表达乐生恶死的愿望,如《薤露》、《蒿里》两汉乐府诗的艺术特点1.叙事性强,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叙事诗,如《陌上桑》、《孔雀东南行》、《东门行》等,故事情节的描写都很完整、细致,诗中故事性、戏剧性加强了。
汉乐府民歌的写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朴实自然:汉乐府民歌多用生动的口语,亲切朴素,叙事同抒情结合,感情真摰动人。
这些民歌以接近口语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故事,具有非常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鲜明的形象和比喻:汉乐府民歌通常善于运用鲜明的形象和比喻来表达情感和描绘场景。
这些比喻和形象通常与主题紧密相连,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叙事性强:汉乐府民歌通常以叙事为主,通过叙述故事来表现主题和情感。
这些故事通常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生活气息,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动。
形式多样:汉乐府民歌的形式多样,包括杂言、五言、四言等,这些形式都能够适应不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同时,这些诗歌也具有非常自由的句式和章法,表现出极高的艺术自由度。
反映社会现实:汉乐府民歌通常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性和人民性。
这些民歌能够让读者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艺术手法独特:汉乐府民歌在艺术手法上也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比如,它们通常善于运用比兴手法,通过比喻和象征来表达情感和主题。
此外,它们还注重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使得诗歌具有更好的音乐性和美感。
总的来说,汉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其朴实自然的风格、叙事性强的特点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成为中国
文学的瑰宝。
汉乐府写作风格摘要:一、汉乐府简介二、汉乐府的写作风格特点1.内容真实,反映民间生活2.语言质朴,通俗易懂3.抒发情感,富有诗意4.形式多样,包括叙事诗、抒情诗等三、汉乐府的代表作品及风格体现1.《陌上花开》2.《长恨歌》3.《孔雀东南飞》四、汉乐府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正文:汉乐府,成立于公元前140年,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文学机构。
它主要负责搜集、整理、创作民间歌谣和乐曲,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汉乐府的写作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真实反映了当时民间的生活状况。
汉乐府的写作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真实,反映民间生活:汉乐府的作品以民间生活为素材,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
如《陌上花开》描绘了农村的景象,《长恨歌》反映了宫女们的悲欢离合,《孔雀东南飞》讲述了家庭纷争等。
这些作品都是对社会现实的忠实记录,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2.语言质朴,通俗易懂:汉乐府的作品用词简练,通俗易懂,深受百姓喜爱。
这种质朴的语言风格使得作品更加接近民众,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如《陌上花开》中的“麦苗肥美,桑叶青青”,用简单的词语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农村景象。
3.抒发情感,富有诗意:汉乐府作品注重情感的表达,以诗歌的形式抒发内心世界。
如《长恨歌》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这种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得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4.形式多样,包括叙事诗、抒情诗等:汉乐府的作品形式丰富多样,既有叙事诗如《孔雀东南飞》,也有抒情诗如《庐山谣》。
这种多样化的形式,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乐府的代表作品如《陌上花开》、《长恨歌》、《孔雀东南飞》等,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展示了汉乐府时期的民间风貌,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明显受到汉乐府的影响。
总之,汉乐府的写作风格独具特色,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又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历代学者对汉乐府语言的评价
历代学者对汉乐府语言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质朴自然:汉乐府民歌的语言大多是口语化的,质朴无华,不事雕琢。
这种语言风格与文人的文学语言有所不同,更接近于民间语言,更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2. 情感真挚:汉乐府民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既有对人生苦难的感叹,也有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抒发,还有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等。
这些情感表达真切自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 叙事性强:汉乐府民歌中有很多是以叙事为主的,通过讲述一个个故事来表达主题,这些故事情节紧凑,语言简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 反映社会现实:汉乐府民歌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通过民歌的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5. 具有音乐美:汉乐府民歌与音乐紧密结合,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其语言节奏鲜明,音韵优美,适合于歌唱和朗诵。
总之,汉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特色和艺术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
汉乐府由来:始于秦,为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后发展于汉武帝时期,重建乐府,用于采集汉族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其汉乐府搜集整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乐府、乐府民歌,编织成世人熟知的乐府诗集意义: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于《诗经》(《诗经》亦是现实主义),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
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其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
特点:汉乐府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形式:自由和多样,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以及杂言种种,其中最常用的是新兴的杂言和五言诗。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
分类:1、郊庙歌辞:主要是贵族文人为祭祀而作的乐歌,华丽典雅,没有什么思想内容。
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楚音)、《郊祀歌》十九章等。
音乐主要采用秦国音乐和楚国音乐。
2、鼓吹曲辞:又叫短箫铙歌,是汉初从北方民族传入的北狄乐。
歌辞是后来补写的,内容庞杂。
主要是汉族民间创作。
3、相和歌辞:音乐是各地采来的俗乐,歌辞也多是“街陌谣讴”。
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是汉乐府中的精华。
4、杂曲歌辞:其中乐调多不知所起。
因无可归类,就自成一类。
里面有一部分优秀民歌。
重要作品:中国古代最长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的汉代《孔雀东南飞》、北朝《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秦妇吟》大汉汉园能让人更加走进汉代,走进汉代文化,浓浓的墨香气息加上纯粹的汉代建筑是最佳的中国文化学习之所。
抒发一老兵“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感的《十五从军征》沉痛哀悼不幸阵亡的士卒的《战城南》刻画一个即将辞世的爱子情深慈母形象的《病妇行》表现征役频繁年代时妇女们“独守”的悲苦和对行人思念的《饮马长城窟行》被誉为“短章中神品”,表达女主人公忠贞爱情的自誓之词的《上邪》汉代《铙歌十八曲》之一的《有所思》与《诗经》中的《卫风•氓》《邶风•谷风》等媲美、《白头吟》《怨歌行》等名篇并提的《上山采蘼芜》描述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一个好色“使君”的《陌上桑》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的《长歌行》描写了采莲时观赏鱼戏莲叶的情景的《江南》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的《孔雀东南飞》。
汉乐府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汉乐府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如下:
汉乐府诗歌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现实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现实主义特色。
其内容广泛,涵盖了人民的生活、战争、爱情、道德等多个领域。
例如《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个老兵从军六十五年后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在艺术特色方面,汉乐府诗歌以叙事为主,多采用杂言和五言,语言比较口语化,风格朴实自然,不像唐诗宋词那样精雕细琢。
此外,汉乐府诗歌还特别注重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比如《孤儿行》中对孤儿悲惨生活的描绘,令人感同身受。
汉乐府诗歌的另一大特色是它的音乐性。
这些诗歌原本是为了配乐而创作的歌词,因此在韵律和节奏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们不仅适合朗读,也适合吟唱,更能表达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总的来说,汉乐府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广泛、语言朴实、叙事生动、音乐性强等特点,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汉乐府在艺术风格上独特的特色
1. 朴实自然的风格:汉乐府诗歌多采用口语化的语言,叙事同抒情结合,感情真摰动人,表现了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种朴实自然的风格使得汉乐府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2. 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汉乐府诗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和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形式自由多样。
这种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使得汉乐府诗歌更加灵活多变,能够适应不同的题材和情感表达需要。
3. 浓厚的抒情色彩:汉乐府诗歌注重抒发情感,表达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这种浓厚的抒情色彩使得汉乐府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4. 浪漫主义的色彩:汉乐府诗歌在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也发扬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
这种浪漫主义的色彩使得汉乐府诗歌更加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综上所述,汉乐府在艺术风格上具有独特的特色,主要表现在朴实自然、多样化、抒情和浪漫主义等方面。
这些特色使得汉乐府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以下艺术成就:
1. 丰富的题材内容:汉乐府诗歌的题材广泛,涉及政治、社会、历史、军事、爱情、悲欢等各个方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使其能够广泛触及人们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世界。
2. 抒发真情实感:汉乐府诗歌以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生活为基础,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表现手法,抒发自己或他人的真情实感,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歌中传递出的激情和情感。
3. 口语化的语言风格:汉乐府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朴实、生动的特点,与民间音乐相结合的特点使诗歌表达更加通俗易懂,贴近人们的生活,使其能够更好地传递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意义,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4. 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汉乐府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既有韵文诗,也有散文诗,既有叙事性的作品,也有抒情性的作品,诗人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技巧,使诗歌表现更加灵活多变,富有变化和鲜明的个性特点。
5. 具有时代意义:汉乐府诗歌是汉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历史和时代相互交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它既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繁荣和变迁,又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权力、富贵等现象的思考和批判,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汉乐府诗歌以其丰富的题材内容、真情实感的抒发、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具有时代意义等特点,
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艺术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古代文学】两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一、生动的故事性乐府大都是叙事诗,非常注意故事的生动性及情节场面的描写。
如《孤儿行》中通过叙事写一个被兄嫂虐待,奴隶般受罪的孤儿形象,反映出他前路茫茫,苦海无边的生活处境。
全诗通过孤儿对自己悲苦命运和内心哀痛的诉述,真实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社会家庭中兄嫂虐待孤儿的严重社会问题,并愤怒谴责了这种不道德行为,是一首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感染力的优秀诗作。
全诗的描写细致形象,对不公平社会的控诉更是鞭辟入里。
为了独占家财,兄嫂把亲弟弟看成奴隶,看成仇人,役使他,折磨他,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让他不是在外四处行贾,便是在家挑水、烧饭、看马、养蚕、种瓜,什么都得干,而大冬天却连一双草鞋都穿不上。
其中一个细节是孤儿因为生活艰苦,在收瓜回家的途中体力不支,瓜车翻倒,周围的人非但没有帮他捡,反而哄抢偷吃他的瓜。
在家中他受尽兄嫂的欺凌,在外又遇到不幸的事情,这些更加让人同情他的悲苦遭遇。
二、鲜明的人物形象乐府诗非常注意描写人物,为了刻画人物,使用的有些手法是具有开创性的。
打开《陌上桑》,开篇便给读者以美好的感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让我们闭上眼睛,仿佛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春和日丽的早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一抹朝阳温柔地照在林间的一座小楼之上,秦家漂亮的罗敷姑娘从小楼中款款走出,来到城南的桑林之中,又开始了她一天的采桑工作。
朝阳下的罗敷给读者的感觉是青春、明快、亮丽,“好女”二字道出了罗敷的美丽与可爱,当然“自名”二字却说明了罗敷也以自己的美而自负。
“自名”乃自比、自命之义,非自己取名。
因从东汉其他的民歌和后代诗歌中,我们可以断定罗敷并不是我们诗中女主人公的原名,它是当时美女的代名词,所以《为焦仲卿妻作》一诗中也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正如先秦两汉时代到魏晋时代称美男子为“子都”一样。
如果说开始几句只是让读者看到罗敷的背影的话,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让我们走近了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艺术
汉乐府民歌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最受欢迎的民歌类型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
汉乐府民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实践,还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审美观。
汉乐府民歌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吸引了众多读者,它采用直接对比、抒情描写和比喻来展现景象,不仅展现出人物与物品的相互关系,也体现了叙事者对自身感受的深刻把握。
此外,它还反映出叙事者内心独特的情感,这使得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诗意,使叙事具有了一种特别的哲理性。
汉乐府民歌不仅具有良好的诗感,而且还表现出了富有时代气息的叙事艺术。
在汉乐府民歌中,叙事者不仅表达了深刻的思想,而且还展示了令人惊叹的艺术技巧,这些技巧是从自然界中获得的,而自然界又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在汉乐府民歌的叙事中,大量的自然界的景象被叙述者广泛应用,把自然界的美丽语言发挥到淋漓尽致,其中不乏花鸟鱼虫,古人更爱以竹,木,花,江河等元素来比喻人物情态,这种用典士细密,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艺术的魅力。
此外,在汉乐府民歌的叙事中,当时社会的爱情观念和社会价值观也得到了表达,从叙事中可以看出古人对爱情的重视,尊重女性的重要性,强调奋斗、勤劳、和谐作为美德,强调理智出处、宁静致远,提倡理财、收藏珍贵物品等,这些便是汉乐府民歌所传递的叙事艺术。
总之,汉乐府民歌具有超凡的叙事艺术,融入其中的诗意表述和社会价值观让叙事具有了强烈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乐府题库
(最新版)
目录
1.汉乐府简介
2.汉乐府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3.汉乐府的艺术特点
4.汉乐府的代表作品
5.汉乐府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汉乐府,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文学体裁,起源于汉代,是我国古代乐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汉乐府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可以从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考察。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时期,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经济的繁荣,为汉乐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汉乐府最早见于《诗经》,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到了汉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汉乐府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它的音乐性和叙事性。
汉乐府以音乐为载体,以歌唱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同时,汉乐府以叙事为主,既有抒情,也有描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汉乐府的代表作品有《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内容,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汉乐府的代表。
汉乐府的影响和价值,不仅在于它的艺术成就,更在于它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汉乐府是中国古代乐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古代音乐、诗歌、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汉乐府以其真实的历史内容和深刻的社会批判,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汉乐府诗叙事艺术研究
汉乐府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史诗性和诗歌性,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块重要瑰宝。
汉乐府诗的发展与演变,既反映了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也体现了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汉乐府诗是中国诗歌中最具故事性和叙事性的一种,它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和史诗性。
它所叙述的故事往往涉及到人物的生死、爱情、家庭等方面,具有情感强烈的特点,同时也有着史诗性的表现形式。
二是多用叙述方式,富有变化性。
汉乐府诗除了采用传统的叙事方式外,还经常运用比喻、对比、反衬等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具有感染力。
三是语言风格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汉乐府诗通常采用古典文言文的语言,但是其表达方式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接受。
四是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
汉乐府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具有民间色彩的一种,它的传承和发展与民间文化的交流紧密相关。
研究汉乐府诗的叙事艺术,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和演变,还能够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 1 -。
1、汉乐府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主要以叙事为主,故事性较强;常用比兴和铺陈手法,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2、形式自由,句式多样,参差错落,不拘一格。
3、语言朴素、生动,多口语化,感情强烈真挚。
4、多数为现实主义,但有些作品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如《上邪》、《战城南》。
汉乐府中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其次是《陌上桑》。
汉代乐府的民歌,不仅有深厚的思想意义,而且也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
乐府民歌有叙事的,抒情的,说理的,而以叙事最为突出。
在许多叙事诗中,都写得故事生动,结构紧凑,形象鲜明。
诗中还富于戏剧性的独白和对话,不论是抒情诗和叙事诗,往往是借人物对话或近似戏剧中独白的第一人称的说话来表达。
乐府民歌中还多善于运用贴切的比喻和拟人他的手法。
语言也非常朴素自然。
生动活泼,显示了人民语言的丰富与优秀。
汉乐府诗的叙事艺术,上一节去生活的横断面汉乐府诗的叙事艺术汉乐府诗我们接触得最早的可能是《上邪》了,这首诗在当年大火的《还珠格格》里令人印象深刻。
诗里女子的痴情和对这份感情的沉重让人震惊,是什么样至死不渝的爱情能让她说出“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个姑娘把世上最不可能的发生事物罗列出来,等它们都发生了,世界颠倒,才会跟爱人分开。
让人惊艳的是这种将爱情比在事物上的比喻,跟后来的“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一样,这样从第一视角叙事的方式直白得让人直接体会到主人公的感情,让人感动,让人惊艳。
汉乐府最大的艺术成就就是它的叙事性,它是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完整的叙事诗。
一是它运用的叙事视角。
像上文提到的《上邪》就是一个完整的第一人称视角,以一个女子对爱情的誓言来表现她对感情的坚定,《陌上桑》运用了对话的方式,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则是上帝视角,整体叙述。
这样多种多样的叙事方式,对于塑造人物性格和表现思想感情都十分有利。
比如《陌上桑》就通过罗敷这一形象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强权势力欺压民众和民众的反抗精神,罗敷美好的形象也和她美好的品格一起被刻画下来。
二是语言的口语化。
这使得它读起来自然质朴,如同老友闲谈,或是路遇有缘人的畅谈,使人不禁带入其中。
如《孤儿行》里“孤儿生,孤儿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里面口语化的描写直接描绘出兄嫂对孤儿的残害,役使。
里面孤儿并未一昧叫喊自己苦,而是通过语言动作行为描写来体现,艰辛尽在其中。
三是句法的灵活多变。
在汉乐府之前的诗,大多数是诗经那种四言一句,形式单一,但是在汉乐府中,各种都有。
比如《公无渡河》里面的四言,《孔雀东南飞》里面全是五言,《上邪》则是三言四言五言六言都有的杂言诗,《孤儿行》里一言到十言都有。
简述汉乐府叙事诗的叙事特色
汉乐府叙事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
它是以曲调为基础的叙事诗歌,流传于汉代乐府。
汉乐府叙事诗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1. 以民间故事为题材:
汉乐府叙事诗通常以民间故事为创作题材,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
这些故事多为历史事件、传说故事或古代典籍中的故事,通过叙事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曲调优美动人:
汉乐府叙事诗是基于乐府曲的,因此在创作中注重曲调的运用。
诗歌以抒情、叙事为主,曲调旋律优美动人,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 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
汉乐府叙事诗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不啰嗦,注重抓住故事的关键点,以简洁有力的叙述传递情感和描绘景物。
这种风格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
4. 平易近人的写作方式:
汉乐府叙事诗采用了平易近人的写作方式,贴近民间生活,通俗易懂。
它强调与广大读者的沟通,注重表达的清晰度和易接受性,使得民众能够轻松理解其中的意义和内容。
5. 借代手法和象征意义的运用:
汉乐府叙事诗中常常运用借代手法和象征意义,通过一些寓言、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更深层次的含义。
这些手法使得诗歌更加丰富多样,并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
总之,汉乐府叙事诗以其独特的叙事特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遗产。
通过以民间故事为题材、曲调优美、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平易近人的写作方式以及借代手法和象征意义的运用,它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征在叙事指向与情怀表达方面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汉乐府民歌在叙事和情怀表达方面具体体现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征。
以下是其具体体现的方面:
1.叙事指向:汉乐府民歌通常围绕着丰富多样的人物、事件
和故事进行叙述。
它们以自然而流畅的方式,通过叙述情节和描绘人物形象,传达出真实或虚构的故事情节。
这些故事往往涉及战争、爱情、悲剧等主题,通过叙事的手法引发读者或听众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2.感情表达:汉乐府民歌在情感表达方面深受诗歌和音乐的
影响,通过歌词和旋律的融合,表达出浓郁的感情色彩。
它们以悲怆、激昂、欢乐等情感为主线,通过音乐和歌颂的方式,表达出歌颂英雄、哀悼逝者、追忆过往等情感。
3.情绪渲染:汉乐府民歌以其韵味深长、节奏感强烈的旋律
和歌词,能够渲染和唤起听众或读者的情绪。
它们常常通过音乐的旋律和歌词的诗情,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情绪的共振,使人们在欣赏或听唱的过程中体验到各种情感的起伏和流动。
4.真实感和情感共鸣:汉乐府民歌通过叙述真实或虚构的故
事情节,以及表达深刻的情感,与读者或听众建立起情感上的共鸣和联系。
它们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歌词和旋律,触动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共鸣,使人们产生共同的情绪体验和
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汉乐府民歌在叙事和情怀表达方面体现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征。
它们通过叙述故事、表达情感以及渲染情绪,与读者或听众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引发共鸣和情感共鸣,使人们在歌颂、悲伤、欢乐等情感中感受到音乐和歌词的美妙和独特魅力。
汉乐府的艺术特征: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征是它的叙事性,通过人物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语言朴素自然而带感情,形式自由多样,现实的浪漫主义色彩。
琴歌的艺术特征:儒家主张“大乐必易,大礼必简”;道家提倡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佛家追求的则是“万物皆空、万念俱寂”的境界;其作用都不是为了娱悦别人,教化别人,而是为了“宜和情志”,吟心养性,聊以自娱。
演奏技法是炫技性的、繁复的,自弹自唱。
词体歌曲的艺术特征:体裁:令、引、近、慢;形式:减字、偷声、摊破、犯调;创作方式:依声填词、自度曲。
俗曲的艺术特征:俚曲小唱,市井歌谣;长套短曲,层层翻新;风出谣口,乐尚真情;润饰细腻,行腔逶迤。
词体歌曲婉约派以清透委婉为宗,注重音律歌调,行腔时含蓄蕴藉,用声极有分寸,曲浅意深,声淡而情浓;豪放派行腔疏放洒脱,用声朴实劲健;白石词曲注重音律,追求艺术形式美;演唱时要注意步节清晰,歌情真切,音律谐婉,一唱三叹,雅致淡远。
汉乐府的叙事艺术两汉乐府诗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
两汉乐府诗中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而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一、生活场景的选择体现了汉代乐府叙事诗的高度艺术性。
汉代的乐府诗都是由悲伤、音乐和命运组成的。
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诗意场景,及时吸收画面。
例如,汉代有两首以酒店女性为主角的乐府诗,一首是《香河词》中的龙溪线,另一首是辛延年的《玉林郎》。
《龙溪之旅》再现了一个健康的女人善于把门的场景。
《玉林郎》讲述了当龙美女反抗强奸的故事。
通过描述他们与顾客的沟通,以及各种人物的行为、言行,艺术地展示了汉代的市场风格。
汉代乐府诗的作者在选择普通生活情节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他们对偶然和意外事件的捕捉也很有创新性。
比如,现实生活中非常罕见的一个被遗弃的女人遇见一个老丈夫的故事,写在《山上摘梅花》中,而《情歌如何品味》的故事则被用来比喻一对夫妻走在一起的意外事件,他们的妻子突然生病,他们不得不中途分手。
二、两汉乐府叙事诗多数是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而不限于撷取一两个生活片断,那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如《妇病行》有临终托孤,沿街乞讨,孤儿啼索等场面。
再如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诗中的矛盾冲突不是单线延伸,而是两条线索同时展开,相互交错,一条是兰芝与婆母、兄长的矛盾冲突,一条是兰芝、仲卿相互间同情和理解日益加深的过程,正因为两条线索纠结在一起,所以情节的展开跌宕起伏,使人时时关注矛盾的发展和男女主人公的命运。
三、汉代乐府叙事诗在刻画人物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创建一组栩栩如生的图像。
它们有自己的特点,绝不相同。
例如,秦罗浮和胡姬是抵抗强奸的女性。
罗浮用诙谐的语言戏弄向她求婚的使者,并表演了一出幽默喜剧;胡姬拒绝了玉琳琅对自己生活的调情,具有悲剧主人公的性格。
一个聪明而更聪明,另一个坚强而坚定,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气质和性格。
汉乐府诗的艺术特点展开全文1.语言朴实自然汉乐府民歌多用生动的口语, 亲切朴素, 叙事同抒情结合, 感情真摰动人。
如《孤儿行》写孤儿受兄嫂虐待, 诗句虽参差不齐, 而情与境会, 孤儿口状心计之状, 活现笔端。
诗句句式长短不一, 二至八言都有,有句式整齐的齐言诗, 也有错综参差的杂言诗。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和句法, 长短随意, 整散不拘, 灵活自由.有继承《诗经》四言体的:如《公无渡河》,《善哉行》;有杂言体的, 句法自由多变, 整散不拘:如《鼓吹曲辞》里《铙歌》中的《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二,三,四,五,六,七字也有, 变化极为自由。
汉乐府还有不少完整的五言诗, 如《江南可采莲》,《孔雀东南飞》等, 比四言诗多了一个音节, 适应当时社会语言的发展, 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篇幅长短均有, 最长的达三百五十馀句, 短的则数句。
汉乐府民歌篇幅长短均有, 最长的如《孔雀东南飞》, 便长达三百五十馀句, 短的如《杂曲·枯鱼过河泣》只得四句;《江南可采莲》便是只有七句。
2.押韵灵活汉乐府民歌的押韵自由, 灵活多变。
有句句押韵的, 如《平陵东》:“平陵东, 松柏桐, 不知何人劫义公”,“心中恻, 血出漉, 归告我家卖黄犊”便是;有隔句押韵的, 如《东门行》、《燕歌行》、《梁甫吟》等;也有隔两句和三句押韵的, 如《陌上桑》的“日出东南隅”和“自名为罗敷”相隔两句押韵, 又“照我秦氏楼”和“桂枝为笼钩”更隔五句押韵。
这都显出押韵的变化多端。
3.用对话或独白形式叙事汉乐府诗巧妙地熔铸对话刻划人物, 声情毕肖, 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如《上山采蘼芜》甚至几乎全由弃妇同故夫的问答构成, 表现出妻子的善良性格。
也有全篇采用独白的, 如《孤儿行》中用独白写出孤儿所受的痛苦。
4.浪漫主义的色彩汉乐府民歌虽多抒写现实, 但亦有不少作品运用了浪漫主义色彩。
拓展阅读:两汉乐府诗的特点汉乐府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
在《诗经》中我们虽然已可看到某些具有叙事成分的作品,如《国风》中的《氓》、《谷风》等。
但还是通过作品主人公的倾诉来表达的,仍是抒情形式,还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节,缺乏对一个中心事件的集中描绘,而在汉乐府民歌中则已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故事的作品,出现了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较完整的情节,如《陌上桑》、《东门行》,特别是我们将在下一节叙述的《孔雀东南飞》。
诗的故事性、戏剧性,比之《诗经》中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加强了。
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它的高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如《陌上桑》中罗敷和使君的对话,《东门行》中那个妻子和丈夫的对话,都能表现出人物机智、勇敢、善良等各自不同的性格。
《上山采蘼芜》和《艳歌行》的对话也很成功。
如果和《诗经》的《国风》比较,就更容易看出汉乐府民歌这一新的特色。
对话外,也有采用独白的,往往用第一人称让人物直接向读者倾诉,如《孤儿行》、《白头吟》、《上邪》等。
汉乐府民歌并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
如《艳歌行》用“斜柯西北眄”写那个“夫婿”的猜疑;《妇病行》用“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写那个将死的病妇的母爱;《陌上桑》用“捋髭须”、“著绡头”来写老年和少年见罗敷时的不同神态;《孤儿行》则更是用一连串的生活细节如“头多虮虱”、“拔断蒺藜”、“瓜车翻覆”等来突出孤儿所受的痛苦。
由于有声有色,人物形象生动,因而能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二)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故应麟说:“汉乐府歌谣,采摭闾净,非由润色;然而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诗薮》卷一)正说明了这一语言的特色。
.
汉乐府的叙事艺术
两汉乐府诗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
两汉乐府诗中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而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一、生活镜头的选取表现了两汉乐府叙事诗高度的艺术性。
两汉乐府诗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如两汉乐府诗有两篇作品以酒店妇女为主角,一篇是收录在相和歌词的《陇西行》,一篇是辛延年的《羽林郎》。
《陇西行》再现了健妇善持门户的场面,《羽林郎》叙述当垆美女反抗强暴的故事,通过描写她们与顾客的交往及各类人物的举止言行,艺术的展示了汉代的市井风情。
两汉乐府诗作者在选择常见的生活情节时别具慧眼,对偶然性、突发性事件的捕捉也很有新意。
如《上山采蘼芜》写了现实生活中很少见的弃妇遇故夫的故事,而《艳歌何尝行》以鹄喻人,写夫妻同行,妻子突然生病,两人不得不中途分手的突发事件。
二、两汉乐府叙事诗多数是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而不限于撷取一两个生活片断,那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如《妇病行》有临终托孤,沿街乞讨,孤儿啼索等场面。
再如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诗中的矛盾冲突不是单线延伸,而是两条线索同时展开,相互交错,一条是兰芝与婆母、兄长的矛盾冲突,一条是兰芝、仲卿相互间同情和理解日益加深的过程,正因为两条线索纠结在一起,所以情节的展开跌宕起伏,使人时时关注矛盾的发展和男女主人公的命运。
三、两汉乐府叙事诗在刻画人物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
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他们各具特点,绝无雷同。
如秦罗敷和胡姬都是反抗强暴的女性,罗敷以机智的言词戏弄向她求婚的使君,演出一场幽默的喜剧;胡姬则以生命抗拒羽林郎的调戏,具有悲剧主角的品格。
一个聪明多智,一个刚烈坚贞,显示出两种不同的气质和性格。
而《孔雀东南飞》中出现的人物群像,更是各各肖其声情,刘兰芝的刚强,焦仲卿的忠厚,焦母的蛮横,刘兄的势利眼,以及太守府求婚使者的傲慢,无不刻画的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四、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娴熟技巧,还体现在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
两汉乐府诗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如《十五从军征》对复员老兵家园荒芜的景象渲染的非常充分,对老兵还家后的行动也有详细的叙述,唯独不用专门文字抒发内心悲哀,明显以叙事为主;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而略写首尾始末,如《孔雀东南飞》对太守家迎亲场面的描写是铺张扬厉,大肆渲染,而开头结尾采取的是典型的略写笔法,其余叙事名篇也大体如此;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客貌形体,从秦罗敷,刘兰芝到胡姬,从罗敷“夫婿”、侍郎到羽林郎,无论其为男为女,都通过详细描写服饰仪仗来衬托他们的美丽或富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