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复习课
- 格式:ppt
- 大小:307.00 KB
- 文档页数:19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下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复习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复习课第一课时一、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在本章学习并证明完成了全部8条基本事实,并学习了三类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通过对这三类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探索与证明积累了一定的探索经验,并继续深入学习证明的方法和格式;多数学生已经了解证明的必要性,具备了证明命题是否成立的探索经验的基础.同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再将文字语言与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转换方面也有了很大提升。
八年级学生已有合情推理,慢慢的侧重于演绎推理,在经历了对八条基本事实时的探究,证明过程中,积累了更多的活动经验。
在学习了本章后,无论是对证明的必要性的体会,对证明严谨性以及证明思路的多样性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具备自己整理知识,进行知识梳理,逐渐将学习内容纳入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教科书要求教学活动中应注重让学生体会到证明是原有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根据观察、试验的结果,发现证明的思路.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有必要对有关知识进行回顾与思考,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并思考这些内容获得的过程,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知识体系,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在回顾与思考中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复习有关定理的探索与证明,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尺规作图等.2.能力目标: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进一步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提高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论证过程的能力.3.情感价值观要求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的证明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4.重点与难点重点:1.构建本章知识内容框架,发现其中关联2.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讲解和课堂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难点:是本章知识的综合性应用对学生来讲是难点。
人教版下册四年级数学《复习三角形知识》
教案
教学目标
- 复习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 认识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 掌握判断和画出不同类型三角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
- 教材:人教版下册四年级数学教材
- 教具:直尺、量角器、彩色铅笔
教学过程
导入
1.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复习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1. 提问学生对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进行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参
与讨论。
2. 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的性质,例如三条边的长度关系、角的
和等于180度等。
认识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图片,如等边三角形、等
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特点,例如等边三
角形三条边相等、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直角等。
判断和画出不同类型三角形的方法
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2. 提示学生使用直尺和量角器来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帮助
他们理解三角形的构成。
拓展练习
1.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2. 教师巡视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总结
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2. 鼓励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
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复习并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复习并巩固学生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的理解。
2. 提高学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组成。
2. 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边长关系。
3. 三角形的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4. 三角形的画法:如何准确地画出一个三角形。
5. 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以及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三角形内角和、边长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复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
3.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并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进行展示。
3. 练习: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的内角和、边长关系等关键知识点。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三角形应用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和解决。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练习题评价:对学生的练习题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对三角形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复习课)教学目标全面复习全等三角形及有关性质,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四个方法。
能综合运用各种判定方法来证明线段和角相等。
掌握常规的作辅助线的方法。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各种判定方法来证明线段和角相等.教学难点常规的作辅助线的方法。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复习1、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三角形的外角和的性质。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寻找方法;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四种方法)。
注意有边边角和角角角是不能用的。
二、讲解新课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实质上只需要三个条件,注意至少有一个条件是边,就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在几何证时中常常不是结论,而通常是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或两个角相等,这恰是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目的所在课前练习: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B)面积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C)有一边相等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D)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图,在∆ABC中,AB=AC,D、E、F依次是各边的中点,AD、BE、CF相交于G,那么图中的全等三角形共有()(A)5对(B)6对(C)7对(D)8对3、已知:如图,∆ABC中,∠C=90︒,,AC=BC,AD平分∠CAB交BC于D,DE⊥AB 于E,且AB=6CM,则∆DEB的周长为()(A)4 (B)6 (C)10 (D)以上全不对三、巩固与提高1、例题解析例1 已知:如图,在∆ABC中,AD⊥BC于D,BE⊥AC 于E,AD与BE相交于H ,且BH=AC ,求∠HCD 的度数。
AB C D EH例 2、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中,AC 平分∠BAD ,CE ⊥AB 于E ,且∠B+∠D=180︒,求证:AE=AD+BD例3、如图,在∆ABC 中∠ACB=90︒,∠BAC=30︒,AD 、CE 分别为∆ABC 的角平分线,AD 、CE 交于点F ,求证:EF=DF A B DCE 1 22、课堂小结3、布置作业 P84 第6题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