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2.65 MB
- 文档页数:30
土木工程概论邵阳学院杨宗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施工专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首批国家级注册监理工程师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第1讲绪论第8讲机场、港口及隧道工程第2讲土木工程专业介绍第9讲桥梁工程(1)与学习方法第10讲桥梁工程(2)第3讲土木工程材料第11讲土木工程中的力学第4讲基础工程与结构概念第5讲建筑工程(1)第12讲土木工程建设与施工第6讲建筑工程(2)第13讲土木工程建设与施工第7讲公路、铁路工程第14讲土木工程灾害与抗灾第一讲绪论1土木工程的概念2土木工程发展历史简述【教学要求】理解土木工程的定义、范围及基本属性;了解土木工程的发展历史。
【教学重点】土木工程的定义、需解决的问题及四个基本属性;土木工程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本讲无难点。
1土木工程的概念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
木结构法国凯旋门纽约帝国大厦江阴长江大桥香港中银大厦既指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有关的建筑工程、道路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港口工程等各类工程设施;建筑工程道路工程娄底体育馆水利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机场建筑隧道建筑港口建筑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也指为了建造工程设施应用材料、设备在土地上所进行的勘察、设计、施工等工程技术活动。
地质勘探1土木工程的概念GPS 测绘全站仪测量土木工程概论设计施工爆破吊装土木工程概论1.1土木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⑴形成人类活动需要的、功能良好和舒适美观的空间和通道。
武汉长江隧道透视图港珠澳大桥示意图1土木工程的概念这是土木工程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⑵能够抵御自然灾害或人为作用力。
雷暴惊魂暴雨洪水袭击烟台国际机场前者如地震、风灾、水灾等作用;后者如工程振动、人为破坏等;佛山九江大桥被撞百米桥面坠入江中房屋倒塌桥梁断裂四川大地震映秀镇⑶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
奥运会主场馆—“鸟巢”因为材料问题是建造土木工程的根本条件;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m)央视新址大楼即将竣工⑷通过有效的技术途径和组织手段,利用各个时期社会能够提供的物质设备条件,“好、快、省”地组织人、财、物,把社会所需要的工程设施建造成功,付诸使用。
天文学史讲义讲授提纲第一讲绪论一、天文学史的研究对象1.研究天文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2.研究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过程3.天文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二.天文学史的分支学科1.按地域划分2.按时代划分3.按分支学科划分三、研究天文学史的意义1.有助于深刻地了解天文学2.研究天文学思想史3.研究中国天文学史4.探索天文学的发展规律,总结经验,提供借鉴5.挖掘和利用古代天象记录,用于研究某些课题6.丰富科学文化史的内容,有助于历史学的研究四、天文学发展分期概述1.古代天文学(史前一一16世纪中叶)2.近代天文学(16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3.现代天文学(19世纪中叶——现代)第二讲宇宙概观一、宇宙万物的尺度1.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和宇观世界的尺度2.天文学中的单位二、宇宙的层次结构三、太阳系概况1.太阳2.地球3.月球4.大行星5.小行星6.彗星和流星体7.卫星和行星环四、银河系概况1.恒星8.恒星集团9.星云10星际物质五、星系、星系集团和宇宙1.星系2.星系集团3.超星系团4.宇宙第三讲古代天文学一、天文学的起源二、史前时期的天文遗址和遗物三、古埃及天文学1.历法2.天体位置测量和天文定位3.宇宙观念四、美索不达米亚天文学1.对天空的认识2.时间和历法3.宇宙观念五、古印度天文学1.历法2.月亮运动和二十八宿3.宇宙观念第四讲中国天文学史概述一、中国天文学的诞生(史前一西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分期1.体系形成时期(从春秋一秦汉,BC770-AD220)2.繁荣发展时期(从三国一五代,220-960)3.由鼎盛到衰落的时期(从宋初一明末,960-1600)4.中西天文融介时期(从明末一鸦片战争,1600—1840)三、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特点和成就1.中国占代天文学的特点2.历法编制3.天象的观测和记录4.观测仪器5.对天象的解释和天文学发现6.天文大地测量7.宇宙理论第五讲古希腊天文学一、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二、古希腊天文学1.古希腊天文学的特点2.历法编制3.天象观测和记录4.天文测量5.测量仪器6.宇宙理论三、托勒玫体系四、公历的由来1.古罗马和古罗马的历法2.儒略历3.格里历第六讲阿拉伯天文学与欧洲中世纪天文学一、阿拉伯天文学二、蒙占统治时期的天文学三、欧洲天文学的停滞1.基督教教会的束缚2.占星学的发展四、欧洲天文学的复兴1.早期技术革命的推动3.地心体系濒临破产第七讲哥白尼日心体系的创立和发展一、哥白尼的生平和学说1.生平简介2.日心体系学说的形成3.《天体运行论》的出版二、关于《天体运行论》1.体例2.内容简介3.《天体运行论》出版的意义4.《天体运行论》的缺陷三、不屈的布鲁诺四、观测天文大师一一第谷•布拉赫五、天空的立法者一一开普勒1.探索宇宙奥秘2.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发现3.其他成就第八讲早期的天文望远镜及其观测成就一、天文望远镜问世1.望远镜的发明2.伽利略和他的天文望远镜二、伽利略的发现I.观测月亮3.观测恒星4.观测行星5.观测太阳三、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四、17世纪的天文望远镜及其观测成就1.开普勒式望远镜2.早期望远镜的改进3.赫维留斯和里乔利的月面图4.惠更斯的发现5.卡西尼的发现6.罗默测定光速第九讲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和证实一、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1.牛顿生平简介2.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背景3.牛顿的研究4.牛顿成就原因简析二、万有引力定律的证实1.哈雷彗星回归的预言2.孤立大山的引力使铅垂线偏转3.万有引力常数的测定4.海王星的发现5.对恒星喑伴星的预言和发现第十讲康德和拉普拉斯的星云说一、早期的太阳系起源说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1.笛卡尔的太阳系起源的涡动说2.牛顿关于太阳系起源的考虑3.布封的太阳系形成学说4.17—18世纪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特点二、康德的太阳系星云假说三、拉普拉斯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四、星云说的历史意义第十一讲奠基期的天体力学一、经典天体力学及其基础1.经典天体力学的对象和方法2.经典天体力学的力学和数学基础二、欧拉的工作1.月球运动理论2.创立摄动理论三、拉格朗日的工作1.太阳系稳定性问题的研究2.建立拉格朗日方程组,探讨三体问题的解四、拉普拉斯的工作1.关于行星轨道的周期变化2.《天体力学》的出版五、其他的重要工作1.达朗贝尔的工作2.克雷洛的工作3.高斯的工作4.亚当斯和勒威耶的工作第十二讲银河系概念的初步确立和恒星距离的测定一、关于恒星系统认识的演进1.从古希腊到伽利略2.恒星自行的发现和距离的估计3.关于银河系的假设二、赫歇尔家族的工作1.太阳系本动的发现2.银河系结构的研究3.威廉•赫歇尔成就的原因4.约翰•赫歇尔在南天的工作三、恒星距离的测定1.斯特鲁维的工作2.贝塞尔的工作3.亨德森的工作4.恒星距离测定的意义第十三讲天体物理学的诞生一、天体物理学诞生的背景1.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2.太阳光的分解二、光谱分析术的发明三、基尔霍夫定律的发现四、氢的发现五、恒星光谱的分光观测1.恒星光谱的观测和初步分类2.恒星光谱的谱线位移六、天体测光术的发明和发展1.恒星亮度的目视测量2.普森公式3.目视光度计的发明七、天体照相术的应用1.照相术的发明和发展2.照相术用于拍摄天体3.照相术用于天体位置测量4.照相术用于拍摄天体光谱八、反射望远镜的改进第十四讲河外星系的发现一、测定旋涡星云距离的探索二、造父变星法求天体距离1.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2.绝对星等与视星等的关系3.周光关系零点的测定4.沙普利和科蒂斯的辩论三、哈勃的工作四、河外星系发现史中的教训第十五讲赫罗图与恒星演化一、赫罗图的建立1.哈佛的恒星光谱分类2.赫茨普龙的工作3.罗素的工作二、早期的恒星演化理论三、爱丁顿的质光关系四、恒星的能源问题1.早期的理论2.核聚变反应理论五、恒星演化的研究1.V-R定理2.恒星演化的现代理论第十六讲广义相时论的诞生和现代宇宙学的发展一、狭义相对论引起的时空观革命1.19世纪末物理学的危机2.狭义相对论的创立二、广义相对论的诞生三、广义相对论的天文学验证1.水星近日点的反常进动2.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转3.光线的引力红移4.电磁波传播的引力延迟四、现代宇宙学的发展1.爱因斯坦的静态宇宙学模型2.弗里德曼和勒梅特的膨胀宇宙模型3.宇宙膨胀的观测效应4.稳恒态宇宙模型5.大爆炸宇宙模型第十七讲近代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的发展一、时间工作1.平太阳时的精确定义2.本初子午线和时区的确定3.无线电时号的发播二、地球自转变化的发现1.地极移动的发现2.地球自转不均匀性的发现三、原子时和协调世界时1.原子钟的发明和原子时系统的建立2.协调世界时的建立四、十九世纪后期天体力学的发展1.太阳系小天体运动的研究2.月球和大行星运动的研究3.数学和力学迅速发展的推动五、二十世纪天体力学的发展1.历史背景2.卫星动力学的建立3.电子计算机与天体力学4.广义相对论和天体力学六、近代天体测量学和天体力学力学发展的特点第十八讲射电天文学的崛起和六十年代四大天文发现一、射电天文学的诞生1.央斯基的发现2.雷伯的经典式射电望远镜二、银河系结构的射电探测1.21厘米微波辐射的理论预言2.21厘米微波辐射的探测三、20世纪60年代的四大天文发现1.类星体的发现2.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3.射电脉冲星的发现4.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四、射电天文学的新进展1.大口径射电望远镜2.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3.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4.亳米波和亚亳米波天文学第十九讲空间天文学的进展一、空间探测时代的到来1.全波天文学2.空间探测手段的发展二、地球辐射带的发现三、对月球的探测1.苏联对月球的探测2.美国对月球的探测四.对水星和金星的探测1.对水星探测2.对金星探测五、对类木行星的探测1.对木星的探测2.对土星的探测3.对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探测六、红外和紫外天文学的发展七、X射线和γ射线天文学的发展第一讲绪论一、天文学史的研究对象天文学史是天文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自然科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探索天文学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影视剧创作教案吕静第一讲绪论(上)在影视综合艺术中,编剧起步较晚,世界电影诞生于1895年,直到十几年后,编剧才在德国第一次出现。
世界电视剧诞生于1930年,编剧的出现也是在几年之后。
编剧起步虽晚,但在影视艺术中却意义重大。
法国电影评论家巴赞说,电影是一种再现世界现实原貌的神话。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伊夫特.皮洛说,电影是一种世俗神话。
但显而易见,离开了编剧这门艺术,影视这种神话也很难存在,因为编剧承担着描绘神话蓝图的重要功能。
影视创作的完整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由编剧完成文学剧本写作;由导演完成的分镜头剧本写作;以及由导演和整个摄制组共同完成的实际拍摄、制作。
影视文学就是指由编剧完成的艺术电视的文学本。
包括影视剧、专题片、记录片、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等等。
影视文学作品能够表现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由于电视作品灵活和剪辑和镜头运用手段,使得影视文学作品有巨大的艺术表现功能,在时空处理上非常灵活,在人物形象和内心状态的刻画上,也较少受到限制。
一、剧本的作用和意义:影视文学作品是电视拍摄的基础,它的独立性质来自于它与电视艺术特性的契合,它是用符合电视摄制特点和美学要求的表现手法,创造出文字形式的“银幕形象”。
所以虽处于文字表现阶段,却已经能够为以导演为中心的实际制作者们提供一个再创造的基础。
这个基础是充分的:文学本提供的不仅仅是题材、主题、思想倾向、情感氛围、情绪,这个基础也是一个相对的规范,它为“再创造”提供坚实的凭借,同时也是“再创造”的限制。
可以说,影视文学本在电视作品中,所起的作用具有“基础”的全部含义。
影视文学本的创作主要目的是为了投入拍摄、即成为影视艺术构成的一个基础因素。
所以文学本创作的要求,首先是作品须适宜于影视的表现,而要充分满足“影视化”的要求。
正如普多夫金在《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一书所说的:“虽然编剧不必去规定要拍什么和如何拍,也不去指明要剪辑什么和如何剪辑等等,但是如果他懂得并且能够考虑到导演工作上的可能性和特点,他就能够给导演提供有用的素材,因而使他能够创作出一部用电影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影片。
现代密码学总结现代密码学总结第⼀讲绪论1、密码学是保障信息安全的核⼼2、安全服务包括:机密性、完整性、认证性、不可否认性、可⽤性3、⼀个密码体制或密码系统是指由明⽂(m或p)、密⽂(c)、密钥(k)、加密算法(E)和解密算法(D)组成的五元组。
4、现代密码学分类:(1)对称密码体制:(⼜称为秘密密钥密码体制,单钥密码体制或传统密码体制)密钥完全保密;加解密密钥相同;典型算法:DES、3DES、AES、IDEA、RC4、A5 (2)⾮对称密码体制:(⼜称为双钥密码体制或公开密钥密码体制)典型算法:RSA、ECC第⼆讲古典密码学1、代换密码:古典密码中⽤到的最基本的处理技巧。
将明⽂中的⼀个字母由其它字母、数字或符号替代的⼀种⽅法。
(1)凯撒密码:c = E(p) = (p + k) mod (26)p = D(c) = (c –k) mod (26)(2)仿射密码:明⽂p ∈Z26,密⽂c ∈Z26 ,密钥k=(a,b)ap+b = c mod (26)(3)单表代换、多表代换Hill密码:(多表代换的⼀种)——明⽂p ∈(Z26)m,密⽂c ∈(Z26)m,密钥K ∈{定义在Z26上m*m的可逆矩阵}——加密 c = p * K mod 26解密p = c * K-1 mod 26Vigenere密码:查表解答(4)转轮密码机:2、置换密码:将明⽂字符按照某种规律重新排列⽽形成密⽂的过程列置换,周期置换3、密码分析:(1)统计分析法:移位密码、仿射密码和单表代换密码都没有破坏明⽂的频率统计规律,可以直接⽤统计分析法(2)重合指数法完全随机的⽂本CI=0.0385,⼀个有意义的英⽂⽂本CI=0.065实际使⽤CI 的估计值CI ’:L :密⽂长。
fi :密⽂符号i 发⽣的数⽬。
第三讲密码学基础第⼀部分密码学的信息论基础1、 Shannon 的保密通信系统模型(1)对称密码体制(2)(3)⼀个密码体制是⼀个六元组:(P , C, K 1, K 2, E, D )P--明⽂空间C--密⽂空间K 1 --加密密钥空间 K 2--解密密钥空间E --加密变换D --解密变换对任⼀k ∈K 1,都能找到k’∈K 2,使得D k’ (E k (m ))=m ,?m ∈M.2、熵和⽆条件保密(1)设随机变量X={xi | i=1,2,…,n}, xi 出现的概率为Pr(xi) ≧0, 且, 则X 的不确定性或熵定义为熵H(X)表⽰集X 中出现⼀个事件平均所需的信息量(观察前);或集X 中每出现⼀个事件平均所给出的信息量(观测后).(2)设X={x i |i=1,2,…,n}, x i 出现的概率为p (x i ) ≥0,且∑i=1,…,n p (x i )=1;0 )(1log )()(≥=∑ii ai x p x p X HY={y i |i=1,2,…,m}, y i 出现的概率为p (y i ) ≥0,且∑i=1,…,m p (y i )=1; 则集X 相对于集Y 的条件熵定义为(3) X 视为⼀个系统的输⼊空间,Y 视为系统的输出空间,通常将条件熵H (X|Y)称作含糊度,X 和Y 之间的平均互信息定义为:I (X,Y)=H (X)-H (X|Y) 表⽰X 熵减少量。
从学科体系看,《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几乎涵盖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内地全部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章节体系安排看,由绪论和正文组成.其中,绪论包含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等三个层面地问题.正文由七章组成,前三章集中讲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地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世界地物质统一性原理、唯物辩证法原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地历史地统一地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地原理、社会基本矛盾地原理、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地原理等七大理论.就其中每一部分重点原理总结如下:一、第一讲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地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讲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地性质及其基本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总括性地说明.它分为三部分:首先阐明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并以哲学基本问题为依据,概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地对立.其次着重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地基本特征,尤其强调实践地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地基本观点,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地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地锐利武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第二讲辩证唯物论(世界地物质性和人地实践活动)本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地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它以物质和意识或思维和存在地关系为主线,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地物质观、实践观和意识观.相应有四个原理:()物质存在形式原理(运动是物质地存在方式,时空是运动着地物质地存在方式;()实践本质原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主体能动性等特点);()意识地本质和能动性原理;()世界地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世界本质地原理,是唯物论,是党地思想路线地哲学基础.最后本讲阐述了关于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地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从历届真题看,命题呈现出以下趋势:第一,在物质观上,主要考查对物质和运动地关系及对运动所持地相对主义观点认识,均为选择题.第二,在实践观上,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实践地主客体地关系特别是对主体地能动性地正确认识;二是正确处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地关系,即如何认识人类改造世界,减少生态环境破坏,达到人和自然地和谐问题.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三,意识观是本学科地命题重点之一.其侧重考查意识地本质、能动作用及旧哲学对此所持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反地观点.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四,物质和意识地辩证关系原理,分别考查物质和意识地区别和联系.第五,世界地物质统一性原理.三、第三讲唯物辩证法(世界地联系、发展及其规律)本讲回答了“世界怎么样”地问题.它通过阐述唯物辩证法地联系和发展地两个观点,进而讲解唯物辩证法地基本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地对立.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观点、三大规律、四对范畴”.本讲是命制主观题地关键章节,并呈现出重要原理重复命题地趋势.其重要原理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普遍联系地观点中关于系统及其整体性、整体与部分关系地理解和应用能力;普遍联系地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度地含义及其认识意义..质量互变规律地内涵及其方法论意义..辩证地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地同一性和斗争性地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地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地作用原理,即事物发展地源泉和动力原理.它内含以下内容:()运用矛盾地同一性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地实际问题;()矛盾地转化原理以及二者之间地综合.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矛盾地普遍性和特殊性地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发展地不平衡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以上第、、、原理地综合..中国传统哲学中地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四、第四讲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地本质和过程)本讲围绕着实践、认识、真理三个核心及认识发展过程中实践与认识地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等三大规律,强调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地能动反映,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理论,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唯物论和辩证法地高度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地有机结合,正确回答了“怎样认识世界”地问题.本讲是命制主观题地关键章节,并呈现出重要原理反复命题地趋势.其重要原理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地区别.认识地主体及其形成和发展.实践和认识地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辩证过程地原理.认识运动地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地原理.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地作用原理.真理地具体性原理.真理和谬误地辩证关系原理.检验真理标准地唯物论和辩证法原理.真理和价值地辩证关系原理五、第五讲历史唯物论本讲围绕着社会和人两个主题,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论地主要内容.首先,总括性地说明人类社会地产生、本质和社会规律地特点以及社会有机体及其结构,这是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诸原理地前提.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人类社会地物质基础和本质;第二,人类社会地经济、政治、观念结构.纵观历年真题,本节是唯物史观部分命制主观题地关键章节之一,并呈现出重要原理重复命题地趋势.其重要原理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地和谐发展原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地决定力量原理.社会地实践本质原理.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地有机体原理.社会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原理其次,着重讲述社会发展地基本规律和动力以及社会历史地主体,并从两方面加以具体阐述:第一,社会地发展规律和动力;第二,历史地创造者.纵观历年真题,本节是唯物史观部分命制主观题地主要章节之一,并呈现出重要原理重复命题地趋势.其重要原理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社会基本矛盾地运动规律.“生产力标准”地依据及意义.社会发展规律和人地自觉活动辩证关系原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地动力原理.交往理论.科学技术地两重效应.历史观和党地群众观地统一。
《逻辑学导论》教学讲义目录第一讲绪论第一节逻辑学的研究对象1�1关于“逻辑”一词1�2逻辑学是研究推理论证的学问1�3演绎与归纳第二节形式化——逻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2�1命题、推理的形式与内容2�2推理的有效性只同形式相关2�3逻辑学研究的形式化特征第三节逻辑学理论的意义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3�1逻辑学理论的重要意义3�2逻辑学与思维科学的关系3�3逻辑学与语言学的关系第二讲词项第一节词项概述1�1什么是词项1�2词项的逻辑特征1�3词项与语词、概念第二节词项的种类2�1单独词项与普遍词项2�2集合词项与非集合词项2�3实词项与虚词项2�4正词项与负词项第三节词项之间的关系3�1相容关系3�2不相容关系第四节明确词项的逻辑方法4�1概括与限制4�2划分4�3定义第三讲传统直言命题逻辑第一节命题概述1�1什么是命题1�2命题的逻辑特征1�3命题与语句、判断第二节传统直言命题2�1传统直言及其逻辑结构2�2直言命题的分类2�3直言命题的周延性2�4A、E、I、O之间对当关系2�5传统直言命题的文恩图解第三节直接推理3�1直言命题推理概述3�2对当关系推理3�3变形推理第四节三段论4�1什么是三段论4�2三段论的规则4�3三段论的格4�4三段论的式4�5非标准形式的三段论第四章复合命题与命题公式第一节复合命题概述1�1复合命题及其逻辑结构1�2复合命题的逻辑特征第二节复合命题的几种基本形式2�1负命题2�2联言命题2�3选言命题2�4条件命题2�5等值命题第三节命题公式与真值函数3�1命题公式3�2命题公式与真值函数第四节命题公式之间的逻辑等值关系4�1命题公式之间的逻辑等值4�2几个重要的重言等值式4�3命题公式的相互定义第五章命题逻辑第一节基本的有效推理式1�1有效推理与无效推理1�2基本的有效推理式第二节推理有效性的形式证明2�1推理有效性与命题演算2�2有效推理的形式证明2�3基本推导规则与等值替换规则2�4条件证明规则2�5间接证明规则2�6证明重言式第三节无效推理的判定3�1用真值表证明推理的无效性3�2用归谬赋值法判定推理的有效与无效3�3证明公式集合的协调性第六讲量化逻辑第一节简单命题的逻辑结构1�1个体词和谓词和单称命题1�2谓词模式、命题函数与量化命题1�3量化命题公式1�4量化命题公式的真假条件第二节量化命题的形式化2�1A、E、I、O命题的形式化2�2一般简单命题的形式化2�3多重量化命题第三节量化推理规则3�1全称例示规则�简记为U S�3�2存在概括规则�简记为E G�3�3全称概括规则�U G�3�4存在例示规则�E S�第四节无效量化推理的判定4�1量化公式的真值函项展开式4�2无效量化推理的判定第七讲规范逻辑初步第一节模态命题1�1模态词与模态命题1�2模态命题的逻辑性质第二节规范命题2�1规范命题概述2�2规范命题的逻辑形式2�3规范命题的逻辑特征第三节规范推理3�1规范对当关系推理3�2复合规范命题的推理第八讲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则第一节同一律1�1同一律内容和要求1�2违反同一律要求产生的逻辑错误1�3同一律的作用第二节矛盾律2�1矛盾律内容和要求2�2违反矛盾律要求产生的逻辑错误2�3矛盾律的作用第三节排中律3�1排中律内容和要求3�2违反排中律要求产生的逻辑错误3�3排中律的作用3�4排中律与矛盾律的区别第一讲绪论在本讲中我们要讨论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逻辑与一些相关科学的关系�以及逻辑学的学科性质及其重要应用价值。
第一讲绪论1、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的判断;3)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4)维护生物圈的正常功能。
第二讲环境与生物系统1、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肌肤——土地;地球的血液——河流;地球之肾——湿地;地球之肺——森林;地球的人造系统——城市。
2、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1)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苔原生态系统);2)湿地生态系统(陆地和水域的过渡类型);水域生态系统(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3、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4、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1)生物种类多;2)系统稳定性高;3)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高;4)生产效率高。
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1)具有综合的环境效应;2)调节气候;3)涵养水源,保持水土;4)作为生物遗传资料库。
5、湿地生态系统是指地表过湿或常年积水,生长着湿地植物的地区。
湿地是开放水域与陆地之间过渡性的生态系统,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
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1)天然的基因库;2)潜在资源;3)净化功能;4)气候和水文调节功能。
第三讲生态系统与环境安全1、生态系统的定义:凡任一地段内所有生物和其所在的物理环境可导致能量流动,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生物多样性和物质循环,便称为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有机体的一系列生物学特性,总是处于不断发展、进化和演变之中,具有生物生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系统功能。
(能量流动:十分之一定律)3、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遇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
(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对照: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4、生态平衡的特征:(1)1.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相对平衡;(2)在生态系统整体上,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3)生物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4)与周围其它生态系统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