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167.50 KB
- 文档页数:27
幻灯片1中国近代文学第一讲绪论幻灯片2第一讲绪论一、概说1、中国近代文学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中国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艰难嬗变的转型时期,文学史家将其断代为中国近代文学。
幻灯片32、时代性质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
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李鸿章奏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幻灯片42、时代性质中国自14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叶,一直是在传统之中生活着,文化变迁相当缓慢,在这一阶段,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一个自定体系。
然而,在这同一时期,西方世界于生活和思想方面都经历着激烈的改变。
在这样的改变中,西方世界从它的中古走向近代。
在这个时代,欧洲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民族国邦的兴起,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工业改进。
这些事实,对于西方本身以及全世界的影响是非常深入而广远的。
尤其是工业革命所产生出来的力量,从17世纪开始,自西欧核心出发,像上帝的手似的重新塑造世界。
——殷海光《中国文化展望》幻灯片52、时代性质:近代中国——过渡时代过渡时代者,实千古英雄豪杰之大舞台也,多少民族由死而生、由剥而复、由奴而主、由瘠而肥所必由之路也。
美哉过渡时代乎!——梁启超:《过渡时代论》幻灯片63、近代历史研究的热与近代文学研究的冷幻灯片74、近代文学非常重要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王德威幻灯片85、近代文学的魅力:群星灿烂“三百年来第一流”的绝世奇才龚自珍,有以文字耸动天下的过渡时代之英雄梁启超;雄才大略如曾国藩,气冲斗牛如康有为,悲歌慷慨如谭嗣同,英姿飒爽如秋瑾,哀怨凄婉如苏曼殊;“并世译才数严林”的严复、林纾,身怀绝技却坎坷没世的旷代奇才刘鹗,才高八斗的晚清遗老陈三立、王国维……一时多少英雄豪杰幻灯片96、近代文学的定位与价值近代文学的总体定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光辉终结,又是通向中国现代文学的纽带与桥梁。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一、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
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
”(《中国文学理论》5页)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
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
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
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
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
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
二、文论的演变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
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
可以再说详细一些。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一期,两汉为一期,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
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莫(大约)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1-6、7-33)文,文献。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
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进化生物-名词解释第一讲绪论1、生物进化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界进化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
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界的系统发展,也包括某一物种2、进化生物学: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不仅研究进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研究进化的原因、机制、速率和方向。
(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包括进化的过程、证据、原因、规律、演说以及生物工程进化与地球的关系等。
)3、灾变论:认为地球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发生了巨大的“灾难”,毁灭了当时的动植物,以后由其他地方迁来的新的类型,所以不同地层有不同化石的类型。
(多次创造,每次均不同。
认为生物的改变是突然发生的,是整体地消灭和整体地重新被创造的。
反对一个物种从另一个物种演变而来的思想。
)4、中性突变:中性突变是指不影响蛋白质功能的突变,也即既无利也无害的突变,如同工突变和同义突变。
5、进化: 进化指事物由低级的、简单的形式向高级的、复杂的形式转变过程。
广义进化是指事物的变化与发展。
涵盖了天体的消长,生物的进化,以及人类的出现和社会的发展。
6、生物进化: 生物进化就是生物在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而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并导致相应的表型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改变导致生物总体对其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
7、神创论: (物种不变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上帝按照一定计划和一定目的,一下子创造出来的。
并且当初创造后物种没有实质性的变化,物种数也无增减,各种之间也无亲缘关系。
在18世纪的欧洲占统治地位第二讲生命及其在地球上的起源1、自我更新:生物的自我更新世一个具有同化与异化两种作用的新陈代谢过程。
2、熵:是用来表示某个体系混乱程度的物理量。
3、耗散结构:是指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时出现的有序结构。
4、团聚体:20世纪50年代奥巴林曾将白明胶水溶液和阿拉伯胶水溶液混合,发现混合后使原本澄清的液体变得浑浊了,取少许制片,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小滴,把它们称为团聚体。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案第1讲绪论内容提要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学科性质一、研究对象:人——科学技术——自然界二、基本内容: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三、学科性质:哲学门类,交叉科学性质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背景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第三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学科性质一、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这个名称来自恩格斯的一本著作(手稿)——《自然辩证法》(Dialectik der Natur),其本意为“自然界的辩证法”,即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辩证发展的一般规律。
研究对象:人—科学技术—自然界二、基本内容:“两观一论”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相对应,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基本内容也分为三个主要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以一定的经验、知识为依据,经哲学抽象而形成的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对自然界的物质存在方式、演化发展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方面作出既唯物又辩证的说明。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唯物辩证法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的实在的发展规律”,必须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中加以阐发。
自然观的发展,既受到一定时期的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自然观的丰富和深化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材料,为自然观的新范畴、新观点的提出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论就是对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技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对各门科学技术的一般研究方法作出理论上的概括而形成的。
它主要研究科学认识的来源和发展规律,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科学理论建立的过程和方法,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方法论以及系统科学的方法论等问题。
第一讲绪论学习目标:1.理解《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内涵及其地位2.了解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及特点3.了解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模步骤4.了解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应用范畴§1.1 计量经济学一、计量经济学1. 计量经济学的由来英文“Econometrics”最早是由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R.Frish) 于1926年仿照“Biometrics”(生物计量学)提出的,它的提出标志着计量经济学的诞生。
1930年12月29日世界计量经济学会在美国成立和由它创办的国际性学术刊物《Econometrica》于1933年正式出版,才标志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了。
2. 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计量经济学从诞生日起,就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经过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发展及60年代的大扩张,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占极重要的地位。
克莱因(R.Klein):“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经成为经济学课程表中最有权威的一部分”。
萨缪尔(P.Samuelson):“第二次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
62位获奖者中10位直接因为对计量经济学发展的贡献而获奖,居经济学各分支学科之首;近20位担任过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长;30余位左右在获奖成果中应用了计量经济学。
这些足见计量经济学的地位。
3. 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含义弗里希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三者的结合。
4. 计量经济学的描述性定义计量经济学就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实际统计资料为依据,运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具有随机性特征的经济变量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计量方法论及其应用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
二、计量经济学模型模型——对现实的描述和模拟(物理模型、几何模型、数学模型等)1. 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活动中的数量关系(s=vt)。
2. 经济数学模型: 用数学方法描述经济活动。
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讲稿第一讲绪论一学科名称即内涵的发展变化传统语言文字学旧称“小学”,始于西汉。
西汉文献学家刘向、刘歆父子在《七略》里把周秦以来的字书及“六书”之学称为小学。
小学的得名与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有关。
我国西周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个系统,“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国学设在国都,为大贵族子弟就读之所。
大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
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节仪式、音乐舞蹈、箭术、文字知识、算术),因此足额写学习内容也称为“小学”。
文字知识为小学必修的内容,故以“小學”來稱名文字学。
不过,“小学”的具体内涵在发展过程中有变化。
周秦到隋代之前,小学指“文字学”,隋唐开始包括体势、声韵、训诂等,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内容就基本确定并沿用。
近代章太炎提出了“语言文字之学”。
章太炎对于语言文字学上的贡献,可谓集一代之大成。
他首先提出“语言文字学”的名称,在《国粹学报》(1906年)第十二、十三号上,发表了《论语言文字之学》一文,指出:文字、音韵、训诂总称“小学”,“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
”他认为研究语言文字的方法,也不能局限于离析性的考释,而要进行综合性的研究:“若专解形体与本义者,如王莱友所作Ⅸ说文释例》《说文句读》,只可称为说文之学,不得称为小学;若专解训诂,而不知假借引中之条例者,如李巡、孙炎之说《尔雅》、郭璞之注《尔雅》、《方言》者,只可称为尔雅方言之学,不得称为小学;若专解音声而不能应用于引申假借者,如郑庠之《古音辨》、顾宁人之《唐韵正》,只可称为古韵唐韵之学,不可称为小学。
兼此三者,得其条贯,始于休宁戴东原氏。
”在他看来,文字、音韵、训诂的关系,不是三足鼎立的关系,而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他因此特别赞赏乾嘉学者倡导的“以音韵通训『诂”、“以音韵证字形”的原则。
这种“小学”观的转变,引导语言学的现代化。
他提出以“语言文字之学”代替“小学”的献议,“正标志者传统小学的终结和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始。
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第一讲绪论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集中研究构成经济的个体单位(厂商、家庭、个人)的行为。
它研究个体单位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作为一个总体的行为,特别是诸如失业率、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平衡这类总量指标的变化。
产权:产权是每个人按照他认为合适的方式使用其财产的权利和出售它的权利。
(指个人使用或处臵资源或资产的权力。
产权不是指人与物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预算约束:因钱受限制的机会集合成为预算约束。
时间约束:因时间而受限制的机会集合成为时间约束。
生产可能性曲线:在涉及生产决策的选择中所有机会集合的边界,就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
机会成本:人们做出一项选择所放弃的其他选择中价值最大的那一项选择的市场价格。
(来源于资源的稀缺性和多用途性,是指一项资源勇于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中可能得到的最大收益,是一种隐性成本或内含成本)沉没成本:已经付出且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的成本。
(不受决策影响的成本)1经济学研究的五个核心概念:1、取舍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不得不进行取舍。
2、激励激励有多种形式,通常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决策者在作出选择时对激励作出反应;激励对了解选择十分重要。
3、交换人们从自愿交易中获益,而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交换导致资源的有效使用。
4、信息市场的结构和运行状况特别依赖于决策者可以获得的信息。
5、分配市场决定经济中所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如何配臵给社会成员。
2怎样理解基本竞争模型?基本竞争模型由三部分组成:①关于消费者行为的假设——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消费者;②关于厂商行为的假设——理性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③关于这些消费者和厂商相互作用的市场假设——存在价格接受行为的竞争市场。
中国史学史第一讲绪论1.历史的范畴历史认识≠历史自然的历史(以时间为考量单位)人类的历史当人类有自我意识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自己的历史;对历史的记载是有选择的人类发现自然的历史各类专门史以自然变迁为核心的历史以人类活动为核心的历史以学科发展为核心的历史历史学自身的历史中国传统史学的门类正史类:二十四史以及围绕二十四史展开的作品以人物为叙述中心编年类(代表作品:汉纪、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线索纪事本末类(代表:通鉴纪事本末)以事件为历史叙述中心别史类(上不至于正史,下不至于杂史。
《逸周书》、《东观汉记》、《通志》、《东都事略》、《契丹国志》等)杂史类(事系庙堂,语关军国。
或但具一事之始末,非一代之全编;或但述一时之见闻,只一家只私记。
《国语》、《战国策》、《贞观政要》)诏令奏议类(《包孝肃奏议》、圣谕、圣训)传记类(《晏子春秋》、《列女传》群体传记(刘向)、《名臣琬琰碑传集》行状国史、神道碑、墓志铭(杜大珪)、《伊洛渊源录》朱熹讲述宋代道学传承的历史源于禅宗高僧传《名臣言行录》)史钞类(《通鉴总类》、《十七史详节》吕祖谦)载记类(阮孝绪《七录》“伪史“ 《隋书·经籍志》“霸史“ 《吴越春秋》、《越绝书》、《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江南别录》、《南唐书》、《朝鲜史略》)地理类(《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方舆胜览》;《乾道临安志》、《淳熙三山志》等;《水经注》(在史部的水利地理部分可找到)、《洛阳伽蓝记》地方寺庙文化、《西湖胜览》)职官类(《唐六典》、《翰林志》、《翰苑群书》翰林:负责任命中央文武官职的中央皇帝秘书班。
《麟台故事》、《宋宰辅编年录》)政书类(志艺文者有故事一类。
其间祖宗创法,奕葉(shi)慎守,是为一朝之故事。
代表作《通典》、《文献通考》、《元典章》、历朝会要;规矩《汉官旧仪》、《大唐开元礼》)目录类(《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晁公武、《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从子部儒家中移至经部,逐渐上升到圣人的地步、《经义考》朱彝尊;《集古录》欧阳修、《金石录》赵明诚等)史评类最早:刘勰《文心雕龙》中设《史传》(《史通》经验总结、《唐鉴》史论的开始、《唐史论断》孙甫,其编年体史书被焚、;为新唐书发凡起笔)谱牒、玉牒、家传()释道史学《灯录》、《道教通鉴》法华宗/天台宗最始用编年体,后来用纪传体,用以排除禅宗在释家的正统地位史学观念(如正统传)考古发现对早期历史书写研究的补充二十四史都是以纪传体为基础的史书两种基本形式:纪、传(纪传体不一定是正史)由皇帝下诏,宰相编修廿二史:缺少《旧五代史》、《明史》十七史:去掉宋、辽、金、元史、旧唐书一般最有价值的是前三或前四史《汉书》较《史记》更为规范东观汉记由于尚未完成,因而未列入前四史中第二十五史?新元史(柯绍忞编,由徐世昌认可)、清史稿(赵尔巽)编年体:荀悦《汉记》复兴代表:《资治通鉴》史学成熟的代表书体:逸周书‘学习历史的四把钥匙:年代学、地理学、职官学、目录学入史学之门径,陈垣之书不可不看《中国佛教史籍概论》清代学者的史学总结《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章学诚《文史通义》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点石成金布衣将相、闺门无礼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脸上贴金张口即错(陈垣)赵翼《廿二史札记》披沙拣金观察细致,解释不清史记与汉书的区别:后者可以很轻易地看出书写排序,前者的书写章法不清。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研究生学位课《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第一讲绪论学习重点:自然辨证法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1、性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科地位: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联接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纽带。
二、1、研究对象: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辨证法的主题)生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界是怎样发展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怎样的?)、改造(人类是怎样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保护(人类运用什么方法认识和改造自然界?)。
自然辩证法是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对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人与自然是一种对象性关系: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作为人的实践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也由于人的活动而改变了面貌。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主要表现为实践关系。
作为主体的人能动的探索和改造作为客体的自然界。
作为主体的人必然受到客体的制约;人依赖于自然。
2、内容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与之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3、学科特点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反思性的特点。
三、1、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它从自然向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渗透,视野广阔,富有启发性。
2、自然辩证法是培育有深厚理论基础、有战略眼光、具备文理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的必修课。
第二讲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观点。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学习重点:1、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问题。
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