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血津液
- 格式:ppt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41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中医学有关精、气、血、津液的理论,早在《内经》中已有了较为全面地论述。
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与藏象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深受古代哲学思想中朴素唯物论的影响。
因此,精、气、血、津液虽然是生命的基本物质,但其概念都具有实体和模型的双重属性,是实体及其作用、功能、属性的辩证统
O
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代谢,有赖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而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又需要气的温煦、推动及精、血、津液的营养。
因此,精、气、血、津液既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生理和病理,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学说,主要研究人体基本生命物质的生成、输布、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它从整体角度来研究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揭示人体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物质基础。
因此,精、气、血、津液学说与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医生理学的基本框架。
学中医,你知道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吗?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生成、输布、排泄的代谢过程又依赖于脏腑、经络等组织的生理功能。
气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精、血、津液具有营养、滋润等作用。
根据阴阳的属性来划分,气属阳,精、血、津液属阴。
虽然四者在性状、分布部位及功能上各有不同,但在生理活动中则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发生病变时亦可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因此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精与气的关系精与气密切相关,故有时并称为'精气',如肾中之精气、水谷之精气等。
精与气的阴阳属性不同,精属阴,气属阳。
精与气相互化生。
1. 精能化气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者结合输布于五脏六腑,可濡养各脏腑组织,促进气的生成。
如肾中所藏之精可以化生元气,饮食中吸收的水谷之精也可以化生营气。
因此,精对气有化生作用,精足则人体之气充盛,脏腑功能强健;精亏则人体之气不足,脏腑功能衰减。
2. 气能生精人体之精的生成依赖有关脏腑的气化作用。
如脾胃之气旺盛,消化吸收功能健全,就可将饮食物不断地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水谷精微。
因此气的运行不息是化生精的动力,气盛则精足,气虚则精亏。
此外,气对精还有固摄作用,如肾气虚则固摄无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可见带下清稀等。
精与血的关系精与血均来源于饮食,赖水谷之精微化生和充养,两者之间又相互资生、相互转化,所以有'精血同源'之说。
1. 精能化血精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其中水谷之精在脾、胃、肺、心的共同作用下化生为血液,肾精生髓也能化血,所以精足则血旺。
如果水谷之精不足或肾精亏损,均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引起血虚的病变。
2. 血能养精人体之精主要藏于肾中。
肾精源于先天,又依靠后天水谷之精的充养。
在肾精的生成与输布过程中,血液也可以充养肾精,如肝藏血,肝血就可不断地滋养肾精。
所以,血旺则精足,血液亏虚也能导致精的不足。
中基精气血津液中基精气血津液是中医学里常提到的概念,也是人体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方面。
中医强调“治未病”,因此通过中基精气血津液的补充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达到保养身体的效果。
什么是中基精气血津液中基精气血津液是中医学所描述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包括精、气、血和津液四个部分。
其中,精指的是人体的生殖功能,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营养物质支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气则是人体的活力,包括物理活动和代谢活动。
血代表的是人体循环系统的运作,如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排泄废物等。
最后,津液主要指的是人体的生理液体,如唾液、眼泪、汗液等。
中基精气血津液的重要性中基精气血津液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精为例,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决定了人体的生殖能力,如果精量不足就会影响到人体的生育,甚至引发身体的某些症状。
气则是人体的能量来源,在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缺少气血会使人体感到疲倦无力,甚至发生身体废寝忘食的症状。
血是人体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当血液循环不畅时,会出现一些症状,如头晕、乏力等。
津液则是维持人体水分平衡的主要途径,它能够保持眼泪、唾液、汗液等生理液体的正常分泌量,因此津液的充足对于人体的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基精气血津液的不足症状当人体中基精气血津液存在不足时,会产生一些症状。
其中,精不足最常见的表现是男性早泄和女性不孕。
气不足会产生疲劳、乏力、气短、容易气喘,甚至可以导致中风和心脏病。
血不足则会引发头晕、乏力、易感冒等。
津液不足则会造成口干舌燥、眼干喉燥,严重时会引起皮肤干燥、热病等症状。
中基精气血津液的保养方法为了养护中基精气血津液,平日里可以注意以下几点:调整饮食饮食是人体最主要的营养来源。
合理的饮食习惯能够维持人体精气血津液的平衡。
如果精不足,可以多食用鱼、肉、虾、蛋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如果气血不足,则可以适当地进食芝麻、桂圆、龙眼等补气血食材;如果津液不足,可以多食用西瓜、梨、柿子等含水量高的食物来滋润身体。
中医所说的精气血津液都指什么中医所说的精气血津液都指什么了解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里面经常会讲到精、气、血、津液,它们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对我们身体到底有什么影响和作用呢?它们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呢?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吧,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和西医同样是来给别人治病看病的,但是对于我们身体的研究以及治疗疾病等方面还是有这自己独特的看法的。
中医对于我们的身体方面更加重视精、气、血和津液等,那么大家对于中医所说的“精、气、血、津液”都各指什么并不是很清楚,下面我们就来给大家做下这方面的介绍。
精、气、血、津液学说到底是什么对于精、气、血、津液学说当中的精、气概念,它和我国古代哲学中所说的精、精气、气范畴之间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
但哲学上的精、精气、气范畴是标示世界本原的物质存在,是抽象的概念。
而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的精、精气、气则是医学科学中的具体物质概念。
但是,中医学是属于自然哲学的,是我们国家传统的自然科学。
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和认识能力,在阐述主命、健康和疾病时,也必然会发生哲学与医学、抽象与具体的物质概念混称。
精、气、血、津液学说中认为精、气、血、津液等虽然看似只是生命的一些基本物质,但是这些都属于是生命科学的一些具体物质概念。
但是,我们理解其内涵时,必须按中国传统的有体有用,体用如一的思维模式来认识。
把精、气、血、津液理解为实体及其作用、功能、属性的辩证统一。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精,乏指人体内一切有用的精微物质;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
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血,是红色的液态物质;津液,是人体内的正常水液的总称。
精、气、血、津液,既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气、血、津液的运动变化规律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精、气、血、津液,而这种运动变化的规律也正好就是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中医气、血、精、津液
中医学中,气、血、精、津液是身体内四种重要的生命物质,被认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在中医学中,医生需要通过综合分析这些物质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气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物质,是人体内能量的表现形式。
中医理论认为,气在体内的运行决定了人体生命的运动和各种生理活动。
如果气的流动受到阻碍,就会引起疾病。
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具有营养和润滑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血的循环和流动能够促进人体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同时也有助于调节情绪、稳定心态。
精是人体最基本的生殖物质,在生殖、生长和养生的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精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生命能量,能够影响人体的健康和养生状况。
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质之一,具有保持机体液体平衡、调节体温、润泽组织等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津液的循环与流动程度决定了人体的湿度和润滑度,对人体健康
至关重要。
综合以上介绍,气、血、精、津液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生命物质,它们的互相配合和协调能够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特征和健康状态。
中医理论认为,通过负责任地调理和调整气、血、精、津液,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很多慢性疾病和健康问题。
对于那些已经受到疾病困扰的患者来说,对气、血、精、津液的科学调理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可以达到“以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精、神、气、血、津液第一节精、神[含义](一)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构成人体之精,叫做“生殖之精”。
维持生命之精,叫做“水谷之精”。
生殖之精来源于父母,是指繁衍人类、具有生殖能力的物质,也是人体生命的原始物质。
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生之本也”,当男女两性之精相结合后,在母体内孕育构成身形,所以又叫先天之精。
水谷之精是指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经脾胃化生而成,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和原料,所以又称后天之精。
两精均贮藏于肾。
(二)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人的精神状态。
它包括了整个人体的形象、神态、意识、思维、面色、眼神、语言、气息、姿态和动作等。
中医学认为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
<灵枢·平人绝谷篇》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它与人的脏腑气血盛衰有关:凡神气充旺,一般反映脏精充足、机能协调;若脏精将竭、气机衰败,则神气涣散。
故《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作用](一)精的作用有三:①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灵柩·经脉篇>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
”指出入的胚胎由父母的生殖之精所生成,其后脑、髓、骨、脉、筋、肉、皮毛等脏腑身形都在胚胎基础上孕育形成。
②精是供给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在出生前,胎儿的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的维持有赖于母体精血的供养。
胎儿出生后从出生至终身,全赖饮食的水谷精微和呼吸的自然清气,即所谓后天之精的不断供给和补充,才能够进行生长、发育和维持呼吸、循环、消化等各种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③人体发育到青春期,生殖之精成熟,并产生一种具有生殖功能叫“天癸”的精微物质(现代医学的性激素)。
至此,男子出现遗精,女子出现月经。
生殖之精为繁衍生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神的作用有二:①形与神俱,中医学认为神是父母阴阳两精媾合形成胚胎之际,即已开始产生并不断发育的。
第五单元精、气、血、津液细目一:精1.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体之精的概念与古代哲学中的精概念有严格的区别:人体之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古代哲学的精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本原。
2.人体之精的功能①繁衍生命②濡养作用③化血作用④化气作用⑤化神作用3.人体之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细目二:气1.人体之气的概念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2.人体之气的生成①生成之源先天之气(元气):源于先天之精,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水谷之气:水谷之精化生后天之气(宗气)J I清气:来源于自然界②与气生成的相关脏腑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1)人体之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气自下而上的运行降:气自上而下的运行出:气自内向外的运行入:气自外向内的运行气运动的意义之气、谷气、清气的布散全身。
精、血、津液在体内的运行。
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与自然相联系和适应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具体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纽;六腑气机是降中寓升。
一般规律: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气机失调”。
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称作“气机不畅”;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称作“气滞”;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称作“气逆”;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作“气陷”;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称作“气脱”;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称作“气闭”。
(2)气化的概念和形式概念: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
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形式:精的生成、精化为气、精化为髓、精血同源互化、津液与血同源互化;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津液的化生与其汗化尿、气的生成与代谢等。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之一,其理论体系深厚而复杂。
其中,精、气、血、津、液、神六者被视作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称为“六淫”。
本文将详细讲解这六者的含义与作用。
一、精精是一种重要的物质,是由父母双方的生殖细胞结合而生成的元气之源。
精在中医学中的作用体现在:首先,精是生殖功能的基础,男女的生殖细胞都来源于精;其次,精还具有调节肝肾等器官功能的作用,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和成熟;最后,精在中医学中还被认为是补充元气,延缓生命衰老的重要物质。
二、气气是一种无形无质的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力量之一。
中医学中的气包括了天地之气、人体脏腑之气以及中医理论重视的气血。
气可以分为内气和外气两种,人体通过呼吸来吸取外界新鲜空气,从而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以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行。
三、血血液是人体中最为重要的生命物质之一,对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中强调的血有两层意义:其一,它是人体的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和水分的消化、吸收等过程,是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运行活动的能量来源;其二,在人体中循环流动的血液还承载着多种因子和信号物质,如细胞因子、激素、免疫球蛋白等等,它们的含量和分布状况也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四、津液津液包括了人体各种分泌液和内部滋润物质,如口腔中的唾液、泪液、汗液、体液、脑脊液等等。
津液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润泽人体的五脏六腑,避免疼痛和疾病的发生;同时,津液对于身体的恢复和修复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进组织的再生和新陈代谢。
五、神神在中医学中所指的是人体五脏六腑的精神活动,包括了多个方面,如情绪、思维、记忆、行动等等。
中医学认为神的活动一般都与脏腑器官功能密切相关,比如说,心脏主管人的精神,肝脏主管情感和气质等。
神的活动也与气血的供应密切相关,当机体气血供应不足、营养不良时,神则受到极大的影响,容易引发头晕、缺乏注意力、精神抑郁等不良反应。
精气血津液一、津液的概念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津液包括各脏腑组织的正常体液和正常的分泌物,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
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
故曰:“汗与小便,皆可谓之津液,其实皆水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人禀阴阳二气以生,有清有浊。
阳之清者为元气。
阳之浊者为火;阴之清者为津液,阴之浊者即为痰”(《罗氏会约医镜》)。
在体内,除血液之外,其他所有正常的水液均属于津液范畴。
津液广泛地存在于脏腑、形体、官窍等器官组织之内和组织之间,起着滋润濡养作用。
同时,津能载气,全身之气以津液为载体而运行全身并发挥其生理作用。
津液又是化生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也有密切关系。
所以,津液不但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与液虽同属水液,但在性状、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等方面又有一定的区别。
一般地说,性质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并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者,称为津;其性较为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器官,起濡养作用者,称之为液:“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灵枢·五癃津液别》)。
二、津液的代谢(一)津液的生成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一个涉及多个脏腑一系列生理活动的复杂的生理过程。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是对津液代谢过程的简要概括。
津液来源于饮食,通过脾、胃、小肠和大肠消化吸收饮食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的。
其具体过程是:脾胃腐熟运化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赖游溢精气而吸收水谷中部分精微。
“水之入胃,其精微洒陈于脏腑经脉,而为津液”(《读医随笔·燥湿同形同病》)。
脾主运化,赖脾气之升清,将胃肠吸收的谷气与津液上输于心肺,而后输布全身。
精、气、血、津液项目精气血津液定义(概念)中医定义:精是液态的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之间的,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狭义:肾中所藏的生殖之精广义: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切精微物质,包括血、津液和水谷精微。
气是运行不息的,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作用的红色液态的,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及涕、泪等),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生成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又称“水谷之精”)是通过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源源不断地输布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以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人体以先天之精为本,且后天之精不断充养先天之精。
“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
分:先天之气(即元气,禀受于父母)+后天之气(饮食物中的水谷精气+自然界的清气)。
1.肾为生气之根:肾藏精对气的生成至关重要!肾封藏肾精,使其不无故流失,则肾精可化为气,精充则气足。
病理:肾失封藏精耗则气衰;2.脾胃为生气之源:脾的转输与散精作用,把水谷精气上输于肺,肺再通过经脉将其布散全身,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
病理:脾胃受纳腐熟及运化转输失常→不能消化吸收饮食水谷之精→水谷之气来源匮乏→一身之气亏虚。
3.肺为气(宗气)之主。
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生成宗气,宗气积蓄于膻中,上走息道以行呼吸,下贯心脉而行气血,通达内外,周流全身,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又促进一身之气的生成。
气生成条件=【肾中精气+水谷精气+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肾+脾胃+肺】脏腑功能正常。
脾胃上助肺气,下充肾精。
血液是以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津液及肾精为其化生之源。
血液生成与下列脏腑相关:1.脾胃化血: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故脾胃是气与血的生化之源。
病理:中焦脾胃虚弱→化生水谷精微不足→导致血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