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在中医妇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97.65 KB
- 文档页数:2
形成性评价在中药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因此,在中药药剂学教学中,采用形成性评价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效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师应该把形成性评价纳入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研究效果。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y, the adoptionof formative assessment strategi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and learning effect. Firstly, formative assessment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learning situation of students, thus providing a basis for teachers to guide students to improve learning methods. Secondly, formative assessment can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make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knowledge and thus improve learning effect. Finally, formative assessment can provide timely and effective feedback to students,so that students can better grasp knowledge and improve learning effect.Therefore,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y, the adoption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strategi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and learning effect, and is an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y. Teachers should incorporate formative assessment into the teaching plan, and actively adopt i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so that students can better master the knowledge and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
谈中医妇科学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妇科研究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形成性评价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动态、多次、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能客观、全面地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整体考察与评估,并对其学习状态进行反馈。
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有利于教学相长,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整体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教研室经过反复实践,初步形成适用于自身的一套中医妇科学形成性评价体系,并将在今后的实践中实时改进与完善。
关键词:中医妇产科学;形成性评价;教学改革形成性评价的概念是1967年M.Scriven.在《评价方法论》一书中首先提出,是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监控而非对整个学期或者学习阶段的最终结果的评价[1]。
在我国形成性评价的概念于1987年被引入,于2007年被引入至医学教学中[2-3]。
目前形成性评价在国内医学教育中开展得越来越广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近年来,各院校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在中医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医专业认证也明确提出,开设本科中医学专业的院校必须建立学生学业成绩的全过程评价体系,这是中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
研究发现,形成性评价可提高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知识掌握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等[4]。
中医妇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临床主干课程之一,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夯实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熟练掌握临床操作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情感与态度以及在真实情景下临床诊治表现[5]。
本教研室于2015年开始在中医学本科专业中医妇科学教学中引入形成性评价,经过四届学生的实践观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6]。
基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和中医妇科学的课程内容、特点,课程组经过反复实践的调整总结,逐渐探索形成适用于自身的一套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其中形成性评价指标占50%,终结性评价占50%。
形成性评价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形成性评价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介绍了背景信息和研究目的,指出形成性评价在这一领域的重要性。
在分析了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内容,并详细阐述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和方法。
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展示了形成性评价的实际效果。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形成性评价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的价值,为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形成性评价、教学应用、方法介绍、实践案例、效果评价、重要性、发展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形成性评价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全面评价,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
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形成性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西医结合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形成性评价也能够监督和指导教师在教学中的实施,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研究旨在探讨形成性评价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教学改革和提升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质量提供有效的参考。
通过对形成性评价在课程中的应用分析和案例研究,旨在探讨其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为未来的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形成性评价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在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形成性评价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和实践案例,旨在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和策略,并为学生评估自身学习情况和提高学习动力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支持。
本研究也旨在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和体系,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领域的发展和提升作出贡献,推动该领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形成性评价考核模式在中药鉴定教学中的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药鉴定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是评估中药质量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鉴定教学方法主要以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标准,存在着考核内容单一、评价方式僵化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中药鉴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探索适合中药鉴定教学的评价方法势在必行。
形成性评价考核模式是一种强调过程性评价和个性化反馈的评价方式,它与传统的单次考核相比更加全面、贴近实际,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中药鉴定教学中引入形成性评价考核模式,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中医药发展的需求。
本研究旨在探讨形成性评价考核模式在中药鉴定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中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中药鉴定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探讨如何借助形成性评价提升中药鉴定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字数:255】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讨形成性评价考核模式在中药鉴定教学中的实践效果,深入了解该模式对学生学习成效、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影响。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总结,探讨如何更好地应用形成性评价考核模式来提高中药鉴定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中药鉴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研究旨在为中药鉴定教学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为培养具备中药鉴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优秀人才奠定理论基础。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中药鉴定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中药鉴定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1.3 研究意义中药鉴定教学是中医药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学习中药鉴定,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特征和鉴别方法,为日后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形成性评价考核模式在中药鉴定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形成性评价能够帮助教师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水平,及时发现问题和困难。
形成性评价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了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促进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的教学效果,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反复和综合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应用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使教学更加灵活和个性化。
本文将就形成性评价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评价方法和策略。
一、形成性评价的基本原则形成性评价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连续性:形成性评价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仅仅是在期末考核时才进行评价。
2)多样性:形成性评价应该包括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评价方法,比如平时考核、小组讨论、实习考核等。
3)可操作性:形成性评价应该是学生和教师都能够参与的评价过程,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改进性。
4)及时性:形成性评价应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1、利用临床案例设计小组讨论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中,可以利用临床案例设计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形成性评价。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真实的临床案例,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析,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解决方案的提出。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学会团队协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提升学习效果。
2、利用模拟实验操作进行实时评估在临床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模拟实验操作的形式进行实时评估。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模拟实验操作的案例,要求学生在实验台上进行操作,并根据操作结果进行评估。
通过这种形式的实时评估,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临床操作技能和技术水平。
3、利用医疗实习进行综合评估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医疗实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可以利用医疗实习进行学生的综合评估。
通过考察学生在医疗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临床技能、诊断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来评估学生的综合水平。
形成性评价方法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随着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的发展,教学评价方法也需要不断改进。
本研究以形成性评价方法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主题,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探讨形成性评价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研究发现,形成性评价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和学生的学习进程。
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方法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效果,学习态度一、引言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方向之一,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往往过于依赖笔试和口试,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也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入形成性评价方法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以促进学习和教师指导为目的的评价,具有连续性、反馈性和诊断性等特点。
对于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来说,使用形成性评价方法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和学生的学习进程。
本研究旨在探讨形成性评价方法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旨在探讨形成性评价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方法的创新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1. 形成性评价方法的特点与优势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与指导,具有以下特点:形成性评价具有连续性。
教师可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形成性评价具有反馈性。
学生可以通过形成性评价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为自主学习和提高学习效果提供有效支持。
形成性评价具有诊断性。
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
形成性评价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阶段,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记忆能力,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由于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的特殊性,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和西医知识基础,同时还需具备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无法全面评价这些方面。
本研究旨在探讨形成性评价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希望通过对形成性评价在该领域中的实践应用和效果评估,为提升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研究,期望能够为进一步推动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形成性评价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及效果,旨在提高教学质量,推动课程教学的创新。
具体目的包括:(1)了解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和特点,探索其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2)分析当前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3)探讨形成性评价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场景,探寻有效的评价方法;(4)研究案例分析,从实际教学案例中总结形成性评价的优势和局限性;(5)探讨形成性评价对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为未来课程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旨在促进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优秀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生。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本研究的重要部分,它对于探讨形成性评价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通过研究形成性评价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中的应用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该评价方法在教学中的实际效果,为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依据和参考。
研究形成性评价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教学效果,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和优化。
探讨形成性评价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中的作用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促进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发展与创新。
形成性评价方法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西医结合是一种独特的医学模式,将传统中医学和现代西医学相结合,综合利用中西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提供更全面、更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随着中西医结合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在医学院校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推广。
虽然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形成性评价方法作为一种新型的评价手段,正在逐渐被应用到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
形成性评价方法是一种基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对其进行持续、全面评价的方法。
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中,形成性评价方法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对中西医结合理论和实践的掌握程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
然而,目前对形成性评价方法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比较有限。
因此,有必要开展本研究,深入探讨形成性评价方法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为推动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发展提供实践借鉴和理论支持。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形成性评价方法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提升的影响,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模式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了解当前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明确形成性评价方法的概念和特点;3.探讨形成性评价方法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及效果;4.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为临床医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1.3 研究意义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如何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形成性评价方法作为一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评价方式,对于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形成性评价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收稿日期:2019-03-26基金来源: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形成性评价方法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编号:2018-298);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石见穿超微饮片对乳腺癌CA-153/TPS 因子作用的研究,编号:2017-303)作者简介:聂慧芳,讲师,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教学评价即对教学过程及教学结果的评价,是判断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的有力依据,并为教学决策提供服务。
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改善。
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中,终结性评价方法是主要的教学评价方法,但不能及时有效地促进教学相长。
形成性评价是由美国专家M.Scriven 于1967年首次提出,后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S.Bloom 第一次应用于教学领域。
它是指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参与活动程度进行判断,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一种过渡性评价,目的是为了了解教学效果和需要采取的改进措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形成性评价方法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自评、教师评价等。
学生自评是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教师提问、课后习题、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对自己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判断。
学生互评通过日常课堂表现、课后知识运用、临床实践运用开展相互评价。
在学生自评和互评过程中,学生是评价的主体,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评价不断反省,及时发现自己的知识短板,便于不断调整学习方式和方法。
教师自评是教师根据课堂讲授情况及学生兴趣等,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教师评价包含课堂提问及讨论、课后作业、小测验、实践技能考核、期末考试等,教师根据学生综合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形成性评价在国外医学教育中应用广泛,包括医学教育的各个学科和领域。
我国开始引入形成性评价概念是在1987年,当时主要用于中学课程教学中,而真正将形成性评价引入医学教学是2007年。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大班教学应用形成性评价系统的探究随着高等学校招生数量增加,医学院校大班教学日趋普遍,给课堂教学带来了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从建立形成性评价系统来改善我们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标签:形成性考核;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学方法【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207-01自1967年斯克里芬提出形成性评价概念以来,形成性评价目益受到重视,它是强调开展以调节教育过程,保证教育目标更好地实现为目的的评价活动。
很多研究资料表明形成性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得当,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
所谓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 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
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而我国自1999年以来,实行高等教育大众化。
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超过29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3%[1]。
国内医学院校临床课程教学受到各高校教学设施、教学条件、教师人数等的限制而普遍采用了大班教学的方式。
1 大班教学存在的问题1)学生方面(1)由于人数众多,学生人均实践操作机会少;(2)因为学生人数多,导致个人活动空间狭小,教室拥挤,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和空气污染率都比较高;(3)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每个学生对教师的期待不同;(4)学生在学习中陷入困境时,难以和教师做及时的沟通;(5)由于人数较多,学生会有混水摸鱼的心理,上课不容易集中精神,甚至迟到、旷课;学生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学到不良学习态度和习气。
2)教师方面(1)面对水平和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教师难以把握教学的程度和进度;(2)课堂教学手段单一,多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因为担心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而在互动对象的选择上偏向于学习成绩相对较好或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3)由于学生太多,教师会感到身体上的压力,因为需要更大声讲课;(4)大班教学的课堂纪律不易控制。
形成性评价方法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形成性评价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医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形成性评价方法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讨了其在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意义和作用,并对该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2.形成性评价方法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形成性评价方法是一种注重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评价的教学评价方法。
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其应用具有如下几方面的意义:(1)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了解,形成性评价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为教学提供更为准确的评价数据。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形成性评价方法中,教师能够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纠正和补救,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学生的全过程评价,教师能够更好地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5.结论与展望通过对形成性评价方法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形成性评价方法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培养。
我们也应该看到,形成性评价方法在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结果的有效性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未来的研究工作应该重点关注如何更好地应用形成性评价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培养水平,并为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形成性评价方法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引言中西医结合是指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以传统医学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融会贯通,取长补短,综合运用,达到综合治疗和综合诊断的一种医疗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更新,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和实践在我国逐渐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形成性评价是指教学过程中碰到学生的一些问题时及时进行反馈,并据此进行调整和再教育的评价。
它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具有连续性和及时性。
形成性评价方法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形成性评价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改进,还能够提高学习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的要求和特点,探讨形成性评价方法在其中的应用研究,为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的要求和特点1. 融会贯通,注重实践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中西医临床理论和技术,要求学生能够将中西医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并在临床实践中熟练应用。
教学内容既包括中医经方和针灸手法,又包括西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实践,培养临床操作能力。
2. 知识广泛,要求系统性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接触的知识面非常广泛,既涉及中医养生保健,又涉及西医内外科诊断和治疗技术。
学生不仅要掌握临床基本技能,还要对一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能够有一定的认识和处理能力,要求学生的学习具有系统性。
3. 实践操作,要求安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临床技术和操作流程,这要求学生在操作中要非常注重操作安全,防止出现操作过失造成的不良后果。
三、形成性评价方法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 实践环节的考核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课程教学中,实践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生需要在实践中熟练掌握各种临床技术和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