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4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肾上腺的皮质功能受脑下垂体制约。
脑下垂体前叶分泌一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按机体对皮质激素的需求随时调控皮质激素的产生。
生理状态下,人体每24h约需可的松25mg及去氢皮质醇1~2mg,若机体遇到感染、物理化学损伤、心理刺激或过敏反应等应激状态下则各系统对皮质激素的需求增加,可的松的分泌量可以增加至每日100mg以上。
其功能受视丘下垂体肾上腺系统(HPA轴)的调节。
同时肾上腺皮质功能亦受肾上腺髓质的调节,当各种不良刺激到达应激区时,机体通过周围神经,反应到肾上腺髓质,使血内肾上腺素水平上升,肾上腺素经血液至视丘下核,刺激垂体前叶释放ACTH,使肾上腺产生更多的皮质激素。
若长期应用皮质激素,尤其较大剂量,使患儿血中皮质激素持续增高,反馈地抑制 ACTH 及HPA轴,导致患儿自身分泌皮质激素低下,最后对外源性皮质激素产生依赖。
2皮质激素代谢和药理学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皮质激素进入体组织后,与靶细胞接触,并弥散入细胞浆内,和皮质激素受体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然后被运送入细胞核,激活DNA转录,通过mRNA的作用,最后合成具有皮质激素性能的新型特殊蛋白称为脂皮质素。
脂皮质素是否能发挥皮质素的全部功能,迄今尚未明确。
皮质激素进入机体后到脂皮质素的产生过程,需经数小时(约6h)才能完成,故临床应用皮质激素产生功效的时间也需数小时,但皮质激素亦能迅速地直接作用于钙通道,减少钙离子内流,抑制磷脂酶A2,从而减少花生四烯酸的形成,导致减弱或阻止哮喘的发作。
有人推测这一作用机制可能不通过脂皮质素而由早已合成的贮存于细胞内的脂皮质素发挥作用。
吸入皮质激素以丙酸倍氯松(BDP)为例,70年代初期发现BDP的局部抗炎作用异常强大,较氢化可的松强5 000倍(近认为300倍),难溶于水不易被吸收,80年代又发现BDP吸入后即被气道粘膜上的酶降解灭活。
喷入口腔的大部分气雾颗粒堆积于口咽部,经咽下进入消化道,很快被肝脏所代谢,在血液中几乎测不到BDP。
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呼吸内科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张朝建发表时间:2017-05-23T14:44:28.62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5期作者:张朝建[导读] 主要分析在在呼吸内科中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价值。
(巴中市恩阳区人民医院四川巴中 636064)【摘要】目的:主要分析在在呼吸内科中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抽取于2015年6月—2016年8月因呼吸内科疾病--支气管哮喘(66例)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6例)到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对象,以不同的治疗方法作为依据,对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其中支气管哮喘疾病患者分为支气管组以及对照A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为慢性阻塞组以及对照B组.其中对照组均予以常规治疗方案,支气管组以及慢性阻塞组予以常规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治疗方案,对患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肺功能进行客观对比。
结果:经过治疗后,支气管组以及慢性阻塞组治疗组总有效率、肺功能均优于对照A组以及对照B组,P<0.05。
结论:在呼吸内科疾病中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肾上腺皮质激素;呼吸内科;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5-0030-02 临床上,通常将支气管哮喘简称为哮喘,该疾病属于呼吸内科疾病范畴,为呼吸系统性疾病。
研究发现,支气管哮喘疾病发病时期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中春季与秋季为该疾病的主要发病时期,并且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患者得病后,不仅对患者的呼吸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呼吸系统多发疾病,临床上以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
具有高病死率等特点,多发于老年人群。
所以及早寻找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呼吸内科患者进行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肾上腺皮质激素为抗炎抗免疫型激素,在呼吸内科疾病中运用较广,且治疗效果较好,不仅能有效的控制病情,还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呼吸内科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肾上腺皮质激素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激素,包括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两大类。
在呼吸内科领域,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已经得到广泛关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本文将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呼吸内科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呼吸内科的主要应用领域是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气道炎症和痉挛,从而缓解哮喘和COPD 的症状。
研究表明,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够显著降低哮喘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肾上腺皮质激素还可用于支气管扩张试验。
支气管扩张试验是一种常用的诊断和评估肺功能的方法,在呼吸内科的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价值。
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够通过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增加气道通透性,从而提高支气管扩张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肾上腺皮质激素还可用于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GPA)。
EGPA是一种罕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特点是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全身血管炎。
研究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够有效减轻EGPA患者的炎症反应和气道狭窄,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呼吸内科的临床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
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能导致肺部感染、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尤其是高剂量应用时风险更高。
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并且需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
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呼吸内科的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效果。
它能够显著改善哮喘和COPD 患者的症状,提高支气管扩张试验的准确性,以及缓解EGPA患者的炎症反应和气道狭窄。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长期使用需要注意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
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同时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最佳的疗效和安全性。
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1:引言糖皮质激素是一类内源性激素,也称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其具有广泛的生理和药理作用。
自1952年首次合成以来,糖皮质激素已成为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药物。
本文将详细介绍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包括药理作用、适应症、用药方案、副作用和禁忌症等。
2:药理作用2.1 免疫抑制作用2.2 抗炎作用2.3 代谢调节作用2.4 抗过敏作用3:适应症3.1 慢性炎症性疾病3.1.1 类风湿关节炎3.1.2 红斑狼疮3.1.3 炎症性肠病3.2 过敏性疾病3.2.1 哮喘3.2.2 过敏性鼻炎3.3 自身免疫性疾病3.3.1 天疱疮3.3.2 类白血病反应3.3.3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4:用药方案4.1 给药途径4.1.1 口服4.1.2 注射4.1.3 外用4.2 剂型选择4.2.1 口服制剂4.2.2 注射制剂4.2.3 外用制剂4.3 剂量调整4.4 治疗方案4.4.1 初始治疗4.4.2 维持治疗4.4.3 拮抗治疗5:副作用5.1 骨质疏松5.2 高血压5.3 免疫功能抑制5.4 妊娠并发症6:禁忌症6.1 糖尿病6.2 肾功能不全6.3 心脏病6.4 活动感染附件:- 附件1: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指南- 附件2:糖皮质激素药物手册法律名词及注释:1、糖皮质激素:指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内源性激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
2、免疫抑制:指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反应,减轻炎症和免疫相关疾病的症状。
3、抗炎作用:指能够减轻组织炎症反应的药物作用。
4、代谢调节作用:指糖皮质激素对蛋白质、糖类和脂类代谢的调节作用。
5、抗过敏作用:指减轻过敏反应,降低过敏疾病症状的药物作用。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