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中重症肝炎的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肝硬化的中医药疗法和饮食疗法肝硬化属于慢性进行性病变,与一种或多种诱因有关,可引发弥漫性肝损害。
目前我国肝硬化患者多为肝炎后肝硬化,仅少数为血吸虫性或酒精性。
随着中医学者对肝硬化研究不断深入,肝硬化中医药疗法、食疗法逐渐成熟,下面就肝硬化相关知识进行科普。
1.肝硬化病机有哪些?1.1外邪入侵风寒湿邪或燥火暑邪反复入侵机体,可损伤肝脏,表现为肝郁气结,累及脾脏,可致运化失职,引发痰浊;累积心肺,可阻塞脉络,久病未愈,可致肾脏开合无能[1]。
1.2饮食不洁过食辛辣、肥厚、湿热、毒性食物,可致脾胃受损,滋生湿热;过饮烈酒,可损伤肝阴;过食生冷、寒凉食物,可致脾阳受损,影响机体运化功能,最终五脏失养[2]。
此外,部分患者饥饱无常,可加重肝脏、脾脏受损,表现为气机错乱、滋生内邪。
1.3情志受损长期情志不舒,久郁致肝脏受损,表现为血行、气机不畅,脉络受阻,久病脉络受损,可引发肝硬化。
1.4积劳纵欲长期纵欲、劳倦,可损伤脏腑,久病积聚,若再感外邪,可引发积聚性病变。
1.5虫伤虫伤人后,若机体正气不足,致虫体在肝脏停留,可阻塞感络、损伤肝体,若引发肝伤,可致肝脏失于调达。
2.肝硬化的中医药治疗方案有哪些?2.1气滞湿阻证此类患者多表现为腹大胀满、两胁胀痛、食欲不佳等,中医多以健脾除湿、疏肝理气方治疗。
常用方剂为柴胡舒肝散合胃苓汤。
2.2气滞血瘀证此类患者多表现为腹大坚满、胁下刺痛、干渴等,中医多以利水消胀、活血化瘀方治疗。
常用方剂为调营汤。
2.3湿热蕴结证此类患者多表现为腹大坚满、脘腹胀痛、口苦烦热等,中医多以利湿、逐水、清热方治疗。
常用方剂为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2.4寒湿困脾证此类患者多表现为腹大胀满、困倦懒怠、胸脘胀闷,中医多以温中化湿方治疗。
常用方剂为实脾饮加减方。
2.5脾肾阳虚证此类患者多表现为畏寒肢冷、便溏、尿少等,中医多以行水化气、滋补脾肾方治疗。
常用药物为济生肾气丸。
2.6肝肾阴虚证此类患者多表现为腹大胀满、消瘦、心烦、口燥等,中医多以祛瘀凉血、滋养肝肾方治疗。
肝病治疗方案一、肝病概述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具有重要的代谢和排泄功能。
肝脏疾病广泛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
肝病的治疗方案应根据不同类型和程度的肝病情况来制定,以提供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肝炎治疗方案急性和慢性肝炎是最常见的肝病类型,可由病毒感染、药物中毒、酒精滥用等引起。
治疗肝炎的主要目标是控制病毒感染、减轻炎症反应和修复肝脏组织。
常用的肝炎治疗方案包括:1. 抗病毒治疗:根据肝炎病毒类型和感染程度,选择适当的抗病毒药物。
例如,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等。
而对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可以选择抗病毒药物索非布韦和达卡他韦等。
2. 中药治疗:中国传统药物在肝炎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复方甘草口服液、乙肝宁等,可通过改善肝功能,减轻病情。
3. 营养支持:肝炎患者常伴有胃纳差、消化功能减退等症状。
因此,合理的膳食调理和适当的营养支持在治疗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三、肝硬化治疗方案肝硬化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肝炎、酒精滥用等所致,最终导致肝脏纤维组织增生和结构破坏的疾病。
治疗肝硬化的主要目标是减轻症状、控制疾病进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常用的肝硬化治疗方案包括:1. 体液潴留的干预:肝硬化常伴有体液潴留,表现为腹水、下肢水肿等。
通过限制钠盐摄入和利尿剂的应用,可以减轻潴留症状。
2. 预防和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对于已经形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可以采用内镜下静脉曲张带压力测定和硬化剂注射等治疗手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 肝移植:对于晚期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
通过移植健康的肝脏,可以恢复患者正常的肝脏功能。
四、肝癌治疗方案肝癌是恶性肿瘤中的一种,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
治疗肝癌的主要目标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常用的肝癌治疗方案包括:1. 手术切除:对于早期肝癌患者,手术切除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袁维萍采用中药毛茛外敷发泡治疗乙肝的临床经验展开全文在临床上,中药毛茛外敷发泡能够治疗多种慢性疾病,例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胆囊炎、慢性结肠炎、慢性附件炎、慢性气管炎、慢性前列腺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关节炎、腰腿痛、头痛、牙痛等疾病。
也正是因为中药毛茛外敷能够治疗许多疾病都取得良好的功效,所以它被称之为“神奇草”。
民间中医袁维萍,从事中药毛茛外敷发泡治病临实践多年,在临床上使用中药毛茛外敷发泡治愈了急慢性乙肝、肝硬化腹水、肝癌,以及其他多种慢性疾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尤其是在治疗乙肝大小三阳、慢性肝炎病方面,取得了神奇的疗效,这是其他中西医常规治疗方法难以企及的。
现代医学治疗乙肝,给予抗乙肝病毒的药物,难以彻底清除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效果不佳。
有许多乙肝患者,长年服用抗乙肝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用尽所有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了许多许多年,终究还是无法治愈乙肝病。
所以,现代医学认为:乙肝病是无法治愈的。
民间中医袁维萍,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采用中药毛茛外敷发泡治疗乙肝大小三阳、慢性肝炎病方面,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其治疗方法简单,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下面,民间中医袁维萍就向广大乙肝病患者,介绍一下中药毛茛外敷发泡治愈乙肝的真谛,由此为广大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战胜病魔带来了福音。
民间中医袁维萍采用毛茛外敷发泡技术治疗急慢性乙肝中药毛茛外敷发泡预防传染性肝炎。
将鲜毛茛捣烂如泥状,取0.5克左右敷于列缺穴。
敷药前,先在穴位上放置有小孔的纱布1块,小孔对准穴位,敷药后盖1张不吸水纸,外用绷带包好。
经24~48小时后局部出现水疱,外涂以龙胆紫,3~4天水泡即自行吸收;如在敷药后8小时左右皮肤出现红赤色时,将药去掉亦可。
在临床上,根据1800余人用药后的追踪观察,证明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中药毛茛外敷发泡治疗传染性肝炎。
取鲜毛茛茎根洗净捣糊,每次用10~20克敷于列缺穴,或敷于胳下或臂部。
奥美拉唑在肝硬化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引言: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病,常常与长期酗酒、慢性病毒性肝炎等因素相关。
肝硬化的并发症包括食管静脉曲张、腹水、肝性脑病等,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奥美拉唑作为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肝硬化并发症的治疗中。
本文将从奥美拉唑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可能的副作用等方面,探讨奥美拉唑在肝硬化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
奥美拉唑的药理作用:奥美拉唑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抑制胃壁上质子泵的酸分泌,从而减少胃酸的产生。
奥美拉唑通过与胃壁上的H+/K+ ATP酶酶活性部位结合,形成不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抑制了酸的分泌。
这种药理作用使奥美拉唑成为治疗胃酸相关疾病的首选药物。
奥美拉唑在肝硬化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1. 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食管静脉曲张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大量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奥美拉唑通过减少胃酸的分泌,减轻胃酸对食管黏膜的刺激,从而降低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发生率。
此外,奥美拉唑还可以提高血小板聚集功能,促进血小板黏附,减少出血风险。
2. 腹水的治疗:腹水是肝硬化晚期的常见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腹胀、呼吸困难等症状。
奥美拉唑的抑酸作用可以减少腹水的产生,从而缓解腹水的症状。
此外,奥美拉唑还可以通过改善肝功能,减少肝脏对外周血管的阻力,降低门脉压力,进一步减少腹水的积聚。
3. 肝性脑病的治疗: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晚期的严重并发症,常表现为认知障碍、精神症状等。
奥美拉唑可以通过减少胃酸的分泌,减轻胃肠道对氨的吸收,从而降低血氨水平,改善肝性脑病的症状。
此外,奥美拉唑还可以通过改善肝功能,减少肝脏中毒物质的积聚,进一步改善肝性脑病的症状。
奥美拉唑的副作用:奥美拉唑作为一种药物,虽然在肝硬化并发症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头痛、腹泻、恶心等消化系统不适症状。
长期应用奥美拉唑还可能导致维生素B12和镁的吸收不良,进而引发贫血和低镁血症等问题。
肝硬化重症中医辨治【摘要】摘要: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阶段,毒、瘀、虚缠绕搏结,发生多种合并症,使患者生存质量下降,死亡风险加大。
应用益气活血消鼓胀;清利通化治黄疸;“通”“堵”结合止出血;寒温并用除“胀闭”;开闭、固脱治“肝脑”等法,重症急治,留人治病,为肝硬化重症患者赢得生机提供支持。
【关键词】肝硬化;并发症;中医药疗法各种肝硬化发展至失代偿阶段,由于病邪蕴结、瘀血阻络、脏腑受损病理持续搏结,易发生诸如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严重感染、肝肾综合症、胃肠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下降,死亡风险加大,笔者称其为肝硬化重症。
目前,肝硬化重症多采取对症、支持的综合治疗措施,临床疗效有待提高。
中医治疗必须遵循谨守病机[1],重症急治的理念,把握重点,发挥优势,提高疗效,才能为患者生存赢得生机。
1益气活血消鼓胀肝硬化腹水由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引发,是肝硬化失代偿的标志,属中医鼓胀病范畴,内经以“腹胀-色苍黄,腹筋起”概括之。
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指出:肝水“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脾水“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肾水“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言明鼓胀由肝、脾、肾三脏病变所致。
笔者认为:久病多瘀,久病多虚,正虚血瘀,虚瘀互结是肝硬化腹水形成的关键。
瘀在气血,虚在脾肾,瘀则气化不行,津液不布,聚为水患,张仲景谓“血不利则为水”;虚者,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张景岳称“水不能化因气之虚”[2]。
虚、瘀胶着,隧道蕴塞,鼓胀遂生,这与现代“肝功能减退(虚)和门静脉高压(瘀)”的肝硬化腹水形成机制相契合。
治疗腹水不仅能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且可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3],我们以益气活血利水为主要治法,并自拟顺肝益气汤,方中补虚用黄芪、人参补中健脾,益气利尿,气旺中州运,无形胜有形,补无形之气,化有形之水;黄芪用量可至100克~150克,能促进利尿,消除肿胀,并能提高血清白蛋白,增强机体抗病机能;若脾肾阳(气)虚,以肉蔻、附子、肉桂温补脾肾。
重型肝炎的护理重型肝炎是以大量肝细胞坏死为主要病理特点为表现的一种严重肝脏疾病,可引起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是肝病患者病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我国,引起重型肝炎的最常见原因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约占所有重型肝炎的三分之二,此外,甲型、丙型、丁型重型乙肝及戊型肝炎病毒亦能引起重型肝炎,其它病毒如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疱疹病毒、腺病毒、登革热病毒、Rift-vnlley病毒也可以引起,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所引起的重型肝炎在临床中也时有出现,尤其是药物性肝衰竭,在美国重型肝炎中占有较高的比例。
随着乙肝抗病毒领域药物的推广,乙型肝炎所致的重型肝炎在我国也在下降,因此使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所致的重型肝炎比例上升,此外,妊娠急性脂肪肝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重型肝炎。
重型肝炎疾病的特点:病情重、合并症多、预后差、死亡率高。
发病机制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从细胞损伤、功能障碍,直到细胞凋亡、坏死,其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
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重型肝炎,其发病机制既与病原有关,也与机体的免疫有关。
发病机制与病原关系:病毒可直接引起肝细胞损害,最后形成大块肝细胞坏死,例如甲型与戊型肝炎发病时,肝细胞的严重病变(溶解和坏死)是这些病毒在肝细胞内大量复制的直接后果,也就是说被感染破坏的肝细胞数越多,病情越严重。
就乙肝而言,感染的病毒量多是一个因素,但病毒的基因突变也是另一个因素,基因突变后导致病毒数上升,也与乙型重型肝炎的发生相关。
发病机制与免疫关系:乙型肝炎患者发生重型肝炎占重肝的2/3,但并非是这些重型肝炎患者体内乙肝病毒很多,更重要的机制是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异常所致,由乙肝病毒激发机体的过强免疫时,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并激活被体系统,以及在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内毒素等参与下,导致大片肝细胞坏死,发生重型肝炎。
[1]病因分类重型肝炎的病因及诱因复杂,最常见的是机体免疫状况改变后免疫激活,乙型肝炎基础上重叠戊型、甲型肝炎感染、乙肝基因突变、妊娠、过度疲劳、精神刺激、饮酒、应用肝损害药物、合并细菌感染、伴有其它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等。
肝硬化中重症肝炎的治疗
摘要:重症肝炎是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肝组织的大块或亚大块坏死,其病理基础为肝功能衰竭及多脏器衰竭引起的一系列临床重症,属危重病急救医学领域之一,具有病情重、病死率高等特点,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关键词:重症肝炎肝硬化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59-01
1基础治疗
早诊断、早治疗,多种治疗综合应用;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是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
患者饮食以低蛋白、低脂、碳水化合物及多种维生素为主。
静脉补充者以葡萄糖为主,可适当补充中-长链脂肪乳,尽量保证热量约2000kcal/d。
重型肝炎患者常存在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障碍、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等,应及时纠正。
2临床治疗
2.1抗病毒治疗。
目前报道较多的是拉米夫定(1amivudine)和阿德福韦(adefovir)。
拉米夫定为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其主要抗病毒机制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反转录酶和聚合酶,有效阻止病毒核酸的合成,从而抑制hbv—dna复制。
拉米夫定容易引起hbv发生ymdd等变异而产生耐药性,导致肝功能的再次损害,对免疫受损的患者也可引起重型肝炎。
阿德福韦是一种新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抑制hbv—dna多聚酶,其作用位点与拉米夫定不
同,对耐拉米夫定的hbv也产生较好的抑制作用。
虽然,阿德福韦对部分患者可能有肾损害,但是,tillmann等将其应用于存在肾功能不全的晚期肝硬化患者,未发现肾损害进一步加重。
因此有学者建议,对拉米夫定耐药株引起的重型肝炎应及早应用阿德福韦治疗。
2.2免疫调节剂。
胸腺肽可纠正重症肝炎患者异常的免疫功能并减少继发感染的发生。
个别患者应用胸腺肽后,病情有加重的倾向,因此,在重型肝炎的急性炎症期要慎用。
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型肝炎的总体疗效尚不肯定,多数学者认为利少弊多。
2.3针对肝坏死。
2.3.1促进肝细胞再生[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的应用。
每日80~120mg加入10%葡萄糖液200ml静滴,疗程1个月以上。
phgf 可启动肝细胞dna的合成,促进肝细胞再生;能增强枯否细胞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活性,减轻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胰高血糖素-胰岛素(g-i)疗法:常用剂量为1mg胰高血糖素+10u 正规胰岛素+100g/l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1次/d,10~14d为一个疗程。
g-1疗法可促进环磷酸腺苷(camp)增加、激活。
对急性、亚急性和重型肝炎较好,对慢性重型肝炎无效。
前列腺素(pg)e1:可改善肝内循环,抑制磷酸脂酶对肝细胞的破坏,抑制tnf的释放,促进肝细胞的再生。
解毒护肝药:如还原型谷胱甘肽,其结构含有活性巯基,可与过氧化物、超氧离子等毒性物质结合,阻断其对肝细胞的损伤作用。
2.3.2人工肝。
人工肝能清除肝衰竭时产生的多种毒素及炎症介质,稳定内环境,改善患者肝、脑、肾等功能,使患者有可能恢复或过渡到肝移植。
理想的人工肝应与原有肝脏的功能相近,生物型或组合型人工肝是今后发展的方向,但目前临床试验结果还不满意,特别是肝细胞源和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还未取得突破。
根据有关文献进行荟萃分析,人工肝可降低慢性肝病急性发作型肝衰竭的病死率,但生物型人工肝无效。
2.3.3肝移植。
该法对亚急性重症肝炎其它原因肝衰竭都有一定疗效,特别在早期应用,能使存活率提高至55%~75%。
目前除原位肝移植外,还提出异位肝移植和部分肝移植。
2.4并发症的处理。
2.4.1感染。
重症肝炎并发感染中以腹腔感染最为常见。
腹水培养显示,自发性腹膜炎以单一细菌感染为主,革兰阴性与革兰阳性细菌的比例分别为70%与30%左右。
肠源性细菌感染则以肺炎链球菌最为常见,还包括肠球菌、其它链球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几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单独用头孢噻污的临床治愈率较高且二重感染的发病率明显降低,其它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等)亦可取得类似疗效。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青霉素或头孢菌素合用可以增加疗效。
2.4.2肝性脑病。
2.4.2.1祛氨药物的应用。
乙酰谷氨酰胺容易通过血脑屏障,有一定的降氨作用,剂量为1g/d,静脉滴注。
精氨酸的降氨作用较差,
但为酸性药物,对肝昏迷碱中毒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最近研究较多的是l-鸟氨酸-l-天冬氨酸盐(l-omithine-l-aspartate),其能促进体内氨的转化与尿素的合成,降低血氨水平。
临床观察显示,该药具有较显著的降氨效应,可减轻脑水肿,抑制肝性脑病的发生。
剂量为20~40g/d,静脉滴注,意识改善后减量。
2.4.2.2纠正氨基酸比例失调。
支链氨基酸可纠正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氨基酸比例的失调。
一般来说,支链氨基酸对肝硬化引起的肝昏迷的效果较重型肝炎者为好,ⅰ~ⅱ度肝昏迷的效果较ⅲ~ⅳ度者为好。
williams等认为急性重症肝炎患者体内蛋白代谢亢进,对氨基酸的利用能力低下,对急性重症肝炎肝昏迷是否应用支链氨基酸治疗持保留态度。
2.4.3出血。
2.4.
3.1去甲肾上腺素10mg+生理盐水200m,130ml/次,1次/2h 口服;凝血酶1000~2000单位加生理盐水40ml口服。
2.4.
3.2补充凝血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制剂(pcc)。
还可输注新鲜血浆和新鲜全血,补充所缺乏的凝血因子,同时又可补充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扩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
2.4.
3.3降低门脉压梯度。
垂体后叶素10u加入葡萄糖50ml缓慢静注,继以常用剂量为0.4u/min持续静脉滴注,对急性出血有效率为40%~70%。
奥曲肽(善得定)为生长抑素类似物,首次用善得定100μg稀释于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10min推完,继以200μg加10%葡萄搪500ml持续静滴,近期有效止血率约70%~90%,
一般认为该药无明显不良反应。
还可用施他宁3mg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持续滴注,每日总量约6mg。
2.4.
3.4止血药物巴曲酶(立止血)注射液,每次1~2单位,每天1~2次,肌注;止血敏3.0g加生理盐水20ml缓慢静注,每8~12h一次;维生素k适当补充,对止血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潘素霞,刘厚霞,李宝霞.浅析重症肝炎及其常见并发症的综合治疗[j].中外医疗.20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