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职业倦怠研究开题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5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
本次研究旨在探究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情况以及引起职业倦怠的原因和影响,通过调查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探索对策和解决方案,提高幼儿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发展水平。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为某市的150名幼儿教师,问卷涉及以下方面:
1. 个人信息:性别、年龄、教育背景等;
2. 职业倦怠情况: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工作流程等;
3. 引起职业倦怠的原因: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
4. 职业倦怠的影响:对工作表现、家庭生活、身心健康等的影响;
5. 解决方案:对于职业倦怠的解决方案及对于幼儿教师职业的建议。
研究结果:
1.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情况普遍较高,其中有7成教师表示在过去的一年中出现过职业倦怠的情况;
2. 引起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包括工资待遇不公、工作量过大、工作环境差等;
3. 职业倦怠对于工作表现和身心健康均产生了不良影响,甚至影响到了家庭生活;
4. 解决方案包括提升工资待遇、改善工作流程、提供职业培训等;
5. 对于幼儿教师职业的建议包括改善工作环境、提升教师地位、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等。
结论: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需重视并采取有效
措施解决。
政府应提高对幼儿教师的薪酬待遇和职业地位,学校则
需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提供职业培训等支持。
同时幼儿教师本身
也需加强自身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建设,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满意度。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每个职业也都在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演变,幼儿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也不例外。
然而,随着教育的日益重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然而,就在这个发展的时代,许多幼儿教师都感受到了职业的倦怠感,这种状态在职业心理上称之为职业倦怠感。
本文将探讨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原因、表现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
一、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原因1.工作压力大。
幼儿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会比其他职业更大,因为孩子是每个家长最珍贵的财富,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耐心和投入。
而幼儿教师不仅要满足家长的期望,还需要应付来自学校或园区的工作要求,这些要求都需要幼儿教师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完成,导致幼儿教师的自我感受和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2.重复的工作内容。
幼儿教师经常会面对重复性的工作内容,例如相似的教学计划、课程准备、教学安排等,这些工作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反复的实施同一标准的操作。
这会让幼儿教师感到工作乏味和枯燥,产生职业倦怠感。
3.心理压力。
幼儿教师在工作中经常面临着来自家长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处理好家长和幼儿的关系,让家长满意和信任,是幼儿教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工作,但是如果家长对自己产生不信任感,往往会让幼儿教师感到失落和挫败。
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表现1.情绪低落。
幼儿教师长时间处于职业倦怠状态,会让他们感到意志力减弱、心情不佳、抑郁、情绪低落等。
2.缺乏动力。
幼儿教师在职业倦怠状态下,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对工作失去了热情和兴趣,甚至出现因为对工作缺乏动力而迟到早退的现象。
3.身体不适。
职业倦怠感也会对身体产生影响,会导致头疼、肌肉疼痛、胃疼等问题。
三、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应对策略1. 减轻工作压力。
学校和园区可以通过合理制定工作计划,减轻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也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些支持和宣传,让员工感受到公司的关怀和理解。
2.提升职业素养。
学校或园区可以为幼儿教师提供一些职业素养培训,让幼儿教师能够在更充分的知识和技巧的支持下,更容易的面对挑战和解决问题。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莱阳市公办园教师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幼儿园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园教育的核心力量,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任务。
然而,随着教育体制、社会环境、学生群体等多种因素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质量。
据不完全统计,莱阳市的幼儿教师中,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表现为工作热情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缺乏创新意识和专业发展动力等,这不仅影响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也将直接影响幼儿园的声誉和教育质量。
因此,对于莱阳市公办园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研究,对于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和促进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莱阳市公办园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调查和研究,深入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和表现,寻找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提高莱阳市公办园幼儿教师工作质量和幼儿园教育质量。
本文的研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幼儿园管理者提供参考:通过本文的研究,从制度、管理、教育等方面寻找更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指导幼儿园管理者相关工作的改进。
2、为幼儿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参考: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教学质量,也可能影响教师的职业发展。
本文将围绕职业倦怠原因和对策方案为幼儿教师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三、研究内容与步骤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进行研究:1.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调查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了解莱阳市公办园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和原因,并分析其与教育体制、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关系。
2.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研究。
根据调查结果,从应对策略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案,探索可行性和实现性。
3.研究结果的验证与总结。
通过反复论证和比对,对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和总结,为解决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提供参考。
研究步骤主要包括:(1)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调查,形成问题意识和问题框架,清晰研究逻辑和思维方式;(2)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编写问卷调查,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3)制定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方案,分析可行性和实现性;(4)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研究结论,撰写研究报告。
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一、问题背景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幼儿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受到关注。
然而,由于重复单调的工作环境,零散的工作时间,缺乏晋升机会,以及面临家长和学生压力等多方面的压力,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十分普遍。
该现象对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和幼儿个体的成长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必须引起重视。
二、影响因素1、工作环境。
幼儿园教师长时间处于封闭环境,缺乏空气流通和阳光直射,环境往往昏暗闷热,极易引发健康问题和情绪低落。
2、零散的工作时间。
幼儿园教师需要长时间照顾幼儿,其工作强度颇高,同时却还需要在下午进行备课、评估、写记录等琐事,使得教师缺乏休息时间,工作难以得到保证。
3、缺乏晋升机会。
幼儿园教师晋升的渠道少,实际上教师晋升的空间非常有限,这容易让教师感到缺乏目标感和成就感。
4、面临家长和学生压力。
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缺乏了解和意识,对教师进行管理和监督,使教师的工作压力加大,教育教学的主动权被剥夺。
三、解决方案1、改善工作环境。
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建设宽敞、明亮、通风良好的教室和活动场所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提供跑步步道、健身设施等也都是极好的选择,可以帮助教师缓解工作压力,同时也能够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
2、融合工作和休息时间。
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瑜伽、跑步、阅读等个人兴趣爱好的活动。
通过让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轻松地切换,改善其工作生活质量,给教师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工作体验。
此外,建立完善的弹性工作制,这将激励教师更多地投入工作,同时也让他们有时间充分休息,最终提高工作效率。
3、提高教师竞争力。
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评价机制和培训计划,为教师进一步提高资历和研究方向,增强教育能力和创新力,已经了解行内新的教育技术、教育理论等提供了保障。
龙城小学曾经通过培训等多种形式,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培养教师的竞争能力,最终使教师们发挥出自己的才智和潜力,进一步提高自己在职业领域中的竞争力。
4、调整学校校风。
学校应该完善激励机制,先行对教师有所表扬,作出积极评价、予以奖励。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幼儿教师是教育领域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承担着培养幼儿健康成长的重任。
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和幼儿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愈发突出。
本文将深入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一、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背景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心理、情绪和身体状态的反应,通常是由于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经历大量的工作压力和疲劳所导致的。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方面,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了幼儿教师工作负担沉重。
在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幼儿教师需要同时承担多项工作任务,如教学、管理、家长沟通等,这导致了莫大的工作压力。
另一方面,社会对幼儿教师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使得幼儿教师面临更多的责任和挑战。
人们对于幼儿园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追求更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更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这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低下也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
较低的工资水平使得幼儿教师难以获得应有的物质和精神满足感,从而增加了其心理压力。
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不仅会对教师本人造成负面影响,更会对幼儿教育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幼儿教师个人而言,职业倦怠不仅会降低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还会导致身体健康问题的出现,如失眠、情绪焦虑等。
长期下来,这些问题将进一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质量和职业发展。
对幼儿教育行业而言,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将引发人才流失问题,并且影响行业的整体发展。
职业倦怠的幼儿教师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从而影响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另外,人才流失还会进一步加剧幼儿教师的短缺问题。
三、应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为了缓解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以下是几个应对措施。
首先,加强教师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教师应该时刻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定期锻炼、放松身心。
同时,学会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建立良好的情绪调节机制。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调研报告主题背景:“倦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为:疲乏、懈怠。
与“兴奋”的意思相反,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热情与积极的情感、态度、行为。
在心理上表现为苦闷、淡漠,甚至于恐惧,在情感的上表现为疲乏、厌恶。
在行为上表现为抵触,应付、逃避,被动。
这些因素造成教师不能以积极、乐观、主动的态度投入工作,不能顺应工作压力和工作需要,致使工作低效成就感降低,人性淡漠,情绪衰竭。
根据我的访问、调查和了解可知我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倦怠并非完全是在高水平压力下产生的。
二、倦怠产生主要来自个人内部因素,既内因,外部因素不是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它仅仅产生了影响的作用。
三、工资刺激与消除职业倦怠不成正比。
四、倦怠产生的面更广,也更容易。
教师的职业倦怠给教师顺利高效地完成教育工作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工作失去热情、兴趣,对学生失去关爱和理解,对教育的效果失去反思和关注,对教育的前景充满悲观,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失去应有的尊重,得过且过,敷衍塞责,无所事事,虚度光阴,即浪费了自己的年华,国家、集体的资源,更重要的是耽误了下一代,因此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情况了解、分析,以及消除职业倦怠对策思考是必要的。
关于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的情况调查长春中心校共有在职教师168人,接受调查教师130人,具体问卷情况汇总如下: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从以上调查与问卷中可以综合而知,教师职业倦怠是目前学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现实,也是主要问题,其成因来自两个方面:内因(个人内在因素)和外因(国家政策,社会家庭等的大环境)。
但内因起着决定的作用。
产生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因有:一、对职业理想化追求程度和成就感降低,目标模糊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不高,有相当部分老师对教育的愿景和渴望是不明确的,也有相当部分老师不因学生的进步而快乐,不因学生的退步而焦急.更有高达百分之八十比例的教师怀疑自己,不愿意把孩子放到自己的班上。
乌海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及其对策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幼儿教育的普及和幼儿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关注。
尤其是在新冠疫情下,幼儿教育行业不仅面临着人员短缺、质量下降等问题,更面临着教师职业倦怠的挑战。
乌海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工业生产基地,其幼儿教育行业也日益发展。
然而,由于政策、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原因,乌海市幼儿教师工作状态和教学质量存在明显的问题。
据调查显示,乌海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普遍较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师生互动关系。
因此,对于乌海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乌海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及其对策,为促进幼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乌海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深入了解乌海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原因和影响因素。
2. 探讨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以乌海市幼儿教育行业现状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针对性的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对策,包括个体层面、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对策。
3. 提出幼儿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促进乌海市幼儿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包括加强政策支持、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建议。
本研究将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大量数据;其次,通过个案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等方法,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最后,结合相关文献和资料,提出具体对策和建议。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预期达到如下成果:1. 深入探讨乌海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为幼儿教育行业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2. 提出针对性的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对策,为乌海市幼儿教育行业提供有效的改进措施,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
3. 提出幼儿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为乌海市幼儿教育行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策略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工作中出现的负面情绪和行为,长期存在严重影响教师的工
作积极性、工作质量和教师的职业发展。
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十分严重,根据教师职业倦怠的三维模型,中小学教师在情感倦怠和道德倦怠方面尤
其突出。
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既关乎教师个人福祉,也关乎学生的学习成就。
因此,如何缓
解教师职业倦怠,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是当前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
二、研究问题
本研究的主要问题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是什么?”“中小学教师职
业倦怠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中小学教师如何应对职业倦怠?”
三、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来自不同地区、类型的中小学教师。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1. 问卷调查法
通过编制针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量表,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 访谈法
通过对受访教师的个人经历、工作环境、收入待遇、工作压力等因素进行深入访谈,
了解他们如何应对职业倦怠的问题,并分析其应对策略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和原因,探讨中小学教师应对职业倦
怠的策略及其有效性,为相关部门和学校提供有效的治理职业倦怠的策略和措施,从
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育水平,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完整版)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一、选题缘由1、研究者对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关注。
职业是现代人家庭之外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社会背景,是表现个人能力、实现个人价值、谋求自我发展和幸福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影响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和心理平衡的主要源泉。
研究发现,职业倦怠不仅给教师个人带来了生理、心理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还严重影响到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为“最终的牺牲者”。
2、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普遍,有愈演愈烈之势。
教育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中承担着日益重要和艰巨的任务,而教师又在这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属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助人行业。
幼儿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是基础教育的根基,但在制度认定上目前又不在义务教育之列,加之社会历史原因的影响,造成大众对幼儿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幼儿教师的关注程度不够。
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师普便存在职业倦怠感。
研究者希望通过此研究能找到更好的缓解策略或解决方法。
二、文献综述(一)从定义方面关于“职业倦怠”一词的最初界定是由纽约的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的,用以描述助人行业(helping professions)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含义与成因研究综述》作者:梁慧娟来源:《学前教育》2005年01期综合Freudenberger和Maslach的定义,将职业倦怠看作是:“个体无法应付职业活动中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主要有3方面:情绪衰竭(emotionalexhaustion)、非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 ),以及个人成就感降低又diminished personalaccomplishment)。
蚌埠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系届班学生姓名陈灵芝学号51403121002课题名称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一、本课题的作用、意义,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尚待研究的问题(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研究目的本文主要是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周期职业倦怠感的特点以及原因,针对幼儿教师的繁重工作以及“保育事故” 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等相关内容展开,如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过多,工作时间过长,存在较强的自卑感和职业厌恶感。
在这样的生存状况下,幼儿教师很难拥有强烈的教学热情,更别提有工作活力。
在工作上回避困难,遇事推诿,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认为幼儿教育职业没有前途没有意义,觉得前途暗淡。
从而提出应对策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并没有得到从业人员职业倦怠感的状况、表现、以及原因分析,一词作为管理者进行调整,改进的依据。
然而在人的职业生涯里,倦怠感并不是在某一时期出现的,它是运动的发展的,随着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不断运动不断发展,这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
而这种发展过程一定是有过程可循的,它的运动规律是直线上升还是循环上升这需要我们把我研究进行调查,已有研究把教龄,年龄作为倦怠感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2.研究意义当今世界激烈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
我国现处知识经济文明的时代,高科技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学前基础教育。
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今,人们也在逐渐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而对幼儿教育起着关键作用的有幼儿教师又有多少关注呢。
“教育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于教师能否激活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
”同样的,幼儿教育能否促进幼儿发展在于幼儿教师能否激活幼儿内在的生命力。
想要激活幼儿内在的生命活力,幼儿教师需要自身展现生命活力。
那么如今幼儿教师的生命是否具有活力,这也是本文研究目的意义所在。
(二)综述与本课题相关领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国内现状同样国内很多研究者也对倦怠感的原因也有大量的研究。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引言: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在当前教育领域引起广泛关注。
幼儿教师长期面临重复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心理压力以及对幼儿的高度关注等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影响和应对策略,以期为幼儿教师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改善工作环境。
一、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1. 工作性质的特点:幼儿教师需要长时间处理重复的工作任务,如照顾幼儿的日常生活、开展教学活动和与家长沟通等。
这样的工作特点容易导致对工作的厌倦和倦怠。
2. 工作压力:幼儿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包括时间压力、师生关系压力和学业压力。
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容易使教师产生身心疲惫感,进而导致职业倦怠。
3. 情感耗竭:幼儿教师需要与幼儿建立亲密关系,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然而,与幼儿的亲密关系和情感支持既是工作的一部分,也是精神压力的来源,长期情感支持和耗竭容易导致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
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1. 工作表现下降:当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时,他们可能变得不那么关注幼儿的需求和学习,工作表现不佳,从而可能影响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2. 职业满意度降低:职业倦怠会使幼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产生负面评价,降低职业满意度。
这种满意度下降会进一步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投入度。
3. 进一步的心理问题:职业倦怠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例如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应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1. 提供支持和培训:教育部门应该提供相关的支持和培训,帮助幼儿教师有效管理和应对工作压力、情感支持等问题,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心理健康。
2.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教育机构应该为幼儿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合适的教育资源和设施,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
此外,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和时间,使幼儿教师获得更好的工作平衡和福利待遇。
3. 培养情感支持: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寻找支持系统来缓解情感支持方面的压力。
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感研究一、本文概述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我们将对“职业倦怠”这一概念进行精确界定,明确其在幼儿园教师群体中的特有表现与特征。
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相关心理学理论(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工作应激模型等)的职业倦怠形成机制框架,以期从理论层面揭示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在动因。
现状考察与影响因素分析: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等多元研究方法,全面呈现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整体状况,包括其普遍性、严重程度及其在不同性别、教龄、工作负荷等因素下的分布差异。
同时,运用统计分析技术识别出对职业倦怠产生显著影响的关键因素,为后续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后果与效应探讨:深入剖析职业倦怠对幼儿园教师个人(如身心健康、工作满意度、职业承诺等)、教育教学活动(如教学质量、师生关系、课程创新等)以及幼儿园组织(如师资稳定性、团队凝聚力、家长满意度等)的具体影响,揭示其潜在的社会经济成本,强调解决该问题的紧迫性。
预防与应对策略研究: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本文将提出针对性的预防与干预策略,包括优化工作环境、强化职业支持、提升专业素养、推行心理辅导等多元途径,旨在为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管理层以及教师个人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有效缓解并预防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保障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是一篇集理论探索、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论文,力图全方位揭示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内涵、成因、影响及对策,为学术界深化该领域的认识提供新的视角与证据,同时也为教育实践者二、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概述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是指幼儿园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情感投入和角色冲突等因素,导致其情感资源耗竭、工作热情下降、成就感降低,甚至出现身体和心理问题的一种状态。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对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情感耗竭:教师感到情感资源枯竭,工作热情下降,对幼儿的关心和爱护减少,表现出冷漠、易怒、疲劳等情绪。
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职业倦怠研究开题报告专升本0401 赵娜指导老师:秦金亮教授一.选题意义当今世界激烈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
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
我国现处知识经济文明的时代,高科技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教育就更显其重要,而在这首当其冲的就是基础教育。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今,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然而对在幼儿教育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幼儿教师又有多少关注呢。
“教育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于教师能否激活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⑴。
”同样地,幼儿教育能否促进幼儿的发展在于幼儿教师能否激活幼儿内在的生命活力。
要想激活幼儿内在的生命活力,幼儿教师需要自身展现生命活力。
“因为生命活力的激发需要有活力的生命⑴。
”那么如今的幼儿教师是否具有有活力的生命,一则调查让我们堪忧。
陈珠玲在对广州市和深圳市的120名幼儿教师生存状况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教师忙而且特别累、“保育事故”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过多、工作时间过长、存在较强的自卑感和职业厌恶感、……⑵。
在这样的生存状况下,幼儿教师很难拥有强烈的工作热情,更别提具有活力的生命力了。
在我们对幼儿教师做预调查时,我们也发现很多教师表现出疲劳感,性急易怒,在情绪上缺乏热情和活力;在工作上回避困难,遇事推诿,缺乏进取心,认为工作没有意义,觉得前途暗淡。
这些就是明显的职业倦怠表现。
职业倦怠或称工作倦怠最早是由纽约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他采用“倦怠”一词来描绘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卷入程度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的工作成就感等⑶。
而在众多的文献中,最为广大学者引用的是Maslach和Jackson的职业倦怠的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的症状⑷。
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职业倦怠研究开题报告专升本0401 赵娜指导老师:秦金亮教授一.选题意义当今世界激烈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
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
我国现处知识经济文明的时代,高科技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教育就更显其重要,而在这首当其冲的就是基础教育。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今,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然而对在幼儿教育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幼儿教师又有多少关注呢。
“教育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于教师能否激活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⑴。
”同样地,幼儿教育能否促进幼儿的发展在于幼儿教师能否激活幼儿内在的生命活力。
要想激活幼儿内在的生命活力,幼儿教师需要自身展现生命活力。
“因为生命活力的激发需要有活力的生命⑴。
”那么如今的幼儿教师是否具有有活力的生命,一则调查让我们堪忧。
陈珠玲在对广州市和深圳市的120名幼儿教师生存状况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教师忙而且特别累、“保育事故”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过多、工作时间过长、存在较强的自卑感和职业厌恶感、……⑵。
在这样的生存状况下,幼儿教师很难拥有强烈的工作热情,更别提具有活力的生命力了。
在我们对幼儿教师做预调查时,我们也发现很多教师表现出疲劳感,性急易怒,在情绪上缺乏热情和活力;在工作上回避困难,遇事推诿,缺乏进取心,认为工作没有意义,觉得前途暗淡。
这些就是明显的职业倦怠表现。
职业倦怠或称工作倦怠最早是由纽约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他采用“倦怠”一词来描绘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卷入程度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的工作成就感等⑶。
而在众多的文献中,最为广大学者引用的是Maslach和Jackson的职业倦怠的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的症状⑷。
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成为一种科普性的知识。
但是在对各个行业(主要是服务业)的人们进行倦怠研究时,常常把它看作是以静态的形式存在,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获得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的状况、表现、以及原因分析,以此作为管理者进行调整、改进的依据。
然而职业倦怠并不是以静态的形式存在的,在人的职业生涯中,倦怠并不只是在某一时期出现,它是运动的、发展的,随着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不断运动、不断发展。
显然,它是以动态形式存在的,它是个运动体。
在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主要也局限于了解职业倦怠的状况、影响因素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避免或应对的策略。
只把握了它的静态形式,对于它的动态意义没有过多的关注。
事实上,职业倦怠作为一个运动体,在各种力的作用下进行运动,当然它的运动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
那么它的运动规律是怎样的,是直线上升、螺旋上升,还是……。
已有的研究主要是把教龄、年龄作为倦怠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而本文主要是研究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周期中职业倦怠的特点。
二、文献综述1.教师职业生涯中的职业倦怠研究1.1 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倦怠”一词从Freuderberger提出至今已有三十一个年头,在这漫长的三十一年内,它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众人研究的焦点。
在这段研究的历史中,对它的研究从刚开始一颗萌芽的种子逐渐长成如今枝繁叶茂的大树,枝丫不断的向四面八方延伸。
教师作为倦怠的易发人群,也备受关注。
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倦怠的表现、产生倦怠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等内容。
国外对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研究发现,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之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⑷。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对倦怠的表现进行描述,以帮助人们更清楚的了解倦怠,避免倦怠。
对于倦怠产生的原因也有大量的研究。
梁慧娟、冯晓霞在他们的研究中提出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分为背景性因素、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⑸。
而在李永鑫、张阔、赵国祥的综述中认为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包括人格因素和社会支持⑹。
两者都说明了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包括内因(个体内在的因素)和外因(外界的影响)。
在对教师职业倦怠的防治方面也有很多的建议,比如由杨卫星、吕佳提出的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防治要从组织管理和个人调适两个方面着手⑺。
诸如此类的研究让人们更加清楚的了解倦怠,避免倦怠,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总的来说这些研究都停留在静态的层面上,那么动态层面上的倦怠研究是怎么样的呢,又具有什么意义呢,下面就针对职业生涯中的倦怠进行简单的文献整理。
1.2教师职业生涯中的职业倦怠研究著名职业生涯管理专家埃德加•施恩(Edgar Shen)认为,一个人通常要经历三个生命周期,即生物社会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和工作职业生命周期。
它从任职前的职业准备,到寻找工作,熟悉工作,直至完全脱离职业工作。
这整个人生的工作职业经历,即职业生涯。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学者弗朗斯•富勒(Fuller,F,G.1969)提出了教师关注阶段理论,即教师发展的“四关注阶段论”,从此,揭开了教师发展理论研究的序幕。
从此,不断有学者提出新的职业生涯阶段的划分,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Unruh和Turner把教师的职业生涯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始教学期、建构安全期、成熟期⑻;Gregorc在1973年提出把教师的职业生涯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专业全能期⑼;Katz在1972年描述了幼儿园教师的四个发展阶段:存活期、巩固期、更新期、成熟期⑽;他们所提出的阶段划分为后来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缺陷:Fuller的教师关注理论只注重教师职前培育时期,在师资培养方面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忽略了教师个体的聘任、在职进修,把教师个体的成熟阶段作为教师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终结,势必割裂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另外,其他几种理论的主要缺陷是把所有成熟教师都混为一谈,没有作进一步的划分。
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到了Fessler 和burke他们认为教师职业生涯一步步向前,不是直线式,环境的影响造成了一种动态的涨落,教师通过上升、下降的反应,历经各个阶段。
周期的具体阶段包括:职前期、职初期、能力建构期、热情与成长期、职业挫折期、稳定与停滞期、职业消退期、离岗期⑾;他们把成熟期的教师也作了具体的划分,使得更为具体、清晰。
Steffy依据人文心理学派的自我实现理论,建立了教师生涯发展模式。
他将教师的发展分为以下五个阶段: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⑿;Steffy提出的更新生涯阶段具有超越意义,当教师处于发展的低潮时,给予其适当的支持,可以帮助他度过低潮期。
但是,更新生涯阶段并不是每一个教师个体都要经历的。
在职业生涯理论研究的同时,他们把眼光放在了教师职业生涯中的职业倦怠。
Anderson和Iwanicki的研究发现,教龄在13到24年的教师容易表现出自我成就感的降低。
Borg和Falzon认为,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比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现象。
Fessler 指出,在教师发展的八个阶段中,“引导阶段”(从教后的前几年)和“生涯挫折阶段”(从教15年左右)是职业倦怠的易发阶段⑸。
而Steffy则认为在他所提出来的五个阶段中的“退缩生涯阶段”中的“持续退缩”时期,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赵玉芳、毕重增的研究表明教龄6到10年是教师职业倦怠最严重的阶段。
从工作开始到工作的6—10年成就感一直呈下降趋势,而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却呈上升趋势,工作的6—10年是倦怠表现最严重的阶段⒀。
王俊生、陈大超则认为在任职的20到25年间,因为种种原因,教师容易出现倦怠。
在这个时期,一方面,因为种种原因,教师的成就暂时会停滞不前,出现倦怠感,另一方面,他们的表现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坏,是被忽视的一个群体,他们很少致力于革新,有时还会抨击时弊,抗拒变革,甚至怀疑自己是否一辈子执掌教鞭。
⑿。
梁慧娟、冯晓霞在对幼儿教师的调查中发现,从刚参加工作到有23年教龄的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分布比较广泛;而这一情况在教龄超过23年的老教师身上则明显不同⑸。
各种研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也难以凭以上研究来确定倦怠的易发阶段。
总的来说,职业生涯阶段与职业倦怠关系的研究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但是尚缺一个比较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这就为我的论文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有些研究成果也为我的论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三、论文框架本论文主要研究幼儿教师职业生涯中的职业倦怠的情况,全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是介绍问题研究的意义和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是研究设计与实施,包括研究问题、研究假设、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工具的形成。
研究工具的形成,在预调查的基础上对国外的测量工具进行修改。
第三部分是结果分析。
主要分析幼儿教师职业生涯中的职业倦怠。
第四部分是讨论、结论和意义。
四、资料收集方法1、查阅历史文献2、访谈3、问卷调查五、论文撰写的进度安排1、初步收集资料及完成开题报告(2005-11)2、编制问卷,收集资料,撰写论文初稿(2005-7—2006-2)3、修改论文初稿并交导师审阅(2006-3—2006-4)4、多次修改之后定稿,并交导师和专家审阅(2006-4—2006-5)5、论文答辩(2006-6)六、参考文献(1)刘德华,谢娟.小学骨干教师工作状态的调查与思考.教师教育研究,2004(4)53—58(2)陈珠玲.幼儿教师生存状况调查研究.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4)77—80(3)Freudenberger H J.Staff burnout.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59—165(4)Maslach C ,Schaufeli W B,&Leiter M P. et al. Job burnout.Annual Review Psychology,2001,52:397—422(5)梁慧娟,冯晓霞.北京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成因研究.调查与研究,2004(5)32—35(6)李永鑫,张阔,赵国祥.教师工作倦怠研究综述.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3):234—238(7)杨卫星,吕佳.教师工作倦怠与管理策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2)162—165(8)Unruh,A.,and Turner ,H.E.1970.Supervision for change and innovation.Boston:Honghton Mifflin.(9)Gregorc,A.F.1973.Developing plans for professional growth.Nassp Bulletin,Dec.,1—8(10)Katz,L.G.1972.Development stages of preschool teachers.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73(1)50—54(11)Ralph Fessler&Judith C.christensen著,董丽敏,高耀明译.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12)王俊生,陈大超. 教师个体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初探辽宁教育研究2004,12,67—69(13)赵玉芳,毕重增.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心理学2003年第8期附录幼儿教师工作倦怠问卷您好:这份问卷的调查目的,在于了解目前我国城乡幼儿教师的工作状况,所得资料仅用作学术研究,请放心并据实填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