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 开题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6
开题报告会总结尊敬的孙林兄主任、刘台芳老师、周芳老师,厦岗小学全体教师:你们好!今天召开的开题报告会很荣幸请到教办三位领导,他们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到我校指导,我仅代表厦岗小学全体教师对三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我校自2001年有第一个立项课题《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到今天我们的课题研究从少到多,从粗到精,已有10项课题正式立项,其中有国家立项子课题、有省立项子课题、有市立项的课题,并且已有4项课题已顺利结题,同时也申报了省、市科研成果奖,获省市4个奖项,近年来,学校科研组向全体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就是每学期最少要有一项课题向市申报立项。
本学期我校有两项向市申报,其中陈娟老师申报课题已成为市“十一五”规划的第三批立项课题。
今天我们召开的开题报告会目的是结合我校走“科研兴校”的思路,能使大家对这项课题有更清晰的认识,共同参与,使该课题的各项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从陈娟老师主持的课题《以“唱诗活动”为载体,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人文涵养的研究》来看,课题的开题报告非常详细,从它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都非常具体,我希望陈娟老师及课题研究组各位成员能按计划进行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多些请教市、镇领导,同时学校对立项课题不论从资金、人力都会尽力协助,全力支持。
各位老师,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参与科研活动,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是与科研有关的,只是我们没有加以提炼。
我们一线教师的科研就是把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反思、提炼、整理,从而促使下一步教育教学工作效率提高。
各位老师,为了落实各项课题能顺利进行,我提出以下几点:1、陈娟老师主持的课题除几名本课题组参与成员以外,还需要其他学科如语文老师的参与,相关教师要积极配合。
2、课题立项后,要认真按计划进行开展研讨活动。
3、课题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特别是第一手的保存。
厦岗小学科研组2008、1、10。
美术课鉴赏教学方法经过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亲身的授课经验积累,我对于美术课的鉴赏方式方法悟出自己的一套思维,以下我分享几点,希望能对从事美术学教育工作者的各位有所帮助。
一、思维与审美美术教育之所以为其它学科无法替代,就在于发展了人的形象思维。
在欣赏活动中,欣赏者与美术作品发生着一种审美关系。
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作出评价。
美术欣赏教学要达到欣赏者与艺术家创造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经验的交融。
任何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有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欣赏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研究分析作品美的物化表现,研究分析作品美的魅力所在,艺术形象是通过审美体验而获得认知的欣赏教学就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审美感悟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因而两者必须互相联系作为美二、欣赏重要点理论知识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豪泽尔著《艺术社会学》)。
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攫取事物本质的能力。
因而学生知识的积累,教师的博引广论,促使欣赏教育有效地进行。
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发现作品外部的诸种关系以及更为深邃和复杂的内涵。
这要求教者不仅知识要更新,能广泛涉及中外古今美术史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
如一位教师在讲雕塑的基本手段时,把“焊”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这在金属工艺发展的今天,大量合金钢雕塑作品的问世,“焊”恐怕要算是较重要的雕塑手段。
倒是另一位教师在讲述雕塑特征时引用了“焰火”是否也可以把它看作雕塑作品瞬间雕塑,反而引起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
美术欣赏是一种直觉审视力,这种审视力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是对美术语言本身的理解,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对独特价值的领悟。
三、美术课欣赏活动为中心欣赏中涉及到的概念和原理、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等理论问题的讲解,一定要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防止在非常有限的课堂上,花太多的时间去集中讲授理论知识。
课题开题报告《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我校《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是重庆市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十五”专项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02-dt-10)。
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重庆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信息技术示范校加大力度;渝中区率先建立局域网,并通过已经实施了三年的“双创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硬件上:我校建成了以光纤为网络骨干,采用千兆高速以太网,集视频教学、监控、信息服务、学校管理于一体的校园网络,实现了“班班通”;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装了数字投影机、实物展示台、100英寸电动玻珠屏幕、多功能讲台、监控摄像机、29英寸电视机,上课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
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k12学科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近两万册电子书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数据库、试题库、资料库,涵盖国情教育、心理咨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升学指南、教育法规等教育信息库,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1、观念问题:有了好的硬件环境,如果观念不更新,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
开题报告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一、研究方案概述本研究旨在探索某公司进一步发展的可行性,为公司的战略决策提供决策依据和方向。
本文将对研究的背景、目标、方法和预期结果进行详细阐述,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二、研究背景当前,某公司存在一系列发展问题,如市场份额下降、利润降低、竞争压力加大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将对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策略。
三、研究目标1. 分析某公司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2. 总结某公司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形成经验教训库;3. 提出针对某公司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未来发展战略;4. 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实施:1. 文献研究:通过收集相关文献、报告和数据,分析某公司发展问题的背景和原因。
2. 数据收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员工、客户和业务合作伙伴的意见和建议。
3. SWOT分析:对某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深入分析,为制定解决方案提供依据。
4. 对比分析:将某公司与同行业的竞争对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和改进空间。
5. 经验案例研究:研究其他成功企业的发展经验,吸取借鉴。
6. 方案制定:根据研究结果和分析,提出针对某公司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发展战略。
五、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实现以下结果:1. 确定某公司发展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内外部因素的作用;2. 形成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具体包括运营管理、产品优化、市场推广等方面;3. 制定某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4. 提高某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六、可行性分析在实施研究方案之前,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研究能够顺利进行和取得预期结果。
1. 技术可行性:本研究所需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是否具备,能否顺利实施。
2. 经济可行性:本研究所需的经费是否能够投入,且能够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
3. 时间可行性:研究所需的时间是否充足,能否按计划完成研究。
终身教育体系下成人教育法律地位之思考周芳摘要成人教育是我国的一项教育制度,为我国的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成人教育的法律地位也随之逐步发生演变,面临重大挑战,亟需在终身教育体系下明确法律地位,辨析发展方向。
关键词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法律地位作者简介周芳,博士,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
(云南昆明,650091)成人教育作为我国的一种教育形式,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成人教育学历教育的普及,使得很多成年人有机会再次走进大学课堂,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1995年9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将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一起列为国家的基本教育制度。
自此,成人教育的法律地位首次得到确认,成人教育也得到蓬勃发展。
但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继续教育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取代成人教育的理念。
特别是2015年12月27日修正的《教育法》中,正式使用继续教育的概念取代了成人教育的表述。
这是我国教育基本法律制度的重大变革,也是成人教育转型的标志。
在这一背景下,成人教育应当占据怎样的法律地位并发展,亟待引起关注。
本文从理论层面对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进行辨析,并对成人教育的法律地位演变过程进行梳理,进而进行成人教育相关法律问题的探讨。
一基于理论层面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多年来,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一直未能从理论与法律层面得到厘清,这导致了学界对于成人教育的法律地位,特别是与继续教育的法律关系问题争议颇多。
另一方面,传统的成人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而随着我国学历补给需求的减弱,不少人认为成人教育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如何在理论和法律上对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进行辨析,使成人教育在现有法律规制下更好地发展,是成人教育发展亟需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一)三者界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谓“成人教育”,其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波尔于1815年提出,他在《成人学校的起源与发展》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这个概念,用以说明与普通学校教育不同的成人学校的活动。
继续教育方面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口腔医学实习总结市相关论文范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为您写继续教育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继续教育方面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与口腔医学实习总结市相关论文范例,包括关于继续教育及实践教学及教学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继续教育论文范文。
340;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探索与实践曹军梅郭协潮李富星牛永洁姜宁一般99延安大学地方高校利用网络优质资源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探索与实践张成杨东风黄协杨延涛马燕一般100延安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李志芬杜林渊袁旭华王伟国贺小娜自筹101西安工业大学可重构课程体系地方高水平大学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齐华谢立仁高武奇陈芳赫东锋重点102西安工业大学发挥专业特长,突出双赢互利校企合作育人新机制研究郭永春杨忠梁艳峰高培虎李炳重点103西安工业大学理科基础课程平台对学生科技素养培育模式研究许世军崔佳庆李选民冯启蒙李一般104西安工业大学陕西高校工科女大学生成才教学培养模式研究白军芳李晓彤敬晓庆王延萍白燕燕一般105西安工业大学MOOCs混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杨聪锟李静冯晓华兀伟马超一般106西安工业大学专业认证光电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国蓉刘缠牢孟祥众陈芳王青松自筹107西安工程大学新视野下动画专业产学研用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丛红艳李德兵雷桐张宝山燕耀重点108西安工程大学西部地方高校本科教学领域综合问题与对策研究喆刘宇辉刘静胡新煜景凡重点109西安工程大学多方位完善管理体系增强省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张洛红侯锦丽孟峰张勇许益锋一般110西安工程大学机械类CDIO模式综合实践教学探索贺辛亥刘松涛商执亿张改萍陈博一般111西安工程大学艺工结合背景下国际化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胡伟华王俊勃惠亚玲秦伟喆一般112西安工程大学互联网时代陕西高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与提纯邵景峰富王渊王纯子和征自筹113西安外国语大学以强化学科内涵为目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南健翀李本现张生庭李林波姜占好重点114西安外国语大学产学协同思行合一翻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贺莺穆丹曹达钦刘育红崔启亮一般115西安外国语大学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综合杨霞李雪茹赵晓罡侯骏陈姝一般116西安外国语大学非英语语种内部孵化多专业培养模式研究王琰孙敦夫毋育新郜枫姚峰一般117西安外国语大学德语本科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研究温仁百张世胜皇甫宜均段丽杰侯素琴一般118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化视野下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及创新能力提升探索与实践孙二军吴淑芳王毅敏赵妍刘芳一般119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化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赵红建周龙陈丽英贾钢王鹏自筹120西北大学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君刘光岭王胜利姚延婷李进武重点121西北大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孙昊亮马淡新昌凤建军孙栋一般122西北大学检校合作检察实务CBE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宋志军淡新昌王秦龙张婷婷刘少晖一般123西北大学教师实践能力提高体制与机制研究彭涛董玮余涛刘璞李永宁一般124西北大学刑事案件侦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研究台治强闫小军江展一般125西北大学新闻学专业案例式教研究申玲玲孙晓红李璐王翎李牧泽自筹126西北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高校教育与研究工作现状专题调研陈京春董小龙郭立宏陈国栋王麟专项刘丹冰郑辉余涛赵韩强127西安邮电大学导向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孙爱晶刘毓赵小强娟吉利萍重点128西安邮电大学通信特色数字信号课程资源建设及共享机制研究卢光跃黄琼丹包志强和煦单洁重点129西安邮电大学互联网国际化会计人才度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李永红赵晓铃李瑞冯英田巧娣一般130西安邮电大学项目承载与协同创新,以大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葛海波李国辉巩稼民赫建国一般131西安邮电大学一般工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系统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翟社平王忠民杨锐宁晓菊邢高峰一般132西安邮电大学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艺术类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李天龙马力李明德鲁晨谢群自筹133西安财院应用型本科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研究与实践王军生朱震林卢云陈曦重点134西安财院地方财经类高校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李佼瑞郑丽吴志军段淑芳一般135西安财院学科竞赛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杜延庆张孙清薛颖刘红梅一般136西安财院保险学专业课程群与教学资源建设与实践刘树枫杨馥刘朝晖李俊红周晶一般137西安财院英语课程对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研究王健赵红霞邓夏付星马广勤一般138西安音乐学院高等院校音乐教学中和声共同课教学研究任意赵海花蒋兴忠郑飞重点139西安音乐学院双排键电子琴专业方向实践类课程教学谭艺民冯捷王怀瑾姚婧张婷婷一般140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剧教学与实践彭媛娣苏丹王子轩杨兮一般141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人才创新培养模式与一体化创业平台建设麻元彬周俊玲金萍于若溪重点142西安美术学院现有高校油画教学中传统材料与新兴材料技法在专业课程中运用与教学研究何军钟国昌郭涛杜晓辉项仕中重点143西安美术学院新常态下设计学科重构与发展研究周维娜刘晨晨李媛周靓海继平一般144西安美术学院3D数字打印雕塑教学研究与实践刚项祎苗鹏赵希鑫一般145西安美术学院西安美院大学生创意设计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张浩李瑾马寰王珂樊雨一般146西安美术学院传统符号在当代版画教学中应用与研究许欲晓丁卯张桐源周仲铭张春霞自筹147西安体育学院适应性体育经管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径研究张旻白跃世马迅赵宇鸣魏鹏娟重点148西安体育学院体育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朱军高新友丁哲李蕾一般149西安体育学院体育院校武术表演人才培养综合研究马文国袁金宝漆振光刘鹏党挺一般150陕西中医药大学整体化培养模式在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中应用研究王瑞辉闫昱江董昌虎张文岐周进才重点151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高校教学质量中青年教师素质培养研究闫平慧杨晓航王斌王萍陈丹丹一般152陕西中医药大学网络并以微信为移动终端课外8学分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杨景锋郭亦鹏任晓梅史励柯一般153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推进径研究崔晓萍昝强袁普卫梁晓雅陈一般154陕西理工学院产学研模式下地方高校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冯小明张会徐峰陈立贵孛海娃重点155陕西理工学院普通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网络信息化管理研究与实践潘宏利王忠卢超赵登攀陈记重点156陕西理工学院专业综合地方高校产学研创新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王琦胡选萍周芳霍科科张涛一般157陕西理工学院专业综合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构建研究与实践付兴林吴金涛徐向阳李建军宫臻祥一般158西安医学院CBL联合PDCA循环标准化教学模式在护理本科临床教学中应用研究曾娟高燕张永爱杨华丽李小强重点159西安医学院校企联合,能力为本应用型眼视光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杨扬张润岐王莉刘文兰一般160西安文理学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秘书学专业综合研究与实践刘惠丽闵敏李志瑾菲杨立宏重点161西安文理学院转型发展中陕西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研究郭涛邹满星杨艺媛刘爰黄婷一般162西安文理学院转型中地方本科院校化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周跃花孙平李学坤石奇范磊刚一般163宝鸡文理学院周秦文化与大学生美德教育研究王兴尚白黎高强石玉平张波重点164宝鸡文理学院,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宝鸡民间文化系列课程建设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傅志军王富平王渭清王炳智赵德利一般郭沈青王宝强胡新民梁振中165宝鸡文理学院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三三三培养模式探索权雅宁白志勇张建军郑雅宁郑新丽一般166宝鸡文理学院创新导向—项目核心—创业目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李景宜栾宏俱国鹏张育人一般167咸阳师范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陕西高校为例王长顺陈春莉习觅哲王一涛祝婕一般168咸阳师范学院校地合作构建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王智杰邓国栋杨建虎徐淑坤张永亮一般169咸阳师范学院师范院校青年教师教育者课程力提升研究贾玉霞张勇马莹田虎毛红芳一般170渭南师范学院三位一体协同培养地方高师院校教师职前培养综合研究孙程金良王彩虹贺晓玲吕健一般171渭南师范学院构建创新能力与师范技能并重物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白王菊霞曾京玲任丽平张晓娟一般172渭南师范学院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建设任大勇唐光海何建辉屈晓娟王凌一般173榆林学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榆林学院文学院实践教学为例贺智利苏晓暹刘蕊薛晓霞樊文军重点174榆林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三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亢雄韩一敏高芸朝格吉乐图一般175榆林学院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马晓莉李玉根师丽胡大伟彭军一般176安康学院全程实践,校地合作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黄阳王贞惠李支其陈佳陈珂重点177安康学院转型期高校ESP地方性研究刘子富李继平玲向艳丽一般178商洛学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内涵及途径研究范新会刘勇米文静李超军重点179商洛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下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杨存典张家荣党斌张孝存喻书印一般180西安航空学院校企合作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刘肖杨俊清战非陈庆荣许雯一般181西安航空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组织管理与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杨武成宋文学杨晓龙曹国震杨常清一般182西安航空学院航空产业需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研究赵银燕张耀虎蔡向朝李懿郝红武一般183陕前师范学院应用型师范院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以历史学为例李岩崔锐刘秀红杜红艳黄彦震一般184陕前师范学院以培养学生核心应用能力为根本生物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李璟琦王立志贺游利濮智颖李慧芸一般185陕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立体化教材研究李宁任磊童辉王媛刘媛洁一般186西安培华学院陕西应用技术型大学新兴产业发展电子商务技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王西娅王艳邢娜刘心占江凤香重点187西安培华学院产品研制全过程工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罗强东赵增辉王京朱晓勇一般188西安翻译学院陕西民院校转型发展径研究与实践翟振东孟贤军范伟李彦陈潇重点189西安翻译学院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办学研究与实践齐玉水马艳国杨星王明明一般190西安外事学院民办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背景下学生学习模式变革与创新研究郭宪玲宋巍辛怡萱重点191西安外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西安外事学院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韦苇董秘刚杨小卿师晓莉刘显升一般192西安欧亚学院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循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探索与实践——以西安欧亚学院为例张乐芳任志宏张娜相丽君张寒冰重点193西安欧亚学院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研究关宏廖丽娟吴田赵洪江唐柯一般194西京学院一体N翼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任芳张辉肖建军霞蓉重点195西京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大学生竞赛育人新模式研究与实践张辉边伟黄文准张毅张惠一般196西安思源学院转型试点学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以西安思源学院为例管忠民吕卓超甘永霞王青华刘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第37卷第3期 2021 年3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G Q I U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Vol.37 N o.3M a r c h,2021“健康中国”视域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路径研究周芳(安徽工程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高校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感染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成为校园文化的中坚力量,在文化育人及健康校园 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健康中国”视域分析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时代意蕴,同时提出高校体育文化 的建设路径:传承主动健康理念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健康的生活体育文化;以考促练,以赛促练,硬性和柔性并驾齐 驱;体育教师要重视健康教育培训,注重内外兼修;树立和宣传校园先进典型,善用榜样的力量,分层次促进共同参 与体育锻炼.关键词:健康中国;高校;体育文化;路径中图分类号:G80 -0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3600(2021 )03 -0070 -04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college sports cultu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y China"Z H O U Fang(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Abstract:College sports culture,with i t s unique appeal,affinity and cohesion,has become the backbone of campus culture,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ural education and healthy campus construction.Based on the view of " healthy China",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imes implication of college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and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college sports culture.To test t o promote practice,to promote practice,hard and flexible;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health education and training,pay attention to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pair;Set up and publicize the advanced model of the c a m p u s,m a k e good use of the power of example, promote the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exercise in different levels.Key words :healthy China;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ports culture;path《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不仅提出弘扬体育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任务,还指出要发挥体育文化在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作用[1].体育锻炼 可以提高个体身心健康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文化熏陶对培育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等良好的社会风尚以及 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青少年的体质下降及锻炼不足问题,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提出: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i2].如何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同感?让更多的学生每天 能够运动一小时是摆在我们体育工作者面前最棘手的问题.在大健康和大体育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被赋予新的使命.高 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以其特有的感染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成为校园文化的中坚力量,在文化育人及健康校园建 设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如何以“健康中国”为契机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进行改革与适时调整,意义深远.1高校体育文化现状审视11大学生体育锻炼不足,折射高校体育文化薄弱环顾世界,任何体育强国中的青少年都拥有自己生龙活虎、个性鲜明的体育文化.我国青少年体育文化的缺失,对中国体 育和社会的影响深远['近年来学生体质下降的报道频见报端.体质主要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营养及体育锻炼•现在 学生的营养都很好,体育锻炼是非常缺乏的.在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方面,高校体育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努力着,但收效甚微.收稿日期:2020 -03-12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丨8YJCZH163);安徽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重点项目(2016R j zd009)作者简介:周芳(1982—),女,湖北襄阳人,安徽工程大学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第3期周芳:“健康中国”视域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路径研究71针对高校体育课开设情况、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情况及如何保障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问题,本课题组对安徽省的36所高校做r 相关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一大二学生一周都有2学时的体育课,其中56%的高校开设36学时体育课,36%的高校 开设32学时体育课,仅有8%的高校开设30学时体育课.96%的高校大三大四没有开设体育公共课,4%的高校大三开设体 育公共课.大一大二学生体育锻炼的次数比大三大四学生要多很多•大一大二学生的体育锻炼主要集中在一周锻炼3次以上 和一周锻炼3次这两个区间,分别占39%和43%,而大三大四的学生在这两个区间的比较少,仅占9%和丨2%;大三大四学生 锻炼主要集中在一周锻炼1 -2次和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这两个区间,多达46%和33%,而大一大二只占16%和2%.上述的 调查结果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的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的目标还是有很大差距的.造成大一大二和 大三大四学生体育锻炼频数相差甚远的主要原因是大一大二有体育课的成绩考核,很多高校有诸如12 mi n跑或者2000 m距 离不等的长跑项目的考核要求.其二有的高校将步道乐跑A P P上锻炼的次数或者千米数计人到体育课程的评分中,比如北京 大学就规定未完成规定里程的同学,本学期体育课不及格(59分).其三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有的高校 对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可以在体育课考核上酌情加分•大一大二有体育课程考试也有硬性的跑步要求,而大三大四的同 学没有体育课基本属于自主锻炼的阶段•如果没有体育课和体育考试了,学生就不锻炼了,那么学生对体育就不是真爱.最新 的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体质明显下降,说明课业负担减轻后学生并没有选择参与体育锻炼.这是观念 作祟,反映的就是体育文化的薄弱[4].1.2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动力不足,阻力重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我的身体素质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这是我后来在领导科研团队在艰苦 的条件下,进行连续的高强度大负荷工作时的重要保障”[5].而北京大学的体育社团协会开展得非常好,比如北大山鹰社在全 国都是赫赫有名的.为什么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样的百年名校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很优秀,而且体育锻炼也能开展得红 红火火.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有独特的体育文化育人理念,无时无刻都闪烁着文化的光芒.当下高校体育最大的问题是缺乏 体育文化的引领和支撑,没有鲜明的体育文化育人理念,缺乏体育文化的生存土壤.大学生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主体,是文化的 传承者和创造者,承担着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的任务.当下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由政府、学校和教师规划好的自上 而下的外生型文化形态,导致现在的体育文化不能很好地契合大学生的体育文化需求,出现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知道 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好却不能主动参加锻炼的尴尬局面.对关乎自身健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体育锻炼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 度,出现不考不练,不强制不锻炼的畸形发展状况.阻力主要来自于学校和体育教师两个层面.其一高校体育比较突出的就是安全问题和场地欠缺问题.安全问题一直是学 校体育的一把利刃.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不少学校取消了一些危险系数较高的体育项目.体育锻炼如果没有一定的量和强 度,如何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学校体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体育场地设施距离国家要求的生均室外 场地4.7 m2,室内场地0.3 m2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二目前的职称评聘制度及高校绩效改革都比较偏重科研,对科研工 作提出了非常具体的量化标准,而对体育教学工作而言,一周十几个学时的体育课还是很容易完成的,只要不出教学事故,基 本是干好干坏差别不大,但科研工作差别很大.所以体育教师在权衡利弊后还是觉得科研工作的性价比更高,那么自然而然 地将时间和精力投人在科研方面,对教学工作热情减退,进而产生职业倦怠.2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时代意蕴2.1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客观需要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体育通过有 形的身体健康规训、运动技能习得及无形的心理健康促进、意志品德培养,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体育文化虽 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文化张力•它可以使身在其中的人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它不受人种、地 域、国籍的界限,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引领着人们不断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周围的环境对个人成长 的重要性.要想使大学生具有持续锻炼的内生动力,就必须让他们热爱体育运动,只有热爱才会有持续的动力.只有坚持不懈 地培育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充分利用现有的多样化的传播媒介从思想和舆论多方面引导大学生,用体育标兵等榜样的力量 去影响大学生.在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中,基于对高科技带来的个体被动体力缺失而产生体育锻炼需求的理性认识和在体育 锻炼中获得的积极的情感体验的感性认识,在理性和感性双重驱动的作用下,大学生很容易产生体育锻炼的行为结果,进而 养成体育锻炼习惯.2.2提高大学生体质及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在诉求健康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61.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应以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标,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帮助 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健康中国蓄力.我国大学生体质依然呈下降趋势,生活方式不健康成主因.与此同时,身 体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肥胖率持续上升,每5年提高2%到3%[7]•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学生不喜好运动,体育参 与意识薄弱.而体育是少数体育精英的舞台这类僵化的惯性思维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积极性.网络虚拟世界对大学 生的诱惑,更是让大学生养成了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体育锻炼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好处已是不争的事实.高校体育要以提高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己任,努力创建人人参与、人人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让体育锻炼成为一种时尚和常态.在体育教育过程 中要正确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以参与体育锻炼,拥有健康身心为荣的个人发展理念,培养体育文化认同感.体育活动的开展 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的生活”的原则,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多样化体育需求,开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72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丨年2.3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学校体育不仅要努力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要在培养学生品德方面发挥自身优 势.高校体育文化环境处于高等教育的特定范畴中,具有不可争辩的育人本质[81.体育在培养学生的德行方面具有其它学科 无可比拟的效果.体育是最真实的人生和职场模拟体验环境,通过体育教育引导和运动实践体验为学生提供德育教育的真实 情境,寓教于乐.在体育运动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是简单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将良好的意志品质融合在运动实践中,在坚 持不懈的锻炼中收获快乐,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比如在篮球、排球、足球等团体运动项目中,每一个战术的执行都需要全体队 员的共同努力,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到集体主义荣誉感,这些都是集体项目的魅力.再比如跳高需 要经历一次次的失败,不断地挑战新的高度,直至最后跳不过为止.而轮滑运动只有在一次次的摔倒中坚强地站起来,才能不 断地提高技术,获得成就感.学习太极拳、八段锦和舞龙舞狮项目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讲仁义、明礼仪、崇正义的中华传统美德.长此以往,这些美好品德都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会产生正迁移,逐步转化 成积极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大学生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校园这个特殊的文化环境中,很多价值观、人生观正处于重要的 成型期,多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抗挫折的能力,对缓解不良情绪及和谐校园建设也很有帮助.3培育高校体育文化的路径分析3.1传承主动健康理念,以人为本,构建生活体育文化2019年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情地夺走同胞生命的时候,我们感叹健康之重要,生命之脆弱和珍贵.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钟南山院士呼吁我们宅在家,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这是一种主动健康理念.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中有“不治已病 治未病”,神医华佗在《五禽戏》中也提倡用体育锻炼来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科技飞速进步导致主动体力活动缺乏,慢性病增 加并且呈年轻化的增长,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加强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和平时期也要有忧患意识,传承主动健康 理念是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实现共同健康的重要措施.生命不息,运动不止.时下流行的运动是良医,体医结合模式都是主动健 康理念的具体体现.体育在服务于人们生活的各种需要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9].高校体育在人的一生中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连接中小学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关键一环,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吃喝拉 撒的生活需求满足后,会更加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命状态,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当下大学生主动锻炼的意识还非 常薄弱,对体育文化的认同度也不高.一提到体育首先想到的就是苦、累、脏、晒,对体育文化在培养个体全面发展的突出效果 认识不够,因而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更谈不上深层次的文化自觉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校体育要在宣传上下功夫做 好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舆论氛围营造,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体育锻炼对身心发展及个体社会化的促进作用,尽早树立主动健康 理念.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不仅要有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胸襟,更要把增强个体身心 健康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不给父母和社会增添负担.基于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构建以人为 本,人人参与,人人健康的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体育文化,让体育锻炼像吃饭睡觉一样融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大学生是 高校体育文化的主体,在参与体育实践的过程中传承、丰富和创新体育文化,让体育文化在大学校园的肥沃土壤中充满活力. 3.2以考促练,以赛促练,硬性和柔性并驾齐驱以考促练是指在大学生还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情况下,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将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与体育课挂 钩,将体质测试成绩与学生的评奖评优关联起来.自2016年健康中国政策出台以后,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积极性,切实保 障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清华大学将学生体质测试中50⑴跑、引体向上(男生)和仰卧起坐(女生)作为体育课身体素质 的考核内容.笔者所在的安徽工程大学对体育课程课时、身体素质测试及评分系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体育课程课时 方面由32学时增加到36学时;在身体素质方面将男生体质测试项目中普遍较弱的引体向上纳人到体育课身体素质板块,通 过俯卧划船、屈臂弯举、俯身Y W伸展、俯卧或仰卧两头起、俯卧撑、平板支撑等多种形式的辅助性练习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 力.调查显示93%的学生认为引体向上成绩有明显提高.从近两年的体质测试数据也可以看出,男生引体向上平均增加3个. 同时将步道乐跑A P P中的课外体育锻炼折合成10分计入体育课程总分.调查结果显示:91%的同学认为步道乐跑A P P对养 成体育锻炼习惯有帮助,9%的同学认为步道乐跑A P P对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没有帮助.这说明以考促练对学生的体育参与具 有正向引导作用.以赛促练是指通过举办多样化的趣味体育比赛,改变以往体育比赛只是少数体育精英的专利的现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 其中体验比赛的过程和乐趣.清华大学在校园体育比赛方面很有特色,2015年举办国内首个校园迷你马拉松赛,随后各大高 校纷纷借鉴,目前校园迷你马拉松已成为高校非常热门的体育锻炼项目之一.2019年可怕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导致全国所有 学校无法正常开学.体育锻炼不能停,清华大学契合当前形势又出体育锻炼新招.在以往班级体育大联盟系列比赛中新增加 了以班级为参赛单位的“云战疫”趣味挑战赛.设有基础打卡赛和达人挑战赛,只有完成了基础打卡赛的班级才能有资格参加 达人挑战赛.这种团体赛事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同班同学相互监督,相互提醒,更便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本次比赛项目设 置比较简单,主要包括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高抬腿4个项目,这些项目普及度非常高,基本人人都能完成,这样可以让更多 的学生参与进来.以往参赛班级有300多个,参赛人数8000多人.通过比赛来调动大家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一方面增强了学 生体质,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验到体育比赛的乐趣,对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也是大有裨益的.3.3体育教师要重视健康教育培训,注重内外兼修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体育教师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引路人和铺路石的作用.体育教师一定要将社会主义核心第3期周芳:“健康中国”视域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路径研究73价值观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中,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文明举止为和谐校园做贡献.《“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将健康教育纳人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高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完善校本健康教育体系,构建融合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体育社团、高水平运动队多位一体的健康教育模式.采用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模式,将 健康教育专家请到学校来开展讲座或者分批次将体育教师送到定点机构进行学习,把对全体体育教师进行健康教育培训的 任务落实到位.因为这些健康知识与急救措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与我们的体育锻炼也密不可分.体育教师要时时刻刻 把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用心上好每一节课,掌握常见的运动损伤及意外伤害的急救措施,掌握运动中休克的紧急 抢救措施,对体育教学中的意外事故能灵活应对,防患于未然.体育教师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面旗帜,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注重言传身教,内外兼修,争做“四有”好 老师.内在指教师的师德和专业素养,以德施教,苦练基本功.体育教师在理论方面还是很薄弱的,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多参 加培训和讲座,开拓自己的视野.外在指教师的个人气质及外在形象.体育教师给大众的刻板印象应该是矫健的,阳光而正能 量的,一定要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信自强自律自省,管理好自己的身材,不能被“啤酒肚”和“小肚腩”破坏了自己的形 象.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体育教师的文化课功底相对较弱,把很多的精力放在并不擅长的科研上面,无疑有些舍本逐末•教师 的本质工作就是教书育人,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多下功夫,同时还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研学等提高自身的 专业素养,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体育教学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让体育教学更具活力.3.4树立和宣传校园先进典型,善用榜样的力量,分层次促进共同参与基于我国生产力总体落后、发展极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邓小平同志提出用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体 育锻炼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大力宣传体育锻炼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标兵和积极分子,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和引领作用,分层 次分批次定目标,让一部分热爱体育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同学慢慢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同学,逐步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 炼中来.在宣传方面也要与时俱进,可结合目前比较流行的公众号、小程序、微信群、校园局域网等做好宣传,在校园内营造全 员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网络大数据时代的优势,结合时下流行的体育类锻炼APP的数据整合功能,在网络平 台进行类似“体育达人”的评选活动,可操作性也很高.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体质测试成绩,目前很多高校都有类似步 道乐跑的APP用来监测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及课外体育锻炼情况.体育学院或者公共体育部可设置针对个人的体育标兵或 者体育积极分子奖项,可适当给予一定的物质及精神奖励.对课外体育锻炼超过一定次数或者一定千米数的同学进行奖励. 奖励的金额可以少一点,奖励的频率可以高一点,比如一个月或者两个月通过校内的跑步APP评比一次•可以在校内跑步 APP的主页面对这部分体育先进分子用滚动屏幕表扬,也可以张贴大幅海报通报表扬,逐步营造争先创优人人参与体育锻炼 的良好文化氛围.还可以设置针对班级或者学院的体育团体奖项,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鼓励体育积极分子帮助那些体育 困难户,带动更多的学生一起锻炼.其实很多时候不想锻炼是因为自身惰性,如果这时候有个小伙伴能够相约一起锻炼也是 个不错的选择.21 d可以养成习惯,通过QQ群、微信群打卡帮扶行动鼓励更多的学生主动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完成每天自觉 锻炼一小时的目标,分层次齐努力达到共同参与的目标,逐步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参考文献:[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年)的通知[EB/O L]. [2020 - 11-28] •/zhengce/content/2016 -06/23/content_5084564. htm.[2] [6] [10]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Z].2016,10.[3] [9]任海.聚焦生活,重塑体育文化[J].体育科学,2019(4) :3-11.[4]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谈(12)-张剑谈体育文化建设[E B/0L]. [2020 - 11 - 28]./nl6/n1077/n1467/n2790039/2915350.html.[5] 曹或.让校园体育文化贯穿教育过程——访清华大学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张冰[N].中国体育报,2012 - 04 -19.[7] 李学芝,曹志飞.山东省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综合评价的构建[J]_体育科学研究,2018(3) :89 -92.[8] 王文•高校体育文化环境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J]_体育文化导刊,2018(5) :99 -102.[责任编辑:徐明忠]。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课题名称:岳阳地区餐饮行业员工流失研究——基于安普瑞商务餐饮名店连锁机构的实证分析学生姓名:周芳系别: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指导教师:易翠枝2010 年12 月20 日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一)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目前,随着餐饮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 员工流失率居高不下,员工的高流动率一直是困扰企业管理者的难题。
对企业员工流失或其餐饮行业员工流失的现象,我国学者纷纷投以关注的目光,并对其进行了研究,因此关于员工流失研究的文献资源来源充足。
谢晋宇(1999)在《企业雇员流失:原因、后果与控制》一书中认为员工离职主要有四个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企业因素、个人因素、非个人因素。
王涛(2007)在《AODS 公司人员流失与保留的研究》中指出虽然薪酬是影响员工流失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首要因素;职业发展、个人价值在工作中的体现,成为员工首要考虑的因素。
毛勇(2003)在《国内饭店业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指出各种类型的饭店培训工作被开展起来, 但由于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最终的培训效果却与管理者的预期相距甚远。
杜丽春等(2005)在《我国饭店企业人力资源危机与出路》中针对我国饭店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员工流失率高和缺乏既具备国际化视野又了解中国国情的高层管理人才的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两个问题的原因。
洪艳(2009)在《淄博市星级饭店员工流失问题研究》中提到员工流失对饭店也存在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如员工的合理流动可以使岗位设置趋于合理,用人制度得到适当调整。
洪艳(2010)在《我国单体饭店员工流失防范对策研究》中引入了继任者计划、宽带薪酬、双重职业发展通道等理念。
张燕(2001)在《如何将“员工第一"的理念贯彻到饭店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中论述了饭店该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贯彻“员工第一”的理念。
西方对于员工流失的的认识以及对餐饮行业员工流失的研究是循序渐进的。
Becker,Brian,Gerhart,Barry,(1995)明确提出了与流失率有关因素,包含:(1) 性别;(2)年龄;(3)家庭负担;(4)对工作的满意程度;(5)对工作的期望;(6) 物质补偿;(7)业绩和提升机会;(8)工作的复杂程度;(9)企业的激励措施等。
David J.Kennedy和Mark D.Fulford(1999),在Becker,Brian,Gerhart,Barry (1995)研究的基础上,更深入的将影响员工流失的因素分为显性因素和不显性因素。
显性因素包含:(1)年龄;(2)收入;(3)工作性质;(4)个人发展事业的决心;(5)预期未来的发展前途;(6)员工调动工作的态度等。
而不显性因素包含:(1)性别;(2)种族;(3)婚姻状况;(4)家庭人数;(5)教育背景;(6)工作任期;(7)以前调动工作的经验等。
Tracey J. Bruce,Michael J Tews (1995) 则得出,员工跳槽,源于企业对员工的不信任,员工对自己做的工作没有自主权;然后是工作环境不好,但是工作要求却很高;最后是薪酬太低。
综上所述,国内外专家学者都有研究企业员工流失或餐饮行业员工流失的现状及指出其原因,也有学者研究到员工流失对公司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但是涉及具体某个地区餐饮行业员工流失的实证研究范畴不够。
本文将以安普瑞商务餐饮名店连锁机构为实证分析,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展开岳阳地区餐饮行业员工流失的研究。
(二)选题依据及意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行业也随之迅速发展,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每个餐饮企业所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招人难,留人更难”成为制约当前餐饮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如何降低员工流失率,留住员工已经成为目前餐饮行业管理者关心的重要问题。
近几年来,餐饮业是岳阳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同时,岳阳市餐饮业也呈现出了用工“饥渴”,在南湖大道、东茅岭路、巴陵中路、站前路等市区繁华街巷,可以看到各种规模的餐饮企业均在其门前显眼处张贴着招聘广告。
本文拟通过安普瑞商务餐饮名店连锁机构的实地调查与研究,对影响岳阳地区餐饮行业员工流失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总结出员工流失对企业的正负面影响,并着重提出应对餐饮行业员工流失的解决对策。
加强对餐饮行业员工流失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借鉴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及网络数字资料,并结合安普瑞商务餐饮名店连锁机构的实地调查分析结果,围绕岳阳地区餐饮行业员工流失问题展开研究。
第一,分析岳阳地区餐饮行业员工流失的主要原因,从社会、企业、个人三个方面来探讨;第二,通过对餐饮行业员工流失原因的分析,进一步归纳员工流失对公司的正负面影响;第三,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分析岳阳地区餐饮行业员工流失的主要原因及正负面影响,提出解决岳阳地区餐饮行业员工流失的对策,期望餐饮行业管理者能结合本公司的特点,选择最有效措施降低员工流失率,留住公司员工,稳定员工队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1、课题研究步骤(1)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在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和网络上收集了20多篇国内外文献作为研究材料,确定论文题目;(2)整理、总结和综合已有资料,写出论文提纲;(3)陆续对安普瑞商务会所、安普顿商务会所的40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从己在职员工员工和离职那里获取员工离职的具体原因。
(4)综合已有的资料和实地调查分析结果,完成开题报告;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善论文提纲并完成初稿,并交由指导老师审阅;(5)根据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反复修改开题报告,进一步完善论文的结构与内容;2、课题研究方法通过研读资料和开展安普瑞商务餐饮名店连锁机构的实地调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1)实证的研究方法以安普瑞商务餐饮名店连锁机构员工流失情况为选题背景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分析岳阳地区餐饮行业员工流失的原因及其影响,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对策分析。
(2)规范的研究方法通过研读资料,通过学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库查阅与所选课题相关的最新资料,上网查询、查阅报刊杂志与借阅书籍等获得课题的初步参考资料。
分析餐饮行业员工流失的原因及其影响,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对策分析。
3、措施通过员工流失的相关理论对安普瑞商务餐饮名店连锁机构员工流失员工流失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岳阳地区餐饮行业员工流失现状;分析员工流失存在的原因及对公司的正负面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4、研究进度安排(1)选题、定题:2010年11月中旬;(2)资料查询:2010年11月中旬至2010年12月上旬;(3)实地调查:2010年中旬;(4)写出开题报告及提纲:2010年12月下旬;(5)初稿:2011年1月至2011年3月;(6)修改:2011年4月;(7)定稿:2011年5月初。
四、主要参考文献:[1]Becker,Brian,Gerhart,Barry,The impac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Progress and prospect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38(4).[2]David J.Kennedy,Mark D.Fulford.Assessing employee turnover costs:A revised approach.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1996,9(2) .[3]Tracey J. Bruce,Michael J Tews.Training Effectiveness:Accounting for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Work Environment.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1995,(12) .[4]谢晋宇,王英,张再生.企业雇员离职:原因、后果、控制[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5]王涛.AODS公司人员流失与保留的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毛勇.国内饭店业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西部经济论坛) 2003年4月第2期.[7]杜丽春,王轶坚,尹普红.我国饭店企业人力资源危机与出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6月第15卷第16期.[8]洪艳.淄博市星级饭店员工流失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9]洪艳.我国单体饭店员工流失防范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0年第20期.[10]张燕.如何将“员工第一"的理念贯彻到饭店的人力资源管理中[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11]蔡艳.金牛中西餐厅有限公司薪酬与绩效管理改进方案的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2]邵晓东.S酒店员工满意度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3]王全利,黄美忠.对武汉餐饮企业员工流失问题的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22卷第2期.[14]麓鸿安.旅游饭店员工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其调节路径实证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0年第8期.[15]薛萍.基于心理契约的餐饮业员工流失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6]刘淑珍.餐饮企业服务员离职率高的诱因及其对策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7]周叶.关于减少饭店员工流失的思考[J].科技广场,2007年12月张士斌.合肥市饭店业绩效管理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8]辛颖.餐饮业薪酬体系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9]周广鹏.饭店员工流动的因素及控制方法[J].商业研究,2004年10月第294期.[20]王向品.浅析我国饭店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经济师,2008年第5期.[21]柯云芜.我国饭店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剖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院报,2005年8月第4期.五、指导教师意见:签名:六、教研室意见:签名: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院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