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倦怠 综述

职业倦怠 综述

职业倦怠 综述
职业倦怠 综述

西安体育学院在职人员学位论文开题申请表

西安体育学院

体育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陕北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

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研究生类别:体育硕士

年级:2009级

指导教师:某某某(教授)

申请人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专业领域:体育教学

申请人:王磊

开题日期:2011年10月

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2011年10月

目录

1选题依据............................................................…2研究现状............................................................…3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4研究对象与方法.................................................... 5研究重点................................................................ 6课题研究进度........................................................ 7经费预算................................................................ 8参考文献................................................................

1.选题依据

1.1 “职业倦怠”现象的普遍存在不同体制下国家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广泛体现

自从欧美资本主义于17-18世纪中叶产生以来,科技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激烈,社会成员的工作环境不断改变或者不稳定因素不断的增加,使得欧美国家社会成员的发展感觉到了社会工作的机遇有了很大的挑战。这些因素的产生必然会导致必然导致劳动者个体产生疲劳、焦虑、工作效率下降,甚至身体、情感的枯竭等现象,这些现象被称为“职业倦怠”。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Freudenberger首次将它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来描述工作者与工作之间由于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导致的身体、情绪、行为的耗竭之感。这一名词的应用与提出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所出此案的职业病。无庸置疑,中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复的变化,同时社会上各行各业也在迅猛的发展。社会变革的不断加快,竞争的越来越激烈而产生的社会职业病。2004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的中国“职业倦怠指数调查报告”中显示,“七成中国人出现职业倦怠,超过一成人士十分严重”,其中教师的倦怠程度在这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位居第三位。这种情况正如美国教育协会(NationalEducationalAssociationN卫A)主席迈克古瑞指出的“教师职业倦怠这一新的疾病正在折磨着教育业”,并预言“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就会达到流行的程度”。为了了解我国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真实情况,2005年8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了“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对近9000名教师进行网上在线调查的结果表明:822%的教师感觉压力大,10个教师中就有3个倦怠工作。由此可见,职业倦怠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无论是在什么体制下,什么样的国家内必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的广泛体现。

1.2 职业倦怠现象之所以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哲学基础

哲学上的矛盾学说认为,矛盾是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主要矛盾是发展随着社会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了的,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矛盾也在不断的变化,这就决定了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在不同的阶段或历史时期成为发展的重点。再者,哲学上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决定了职业倦怠所产生和发展的现象。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发展的条件,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这里所指的就是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的,社会性的人必然与社会因素的变化或产生不同的结果。现代中国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数量庞大,人均相对资源少,社会竞争激烈的现状,这就必然会导致社会属性的人在工作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成为出现职业倦怠病症的原因。这就是职业倦怠现象之所以产生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哲学基础。

2 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自从80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率先发现职业倦怠这一现象以来,很多西方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了职业倦怠现象,并重点探讨了教师这一特定职业中的倦怠问题。西方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职业倦怠概念界定方面的研究、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缓解对策的研究。

1.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

自从弗鲁顿伯格发现职业倦怠现象并正式提出该术语以来,很多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试图对这一现象进行界定。

(1) 弗鲁顿伯格:一种临床的方法。弗鲁顿伯格在1973年刊发的一份专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使用“倦怠”(burnout)这一术语。弗鲁顿伯格描述了他自己和一些志愿者在帮助、治疗那些滥用药物的年轻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和生理的状态。弗鲁顿伯格把职业倦怠界定为:职业倦怠是助人行业中的工作人员因工作强度过高,工作时间过长,并且无视自身的

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也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

(2)玛勒诗与派恩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早在./01年,玛勒诗就向美国心理学会递交了一篇论文,指出存在于助人行业中的专业人员的压力,特别是由于超负荷工作所导致的对服务对象的非人道的对待。玛勒诗与派恩斯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提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部分,指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即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增长。依据此观点,他们还发展了关于职业倦怠的测量工具,即玛勒诗的职业倦怠量表MBI和MBI经修订发展成为的职业倦怠通用量表MBI-GS以及派恩斯的倦怠量表BM。

(3) 凯尔尼斯:组织学的观点。马勒诗与派恩斯都认为工作特点是导致个体容易产生倦怠的首要因素。凯尔尼斯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公共事业中的专业人员的职业压力问题。他认为公共事业中的专业人员的职业压力是受两种因素影响的:其一,社会变化会使专业人员所扮演的角色处于变化之中;其二,专业人员既要面对来自科层制的行政系统的挑战,同时又要竭力提供基本的助人的服务。同时,凯尔尼斯也认为很多陷入职业倦怠的个体常常有着对专业工作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也正因如此,诸如理想幻灭、倦怠等感受就容易出现。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倦怠通常也是由于专业人员感到他们的付出与他们的回报不相匹配而产生的。

(4)萨若松与其他学者:一种社会的与历史的观点。与其他学者相比,耶鲁大学的学者萨若松更强调社会对倦怠现象的影响。他指出,“倦怠不仅是个人的特征,也是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一种反应。”

2.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西方的许多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到了教师这一特定职业中的倦怠问题,因为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不仅在社会中日益凸显,而且影响日益广泛。为此,学者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了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特别是更加关注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并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1)利思伍德的研究。利思伍德的研究较多关注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总体上说,他认为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学校的领导。

(2)布瑞恩的研究。布瑞恩认为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有三方面:个人背景因素、组织因素与人格因素。

(3)邓纳姆的研究。邓纳姆在关于教师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研究中,更多地关注到了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的压力问题。他认为:教师的角色冲突、缺乏专业自主以及过度的工作负荷等出现在英美等国的中央集权式的课程与考试改革中,而上述方面则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

3.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对策,许多西方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格瑞姆在研究德国教师的压力与职业倦怠问题时提出,教师应以积极与缓和的应对策略能减少压力与倦怠,退缩与逃避的方式将引发更大的压力与倦怠。

(2)法伯也提出了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并将其分为一级与二级两个改变策略,其中包括:让教师更多地参与决策;增加教师之间书面或口头的交流;对教师的努力表示认可并支持教师正在从事的工作;鼓励教师尝试新的事物;对一些政策提供清晰的指导;保护教师使其摆脱家长、政界人士等的无理要求;发展教师的支持团队;鼓励教师参加在职进修课程的学习;提供教师改变日常教学惯例的机会;在教师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更多的联系;给教师时间使其投身于一些革新项目等。

(3)伊万·戈尔德从满足教师的个人与专业需要的角度提出了专业的健康策略

西方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进行的时间早,研究的人员也较多,因而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无论是在整体上把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对其进行概念化的界定,还是从更深层次挖掘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探寻其发生的根源,进而提出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基于对教育改革给教师所带来的变化的深刻认识,探讨了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对教师压力与倦怠的影响,这为我们了解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处境提供了参考。

尽管如此,我们必须看到,国内外的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仍是一个年轻的研究领域,在很多方面的研究尚需深化和完善。结合我国实际的国情等因素进一步研究,促进我国教师专业化方向发展。

2.2 国内研究现状

过去22年在国内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论文篇数呈上升趋势(见表1) 表1 1990年4月~2011年9月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分布表

文献年代分布情况(n=1433)

1990~1994 1995~1999 2000~2004 2005~2009 2010~2011 总计

N 2 4 78 716 633 1433

% 1.40 2.79 5.44 49.97 44.17 100

经文献统计发现,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论文(n=1433)主要发表于4类刊物,分别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258,87.58%)、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0.70%)、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47,10.26%)、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27,1.88%)。目前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主要使用3种研究工具: Maslach编著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国内学者使用最多,修编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EBI,由我国学者王国香、刘长江、伍新春等基于MBI修订而成,其它各类自编问卷。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测试与评价研究所所长许燕教授在北京召开的2004年世界心理学大会上提出的关于职业倦怠的概念和出此案的特征。李金波、许百华、左伍衡等通过建模的方式,选择国内有代表性的城市和单位,从组织层面上对组织情境因素(组织公平、组织支持感、组织承诺和角色压力等)与职业倦怠的因果关系作一个综合的效应分析。徐富明(2004)等人也进行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编制了符合中国教师特征的职业倦怠量表。蓝秀华在《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中分析教师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产生的多个方面,俞国良、曾盼盼在《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一文中,详细地从社会、职业、个人三个水平来分析造成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的薛文平在《教师职业倦怠及其自我调适》一文中谈到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在伍新春、曾玲娟所写的《透视教师职业倦怠》一文中,提到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教师职业倦怠在国内的研究特点与不足。我国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大概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国内的杂志上偶见有零星的文章发表。我国真正心理学意义上的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起始于2003年,虽然我国的研究起步晚、时间短,但成就斐然,表一表明2005年-2011年短短几年时间就有1349篇文献。但是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采用国外的问卷和量表进行研究,这些问卷和量表均未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研究内容上,对于教师职业倦怠形成原因的内外因素关注基本相同,但是研究的结果不尽相同。在研究对象上,较早时间多关注于中小学方面,现在逐步的涉及到中专,职校,高校和幼儿园等不同教育阶层经济发展的不同层面上去的趋势。

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中国的职业倦怠现象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较为严重的危害性结果。然而,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而且职业倦怠研究也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多是以国外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为基础,尚未有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研究对象的情况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本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3.1 有助于促进教师职业倦怠理论研究的专项化深化发展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本质上是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必然出现的结果,不因国家体制和国情而改变,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现象。凡是,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变革等因素的产生,都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我国已出现了教师是也倦怠的迹象,相关学者和专家已经开研究,但是研究人员的层次分布较为混乱,研究结果参差不齐,未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理论研究的专项化发展。目前研究的人员主要有心理学家、高校教师、研究生和博士生等其他一些研究人员。因此,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职业倦怠理论研究的专项化发展。

3.2 有助于促进教师职业倦怠研究领域的多元化发展

目前的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已经从其产生的原因和形成的危害逐步发展到了人力资源的管理等其他相关理论的研究。比如像东北财经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姜妍的优秀硕士研究生论文《HRM视角下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已开始从新的理论角度上开创了新的视角。所以,本研究可以促进教师职业倦怠研究领域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3.3 有助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的理论研究

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教师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的责任之一是为学生迈入社会的最后的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意思和习惯的最后形成的阶段,教学压力很大。传统观点认为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是不合理的,势必是会造成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目前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有北京体育大学的优秀硕士研究生论文《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分析理论研究》,该研究只是借鉴国外的职业倦怠问卷形式进行了研究,未形成一个符合我国实际的测量工具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在借鉴国外关于职业倦怠研究资料的同时,结合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实际进行研究,旨在为我国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理论上的不足提供理论上的参考意见。

3.4 弥补理论应用于实践层面上的不足

目前的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只是从理论层面上进行研究,对于实践的研究尚不充分且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本研究是将职业倦怠理论由心理学、社会学领域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领域,关注组织层面的影响因素,提倡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开辟人才激励的新途径。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参考价值。

四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4.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陕北地区榆林学院和延安大学的体育教师70名作为本文调查对象进行研究。

4.2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根据本研究的需要,通过在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和计算机对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查阅近十五年来国内外有关教师职业倦怠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文献,了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分析,整理归类,为本研究提供背景材料。

4.2.2 问卷调查法,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要求,借鉴国外研究问卷调查问卷(MBI)结合我国国情和高校体育教师的实际情况,采用标准问卷测试,作为调查工具,该表共有35个题目,内容涉及性别、年龄、教龄、收入、职称、当地的物价消费水平、工作后的情绪状态等各方面。问卷除了对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外对于情绪方面采用分级的形式来进行测量。级别形式反应了研究对象对于职业倦怠情绪的状况。级别越高反应的职业倦怠的情绪和状态越明显。反之,反应的较弱。MBI改进版的测量问卷经过国内使用的情况表明,该问卷具有可信度高、反应状况全面,效度高的特点。

问卷采用当面发放的形式,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检验性的筛选,满足本研究的需要。

4.2.3 访谈法,确定研究课题后,走访陕北榆林学院和延安大学体育教师和学院的领导,了解我国和陕北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和针对这种现象采取何种处理方法进行干预,以更加合理的进行体育教师队伍的管理等状况。进一步深入了解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和管理体制,使研究的目的更明确,研究的方法更合理,研究的内容更加的全面,提高了本研究的信度。

4.2.4逻辑推理法,运用归纳、演绎、推理、分析、综合等方法,对研究结果和研究过程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和实践上的影响,确保结论的科学性。

4.2.5 数理统计法,运用Excle软件对调查的研究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对各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得出显著性水平的因素,进行多重比较。

五研究重点

随机选取陕北地区榆林学院和延安大学70名体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发放问卷,借鉴国外普遍应用的MBI调查问卷,结合我国和陕北地区高校的实际修改,使得问卷的调查的内容和方法适合研究的需要。通过对70名体育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收入、职称、当地的物价消费水平、工作后的情绪状态等各方面的调查,以及对学院领导的调查。分析陕北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和形成的原因,以及针对这种现象采用合理的管理制度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陕北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管理等。

六课题研究进度

七经费预算

八参考文献

[1] 姜妍HRM视角下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以大连市高校教师为例东北财经大学学报[D] 2006.12

[2] 林万成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J] 改革与开放2009.5

[3]王金娥从心理学的角度论普通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10-3

[4] 张薇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分析[D]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

[5] 魏爱云当前中专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归因分析[J] 问西职业大学学报2003.5

[6] 朱燕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基于上海四所大学教师的调研[D]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5

[7] 周雅婷高校教师工作—家庭关系与职业倦怠关系的研究[J] 《中国商界》2010.8

[8] 徐苑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9

[9] 徐志勤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对策[J] 扬州大学学报2006.8

[10] 张燕,刘力工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探究[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7.8-10.3

[11] 王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及对策探讨—教师自我效能感提升的视角[J] 科技与教育2011.7

[12] 张京庞银桥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应对体系构建[J] 管理与研究2011.3

[13] 黄涛高校组织气氛对教师职业倦怠影响研究[D] 四川大学学报2007.6

[14] 杜鹃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J] 社会纵横2010.9

[15] 谭机永,邓砚广西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1.8-32.8

[16] 李芸,李辉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20年:回顾和反思[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8

[17] 陈衍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回顾与展望[J] 教学与管理2011.8

[18] 刘宇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几点思考[J] 现代企业管理2011.3

[19] 曹晖,曹聘, 教师教学效能、应对效能、职业枯竭关系的比较研究[J] 四川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08.11

[20] 俞国良,辛涛教师教学效能感:结构与影响因素的研究[J] 心理学报1995.5

[21]马传军教师职业倦怠国内十年研究[J] 江苏教育研究2010.1

[22] 李志鸿教学效能感与教师工作压力及工作倦怠的关系[J] 心理科学200.31.218-222

[23] 孙启隆,于萍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5

[24] 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 北京师范大学额学报2001.5

[25] 李友俊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思考[J] 首都体育学学院学报2003.9-15.3

[26] 焦炜,程容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探析[J] 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1-36.6

[27] 周益斌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进展[J]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1.6-28.2

[28]高菲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机理、成因及其对策[J] 皖西学院学报2009.2-25.1

[29] 侯文昌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J] 高等教育2011.2-128

[30]杜媛甘肃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研究[D] 兰州大学学报2008.5

[31] 邱小捷,王江奇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透视[J] 中国离等教育2005.15-16

[32] 张蒙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完美主义、应对方式关系研究[D] 天津大学学报2010.5

[33] 蒋会平,刘宏程,曾治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调查及其对策研究[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5-27.3

[34] 刘鲁蓉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干预[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6-7.1

[35] 张超,陈平雁,张小远CHAID方法及其在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感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3.23(12)

[36] 陈玉焕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干预[J] 教师保健2007.2-4.1

[37] 苗文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人文关照[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8.10

[38] 刘珊珊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应对策[J] 成都大学学报2008.3

[39] 袁红梅,张珊明,王小凤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初步编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6-17

[40] 赵建平地方性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归因及干预策略[J] 2009.02

[4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2]韩梅论高校教师收入分配制度的创新改革[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0.2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研究 周琴 2008105020311 1.文献综述 1.1概念的界定 “倦怠”这个词,最早在美国作家Greene(1961)的小说中出现,它的词源为burnout”,其含义一般是指失败、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枯竭[1]。随后,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洛登伯格(Fredenbeger)在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用来描述个体由于长期工作使得自身的压力得不到缓解和释放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疲惫不堪,从而使得他们工作能力下降,工作满意度过低,无工作成就感等现象。而Maslach则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为不能很好的缓解自己在工作上遭受到的各种延续不断的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反应。并且,他把职业倦怠定义为“一种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现象,”它经常出现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工作人员身上。这种定义标准被使用的最多,以后很多学者对倦怠的界定都是基于这个定义演化而来。虽然Pines早期在关注教师倦怠问题的同时,就提出了学生的学习倦怠问题,但国外还是很少有关于学习倦怠的实证研究的。直到80年代,国外有学者对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进行研究,如,Fines&Kafry(1980)以大学生和助人专业工作者为对象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在学校求学期间的学习倦怠程度高于助人专业工作者在工作期间的工作倦怠程度[2]。但是国外关于学习倦怠的这类研究并不多,而且,他们对学习倦怠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引用“倦怠”的概念而来,Pines(1980)和Meier(1985)认为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因为长期的学业压力或负荷而产生精力耗损,对自己所学课程及学校的各种活动的热忱逐渐消失、对同学的态度逐渐变得冷漠和疏远、以及所取得的成绩不如自己预期的那么好而对自己的课程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我国对学习倦怠的研究相对多一点,主要有: 台湾学者把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课业压力、课业负荷、或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以至于有情绪耗竭、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1],这个定义与职业倦怠的定义很相似。 杨丽娴将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由于学习上的压力太大或对学习缺乏兴趣而产生的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心理和行为,进而产生一系列逃避学习的行为。 祝靖媛认为学习倦怠是个体在学校环境中,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而出现的一种身心资源消耗过度、精力衰竭的状态以及随后可能产生的与学习有关的逃避行为。 李永鑫认为学习倦怠是学生由于长期遭受学业压力或对学习缺乏兴趣而产生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及个人成就感降低的行为或状态,这种症状表现被称为学习倦怠。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外对学习倦怠的理解,都认为学习倦怠是学生在学校因为长期遭受到学业压力而没有得到缓解或释放,或者是对学习失去兴趣,而产生的身心疲惫的状态,进而产生一系列逃避学习的行为的消极心理和行为。 1.2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 现有很多研究显示学习倦怠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已比较严重,从李永鑫、谭亚梅的《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初步研究》[3]的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从总体上来看,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作者:赵崇莲, 苏铭鑫, ZHAO Chong-lian, SU Ming-xin 作者单位:赵崇莲,ZHAO Chong-lian(广东商学院法学院,广东,广州,510320;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 苏铭鑫,SU Ming-xin(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刊名: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9,31(4) 被引用次数:3次 参考文献(16条) 1.王国香;刘长江;伍新春教帅职业倦怠量表的修编[期刊论文]-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03) 2.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期刊论文]-心理学报 2004(05) 3.李超平;李晓轩;时勘授权的测量及其与员工工作态度的关系[期刊论文]-心理学报 2006(01) 4.KOMPIER;MICHIEL A J Stress prevention in bus drivers:evaluation of 13 natural experiments 2000(01) 5.KRISTENSEN T S;BORRITZ M;VILLADSEN E The copenhagen burnout inventory:a new tool for the assessment of burnout[外文期刊] 2005(3) 6.PINES A;ARONSON E Career burnout:causes and cures 1988 7.HARDEN R M Stress,pressure and burnout in teachers:is the swan exhausted7 1999(03) 8.HOBFOIL S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a new attempt at conceptualizing stress 1989 9.MASLACH C A multidimensional theory of burnout 2001 10.MASLACH C Burnout:the cost of caring 1982 11.FREUDENBERGER H J Staff burn-out[外文期刊] 1974(01) 12.郭思;钟建安职业倦怠的干研究述砰[期刊论文]-心理科学 2004(04) 13.张琳琳;张静职业倦怠研究本土化[期刊论文]-理论探讨 2007(05) 14.ELLOY D F;TERPENING W;KOHLS J A causal model of burnout among self-managed work teammembers 2001(03) 15.JAWAHAR I M;STONE;THOMAS H Role conflict and burnout:the direct and moderating effects of political skill and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on burnout dimensions 2007(02) 16.AMMONDSON P Job burnout 2000(03) 引证文献(3条) 1.胡唐明.郑建明.秦嘉杭知性的干预德性的柔化——图书馆职业倦怠研究[期刊论文]-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9) 2.冯耕耘.汪胜华.乔雯湖北省三峡地区游船员工职业倦怠调查研究[期刊论文]-旅游研究 2010(1) 3.邓俊熙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干预对策浅谈[期刊论文]-华章 2010(24)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0e13104983.html,/Periodical_nbdxxb-jykx200904014.aspx

职业倦怠 综述

西安体育学院在职人员学位论文开题申请表

西安体育学院 体育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陕北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 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研究生类别:体育硕士 年级:2009级 指导教师:某某某(教授) 申请人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专业领域:体育教学 申请人:王磊 开题日期:2011年10月 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2011年10月

目录 1选题依据............................................................…2研究现状............................................................…3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4研究对象与方法.................................................... 5研究重点................................................................ 6课题研究进度........................................................ 7经费预算................................................................ 8参考文献................................................................

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摘要:自从费登伯格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以来,它的研究日渐受到关注。近年来,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受到高度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至今已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为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人士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自我效能心理控制源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健康信托给医学家,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者,把子女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信托给他们。”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教师作为21世纪教育的执行人,新世纪人才的缔造者,同样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然而教育界的现状及种种迹象表明,现有教师队伍并不乐观,教师职业倦怠之病症正严重地冲击着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和培养一大批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献身精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以及创造精神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职业倦怠(burnout)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随着1980 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职业倦怠也成为一个专业名词流行起来。人们开始发现职业倦怠并不只是一个研究领域的问题,而是每个人都要遇到的问题,甚至是整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应激情境的不断加剧,助人者不能通过积极的问题解决来化解痛苦以至在工作中表现为身心疲劳、耗竭状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教师队伍中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一、教师工作倦怠的概念 在国外有关工作倦怠的研究中,工作倦怠存在着动态定义和静态定义。Chemiss (1980)认为,作为对工作疲劳的反应,工作倦怠是指个体的职业态度和行为以负性的形式发生改变的过程。并且,其动态定义都认为,工作倦怠最初以应激的形式出现,逐渐地,个体感觉到情感上的劳累,并开始改变自己对待他人和工作的态度,其最终结果是导致个体的工作倦怠。以Maslach等(1982)为代表的静态定义,为一种情感衰竭(指个体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消失)、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个人成就感低落(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的现象。 一般认为,教师工作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职业倦怠研究开题报告

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职业倦怠研究 开题报告 专升本0401 赵娜 指导老师:秦金亮教授一.选题意义 当今世界激烈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我国现处知识经济文明的时代,高科技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教育就更显其重要,而在这首当其冲的就是基础教育。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然而对在幼儿教育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幼儿教师又有多少关注呢。“教育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于教师能否激活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⑴。”同样地,幼儿教育能否促进幼儿的发展在于幼儿教师能否激活幼儿内在的生命活力。要想激活幼儿内在的生命活力,幼儿教师需要自身展现生命活力。“因为生命活力的激发需要有活力的生命⑴。”那么如今的幼儿教师是否具有有活力的生命,一则调查让我们堪忧。陈珠玲在对广州市和深圳市的120名幼儿教师生存状况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教师忙而且特别累、“保育事故”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过多、工作时间过长、存在较强的自卑感和职业厌恶感、……⑵。在这样的生存状况下,幼儿教师很难拥有强烈的工作热情,更别提具有活力的生命力了。在我们对幼儿教师做预调查时,我们也发现很多教师表现出疲劳感,性急易怒,在情绪上缺乏热情和活力;在工作上回避困难,遇事推诿,缺乏进取心,认为工作没有意义,觉得前途暗淡。这些就是明显的职业倦怠表现。职业倦怠或称工作倦怠最早是由纽约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他采用“倦怠”一词来描绘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卷入程度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的工作成就感等⑶。而在众多的文献中,最为广大学者引用的是Maslach和Jackson的职业倦怠的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的症状⑷。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成为一种科普性的知识。但是在对各个行业(主要是服务业)的人们进行倦怠研究时,常常把它看作是以静态的形式存在,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获得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的状况、表现、以及原因分析,以此作为管理者进行调整、改进的依据。然而职业倦怠并不是以静态的形式存在的,在人的职业生涯中,倦怠并不只是在某一时期出现,它是运动的、发展的,随着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不断运动、不断发展。显然,它是以动态形式存在的,它是个运动体。在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主要也局限于了解职业倦怠的状况、影响因素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避免或应对的策略。只把握了它的静态形式,对于它的动态意义没有过多的关注。事实上,职业倦怠作为一个运动体,在各种力的作用下进行运动,当然它的运动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那么它的运动规律是怎样的,是直线上升、螺旋上升,还是……。已有的研究主要是把教龄、年龄作为倦怠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而本文主要是研究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周期中职业倦怠的特点。 二、文献综述 1.教师职业生涯中的职业倦怠研究 1.1 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倦怠”一词从Freuderberger提出至今已有三十一个年头,在这漫长的三十一年内,它

2020年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报告文档

2020年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报告文档 A survey report on Job Burnout of Chinese employees in 2020 编订:JinTai College

2020年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报告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本文档根据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你是不是对工作总提不起兴趣?对于目前的职业状态,你是不是充满了厌倦情绪?曾经效率极高的你,现在是不是工作绩效明显降低,而且身体疲惫?如果你有上述“症状”,说明你已面临工作倦怠的危机。 工作倦怠(job burnout)的研究始自于freudenberger (1974)和maslach(1976)等人,当时主要基于那些在服务业及医疗领域人们的经历,因为这些职业属于情绪性工作(emotional work),具有较多的人际压力源存在,长年精力耗损,工作热诚容易逐渐消退,进而产生对人漠不关心以及对工作抱持负面态度的症候。随着职场上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不惊发现,诸多职场人士感觉工作特别累,压力特别大,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刻意与和工作

相关的人和事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工作不是很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对自己工作的意义表示怀疑,并且不再关心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贡献;怀疑自己不能有效地胜任工作,认为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对组织对他人并没有什么贡献。为此,于20xx年3月进行“2009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 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调查总体为中国的所有 企业,以网上100万会员数据库为基础,通过网络邮件、电话邀请等方式邀请调查对象参加调查。 1、进一步了解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基本状况,为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 2、通过对内在规律的深入挖掘,为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 理提供支持和方向引导。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设计从“情感衰竭 状态”、“玩世不恭状态”、“个人成就感状态”三个维度展开,以便全面客观的统计分析现今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状况,共16道题目。 截止20xx年4月2日,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2132份, 其中有效问卷1697份。调查对象覆盖全国主要行业和区域,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与展望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职业倦怠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在厘清其研究脉络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职业倦怠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即研究对象的进一步扩展和细分,职业倦怠成因和后果的本土化分析,量表的本土化修改、开发和应用,以及干预对策的系统化研究。 关键词:职业倦怠情绪枯竭干预性研究 “倦怠”(burnout)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作家greene1961年出版的小说《一个枯竭的例子》中,该作品讲述了一个建筑师因为不堪忍受精神痛苦和幻想破灭而躲进非洲丛林离群索居的故事。该书的出版引起了人们对职业倦怠这一社会问题的广泛关注。此后的数十年间,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职业健康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角度对职业倦怠展开研究。 一、国外学者对职业倦怠的研究 对职业倦怠真正的深入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40余年间,国外学术界已经建立起关于职业倦怠的完善研究体系。综观其发展进程,可分为概念描述、实证分析和拓展研究三个阶段。 1.职业倦怠的概念描述阶段 描述阶段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研究者们主要结合自身的专业领域,通过记录和观察,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职业倦怠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并努力探究其成因。所运用的方法也主要以观察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为主。 frendenberger是最早提出“职业倦怠”这一概念的学者之一,通过对向滥用药物的青年提供帮助的志愿者进行观察,freudenberger(1974)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职业倦怠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工作者,尤其是那些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作的人员,因对工作的投入超过了自身的极限,从而无法满足服务对象不断提出的要求,最终导致的一种病状。maslach 和jacson(1981)则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将职业倦怠描述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领域中,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低成就感等综合症状。pine(1988)以maslach的“情绪衰竭”维度为核心,扩展了职业倦怠产生的领域,认为职业倦怠可能发生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婚姻、学习、政治等各个领域都有可能产生倦怠。因此,他将倦怠定义为:由于个体长期处于资源过度需求的情境中,致使资源慢慢枯竭,从而产生一种疲惫或者衰竭的状态,具体包括生理衰竭、情绪衰竭和精神衰竭三个方面。个体生存于组织和社会之中,因此无法脱离社会背景和情景的影响。,cherniss(1980)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组织学视角提出,倦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由工作应激所引起的,当应激状态一直持续,即个体陷入应激状态无法脱身又缺乏有力的支持系统时,就会表现出倦怠的症状。 2.职业倦怠的实证分析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对职业倦怠这一概念界定和描述的完善,学者们开始基于各自研究领域的前期基础对职业倦怠展开实证研究。在此阶段,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逐渐形成,倦怠的概念得到丰富,开发了大量对倦怠进行测度的工具。在研究方法上,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个案研究和描述性研究,而是运用定量方法,通过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揭示现象背后的规律。 (1)职业倦怠量表 职业倦怠的研究最初就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因此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视角开发出不同的测量工具。maslach和jackson(1982)在大量临床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马氏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简称mbi)以及马氏量表-服务行业版(mbi-human services survey,mbi-hss)、马氏量表-教育行业版(mbi-educators survey,mbi-es)、马氏量表-通用版(mbi-general survey,mbi-gs)三个子量表。同样基于临床个案,pines和aronson (1981)开发了倦怠量表(burnout measure,bm)。随着职业倦怠理论研究的发展和成熟,

银行职员工作压力研究综述开题报告

(一)核心概念及其研究背景 压力是一种动态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个体要面对与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相关的机会、限制及要求,并且这种动态情境所产生的结果被认为是重要而又不确定的。压力是个体对各种刺激做出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的综合模式。与压力相关的几种主要因素是压力源、个体对压力源的认知、紧张状态。工作压力(Work stress)也称工作应激(Job stress)、职业应激(Occupational stress)、职业紧张、工作紧张。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外银行渗入中国的步伐越来越快,同时,国内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处于金融服务行业的银行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外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银行内部的压力也就相应变大。很多银行职员由于工作压力而精力消耗,从而十分容易导致其工作人员以及生活质量的下降。若员工所面临的压力常年积聚,而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控制,那么员工就会产生工作懈怠、影响员工自身精神状况的同时也对银行的日常运作造成消极影响。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减员分流、工作流程的变革和新产品的不断推出等措施,增强了市场竞争优势,给银行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员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职业心理压力。人们在关注效率时,往往忽视了员工职业心理健康对组织的影响。职业倦怠症这只看不见的隐形杀手在日益消耗和阻碍着银行发展的步伐。 如果银行能够准确地了解银行职员承受压力的成因、来源,并能够足够重视如何为柜台员工减轻工作压力,这将对提高银行日常运作效率有积极的作用。培养一支“主动、高效、健康”的优秀员工队伍,进行压力和情绪的管理,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重视的课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有益于引导银行职员正确处理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合理地通过多种方式释放自身在工作中承受的压力,促使银行通过建立规范化、定量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竞争和升迁环境,充分发挥员工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关心员工需

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感现状探究及分析 自从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加凸显了它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教学领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教师的职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校改革的深化对教师发展带来的压力,加之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教师全面能力的要求,高校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2004年12月,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中,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全国72所高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94.6%的教师感到有精神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另有人对黑龙江省三所中学的教师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有半数以上(52.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或极大(注:转引自徐长江《中学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原因的调查研究》,《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6期,第120—123页。)。教师的职业倦怠造成了对自身、学生及教育发展的危害,所以对教师进行相应的职业倦怠问题分析势在必行。 1、“职业倦怠”的界定 职业倦怠(burnout)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burnout” 一词在一般的字典中指失败、耗尽、精疲力竭。自从弗登伯格提出这个概念后,它被专门用以说明助人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 马斯拉池(Maslach)是首批系统研究助人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的学者之一。她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那些人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情绪上的疲惫感,对顾客的消极心态,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败感。皮特斯(Peters)在1981年将职业倦怠定义为“燃尽或耗竭个人的心智、生理、情绪资源,其主要特征为:疲乏、冷漠、理想幻灭、沮丧,显示个人已耗尽其能源或适应的能量。” 尽管上述有关职业倦怠的定义彼此不一,但我们仍可发现其共同之处,即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 2、“教师职业倦怠” 2.1“教师职业倦怠”内涵 教师职业倦怠内涵是指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教师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也有说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应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对工作任务的退缩、畏难、情感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等。它会使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育工作,在内心对教育产生厌烦并感到心力交瘁,从而导致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2.2“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近年来,国际上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已延伸到教学领域。大多数学者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上已达成以下一些共识,即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并且认为,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

(完整版)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一、选题缘由 1、研究者对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关注。职业是现代人家庭之外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社会背景,是表现个人能力、实现个人价值、谋求自我发展和幸福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影响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和心理平衡的主要源泉。研究发现,职业倦怠不仅给教师个人带来了生理、心理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还严重影响到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为“最终的牺牲者”。 2、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普遍,有愈演愈烈之势。教育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中承担着日益重要和艰巨的任务,而教师又在这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属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助人行业。幼儿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是基础教育的根基,但在制度认定上目前又不在义务教育之列,加之社会历史原因的影响,造成大众对幼儿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幼儿教师的关注程度不够。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师普便存在职业倦怠感。研究者希望通过此研究能找到更好的缓解策略或解决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从定义方面 关于“职业倦怠”一词的最初界定是由纽约的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的,用以描述助人行业(helping professions)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含义与成因研究综述》作者:梁慧娟来源:《学前教育》2005年01期 综合Freudenberger和Maslach的定义,将职业倦怠看作是:“个体无法应付职业活动中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主要有3方面: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非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 ),以及个人成就感降低又diminished personalaccomplishment)。其中情绪衰竭是这一系列症状的主要方面,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常常表现出疲劳感,烦躁易怒,容忍度低,敏感紧张等,并且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并对生活冷漠、悲观。非人性化的教师表现为:不愿意与幼儿接触,对幼儿表现出冷漠、厌烦,也不愿与他人交往,甚至还易于攻击他人,讽刺同事,对幼儿进行挖苦、漫骂,甚至滥施惩罚。个人成就感降低表现为:教师们开始感觉到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再有什么值得去做,感觉他们无法给幼儿的生活带来更大变化,并倾向于自我贬损,将工作中的不成功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于是产生无助感。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是指:因为长期从事幼儿教育职业,导致幼儿教师情绪和精力消耗过多,而出现的身心疲惫状态和对工作以及工作对象的疏离感。——《昆明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作者:王欢 (二)在成因方面 1. 主观因素 (1)个体的个性 性格内向、安静少言的幼儿教师与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的幼儿教师相比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性格开朗豁达的幼儿教师对人对事持乐观态度,自信心强,能很好自我调适工作中的压力。相反,性格孤僻内向的幼儿教师面对职业压力就显得尤为被动、无所适从,从而加重了压力,诱发职业倦怠的发生。 (2)个体期望值

职业倦怠开题报告精选范文

研修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 姓名:刘贵珍 导师:张小永 学院:教育学院 专业:英语教学 研究方向:幼儿教学 日期: 2 016年6月3日 一、研究背景及概况 “诲人不倦”是孔子提出的为师之道,虽然简简单单四个字,却是教师精神的实质所在,它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和耐心。然而,近年来,幼儿园教师虐待幼童事件屡屡发生,本该是最温柔、最慈母的幼儿园教师却受到社会舆论的一致谴责!为何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她们会有如此的失范行为?行为背后,除了与她们个人的自身因素有关以外,还有一个需要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幼儿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严重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已成为幼儿教师失范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几年来,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呈增多趋势,且职业倦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也随之加重。美国研究人员格林娜尔格(Greennaerg)早在1980年的报告中就已指出:教师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所带来的职业倦怠,已在相当程度上为自己带来了生理以及心理上的疾患,而且会影响其与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家庭冲突的现象随之增加;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削弱教师的工作热情,影响教师正常水平的发挥。它作为一种消极情感,降低了教师的教育责任感,最可怕的是教师的这种消极情绪,会通过教师的言语、

表情、动作直接的传染给学生,这将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致影响整个教育质量。教育质量不好就会使人力资源遭到损失,造成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胜任工作、人力资源的流失以及对政治、经济会产生不良影响等。由于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个体、教育事业以及整个社会都将会为之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这种严重的形势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重视。而在教师队伍中,尤其是幼儿园的老师们,她们每天要面对来自家庭、社会、自身的问题,并要解决来自方方面面的矛盾与困惑,同时幼儿园的工作内容杂,工作时间长,而且任务重,所负担的责任又大,工作时总是匆匆忙忙,难得有时间和精力来享受工作的乐趣,这就容易使她们的情绪产生波动,从而导致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担负着为人才培养奠基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关键环节之一。 瑞典作家爱伦·凯说道:“教育一个小孩,就等于把一个灵魂的生死之权握在手里。”在幼儿园里,幼儿教师担负着保育与教育的双重责任,其喜怒哀乐都可能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某一次过激的行为都可能对幼儿的一生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分析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探讨其中的影响因素,并从中找出应对的策略来预防并减少这一现象,是至关重要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从定义方面 关于“职业倦怠”一词的最初界定是由纽约的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的,用以描述助人行业(helping professions)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综合Freudenberger和Maslach的定义,将职业倦怠看作是:“个体无法应付职业活动中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主要有3个方面: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降低。其中情绪衰竭是这一系列症状的主要方面,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常常表现出疲劳感,烦躁易怒,容忍度低,敏感紧张等,并且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并对生活冷漠、悲观。非人性化的教师表现为:不愿意与幼儿接触,对幼儿表现出冷漠、厌烦,也不愿与他人交往,甚至还易于攻击他人,讽刺同事,对幼儿进行挖苦、漫骂,甚至滥施惩罚。个人成就感降低表现为:教师们开始感觉到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再有什么值得去做,感觉他们无法给幼儿的生活带来更大变化,并倾向于自我贬损,将工作中的不成功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于是产生无助感。幼儿教

工作倦怠文献综述jiao

东华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教师填写: 本人郑重声明:我恪守学术道德,崇尚严谨学风。所呈交的课程论文,是本人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明确注明和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及成果的内容。论文为本人亲自撰写,我对所写的内容负责,并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注:本表格作为课程论文的首页递交,请用水笔或钢笔填写。

工作倦怠研究综述 目录 1工作倦怠的概念界定 (1) 2工作倦怠理论研究流派 (2) 2.1社会学的倦怠理论 (2) 2.2环境角度的倦怠理论 (3) 2.3资源观的倦怠理论 (3) 2.4匹配理论的倦怠观 (4) 2.5精神分析的倦怠观 (5) 3工作倦怠的研究综述 (5) 3.1工作倦怠的相关理论 (5) (l)工作倦怠的阶段理论 (5) (2)资源保存理论(COR理论) (6) (3)公平理论 (7) (4)工作情境-人匹配(The Person Within Context)模型 (7) 3.2工作倦怠结构(模型) (7) (l)单维度模型 (7) (2)二维度模型 (8) (3)三维度模型 (8) (4)五维度模型 (9) 3.3工作倦怠测量 (9) (1)MBI测量量表 (9) (2)MBI的变形问卷 (10) (3)工作倦怠测量问卷BM (10) 3.4工作倦怠的前因以及后果变量 (10) (l)工作倦怠的前因变量 (10) (2)工作倦怠的后果变量 (12) 3.5工作倦怠的干预 (12) (1)工作倦怠的个体干预 (12) (2)倦怠的组织干预 (12) 4以往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13) 参考文献: (14)

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摘要】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对自己工作感到厌烦、枯燥,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心理倾向。它不仅会伤害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会严重影响教育和教学质量,进而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因此,本文全面梳理了我国学者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现状,希望能给后续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一、引言 1974 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洛登伯格首次提出“职业倦怠”德概念,在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领域内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职业倦怠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无法应付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工作者身心耗竭状态”。教师作为服务行业大军中的一部分,其职业心理状态等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我国开展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以借鉴国外研究理论成果为起点,正在逐步向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本土化的方向迈进。本文在梳理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试图对国内研究的特点进行归纳,为我国教师职业倦怠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有的学者从职业倦怠的表现将其划分为情绪枯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代表人物是马勒诗。Maslach和Leiter认为职业倦怠不仅仅是个人压力问题,而是个人与工作环境间的互动关系;Pines 和Aronson 将其定义为“个人对情感要求的情景的长期卷入而导致的一种身体、情感和心理的耗竭状态”。Etzion 认为职业倦怠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开始时没有任何警告,一旦达到一个特殊的临界点,个体就会突然感觉大耗竭,并且能把这种破坏性的体验与任何特殊的应激事件联系起来”。 国内研究者董淑花、黄依林指出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在情绪衰竭维度上还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在工作中持续的疲劳感,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引起的挫败感加剧,最终出现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状态。

职业倦怠研究述评

职业倦怠研究述评 摘要:了解职业倦怠的概念、基本理论、测量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以及职业倦怠研究的原则,对今后的职业倦怠的研究大有裨益。 关键词:职业倦怠;职业投入;心理契约 1961年,Greene在一本名为A Bum-Out Case的小说中讲述了一个建筑师因为不堪忍受精神痛苦和幻想破灭而躲进非洲丛林离群索居的故事。这本小说的发表引起了人们对职业倦怠这一社会问题的关注,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对职业倦怠进行系统研究。在此之前,倦怠的重要性已经被医学家和社会评论家所关注。虽然当时的研究缺乏一个连贯的、比较一致的理论建构和研究手段,但也正是这些探索性、描述性、应用性的“常识心理学”观点和方法为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此后的30年里,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工作与组织管理心理学和职业健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特别是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加凸显了它的重要性。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occupational burnout),也称“工作倦怠”,国内也有翻译为“工作衰竭”、“职业枯竭”、“职业过劳”的。截至1982年至少已有15种概念被提出[1]。尽管关于职业倦怠的概念众说纷纭,但这只是体现了研究者关注层面和角度的不同。目前,东西方研究者通常采用国际职业倦怠研究领域的权威Maslach的研究成果[2],主要从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以及低成就感三个角度对职业倦怠进行概念化操作。即(1)情绪衰竭(exhaustion)。它代表着职业倦怠中的个体压力层面,是指工作过程中,个人无法轻易地处理周围的问题与要求,因而感到精疲力竭,丧失了工作的情绪资源,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和紧张。国内外学者对是否应该把情绪衰竭作为职业倦怠的核心特征一直存有争议。(2)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它代表着职业倦怠中的人际关系层面,是指工作过程中,个人以不带感情与冷漠的方式或态度回应周围人际,表现为对工作对象与同事的疏远、冷淡、漠然和愤世嫉俗。(3)低成就感(reduced accomplishment)。它代表着职业倦怠中的自我评价层面,是指工作过程中,个人有一种低成就的感受,缺乏成功的体验,表现为与他人合作时能力不足,以及完成工作时能力不足所产生的工作能力上的低成就感和工作意义上的低成就感。通常意义说,职业倦怠是指由工作压力引起的以身心极度疲惫为主要标志的综合反应。以其形成而言,职业倦怠产生于个体所知觉到的对工作的投入与从工作中获得的回报之间的不一致。以症状而言,不仅包括工作压力下的负向情绪反应,还包括了由于工作压力引起的对他人的负向评价和对自我的负向评价。以过程而言,职业倦怠是在动态和静态相

工作倦怠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国家医药管理局编委会.中华本草(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96. [2]刘志红,黎磊石.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J] .中华肾脏病杂志,1999,15(2):120-123. [3]李长天,陈雁飞. 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糖基化终产物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6,13(3):36-38. [4]陶树高,潘竞锵,邝少松,等.葛根素对代谢综合症-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血糖、血脂的影响[J]. 中国药业,2008, 17(7):10-11. [5]陈宝生,杜延海.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冠心病的初步观察[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11):1252-1253.[6]吕宝璋,高尔,单京瑞,等. 葛根素对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作用和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的影响[J]. 解放军医学杂志, 1985,10(2):97-100. [7]王静,张国成,张秀敏. 葛根素对老年糖尿病并脑梗塞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3,19(2): 140.[8]朱尤来. 葛根素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α1微球蛋白的影响[J]. 实用全科医学,2006,4(3):305-306. [9]逄曙光,刘艳,孙咏梅,等.葛根素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J]. 山东医药,2007,47(10):5-6.[10]高桂琴,李清,陈俊. 葛根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J]. 微循环杂志,2006,16(3):31-32 [11]田牛,李向红. 临床微循环检查手册[M]. 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1992:24-26. [12]曾庆德.葛根素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80例疗效观察[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6(6):53. [13]廖二元,超楚生. 内分泌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63-1569. [14]徐凤梅,李春明.葛根素治疗糖尿病足80例疗效观察[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1):56-58. [15]Fox H. Placenta accrete 1945-1969:a review[M]. Obstet Gynecol Surv,1972,27:475-490. [16]韩会民,王树国.葛根素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6,13 (2):117-119. 工作倦怠研究综述 裴改改1,周明洁2 1武警特警学院训练部,北京 100621;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要:工作倦怠是指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从业者因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中持续的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包括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及低成就感在内的综合症状。本文就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结果进行探讨,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工作倦怠;心理学;综述 中图分类号:R 1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139(2009)06-0928-03 1974年,美国精神病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了“工作倦怠”(job burnout)这一概念,并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指从事助人行业的工作者由于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要求而产生的生理、心理、情绪情感的耗竭状态[1]。此后,Maslach等人对工作倦怠进行了深入研究,但这一时期的研究仅局限于服务与教育职业领域。20世纪90年代,有关工作倦怠的研究扩展到了医疗、计算机技术、军队等领域。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有关工作倦怠的研究开始从事后干预向积极预防转变。 1工作倦怠的定义与测量 1.1定义 Maslach(2001)的定义被广泛引用[2],她认为工作倦怠包括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玩世不恭(cynicism)及低成就感(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三个维度。情绪衰竭指个体感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对工作没有热情,缺乏活力;玩世不恭指个体刻意在自己与工作及相关人员之间保持距离,对工作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对象采取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低成就感指个体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认为自己工作能力低且对组织和社会没什么贡献。积极心理学兴起后,研究者将研究的重点从“倦怠”这一消极概念转向其积极对立面“工作投入(job engagement)”,Maslach和Leiter将工作倦怠重新定义为对个体工作投入的销蚀,也就是使重要的、有意义的和有挑战性的工作变得不愉快、无成就感和没有意义的过程。 1.2测量 目前最有影响的是Maslach(1986)的工作倦怠量表(maslach bournout inventory, MBI)[3],它包含22个项目,构成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三个分量表,分别用来测量工作倦怠的三个维度。随着工作倦怠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宽,研究者对MBI进行了修订,形成了两个修订版:MBI-HSS(MBI-human services survey)和MBI-ES(MBI- 收稿日期:2009-03-19 修回日期:2009-05-05 基金项目:“863”课题资助项目(2006AA02Z426) Supported by “863” Program of China(2006AA02Z426) 作者简介:裴改改,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理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健康心理学。Email: peig2008@https://www.doczj.com/doc/0e13104983.html, 通信作者:周明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Email: zhoumj@https://www.doczj.com/doc/0e13104983.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