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新闻两则
- 格式:ppt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35
第一人称新闻报道范文第1篇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
”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
”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
”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
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
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
他说:“一个作家。
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
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
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
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
”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
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
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
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
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第一人称新闻报道范文第2篇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
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
初中语文全部重要课文的作者及中心思想总结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人民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自《东北日报》)。
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2.《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
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芦花荡》。
5.《亲爱的爸爸妈妈》选自《人民日报》。
作者聂华苓,华裔旅美女作家,作品有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等。
6.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之一,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无论是散文、诗歌、杂文、小说还是文艺理论都有很高的成就,成就最高的是杂文,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文集》等,后都收在《鲁迅全集》中。
7.《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散文家、诗人、学者。
诗文集《踪迹》,代表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8.《台阶》选自小说集《台阶》。
作者李森祥。
9.《老王》选自《杨绛散文》。
作者杨绛,原名杨季康,作家,文学翻译家。
翻译有《堂•吉诃德》《洗澡》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作品《围城》10《信客》选自《秋雨散文》。
作者余秋雨,浙江余姚人,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后收在《秋雨散文》中,《信客》就出自《文化苦旅》。
11、《中国石拱桥》选自《人民日报》。
作者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
他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
两则新闻摘抄
以下是两则新闻摘抄:
1. 近日,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接到一起高空抛物案件,经调查发现,竟是一名10岁儿童所为。
警方表示,该儿童因年龄尚小,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故依法不予刑事立案,但已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此事引发了社会对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
2. 最近,一部名为《亲爱的,热爱的》的电视剧在各大卫视热播。
该剧讲述了两位年轻人在网络安全领域的成长历程,引发了观众对网络安全和信息技术的关注。
此外,该剧还展现了当代年轻人对梦想和爱情的追求,受到了年轻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以上两则新闻摘抄分别关注了儿童教育和电视剧话题,第一则新闻强调了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和监护人的责任,第二则新闻则展现了当代年轻人对梦想和爱情的追求。
短则新闻范文新闻写两则1.据外电报道,1月27日东京时间20点47分日本东京附近发生6.5级地震。
震中位于东京市江东区(北纬35.6度,东经139.8度),距离东京约50公里,震源深度7公里。
据东京气象厅宣布,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躲避地震时受重伤,在东京大学附属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此消息尚未得到首相官邸的确认。
2.日前网上流传三阳市民警酒后驾驶车辆致一死二伤事件,目前有了最新进展。
三阳市政府宣传办昨日传出调查结果,涉事人员是临时工,目前已被当地警方控制,案情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另个,在网上发布不实消息的李某已被警方查获,被处以拘留10日,罚款200元的行政处罚。
既然是教师叫写的,意思就是想锻炼一下你的思维和写作能力,这个对你有好处的,不要偷工减料,不然吃亏的是你,真的。
其实写新闻评论很简单的,首先要选择你比较熟悉的内容,或者是你感兴趣的内容,随意发挥,不用管什么结构啊,中心之类,写出来之后,多读几遍,修改下就可以了,写多了就得心应手了。
怎样写新闻稿注:本文非原创。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它的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使用频率最高的消息和通讯。
消息,也叫新闻。
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
一、消息特点: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真实是消息的生命,是力量的所在。
事实是它的本源,也是它令人信服的基础。
真实,就是事实真实,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不能虚构。
准确,就是每个事实,包括细节在内都准确无误。
如果一条消息失真或有差误,不仅会减低其新闻价值,失信于民,而且还会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内容新鲜,有价值。
新闻贵在新,而且有认识意义、启迪和指导意义。
消息只有新,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先睹为快。
新,不仅要把新人物、新事件、新经验报道给读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新闻两如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特色训练人教新课标版一、根底知识〔一〕〔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IqD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某某〔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
交代了〔〕〔〕〔〕。
其作用是〔丨。
A、明确材料真实,报道与时。
B 、明确所报道的事实是有根有据的。
C、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D 、明确发电时间、地点。
2、本段文字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局部。
3、语点明新闻人物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百万"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导语点明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渡"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气势。
4、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概括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得超过8个字〕。
6、1000余华里的战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在这里的作用①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某某、某某线,渡至繁昌、某某、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②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某某、某某段。
③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四日可渡完。
《新闻两则》课堂实录与反思师:听了以上几则新闻,根据你的认识,你觉得新闻是一种怎样的文体呢?生:把发生的事写出来。
师:把2000年以前的事写出来是新闻吗?生:把最近发生的事写出来。
师:对。
在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生齐:写成新闻。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重要的新闻,板书课题。
师:这则新闻是1949年4月22日夜,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想不想“一读为快”生齐答:想。
师:“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带着问题读会更有的放矢。
师:(播放课件3)读课文之后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这则新闻的内容表达出来。
师:大家先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消灭一切抵抗之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师:谁还说?(无人举手)师:大家提出了三种说法。
哪种说法最符合要求呢?生:我认为第二种说法最符合您提出的要求。
他用课文的题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极为简练地用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
生:我也同意第二种说法,因为用课文的标题说出课文的内容,正好是一句话。
而且这句话较另外两种说法更简练。
师:对,就是这样。
既要做到是一句话,又要做到简练。
这样,才能和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区别。
师:下面请大家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生小声讨论)生:我认为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生:我认为应该是:“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已渡过30万人。
”师:我从同学们的回答中看到了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