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两则》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7
《新闻两则》阅读练习(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2)西起九江(不合),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3)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4)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5)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6)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7)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8)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9)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10)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本文导语部分是第句2.第(5)句中“至发电时止”换成“现在”好不好,为什么?3.第(8)句中的“此种情况”是指什么?4.作者在记叙中插入两句议论的作用是什么?(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龙卷风横扫佛州时速逾330千米致38人死亡据新华社华盛顿2月23日电美国佛罗里达州中部和东部23日遭到多起龙卷风袭击,造成至少38人死亡,10人下落不明.250多人受伤这场暴风雨从墨西哥湾的塔帕湾登陆后,横扫佛罗里达中部大陆,有些龙卷风的风速高达每小时330多千米暴风雨经过之处,房倒屋塌,大树被连根拔起,甚至街头停放的汽车也被掀翻据估计,约13.5万多居民的供电被中断,奥西奥拉县和奥兰治县有300多所房屋遭到破坏,一个7 000多平方米的购物中心成为废墟有关方面出动了直升机进行紧急救援佛罗里达的部分地区已宣布实行宵禁,并采取了紧急措施以减少龙卷风所造成的损失据报道,美国总统克林顿已派出联邦紧急管理局的有关人员前往这一地区视察受灾情况1.说和篇消息的标题是标题“时速逾330千米,致38人死亡"是消息的;作用是2.消息中导语部分概述了什么内容?3.消息中主体部分叙述了什么内容?4.消息中所列举的数字有什么作用?5.试分析消息中加点的词语“据估计”“据报道”的含义表达交流“新北京,新奥运”“中国如有一份幸运,奥运将添一片异彩”,这些是申奥的宣传标语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一条宣传标语。
《新闻两则》(精选12篇)《新闻两则》篇1一、设计思路:观看电视是孩子们平常在家少不了的一件事,特殊是寒假结束,很多孩子都在谈论电视节目。
其实在今日的信息时代里,孩子观看电视,不仅必要,而且必需。
由于电视是儿童开阔眼界、激发智力、塑造人格必不行少的社会传媒,因此我们应当让孩子学会" 观看电视'。
"新闻追追追'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新闻的作用,知道新闻必需是真实的。
通过阅读新闻、说新闻,了解新闻的来源。
从而激发孩子关怀四周生活。
二、活动预备:1、请家长协作,和幼儿共同收阅读新闻、读新闻。
2、收集、制作有关新闻类节目的开头。
三、活动过程:(一)、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新闻就是说我们四周的事。
1、讲讲议议:昨天东视新闻讲了些什么?2、观看录象。
预设提问:电视里有哪些新闻类节目?(二)、了解新闻来源。
预设提问:1、新闻是怎么来的?2、记者是怎样搜集新闻的?(三)、自己设计新闻。
《新闻两则》篇21 新闻两则毛泽东【教学目标】学问目标:积累词语;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把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能分析并写作简洁的新闻。
力量目标:培育阅读力量 , 体会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毛泽东的写作风格德育目标: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勇敢善战的精神, 感受解放战斗中我军的勇敢气概。
【教学重点】把握新闻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体会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疑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为什么要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这样的挨次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把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斗中我军的勇敢气概。
教学流程:一、背景导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在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凯歌声中,解放战斗取得了彻底而宏大的成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我勇敢的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5篇模版)第一篇:《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学习新闻体裁的相关知识,了解新闻体裁的特点。
2.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积累生难字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新闻背景,掌握两则新闻的写作意义。
2.通过比较了解新闻的不同特点。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价值观增进学生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1.了解新闻的特点 2.抓住战争的主题教学难点:品味精练准确的语言。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熟悉课文内容,收集有关背景资料,绘制渡江示意图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要点: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介绍新闻背景,感知新闻内容,抓住新闻要素,理清新闻结构,分析新闻特点。
一、课文导入(有感情地朗诵毛泽东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宏大的战争场面,感受这场伟大的正义的战争。
二、检查预习1.请同学们将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教师补充,明确渡江战役背景。
2.字词学习荻港溃退歼灭锐不可当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新闻要素1.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在文中的示意图上画出三路大军的渡江区域,并分别标明渡江时间、人数、地点。
3.复习记叙的六要素,并指出本文中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新闻两则预习(共10篇)新闻两则预习(一): 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简单的语句概括出来第一课新闻两则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储备点 1、掌握新闻常识.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新闻两则预习(二): 《新闻两则》全部课文内容第一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新闻两则预习(三):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新闻两则》第一则和第二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格式)第一则:第二则:文章中心: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以及其军事上的重大意义:标志蒋介石军队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而我军则走上了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式,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战斗的斗志.(八)文章结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第一部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导语,概括点明了全文内容.第二部分:(“二十日夜起”至结束).具体叙述了渡江区域战斗的战况.第一层:(“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叙述中路军渡江情况.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第三层:(“汤恩伯认为”至结束),叙述东路军作战情况.《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南阳一带”),背景.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有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介石军队全局崩溃的趋势.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九)写作特色:1.结构严谨、层次分明.2.语言简明、气势磅礴.大致就是这样,新闻两则预习(四): 八年级上语文第一课的《新闻两则》的字词鄂:1.中国湖北省的别称.2.古同“谔”,正直的话.3.古同“愕”,惊讶.4.古同“萼”,花托.5.边界:“纷被丽而亡~”.6.姓.豫:1.欢喜,快乐:附.游(逸乐嬉游).之色.2.同“预”.3.安闲,舒适:.4.古同“与”,参与.5.中国河南省的别称:剧(亦称“河南梆子”).绥靖:安抚,平定阻遏:1:阻遏物或阻遏物-辅阻遏物复合物与基因的调控序列结合而将其封闭,从而阻止基因的表达.2:基因转录受阻.锐不可当: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新闻两则预习(五): 新闻两则导语是什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我们语文书是这么讲的!希望我的答案给你带来帮助!(^—^)新闻两则预习(六): 解释新闻两则的字词鄂è基本字义1.中国湖北省的别称.2.古同“谔”,正直的话.3.古同“愕”,惊讶.4.古同“萼”,花托.5.边界:“纷被丽而亡~”.6.姓.豫yù基本字义1.欢喜,快乐:~附.~游(逸乐嬉游).不~之色.2.同“预”.3.安闲,舒适:逸~.4.古同“与”,参与.5.中国河南省的别称:~剧(亦称“河南梆子”).绥靖suíjìng解释:安抚,平定.阻遏zǔ’è阻止,不让其成功.锐不可当ruì bù kě dāng【解释】: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新闻两则预习】新闻两则预习(七): 新闻两则的导语各有什么作用导语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渡江战役的胜利新闻两则预习(八): 八年级上第一课、《新闻两则》课后第一题阅读新闻,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题、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获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题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值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地导语是什么,从那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要这样回答、 1、标题、 2、导语 3、主体、 4、背景、 5、结语每问只要一句话就好、ok【新闻两则预习】标题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主题是: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背景是:抗日战争后,与国民党斗争时期.结语是:我军前锋,业已切断无锡段铁路线.追问:对么、我说、您可别还害我啊回答:对新闻两则预习(九): 《新闻两则》各报道了什么事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事实,突出长江战役之大.《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解放南阳时的战况,还告诉我们,在南线取得的胜利(是必然的结果).希望能帮到您.新闻两则预习(十): 《新闻两则》第一则导语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新闻两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
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 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教法学法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们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具准备:电视机,《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教学过程:(一)内容呈现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
接着自由朗读课文。
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二)师生互动1.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
并对主体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括。
2.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渡江区域渡江时间兵力敌军抵抗程度主体参与,精讲多练,及时反馈。
这样学生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
接着,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
(三)交流对话1.教师与学生对话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让学生领悟文章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重点突出;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体现消息这一文体的什么特点?从而提醒学生明确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之间提出问题互相探讨,如找出文中语言准确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词语,或在文中找出我军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的连两组词,并说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
3.学生与教师对话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如有问题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学生与教师对话,教师给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提升能力。
4 师生与作品对话课文中多处涉及地名,比较抽象。
此时可利用地图中相关地理位置,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圈点,找出各路军沿线经过的地名,并作标记,直观感知课文内容。
(四)链接生活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
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
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1.掌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有关新闻知识;2.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
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新闻两则》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把握其特点和结构。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3、了解历史,感受正义战争的力量,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学习重难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预习形成】一、“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1949年4月解放南京而作,诗名为“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该诗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当年毛泽东亲自撰稿写新闻,报道我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战况。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走进那震撼人心的历史瞬间吧!二、作家及时代背景介绍:1、一提到伟人毛泽东,你一定不陌生吧,请把你知道的情况介绍出来:(推荐阅读:《我的父亲毛泽东》《我的爷爷毛泽东》)二、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绥.()靖.()阻遏.()锐不可当.()荻.()港溃.()退歼.()灭要塞.()二十八宿.()管辖.()阌.()乡聿.()三、了解新闻:说起新闻,我们都不陌生。
电视上有《新闻联播》,报纸上大幅版面都在报道最新的各类新闻,那么你了解新闻吗?请查阅资料或根据自己的理解填写以下内容: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和()四类,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特点:()()()。
3、新闻的六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新闻,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你能分别理清这两则新闻的六要素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六要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六要素:4、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背景、结语。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先看________,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________,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________。
⑴看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
大都能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⑵看导语:一般指“电头”后(即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⑶看主体:这是最主要部分,它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也是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决定性部分。
⑷看背景:它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有时隐含在主体之中。
⑸看结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
那么,你能分清这两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吗?导语部分告诉了我们哪些情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预习困惑】预习时你遇到了哪些困惑或疑难,请记下来吧:【合作展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阅读导语部分,说一说它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哪些词语给你印象最深刻,你想象到了什么?二、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请放声朗读完成下面表格三、深度探究:1、渡江作战,兵分三路,作者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2、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篇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这段议论,主要阐述了什么?在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对敌我双方的议论,哪一方写得详细?哪一方写得简略?为什么?四、语言品析:你认为文中使用准确、精炼、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五、模拟表演:①当当播音员: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②当当军事家: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③当当现场嘉宾,设计其它提问。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朗读课文,理清层次:有人认为,这篇新闻稿分为五层,也有人持不同意见,你怎样划分这篇文章的层次?与同学交流后发表见解。
二、作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总结了一年多来,我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你能像作者一样概括一下吗?三、我们看到报纸上或新闻联播中的新闻,多数记者只是在“就事论事”,不言其他,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文,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四、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学了这两则新闻,你能说说它们的异同点吗?2、对比阅读,品味语言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句好,并说说理由。
①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认为句好,理由。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
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我认为句好,理由。
五、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要求:①标题醒目②内容绝对真实③导语有概括性、准确性④语言简洁【学习心得】学了这篇文章,你一定会收获很多,现在就动笔写出来吧:【检测反馈】试试吧,你一定能行!一、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回答问题。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_句。
主体部分是第________句。
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__。
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
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
”为什么?第(16)句中“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换吗?为什么?3.第(11)句中,战犯汤恩伯对长江防线作了两点判断,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剖析。
4.“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30字以内)5.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二、阅读下面消息,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①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②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③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
④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⑤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这则消息也是毛泽东同志写的,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早播发20个小时。
这则消息的导语是________。
这则消息的导语包括了四个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
本消息点明渡江战斗在“二十日午夜”开始,其意义在于3.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4.这则消息中,作者对我人民解放军的看法是什么?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根据下面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拟写一个新闻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