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两则》
- 格式:ppt
- 大小:725.50 KB
- 文档页数:16
《新闻两则》(精选12篇)《新闻两则》篇1一、设计思路:观看电视是孩子们平常在家少不了的一件事,特殊是寒假结束,很多孩子都在谈论电视节目。
其实在今日的信息时代里,孩子观看电视,不仅必要,而且必需。
由于电视是儿童开阔眼界、激发智力、塑造人格必不行少的社会传媒,因此我们应当让孩子学会" 观看电视'。
"新闻追追追'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新闻的作用,知道新闻必需是真实的。
通过阅读新闻、说新闻,了解新闻的来源。
从而激发孩子关怀四周生活。
二、活动预备:1、请家长协作,和幼儿共同收阅读新闻、读新闻。
2、收集、制作有关新闻类节目的开头。
三、活动过程:(一)、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新闻就是说我们四周的事。
1、讲讲议议:昨天东视新闻讲了些什么?2、观看录象。
预设提问:电视里有哪些新闻类节目?(二)、了解新闻来源。
预设提问:1、新闻是怎么来的?2、记者是怎样搜集新闻的?(三)、自己设计新闻。
《新闻两则》篇21 新闻两则毛泽东【教学目标】学问目标:积累词语;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把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能分析并写作简洁的新闻。
力量目标:培育阅读力量 , 体会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毛泽东的写作风格德育目标: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勇敢善战的精神, 感受解放战斗中我军的勇敢气概。
【教学重点】把握新闻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体会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疑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为什么要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这样的挨次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把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斗中我军的勇敢气概。
教学流程:一、背景导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在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凯歌声中,解放战斗取得了彻底而宏大的成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我勇敢的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不是知识没有用,而是你没有使用,说明你没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撰写的新闻消息收在《毛泽东新闻作文选》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解放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出自《东北日报》。
2:《芦花荡》选自《孙梨文集》。
作者孙梨,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平安县人。
本文是“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3:《蜡烛》选自《阅读和欣赏》,茅盾译。
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程曾厚译。
作者雨果,法国作家,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5:《亲爱的爸爸妈妈》选自《人民日报》。
作者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文学翻译家。
《新闻两则》精读品析
☆妙句涵咏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评点】“百万大军”报道了我军力量之强大;“一千余华里”点出战线之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写出我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取得辉煌战绩;“均是”概括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本句用词精炼,铿锵有力。
2、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评点】这一句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的地点和渡过人数,用词准确生动。
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时要理解词语的含义,结合具体的语句加以品味。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还有渡江迅疾,作战顺利的意思。
3、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还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评点】本句语言生动形象,以森林的气势,枝叶茂盛的生机,树木生根来形容我军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佳段欣赏
4、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评点】这段文字是新闻的背景材料,说三国、道后汉,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而暗示我军解放南阳,在军事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也标志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重点知识+词语解释【词语解释】绥靖[ suí jìng ]:保持地方平静;安抚、平定。
也作「绥静」。
词性:动词绥,本义是借以登车的绳索,引申为安定、安抚。
靖,安定之意。
即以安抚(绥)的手段使局势安定(靖),又称为姑息主义。
“慰抚”之意。
中华民国政府在中国大陆时期曾设立过多个“绥靖公署”,意图维护地区局势。
绥靖有保持地方平静;安抚平定;过去反动政府不顾事理道义,使人民屈从于暴力和强权之下以求安定的意思。
现多用于形容政策性的手段,是一种通过在某些可能导致战争的事务上作出让步来讨好某个咄咄逼人的竞争对手的外交政策。
一般用于贬义。
近音词:绥静[ suí jìng ]燧镜[ suì jìng ]岁竟[ suì jìng ]【造句】唐朝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有绥靖社稷的大功。
阻遏[ zǔ è ]:阻止;阻拦、遏止。
词性:动词反义词:通达同音词:阻扼[ zǔè] 阻阨[ zǔè] 阻阸[ zǔè]锐不可当[ ruì bù kě dāng ]:形容气势威猛,所向无敌,不可抵挡。
也作「锐未可当」。
锐:锋利。
当:抵挡。
形容来势锐猛,无法阻挡。
词性:成语;形容词业已[ yè yǐ ]:业经;已经。
词性:副词同音词:业以[ yè yǐ ]泄气[ xiè qì ] :泄劲。
灰心丧志。
讥笑人劣弱无能。
词性:动词;形容词反义词:助威[ zhù wēi ]起劲[ qǐ jìn ]奋发[ fèn fā ]近义词:灰心[ huī xīn ]气馁[ qì něi ]败兴[ bài xìng ]泄劲[ xiè jìn ]同音词:屑泣[ xiè qì ]懈气[ xiè qì ]亵器[ xiè qì ]瀣气[ xiè qì ]溃退[ kuìtuì]:指失败,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
1、《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题,背景,结语。
2、《芦花荡》,作者:孙犁。
选自《孙犁文集》。
“白洋淀记事之二”,之一是《荷花淀》3、《蜡烛》,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矛盾译。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雨果,选自《雨果文集》法国作家,《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5、《亲爱的爸爸妈妈》,作者:聂华苓。
第二单元6、《阿长与<山海经>》,作者:鲁迅,选自《朝花夕拾》。
7、《背影》,作者:朱自清,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朱自清,自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
8、《台阶》,作者:李森祥,选自小说集《台阶》。
9、《老王》,作者:杨绛,选自《杨绛散文》。
10、《信客》,作者:余秋雨,选自《秋雨散文》。
第三单元11、《中国石拱桥》,作者:茅以升,自唐丞,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
主持修建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著有《中国古桥与新桥》。
12、《桥之美》,作者:吴冠中,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
13、《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
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作品收在《叶圣陶集》。
14、《故宫博物院》,作者:黄传惕。
15、《说“屏”》,作者:陈从周,选自《陈从周散文》,古建筑园林专家,著有《说圆》。
第四单元16、《大自然的预言》,作者:竺可桢,气象学,地理学家。
17、《奇妙的克隆》,作者:谭家桢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新疆域》孟庆任译。
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19、《生物入侵者》,作者:梅涛。
20《你一定会听见的》,作者:桂文亚。
21、《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诗人。
选自《陶渊明集》22、《短文两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陋室铭》,作者:刘禹锡,选自《全唐文》,铭,古代刻在器皿上称述功德的文字,用韵。
《新闻两则》教案(精选12篇)《新闻两则》教案篇1教学目标:1、引导同学自学了解新闻的特点、结构、语言。
2、初步学会分析新闻。
3、激发同学阅读新闻的爱好。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方法:引导、启发、组织同学自己设问答问。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一、[投影]新闻(动画)二、[老师引导]你平常在哪里能够发现新闻?[同学沟通]:报纸、电视、广播、网上三、[老师引导]你想了解新闻的哪些学问?[同学沟通]待定四、[投影]老师建议1、阅读预习提示1、2两小段。
2、阅读106页《写消息》。
3、结合书下解释阅读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划出你要把握的有关新闻的内容。
五、[投影]老师指导在纸上写上你所不懂的问题,请教别人。
设计一个好题目考考你的小组长或课代表。
[同学沟通]六、[投影]强调要点特点:真实性(真)简明性(简)时效性(新)结构:标语导语主体背景结语语言:简明、精确。
以记叙、描写为主七、[力量训练]投影网上新闻美发觉可能属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碎片新华网北京2月24日专电据法新社23日报道,美国官员称,搜寻人员日前在内华达州又发觉一块可能属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碎片。
目前,这块碎片的数字照片已被送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进行确认。
有关部门此前认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起落装置的一部分就坠落在内华达州的沙漠地带。
本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降落过程中突然爆炸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美国有关部门随即绽开大规模的搜寻行动,盼望找到更多的航天飞机残骸,以便彻底查明事故缘由。
(完)要求同学分析新闻结构,谈谈通过阅读新闻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八、[结束语]课后盼望同学多读新闻增长最新学问,作出理智推断。
九、[作业]网上阅读新闻,进行沟通。
《新闻两则》教案篇2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录音新闻,同学对此比较生疏。
由于录音新闻既不同于一般广播稿,又不同于同学常见的电视新闻。
为了让同学更好的理解课文,把握录音新闻的特点,可采纳听录音新闻或模拟播音的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一、粗读(圈点勾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电头表明电讯稿的来源和发电时间,体现新闻“及时”的特点。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
]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攻势之迅猛。
]横渡长江[交代了战役发生的地点和结果。
] 。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具体交代渡江区域,是对导语中“一千余华里”的具体说明。
] ||20日夜起,[“20日夜起”点明渡江开始的时间。
先叙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 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交代到达地点,也反映了战绩。
] ||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点明西路军继中路军“突破”之后开始渡江的时间、地段和地点。
] 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
[“至发电时止”时间交代非常准确。
“该路”指西路军。
“35万”为西路军人数,已渡江数字,余部何时渡完,数字十分明确。
]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已占领”,说明这是已取得的战果,“正向南扩展中”说明战果正在继续扩大,形势正在继续发展。
]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照应一笔中路军,也省去了关于西路军所遇敌情的报道。
“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写出了正面的敌人四散逃窜的败状,敌军士气的低落,敌军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这段议论扼要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士气悬殊的情况,指出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