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 显微镜和望远镜
- 格式:docx
- 大小:129.95 KB
- 文档页数:4
显微镜和望远镜知识点一: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物镜像投影仪一样成像,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像一个普通放大镜,以物镜成的实像为物,再成一个正立、放大虚像。
所以总的来说,显微镜成的是倒立、放大、虚像。
(物镜的实像被目镜又变成虚像了,而我们看到的是目镜成的虚像,而不是物镜成的实像)知识点二: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元出物体先实像,后虚像。
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相当照相机);目镜的作用像一个普通放大镜,以物镜成的实像为物,成一个正立、放大虚像。
【例题1】在玻璃板下放置一个用眼睛看不清楚的小物体,把一滴水滴在小物体正上方的玻璃板上,水滴就是一个放大镜,如果还着不清小物体,再拿一个凸透镜位于水滴正上方,调节镜与水滴间的距离,就能看清玻璃板下的小物体。
此时看到的是小物体的的(选填“正立”或“倒立”), 的(选填“放大”或“缩小”)像(选填“实”或“虚”),这个组合与(选填“望远镜”或“显微镜”)的原理相同。
【答案】正立;放大;虚;显微镜。
【解析】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构造及原理,采用显微镜这个实例作为突破口,对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一个较高的应用,了解物镜和目镜的成像原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因为小水滴中间比边缘厚,所以小水滴就相当于凸透镜,小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拿一个放大镜位于水滴的上方,小水滴相当于显微镜的物镜,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相对于显微镜的目镜,它们的共同作用相当于显微镜,所以更能看清玻璃板下的微小物。
【例题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160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天体,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B.1846年,根据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了“海王星”。
C.199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升空,使人类观测宇宙的能力空前提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显微镜和望远镜》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结构及使用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操作,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观察和研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掌握了光学基础知识,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有了初步了解。
但他们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接触和操作经验较少,因此需要通过实物演示、分组讨论等方式,增加学生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认识和使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结构及使用方法。
2.能够正确操作显微镜和望远镜,进行简单的观察和研究。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及结构。
2.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正确操作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实物演示法:通过展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实物,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结构和原理。
2.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显微镜和望远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显微镜和望远镜实物,以及相关的观察样本。
2.准备PPT,展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结构和使用方法。
3.划分实验室,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显微镜和望远镜有什么了解?它们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介绍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结构及使用方法,重点讲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光学原理、目镜和物镜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每组学生先尝试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再使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景物。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在使用显微镜和望远镜时遇到了哪些问题?有哪些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操作经验和心得。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显微镜和望远镜,还有哪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和研究事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5显微镜和望远镜1.显微镜: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对物体进行两次放大。
普通光学显微镜是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经过凸透镜的两次成像。
第一次先经过物镜(凸透镜1)成像,这时候的物体应该在物镜(凸透镜1)的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成的像应该是放大、倒立的实像。
而后以第一次成的物像作为“物体”,经过目镜的第二次成像。
由于我们观察的时候是在目镜的另外一侧,第二次成的像应该是一个虚像,这样像和物才在同一侧,因此第一次成的像应该在目镜(凸透镜2)的一倍焦距以内,这样经过第二次成像,第二次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正立的虚像。
2.望远镜: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目镜和物镜)组成,它的结构特点是物镜的焦距长而目镜的焦距短。
望远镜的成像原理是:物镜的作用是得到远处物体的实像,由于物体离物镜非常远,所以物体上各点发射到物镜上的光线几乎是平行光束,这样的光线经过物镜汇聚后,就在物镜焦点以外,在离焦点很近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这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又位于目镜的焦点以内,所以目镜起了放大镜的作用,目镜把经过物镜的倒立、缩小的实像放大成了一个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这就是远处物体通过望远镜所成的虚像。
1.显微镜和望远镜本节内容属于凸透镜的应用,和眼镜地位一样,只要掌握透镜的成像规律和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特点,本节内容基本上就可以掌握。
在本节中,主要知识点是:显微镜、望远镜的构造和成像原理,显微镜、望远镜的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显微镜和望远镜上的应用。
2.中考题型分析本节内容在中考中也曾出现,但所占分值不高,一般都会和其他知识点(尤其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考题。
考题主要集中在显微镜或望远镜的应用上。
纵观历年考试,本节考点出现的概率不高,但也不能忽视。
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和填空题两大类;选择题出现的概率更高些。
本节在中考试卷中所占分值在0.5—1分之间。
3.考点分类:考点分类见下表★考点一:显微镜◆典例一:生物课上常用的显微镜能对微小的物体进行高倍放大,它们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则物镜和目镜对被观察物所成的像是()。
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第5章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原理和构造。
2.掌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
3.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显微镜•显微镜的基本原理•显微镜的构造和零件名称•显微镜的使用方法2. 望远镜•望远镜的基本原理•望远镜的构造和零件名称•望远镜的使用方法三、教学重点1.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原理和构造。
2.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通过一些图片或实物展示显微镜和望远镜,引起学生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兴趣。
第二步:介绍显微镜(10分钟)1.通过简短的讲解,介绍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构造。
2.引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各个零件名称,如目镜、物镜、载物台等。
3.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包括调焦、调光等。
第三步:展示显微镜的应用(15分钟)1.向学生展示显微镜在生活中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观察显微生物、纤维结构等。
2.提醒学生使用显微镜时注意的事项,如用纸巾擦拭镜片、轻拿轻放等。
第四步:介绍望远镜(10分钟)1.通过简短的讲解,介绍望远镜的基本原理和构造。
2.引导学生认识望远镜的各个零件名称,如镜筒、物镜、目镜等。
3.讲解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包括调焦、观察远处物体等。
第五步:展示望远镜的应用(15分钟)1.向学生展示望远镜在天文观测等方面的应用。
2.提醒学生使用望远镜时注意的事项,如避免阳光直射镜片、保护望远镜等。
第六步:小结与巩固(10分钟)1.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原理和构造进行小结。
2.强化学生对显微镜和望远镜使用方法的理解。
3.布置相关练习作为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情况: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操作显微镜和望远镜时的准确度和仪器使用技巧。
3.练习成绩评价:批改学生的课后练习,评价学生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或实验室,进一步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应用。
课时5.5显微镜和望远镜(帮课堂)(解析版)【学习目标】1.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及工作原理;2.了解望远镜的构造及工作原理;3.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成像规律。
【知识导图】【基础知识】知识点一、显微镜1.作用借助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微的物体或物体上的细微部分。
如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金属的结构、细菌等。
2.构造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显微镜的构造如图所示:(1)反光镜:增加光的强度,照亮被观察的物体。
反光镜通常一面时平面镜另一面时凹面镜,当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会聚更多的光,当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反光即可。
(2)载物片:承载被观察的物体。
(3)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作用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物体通过物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4)目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作用相当于一个普通的放大镜,能将物镜所成的实像进行再次放大。
3.成像原理如图所示,被观察物体放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物体通过物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落在了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把物镜所成的像再次放大,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经过物镜和目镜的两次放大之后,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物体。
4.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为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一般在镜头上标有“n×”的字样(比如n=5,即放大5倍)。
特别提醒被观察的物体通过显微镜,第一次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倒立”时相对于物体而言的;第二次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正立”是相对于第一次所成的像而言的,所以人眼通过显微镜看到的是物体倒立的虚像。
【典例1】关于显微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镜有发散作用,目镜有会聚作用;B.物镜有会聚作用,目镜有发散作用;C.物镜得到放大的像,目镜再次得到放大的像;D.物镜得不到像,目镜得到物体放大的像【答案】C。
【解析】(1)显微镜的物镜是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成像原理相当于投影仪;(2)显微镜的目镜是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成像原理相当于放大镜。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课前预习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物镜。
来自被观测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
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物体,例如细胞。
2.望远镜: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
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物镜。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在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更大。
3.物体的边缘跟眼睛所夹的角叫做视角。
同一人站在固定位置,观察远近不同的同一物体(如图所示),则A、B、C三处,在A处的物体对应视角大,说明物体离眼睛越近,视角越大。
课堂练习
知识点1 显微镜
1.如图所示为一种光学显微镜,其中目镜和物镜都是由凸透镜制成的,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反光镜可以选用凹面镜(选填“平面镜”或“凹面镜”)。
2.关于显微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 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
B. 目镜的作用相当于照相机
C. 物体经物镜成放大的虚像
D. 物体经目镜成放大的实像
知识点2 望远镜
3.下列关于望远镜的用途说法错误的是( D )
A.望远镜用来观察远处的物体
B.望远镜在军事上有重要的应用
C.望远镜在天文学上有很重要的应用
D.望远镜可用来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4.如图所示是简易天文望远镜的内部结构,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落在目镜一倍焦距以内的位置;这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如果你想制作简易天文望远镜,没有现成的凸透镜,可以选用合适的远视(选填“近视”或“远
视”)镜片来代替。
课时作业
1.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对观察者所成的像是(D)
A.物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B.物镜和目镜都成实像
C.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
D.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使用显微镜时,被观察物体离物镜的距离是( C )
A.大于焦距
B.小于焦距
C.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
D.大于2倍焦距
3.下列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在显微镜中,靠近物体的凸透镜是物镜,靠近眼睛的凹透镜是目镜
B.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看到的是物体被两次放大之后的虚像
C.通过望远镜看到的是物体被两次放大之后的实像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用普通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时,突然有一只小飞虫飞到物镜上,则视野中(B)
A.出现了一只大飞虫
B.不会出现飞虫或黑点
C.出现了一个大黑点
D.出现了一只小飞虫
5.下列关于望远镜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望远镜的物镜成缩小的实像
B.所有的望远镜都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
C.望远镜的物镜直径越大,越容易观察到较暗的物体
D.天文爱好者用的望远镜,目镜的焦距比较短,物镜的焦距比较长
6.人们能否看清一个物体,这个物体对我们眼睛所成的视角大小非常重要,如图所示,关于视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视角的大小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
B.视角的大小只与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C.视角越大,看物体越清楚
D.以上说法都正确
7.【核心素养·科学探究】如图所示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气孔经过物镜所成的是一个放大的实(选填“实”或“虚”)像,此时被观察的叶片到物镜的距离
u与焦距f的关系是f<u<2f 。
最后,人眼通过目镜看到的是虚(选填“实”或“虚”)像。
8.如图所示,小明找到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模拟望远镜观察远处的景物,其中较远的物镜的作用是使物体成倒立、缩小(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虚(选填“实”或“虚”)像。
9.人眼看同一个物体,会出现“远小近大”的现象,这和物体与人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有关,如图所示。
同一个物体离人眼越远时,视角越小。
当人离不同大小的物体一样远时,视角也会不同,物体越大,则视角越大。
(选填“大”或“小”)
10.如图所示是一种玩具望远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的成像情况与照相机相同,目镜成像情况与放大镜相同。
(后两空均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11.如图表示一种光学仪器的原理,图中L1是物镜,L2是目镜。
这种仪器是望远镜(选填“望远镜”或“显微镜”),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选填“放大镜”或“投影仪”)。
12.如图所示,自制水滴显微镜,探究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器材:焦距较长的凸透镜(f=30cm)一个,滴管一个,废录音带盒一个,清水,白纸等。
(1)小水滴可看作一个焦距很小的凸透镜,本实验以小水滴作为显微镜的物镜,它与被观察物体的间距为10~15mm,如图甲所示。
(2)图甲中,透过这个小水滴,如果看到一个与原来方向相同的、放大的箭头,在不调整与箭头间的距离的情况下,应该把水滴变厚(选填“厚”或“薄”),直至成与原来方向相反的、放大了的箭头。
如果废录音带盒的厚度是12mm,那么最终小水滴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6~12mm 。
(3)使凸透镜成为目(选填“物”或“目”)镜,与小水滴的距离约等于凸透镜的焦距(30cm),通过凸透镜去观察小水滴,使箭头、小水滴和凸透镜在同一直线上,并且保持凸透镜是水平的,且眼睛不要离太近,边观察、边微微调节凸透镜的位置,即可看到箭头被放大的虚(选填“虚”或“实”)像。
(4)如图乙所示,比图甲中通过小水滴观察到的箭头要大(选填“大”或“小”)得多,看到的箭头相对于原来的箭头是倒立(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如果箭头顺时针转动,箭头的像将沿顺(选填“顺”或“逆”)时针转动。
如果要看到箭头更大的像,应把凸透镜略微向上(选填“上”或“下”)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