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精品教案:显微镜和望远镜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2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构造和成像原理。
(2)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
(3)了解“中国天眼”在人类探索宇宙中的作用及我国科学家建设“中国天眼”过程中的卓越贡献。
2.科学思维:通过凸透镜成像规律,用不同的透镜观察微小物体和远处的物体。
3.科学探究:通过自制望远镜,感受物理应用于实际的乐趣。
4.科学态度与责任:(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重点:透镜的性质教学难点:透镜的应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显微镜、放大镜、凹透镜、望远镜。
教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016年9月25日,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在我国贵州省正式投入使用,被称为“中国天眼”。
FAST工程——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启用,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
使得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先进了20年。
南仁东(1945年2月-2017年9月15日),出生于吉林辽源,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天文学家,“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南仁东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曾获全国创新争先奖、改革先锋称号、改革先锋奖章。
2017年9月15日因病逝世,享年72岁。
放大镜能将被观察的物体放大,能否利用两个放大镜组合观察更微小的物体呢?二、新课讲授,师生互动(一)显微镜放大镜是利用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工作的。
一般的放大镜,放大的倍数有限,要看清楚动植物的细胞等非常小的物体,就要使用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知道影响视角大小的因素。
3.能说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过程与方法1.体验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实践过程。
2.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展历程,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教学难点】知道视角的含义及影响因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每组不同焦距的凸透镜两个【板书设计】§5-5显微镜和望远镜一、显微镜基本结构:物镜、目镜、反光镜、载物台。
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
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相当于放大镜。
看清物体的方法-------把物体二次放大二、望远镜基本结构:物镜、目镜。
物镜---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目镜---成的正立放大虚像,相当于放大镜。
看清物体的方法-------增大视角三、探索宇宙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教学反思】一、案例的亮点1.显微镜可以把肉眼看不到的物体放大到可以看得见,它经过两次放大——先经物镜得到放大的实象,再经目镜成放大的虚象。
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我仔细引导他们分析物体和物镜的距离,实像和目镜的距离,并且用光路作图加以说明。
这样学生彻底理解了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兴趣高涨。
2.为了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我将生物实验室中的显微镜分发给学生,不仅让学生认识它,还让学生使用它观察感兴趣的微小物体;为了探究望远镜,我让学生亲自通过利用两个凸透镜来模拟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增加感性认识。
二、存在问题视角难点的突破有些过于简单,特别对于视角的定义,学生认识起来不自然,比如物体对眼睛的光心的张角中的光心是何意?学生还真不明了,有待改进。
附件1 课堂小结附件2 当堂达标1.生物课上常用的显微镜能对微小的物体进行高倍放大,它利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则物镜和目镜对被观察物所成的像是( )A.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物镜和目镜都成实像C.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D.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如果想仔细观察一片树叶的内部结构,最好使用( )A.平面镜B.凹透镜C.放大镜D.显微镜3.如图所示是一个简易天文望远镜的内部结构.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倒立_______的实像,此像落在目镜_________的位置,目镜的作用是把这个像放大.4.下列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说法,正确的是()A.通过望远镜看到的是物体被两次放大之后的实像B.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看到的是物体被两次放大之后的虚像C.所有望远镜的物镜都相当于凸透镜D.以上说法都不对5.物体对眼睛所成的视角决定了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视角越大,所成像越大,眼睛看物体就越清楚.视角大小不仅跟物体大小有关,还跟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下面四种情况中,眼睛感到最长的物体是( )A.站在20 m远的1.6 m高的人B.18 m远的一棵1.7 m高的小树C.20 m远的1.7 m高的栏杆D.40 m远的1.8 m高的竹竿附件3 课后作业王鹏的爸爸买回一个望远镜,王鹏很喜欢这个望远镜,他先将目镜放在眼睛前面观察远处的景物,然后将望远镜掉转过来,将物镜放在眼睛前面观察远处的景物.他两次利用望远镜观察景物有什么不同吗?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显微镜和望远镜》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结构及使用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操作,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观察和研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掌握了光学基础知识,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有了初步了解。
但他们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接触和操作经验较少,因此需要通过实物演示、分组讨论等方式,增加学生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认识和使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结构及使用方法。
2.能够正确操作显微镜和望远镜,进行简单的观察和研究。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及结构。
2.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正确操作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实物演示法:通过展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实物,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结构和原理。
2.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显微镜和望远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显微镜和望远镜实物,以及相关的观察样本。
2.准备PPT,展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结构和使用方法。
3.划分实验室,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显微镜和望远镜有什么了解?它们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介绍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结构及使用方法,重点讲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光学原理、目镜和物镜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每组学生先尝试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再使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景物。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在使用显微镜和望远镜时遇到了哪些问题?有哪些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操作经验和心得。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显微镜和望远镜,还有哪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和研究事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 5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播放ppt图片,同步讲解】1.显微镜的构造主要由物镜、目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焦距短,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
(2)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焦距长,相当于一个普通的放大镜。
(3)载物台:承载被观察物体。
(4)反光镜:增加光的强度,照亮被观察的物体。
2. 显微镜成像的基本原理(1)物镜:物镜的作用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被观察物体首先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落在了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2)目镜: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把物镜形成的放大的实像再次放大,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3)物体通过整个显微镜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
(4)显微镜的成像光路图:【边画光路图边讲解】3.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微小的物体通过显微镜后被两次放大,因此,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一般在镜头上标有“n×”字样,例如n=5,即为放大望远镜示意图双筒望远镜我们见到的普通望远镜和军事望远镜都是双筒的,是双筒望远镜。
它的两个镜筒都是拐了弯的,在拐弯处分别安装了两个“全反射棱镜”。
这种设计一方面缩短了镜筒的长度,另一方面经过那两块棱镜的两次反射也能使本来倒立的像正立过来。
(2)望远镜的原理①物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像处于目镜的1倍焦距以内.②目镜: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两次成像,先缩小,后放大。
(3)望远镜的成像光路图【边画光路图边讲解】注意:①目镜把物镜所成的像进行放大。
目镜所成的像正倒和大小是相对于物镜所成的像而言的。
最后成像与物体本身比,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②物镜和目镜的距离等于两个透镜的焦距之和。
(由于物体距望远镜的距离很大,第一次成像在物镜的焦点附近且无限靠近焦点,可以近似地认为在焦点处,要使目镜的放大倍数尽可能最大,则这个像要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且尽可能靠近焦点)。
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⑴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⑵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实验。
⑵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
难点:看清物体与视角的关系。
学生通过凸透镜组合得出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师);放大镜(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幻灯片“显微镜和望远镜[小中大字体]”)对比前排和后排学生可视情况,引导学生认识:要看清物体可把物体移近或放大。
二. 教学过程设计:
1.视角
➢(幻灯片“视角、图片”)视角是从眼睛的光心向物体的两端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
告诉学生:把物体移近或放大的目的是为了增大视角。
➢板书:1.视角越大,对物体的观察越清楚。
视角的大小不仅与物体的大小有关,还与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问:根据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要看清物体可以把物体放大,那么用什么工具可以把物体放大?(凸透镜)
➢复习: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图示法)
U>2f 成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
f<u<2f 成倒立、放大、实像投影仪
u<f 成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
思考:要得到放大的像,可以使用哪些办法?下面我们来学习另外的办法。
2.显微镜
➢展示“幻灯片‘显微镜的结构’”: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
(介绍目镜和物镜)
➢探究:用两个凸透镜观察近处的物体
①用钢笔在书上或本子上画一组箭头如图:
②先用一个凸透镜(物镜)观察这组箭头,得到放大的像。
③再用另一个凸透镜(目镜)观察上面看到的像,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巡视、指导。
(指导学生:用短焦距的作物镜,用长焦距的作目镜;物镜成的像要与物来比较;目镜成的像要与物镜成的像来比较,物镜成的像就是目镜的物。
)➢通过探究,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板书:
物镜的作用使被观察物体成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像投影仪的镜头。
目镜的作用把物镜成的实像,再一次放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像放大镜的镜头。
增大视角的方法把物体的像放大
3.望远镜
➢讲述:用显微镜把物体放大可以观察近处的微小物体,那么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呢?(用望远镜)
➢展示“幻灯片‘望远镜的结构’”: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
(分目镜和物镜)
➢探究:用两个凸透镜观察远处的物体。
①先用一个凸透镜观察的窗外远处的物体。
注意成像情况。
②再用另一个凸透镜观察上面得到的物体的像。
注意成像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与显微镜相反,长焦距的放在前面作物镜,然后再用短焦距的作目镜进行观察。
➢你能说出望远镜的原理吗?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板书:
物镜的作用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像照相机的镜头。
目镜的作用把物镜成的实像,放大成虚像。
像放大镜的镜头。
增大视角的方法把物体的像移近。
把物体的像放大。
4.课堂练习
1.显微镜镜筒两端各有一组___,靠近眼睛的叫__,靠近被观察物体的是__。
2.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物镜对物体所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__像(填“虚”或“实”),道理就像____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____再次对这个像成放大的___(填“虚像”或“实像”)。
3.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__像(填“虚”或“实”)这个像是____(填“放大的”或“缩小的”),道理就像____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____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4.望远镜的物镜的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是为了________。
5.把天文望远镜安置在大气层外,是为了______。
5.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