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文学部落》王晓青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 格式:doc
- 大小:13.30 KB
- 文档页数:7
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也追星一、活动目标1.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对名人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对初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追星”现象加以正确引导,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搜集书报杂志上的名人故事或人物传记,初步体验在语文学习中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学校内外联系的乐趣,从而开发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3.通过“明星故事说一说”“夸一夸我心中的明星”等口语活动,使学生在感兴趣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4.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以“我最崇敬的名人”为话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多角度地认识名人,发现名人丰富多彩的性格特点或内心世界,写出自己对名人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二、活动准备1.制定此次活动的时间安排表。
2.推荐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的参考材料,如: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世界历史上的名人、影响世界的100个名人、中外名人传记、名人传奇、世界杰出人物的少年时代、名人传、院士自述、获诺贝尔奖科学家传记、十大元帅的故事、体育影视名人故事等,也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三、活动指导1.根据教科书的提示,也可以不受此限制,凭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小组,推选出各小组召集人。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我也追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2.活动前,首先要确定本组或本人的活动内容,3.把搜集到的名人资料或人物传记写成一篇作文,要能体现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创新意识。
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最后是全班交流,让全体学生分享这次活动的快乐。
我也追星范文我也追星之贝多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敬的名人。
这些名人,可能是伟人、专家、学者……当然,我也不例外。
我心中崇敬的名人,他就是贝多芬……贝多芬,全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是十八世纪后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音乐家。
1797年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
对一个音乐家说来,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虽然他失聪,但是他于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说明他没有放弃他深爱着的音乐事业,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正是我崇敬他的原因。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想象丰富的神话,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扩写,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
二、学情分析1、联想和想象能力缺乏。
2、采用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三、设计思想《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故事,是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运用来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表现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和探索。
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四、教学目标1、品析人物形象,感悟喜悦之情2、比较阅读,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3、初步培养学生改编神话故事的能力五、【教学重点】了解人物形象,感受喜悦之情六、【教学难点】比较阅读,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七、【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八、【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九、【课时安排】一课时十、【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大家一定听说过许多神话故事,你们熟悉的有哪些?你们喜欢吗?为什么?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神话。
(二)文体知识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通过想象进行解释的集体口头创作。
特点:1.以事实为基础;2.充满奇妙的想象和幻想;3.人物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三)整体感知让我们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去感悟女娲揉泥造人的神奇。
首先,一起去了解文章的内容:1.女娲造人的原因;2.女娲造人的灵感;3.女娲造人的方法。
(四)人物赏析1、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象的焦点——女娲。
请你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既是一个神,也是一个人。
【交流点拨】(1)神:一天变化七十二次、揉黄泥造人、挥洒泥浆造人……具有“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2)人:寂寞孤独、自豪欣慰、忙碌疲倦……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
具有“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大胆奇特的想象,成就了女娲抟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
1顺义十一中新课程理念下的“自主课堂”教学设计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教师王少明课题《水浒传》中好汉形象分析理解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北京中考考试说明》(2018)名著阅读:了解作品的主体内容,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和价值取向。
对作品的主题、人物、语言等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并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的确定:《水浒传》是《2018中考说明》中名著阅读作品之一。
学情分析:学生读名著,任务是庞杂的,零散的;特别是大部头的名著,任务更是艰巨的。
结合名著名篇,开展主题阅读,学生对该主题的认识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叶圣陶先生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主题阅读课程的开展,不仅是激发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更是对学生深入阅读的方法引领。
教学目标1.结合《水浒传》中好汉经历,分析理解好汉性格特征。
2.在学习任务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对小说核心人物及其性格特点有自己的认识,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评价;在学习任务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送《好汉歌》给好汉《水浒传》电视剧版主题曲《好汉歌》唱到:“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听了《好汉歌》,读完这部小说,你想把这首《好汉歌》送给《水浒传》中的哪位好汉?二、《水浒传》中的经典人物形象一直备受喜爱,人们用多种艺术形式来再现他们的精神风貌。
下面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水浒传》邮票,请你认真读图,完成下面的问题。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王爷府蒙古族学校白静泽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乐”为主线,前后呼应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景物描写作用,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
2、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3、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因为他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推行“庆历新政”。
这次改革失败,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
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
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文,看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怀呢?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作者介绍: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北宋文学家。
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
背景介绍: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
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
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
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三、解题“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
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
陋室铭教案设计盘鳌初中田利平教材分析《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
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等理解“铭”这种文体,体会情感,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托物言志这种写法。
教学方法1、问题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3、合作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上学期我们学过论语十则,孔子曾经这样赞美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为什么要赞美他?生:因为他居住环境不好,但是他有安贫乐道的精神。
颜回居住在陋巷,诗人刘禹锡居住在陋室,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陋室铭》,看看他过着怎样的生活,是否跟颜回一样。
(板书题目)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二、预习检测(一)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
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
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
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二)文体介绍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多用对偶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文学部落》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学情、教材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联系生活,发现(挖掘)生活中的可供写作的素材;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积累词语,掌握掌握重点字词并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提炼文章主旨;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班级研讨,引导学生通过揣摩关键词句,体会家庭成员和谐亲情,学会关爱家人,与家人和谐相处。
3、已读引写,激发学生发挥想象,提升学生对亲情的认识,珍惜一家人相处的时光,继承中华民族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作者美好而和谐的亲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先学收获,结合课文重难点,交流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和谐亲情,责任之沉重,使命之神圣,生命之善美!教学难点:充分运用小组合作这一载体,探究家人如何化解分歧,体会亲情温暖,责任之沉重,使命之神圣,生命之善美!教具和资源: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前置性作业:1、利用各种资源,准备与亲情话题有关的生活细节,交流分享。
2、初读课文,通过各种方法,理解和运用重点词语。
3、再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写作技法等,批注感受。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互动,亲情话题分享。
有请课前三分钟主持人,xxx,下面就让他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家人之间温馨感动的生活细节。
二、结合前置作业,在小组内进行先学合作交流,分享先学收获,初步解决先学困惑。
名著阅读复习简案主讲人:庆华初中王小华复习目标:1、知道作品的作者。
中国的作家知道朝代,外国的作家知道国别;2、概述作品中的重要故事情节,理解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3、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4、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5、阅读作品后要有自己的看法和独特感受;复习重点:1、知道作品的作者。
2、概述作品中的重要故事情节,理解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3、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复习难点: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阅读作品后要有自己的看法和独特感受;学习过程:一、导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二、考点分析常见题型:1、文学常识类2、人物、情节类3、体验评价类三、再读复习《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冰心《繁星·春水》、《伊索寓言》、高尔基《童年》、法布尔《昆虫记》、鲁迅《朝花夕拾》、老舍《骆驼祥子》、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凡尔纳《海底两万里》、罗曼·罗兰《名人传》、施耐庵《水浒》、《傅雷家书》、《培根随笔》、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夏洛蒂.勃朗特《简爱》1、梳理这些作品所涉及的作家和作品。
2、学生充分了解教材中有关介绍名著的附录,了解“名著”基本内容。
3、细读七下《童年》第247页到第253页精彩片段完成第253页探究思考。
4、细读九上《水浒》第234页到第242页精彩片段完成第242页探究思考。
四、归纳总结复习方法五、课堂测练六、规律总结七、巩固练习。
阅读指导课教案
《俗世奇人》阅读指导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有效阅读。
教学重点:掌握由浅入深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阅读《俗世奇人》,划出能够体现“奇”的精彩片段,并做适当批注。
(用时一个月)
二、授课过程:
(一)指导
阅读第一步:读作者
作者简介:冯骥才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
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
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
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
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
其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
画作品。
其并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课本,如散文《珍珠鸟》。
阅读第二步:读背景
《俗世奇人》写作背景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居,性格迥然相区别,然而,燕赵之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盐,风俗习惯强悍。
近一百多年来,列举所有中华大灾大难,没有一个不首当其冲,因而在清末民初的市井民间里,出现了各种怪异人物。
这些人物空前绝后,然而都是俗世里的奇人。
作者随听随记,最后写成一书,名为《俗世奇人》。
“笔录奇人妙事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
——《俗世奇人》序
阅读第三步:读作品
1.《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为作者的第一部小说作品。
本书用天津方言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入笔,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
2.题目解析:何为“俗世”?何为“奇人”?
“俗世”是民间社会,多指下层百姓生活的民间。
“奇人”是指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或工匠。
(二)学生阅读成果展示:
朗读精彩片段,并评价赏析,为何精彩,作者如何写出“俗世奇人”的奇特。
形式:小组合作。
分五个小组,抽签,确定篇目。
讨论朗读展示的片段和赏析的角度。
分小组展示。
教师点评。
(三)提出问题:以上还属于浅层次阅读,如何进一步深入?如《张大力》中,作者描述大力士举石锁一事是否能读出人情美?引起同学思考
(四)课堂小结:
无论是何种方式的阅读,都不能浅尝辄止,囫囵吞枣,真正的阅读是细嚼慢咽,仔细玩味。
好的作品如饮甘泉,越品越香。
(五)作业:进一步阅读《俗世奇人》,体会作者笔下的众生相。
执教:元培中学
王晓青
阅读指导课教案
《俗世奇人》阅读指导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有效阅读。
教学重点:掌握由浅入深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阅读《俗世奇人》,划出能够体现“奇”的精彩片段,并做适当批注。
(用时一个月)
二、授课过程:
(一)指导
阅读第一步:读作者
作者简介:冯骥才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
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
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
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
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
其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
其并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课本,如散文《珍珠鸟》。
阅读第二步:读背景
《俗世奇人》写作背景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居,性格迥然相区别,然而,燕赵之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盐,风俗习惯强悍。
近一百多年来,列举所有中华大灾大难,没有一个不首当其冲,因而在清末民初的市井民间里,出现了各种怪异人物。
这些人物空前绝后,然而都是俗世里的奇人。
作者随听随记,最后写成一书,名为《俗世奇人》。
“笔录奇人妙事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
——《俗世奇人》序
阅读第三步:读作品
1.《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为作者的第一
部小说作品。
本书用天津方言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入笔,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
2.题目解析:何为“俗世”?何为“奇人”?
“俗世”是民间社会,多指下层百姓生活的民间。
“奇人”是指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或工匠。
(二)学生阅读成果展示:
朗读精彩片段,并评价赏析,为何精彩,作者如何写出“俗世奇人”的奇特。
形式:小组合作。
分五个小组,抽签,确定篇目。
讨论朗读展示的片段和赏析的角度。
分小组展示。
教师点评。
(三)提出问题:以上还属于浅层次阅读,如何进一步深入?如《张大力》中,作者描述大力士举石锁一事是否能读出人情美?引起同学思考
(四)课堂小结:
无论是何种方式的阅读,都不能浅尝辄止,囫囵吞枣,真正的阅读是细嚼慢咽,仔细玩味。
好的作品如饮甘泉,越品越香。
(五)作业:进一步阅读《俗世奇人》,体会作者笔下的众生相。
执教:元培中学王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