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文学部落》李子成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 格式:doc
- 大小:13.49 KB
- 文档页数:5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复习专题复习一字音和字形教学目的、要求:1、引导学生把握字音和字形的考点内容;2、指导学生掌握字音和字形的解题策略;3、巩固学生字音和字形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掌握字音和字形的解题策略。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课件展示)一、字音:(一)、考点分析:1、辨析常见易读错字的读音;2、辨识形声字、多音字、同音字;3、能给词语、成语或句子中的加点字注上汉语拼音;4、能根据拼音,在具体的语境中准确地写出汉字;5、能根据词语、成语或句子中的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6、在具体的语境中认读多音字;能辨认常用汉字的习惯性错读。
题型主要是选择题与填写题。
排查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形似字,尤其注释下的注音字和“读一读,写一写”中的易错字。
考查时将拼音、书写、语病、修辞与仿写等放在同一语段里这一题型。
(二)、解题策略1.辨别读音的正误。
考查多音字、同音字、形似字等,兼有对声母、韵母、声调以及拼写规则的考查。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依据课本“提示”和课文注音中的提示重点复习,注意积累。
(2)对拼音的拼写规则要熟悉,对易混声母、韵母要严格区分开来。
(3)具体答题可运用“比较选择法”“排除法”等,具体分析,选出合乎题意的选项。
2.给汉字注音。
声调的位置、Y和W的使用、省写、隔音符号的用法等。
这类题一般是多音多义字注音,要结合具体的词语,实际答题时,不要受形声字声旁的影响而给汉字注错读音。
3.平时多积累。
避免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声母误读;韵母误读;声、韵不同或声、韵、调全不同而误读;形似字误读;方言误读;多音多义字误读;合成词中因读音不同而误读。
二、字形:(一)、考点分析:1、基本要求:(1)、辨读常用汉字中的形似字;(2)、判断常用汉字书写的正误;(3)、纠正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错别字;(4)、发现并改正词语、句子或语段中的错别字;(5)、找出广告词中的错别字。
2、命题形式:主要有三类:一是客观选择题,即要求考生判断选项中的词或句子有无错别字;二是书法抄录,先辨别出错别字再正确规范书写在规定的格式里(指出和改正);三是语言综合题,在具体语境中对字音、字形、字义或句意的综合考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写景抓住景物特征,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
3、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4、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3.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作者作品信息库: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原名为《旧事重提》包括《狗猫鼠》、《阿长和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十篇。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
经历:留学日本: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弃医从文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2、鲁迅名言:冷对:冷落对待。
千夫指:指敌人的指责。
整体的意思是对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心像牛一样俯首听命。
,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3、文体知识点:1)、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3)、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4)、常见的几种写作方法:对比、象征、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5)、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第一课时1.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1十年后的我一、教学目标1.在写作中运用叙议结合、有感而发、触景生情等写法。
2.展开联想使文章主题更加深刻。
3.文中运用联想和想象要富有新意,使得文章新颖、深刻。
二、教学重难点1.展开联想使文章主题更加深刻。
2.文中运用联想和想象要富有新意,使得文章新颖,深刻。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写作故事接龙,以小组为单位,有第一个同学开写一句话作为故事的开头,比如:“那一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其他同学依次写下去。
注意事项(1)注意故事情节的一贯性、传承性。
不管前一句话多么的荒诞离奇。
后一句都要紧紧衔接前一句话的思路。
(2)努力发挥想象和联想,故事情节的发展既要做到出人意料,又要符合内在的逻辑联系。
2、写作指导2写作文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事的时候要充分用用联想和想象,能是文章的内容更具体更丰富。
一、要从所见所闻的事或物引发开去。
想象和联想要大胆,但不能没有依据的胡思乱想。
想象,不是无中生有,他离不开真实,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不是凭空“瞎想”。
二、要让想象、联想为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化文章的中心服务,想象和联想要有新意,比如写老师很多人联想到了“园丁”“蜡烛”“春蚕”等,但是如果你能联想到“方砖”,为建设教育事业增砖添瓦,不就使文章有新意了吗?而且主题也深刻了许多。
在作文中,训练联想可以从一下三方面进行:一是从“相近”“相关”的方面去联想。
二是抓住“相似”的特点展开联想。
三是朝着“相对”“相反”的方向去联想。
3、思路点拨首先由题目知道这是一篇想象类作文。
此类作文要发挥作者的想象力,创作过程重要体现“现实没有,高于现实,但又不脱离现实”的原则。
其次,应在想象中体现我的变化,要突出未来的“我”的样貌、语言、动作、职业、交际等方面的变化,而且注意细致的刻画。
另外,在想象中要注意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通过完3整可感的情节表现一个完整的中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4、佳作示范十年后的我冬天的一天,放学了,我看见田径队的同学正在练习跑步,跑了两圈后,他们热得满头是汗,热得像进了蒸笼一样,他们马上脱了上衣休息。
陋室铭教案设计盘鳌初中田利平教材分析《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
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等理解“铭”这种文体,体会情感,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托物言志这种写法。
教学方法1、问题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3、合作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上学期我们学过论语十则,孔子曾经这样赞美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为什么要赞美他?生:因为他居住环境不好,但是他有安贫乐道的精神。
颜回居住在陋巷,诗人刘禹锡居住在陋室,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陋室铭》,看看他过着怎样的生活,是否跟颜回一样。
(板书题目)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二、预习检测(一)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
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
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
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二)文体介绍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多用对偶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正确运用成语》教学设计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九中学李云波一、课前热身激趣导入师:昨天老师在平台上已经给同学们发布了成语积累任务。
接下来老师就要检查一下大家的完成情况。
首先开始我们今天的课前活动。
那么我们也来看一下哪个小组积累得多,课前任务完成的好。
(细心的同学发现成语中居然还蕴藏着别样的趣味,有待大家慢慢去发现。
)。
师: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同学讲个小故事。
(错误成语图片)总结: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的使用率和出现频率都是很高的,因此我们要学会正确运用成语。
刚才的小笑话就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学会正确用成语,有多么重要。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一下,一下正确使用成语的技巧读)二、出示目标明确方向学生读学习目标。
三、新课讲授教师引领 1、请同学们看这两个句子A句B句这两个句子中的成语运用是否准确?(学生说意思并讲解) 2、通过理解这两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句子是不正确的。
这就是老师要告诉大家的第一种错误类型: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意思就是"只看着文字表面的意思就去理解成语的含义,然后做出不正确的解释。
"(幻灯片:第一类望文生义) 3、像这样的成语还有很多,看下面这些成语,你理解对了多少?我们可以小组交流一下,然后派个代表来说一说。
四、小组展示互动交流师:在运用成语的过程中,除了老师讲到的这种错误类型。
你还知道那些比较常见的错误类型?这也是老师昨天在平台上给大家布置的第二个学习任务。
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的任务学习成果进行汇报。
第一组用错对象(1)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用到很多成语,大家知道吗?有些成语有特定的适用对象的:有指个体的,有指群体的;有指人的,也有有指物的;有专用于夫妻间的,也有专用于亲人间的。
也就是说,这类成语是有专指范围的,不能张冠李戴,用错对象。
(2)我们小组想问大家的是。
试着说出这些成语的适用对象,也就是专指范围吗?妙手回春(医术高明)天伦之乐(亲人之间)豆蔻年华 (十三、四少女) 破镜重圆(夫妻之间)巧夺天工(人工制造)济济一堂(有才能的人聚在一起)第二组褒贬错用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二组主讲人:首先我们想请大家做一道题选择题:(发布投票) A中蠢蠢欲动是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阴谋捣乱。
《文学部落》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学情、教材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联系生活,发现(挖掘)生活中的可供写作的素材;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积累词语,掌握掌握重点字词并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提炼文章主旨;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班级研讨,引导学生通过揣摩关键词句,体会家庭成员和谐亲情,学会关爱家人,与家人和谐相处。
3、已读引写,激发学生发挥想象,提升学生对亲情的认识,珍惜一家人相处的时光,继承中华民族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作者美好而和谐的亲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先学收获,结合课文重难点,交流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和谐亲情,责任之沉重,使命之神圣,生命之善美!教学难点:充分运用小组合作这一载体,探究家人如何化解分歧,体会亲情温暖,责任之沉重,使命之神圣,生命之善美!教具和资源: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前置性作业:1、利用各种资源,准备与亲情话题有关的生活细节,交流分享。
2、初读课文,通过各种方法,理解和运用重点词语。
3、再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写作技法等,批注感受。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互动,亲情话题分享。
有请课前三分钟主持人,xxx,下面就让他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家人之间温馨感动的生活细节。
二、结合前置作业,在小组内进行先学合作交流,分享先学收获,初步解决先学困惑。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天上的街市》(1课时)【课前预习】搜集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熟读该诗。
【相关课程标准】“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学习目标】1.学习诵读诗歌2.分析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象3.理解诗中作者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同学们,晴朗的夜晚,你喜欢仰望星空吗?看到璀璨的群星,你会想到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现代诗《天上的街市》二、出示目标,检查预习1、出示学习目标2、多媒体展示作者、体裁,请学生读读,教师补充。
三、熟悉诗歌,指导朗读1.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丝忧郁。
2.这种感情基调的诗歌应怎样朗读?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3.放录音。
听完录音后,再请学生根据听录音的印象试读。
再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四、再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图画美1、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在这首诗中,给我们描摹了哪些图景?【板书:图画美】明确: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牛郎织女【板书】2、小结:作者在第一节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星光与灯光互相辉映的美丽夜景;第二三两节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富饶之景;最后一节展现出的是牛郎织女幸福浪漫的甜美生活。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形象。
3.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揣摩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分析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进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重点语句。
2.体味作者学习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进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小组合作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
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设计好问题,采取小组合作,深入解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设计学生活动,模拟聋哑人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导入
人的一生总免不了磨难,面对绝境,我们是选择自暴自弃,还是迎难而上?
穿插小活动,让学生闭上眼睛两分钟,感受黑暗。
说说自己的心里感受。
很多人都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的人》,看看命运多舛的海伦?凯勒是如何焕发生命的光彩的。
我们先来学生齐读海伦凯勒的故事简介。
2.作者简介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塑生命的人作者介绍。
(为人物分析做铺垫。
)
(二)整体感知
导入:是谁让一个又聋又盲又哑的小女孩成就了这样一段生
命的传奇呢?
下面就让我们快速默读《再塑生命的人》这篇课文,并思考下面问题:
1.文章写了海伦凯勒的哪些事?
明确:1、海伦凯勒初识安妮莎莉文老师;2、安妮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
2.再次阅读课文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的段落,感受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及作者学习之困难。
穿插活动。
同桌或是小组,也可以和教师之间互相完成,在对方的手掌上写字,让对方学习。
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作者学习的困难,从而感受作者的伟大。
(三)内容探究
1.谈谈你对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老师的认识。
海伦凯勒:求知欲强、善思好学、不屈不挠、悟性极高、情感丰富。
安妮莎莉文老师:善解人意、讲究方式、充满爱心、耐心细致。
2.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再塑生命”的理解。
明确:“重塑生命”的历程
①
生命的原貌:未遇老师前我是
______(像大雾中的航
船,课文第4自然段)
②光辉的起点:我和老师
_____(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
②
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______(文字,课文第13
自然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通过重点段落的感知体会“再塑生命”的深刻含义。
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让学生能全面思考。
(四)学生齐读
海伦,你真了不起,我一定会向你学习的。
(五)活动学习
1.布置课外任务。
搜集古今中外身残志坚人物的故事,感受其优秀品质。
2.活动──体验“黑色世界”
参看文本文件再塑生命的人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尊重并关爱残疾人群体,学习他们勇敢、坚强的品质;进一步了解人物形象,体验没有光明的世界,珍惜光明,爱护生命。
(五)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写写读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