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考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600.00 KB
- 文档页数:16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1949至1978年,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
站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新中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走进教材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____________隆重开幕。
(2)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等重要文件。
(3)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________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开国大典(1)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________。
(2)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____________,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下午三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________、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____________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近十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新中国的发展历程1.(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4)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
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2.(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3.(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4.(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5.(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
2010年高考试题分册按章汇编(选修一、三)1.(10年新课标卷.30.)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解析:此题体现19世纪中——20世纪初“日本新词”的变化,由来自中国到影响中国,这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日本自身的发展并为亚洲邻国提供启迪和经验。
考查在比较中得认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故选C。
2.(10年新课标卷.29.)图四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
此漫画反映了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解析: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时间限定语是1782年,北美独立战争期间。
漫画体现英国要与“美利坚”是拥抱着的母女关系,英国愿与美利坚和解。
故答案是D。
3.(10年四川卷.21.)二战时,罗斯福表示:“我不想让美国在战后承担重建法国、意大利和巴尔干各国的重组。
……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
”他的意思是:A.美国将放弃在欧洲的利益B.法意等国应自主完成重建C.欧洲各国应共同维护和平D.国家利益应与责任相联系【答案】:D 【解析】:准确理解题中所述“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
4.(10年四川卷.20.)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
”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A.欧洲电力系统瘫痪B.欧洲中心地位丧失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D.资本主义制度崩溃【答案】:B 【解析】:题中“灯光”是指欧洲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在国际格局中的影响力。
5.(10年上海历史卷.22.)“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
检测(十六)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58年1月9日,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这个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
出现这种状况的背景是()A.三大改造的完成B.国民经济的恢复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解析:选A 20世纪50年代,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为了进行正常的经济建设,严格限制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故A项正确;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52年,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8月以后,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只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D项错误。
2.对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龚育之认为“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薛暮桥认为“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
二者都( )A.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B.全面分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影响C.认识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前瞻性D.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符合中国国情解析:选 A 据材料“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基本方向正确”可知,二者都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故A项正确;龚育之的观点不够全面,没有看到总路线的不足之处,故B项错误;C项只符合薛暮桥的观点,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不符,故D项错误。
3.(2018·泉州质检)下表为东北地区工农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 )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B.国家政策的调整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大跃进”运动开始解析:选B 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与材料中工农业比例无关,故A项错误;1953~1957年国家实行“一五”计划,在东北优先发展重工业,出现东北地区农业比重低于工业比重的现象,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是1958年“大跃进"带来的后果,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D项错误。
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概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考纲要求】1.国民经济的恢复。
2.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中共八大的内容及意义。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表现及影响。
5.国民经济调整的内容及影响。
考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基础落实】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
)(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二专题3—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5小题)1.(2010高考安徽文综17题)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
依据图5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2.(2011年江苏高考11题)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3.(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3题)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4.(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3题)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
它反映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5.(2009年上海高考30题)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
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6.(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4题)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7.(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8题)图6是某杂志的封面。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从容说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中国共产党是以共产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党,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当做自己奋斗的目标。
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引导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要完成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和平过渡,首先需要政权的稳固和经济的恢复发展;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已经占了全国工业资本的66%左右。
国民党政府被推翻以后,官僚资本理所当然地被新中国的人民政府所没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企业。
官僚资本指的是国民政府所属的国家资本和少数大官僚依仗政治特权所侵占的动产和不动产。
全国解放前夕,官僚资本已经垄断了全国的金融业,控制了大部分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
没收官僚资本,使之转化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也使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有利于人民政府对国家经济的调控和引导。
没收官僚资本,对其进行民主改革,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企业;合理调整工商业;在农村引导农业互助合作,兴修水利,推动了国家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到1952年底,我国工农业生产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为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经济基础。
过渡时期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期,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简单概括就是“一化三改”。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提出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为了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1954年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第一节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1.(01广东15建国初期三大运动是指①抗美援朝②土地改革③打击投机倒把活动④镇压反革命(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01全国春季15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A.归农民所有B.归乡镇所有C.归集体所有D.归国家所有3.(02苏粤16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A.农民个体所有,个体经营B.集体所有,集体经营C.集体所有,个体经营D.国家所有,个体经营4.(03江苏141950年的土地改革运动实行了保存富农经济、中立富农的政策,其目的是(①减少运动的阻力②稳定民族资产阶级③发展农村经济④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04广东141951年开始的“三反”运动和“五反”运动A.分别在国家机关、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中进行B.分别在国家机关和国营企业中进行C.目的均在于惩治私营企业中的不法行为D.都是为了纯洁干部队伍,抵制资产阶级的腐蚀6.(04上海文综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其形成可以追溯到(A.1949年B.1954年C.1956年D.1978年7.(2005全国三23下列关于民主党派的表述,正确的是A.始终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B.自成立起就接受和拥护共产党的领导C.抗战胜利后主张政治民主化,反对军队国家化D.1948年后开始参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8.(05北京1920世纪中叶毛泽东宣告“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结论相符的是:A.抗战胜利洗雪中国百年国耻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C.抗美援朝取得胜利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9.(05上海18从清末立宪到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的宪政建设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其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A《钦定宪法大纲》B《临时约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共同纲领》10.(05江苏141952年底我国已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至此确立了A. 生产资料公有制B.人民公社体制C .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1.(2006年北京卷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前,人民政协具有代行人大职权的功能,人民政协诞生的背景是A.反对内战的舆论不断高涨B.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胜利C.《共同纲领》被各民主党派广泛接受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D.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17.(07天津综21.“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卓有成效付诸实施的是中国共产党。
天津市2010届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经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变成现实、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发展过程。
(一)纵向线索梳理: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工业革命造成了工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政治运动的兴起,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一时期的工人还没有充分组织起来,工人运动带有自发性的特点,并以政治斗争为主。
工人运动的实践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9世纪初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阶级冲突、社会矛盾更为剧烈。
英法等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兴起。
马克思、恩格斯广泛吸取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对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成果加以批判继承,创立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与剩余价值理论。
他们将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成了科学,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委托,起草了同盟纲领——《共产党宣言》。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推翻了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首次在俄国取得了胜利。
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平定国内叛乱,巩固苏维埃政权。
1921年俄共“十大”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决定,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1922年苏联成立。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7年“十五大”通过农业集体化的方针,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1936年通过苏联新宪法,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3、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争取民主的斗争中,民主党派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形成了亲密合作的关系。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此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团结各阶级、阶层力量,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等方面,承担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省级民族自治区有5个。
新中国建立后,在民族聚居地区广泛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由于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的影响,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建国初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势头没有能够持续下去。
从1957年反右派运动开始,民主法制建设出现停滞和倒退。
反右派运动开启了党可以不受宪法和法律约束的先例,由此中断了建国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进程。
反右派运动之后,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和“一元化”领导的集权体制的建立,法制丧失了存在的基础。
崇尚人治,蔑视法制的思想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观念意识中日渐滋长。
文革时期,民族法制荡然无存。
1966年至1976年,中国经历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
在这场内乱中,新中国所建立的一切,包括政权和民主法制设施,几乎全部被摧毁。
文革时期,人民代表大会陷于停顿,在“文革”发动者的煽动下,全国掀起了冲砸司法机关的浪潮,公检法机关普遍受到冲击。
在文革中,有无数人遭受到法西斯式的人身迫害,被批斗、抄家、非法囚禁,失去了任何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甚至被迫害至死。
即使是国家主席刘少奇也被强加了“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永远开除出党,并迫害至死。
(2)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新发展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确立了法制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全会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
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机构不断健全,职能不断完善,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不断提高。
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有了较大的发展。
1982年中共十二大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发展成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深化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4、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从1950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恢复发展国民经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精简国家机构及改革生产关系等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1953年,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内容为“一化三改”。
到1956年底,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得以确立。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于此时形成。
(二)易混概念辩析: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革命的对象不同,前者是封建主义,后者是资本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前者以资产阶级为主,后者以无产阶级为主;革命的前途不同,前者是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文化,后者是建立无产阶级的人民民主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文化。
2、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方式(革命道路)俄国: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中国: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二战后东欧国家获得解放的方式不同: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主要靠本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法西斯武装力量;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共产党领导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推翻投靠法西斯的本国政府,转向同盟国。
在苏军协助下获得解放;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依靠苏军的力量把法西斯铲除;民主德国在战后,由苏军占领,建立人民政府。
二战后的亚洲国家:蒙古举行全民投票后中国国民政府承认其独立;朝鲜在日本投降后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在民族民主革命胜利的基上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
古巴:通过卡斯特罗领导人民进行古巴革命,独立自主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三)阶段性特征扫描:1.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的要求,将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的建立,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入实践阶段,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2、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期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共产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缔造了布尔什维克党,并领导俄国人民进行了1905年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在各国共产党普遍建立的基础上,1919年成立了共产国际。
1936年通过苏联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3、30年代后期到1949年(1).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二战爆发后,欧洲许多国家的共产党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欧洲诞生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社会主义阵营。
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继十月革命以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最伟大的胜利。
4、从50年代开始到现在这一时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动荡和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从50年代中期起,苏联和东欧国家着手进行改革,探索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道路,但多有失误,效果并不明显。
6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原有的合作遭到破坏,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严重挫折。
而中国在历经曲折之后,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重大成就,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四)规律性知识拓展:1、中俄社会主义运动经济、理论和思想建设的实践证明,要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各国国情相结合。
经济上:苏联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慢。
经济衰落,无法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引起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怀疑。
中国自“文革”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城乡人民生活向小康水平过渡,人民相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理论上:苏联长期脱离实际,不顾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相对稳定的形势仍继续坚持资本主义将在20世纪灭亡的观点,受教条主义的影响,自然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问题不能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研究,更谈不上对外开放和借鉴学习资本主义的长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真研究国情,借鉴资本主义的长处,注意研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问题。
思想建设上:苏联不能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没有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有效的反渗透。
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时刻警惕和打击西方的“和平演变”,邓小平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又清算了自由化思想,拨正了社会主义航向。
启示:建设社会主义要依据各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切忌教条主义。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加速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
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警惕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2、社会主义运动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历史的发展从来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是螺旋上升的。
挫折是暂时的。
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不够成熟,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敌视、遏制甚至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它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而只是苏联模式的受挫,它证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该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经过长期曲折斗争才能成功。
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我们应吸取的教训主要有:一定要抓好执政党的建设。
执政后,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