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测评网_第四单元 第1课时 认识上下、前后(2012版)小一数学上学期
- 格式:doc
- 大小:339.00 KB
- 文档页数:4
幼儿园中班数学《认识上下、前后》课件一、教学内容幼儿园中班数学《认识上下、前后》课件,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导幼儿感知和体验上下、前后的空间概念。
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能够正确辨别和描述物体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建立上下、前后的空间概念,发展幼儿的空间认知能力。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辨别和描述物体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
难点:让幼儿能够理解并运用上下、前后的概念进行实际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故事情境图、卡片、小玩具等。
学具:幼儿操作卡片、小玩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导幼儿感知和体验上下、前后的空间概念。
2. 讲解:向幼儿讲解上下、前后的概念,并运用卡片、小玩具等教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3. 练习: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辨别和描述故事情境图中物体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
4. 合作:将幼儿分成小组,进行团队协作,共同完成操作任务。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上下、前后板书形式:采用图示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直观展示上下、前后的空间概念。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家里的物品,辨别和描述物体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
2. 答案:根据幼儿的实际操作情况,家长可适当给予鼓励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幼儿对上下、前后的概念掌握情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2. 拓展延伸: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情境,让幼儿进一步巩固和运用上下、前后的概念。
同时,也可以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其他空间概念,如左右、远近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引入环节引入环节的设计对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在本节课中,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导幼儿感知和体验上下、前后的空间概念。
--认识位置认识上下、前后和左右1. 能辨别前后、上下、左右等方位,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 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1. 小动物去郊游。
(1)一共有( )只小动物,走在最前面的是( ),走在最后面的是( )。
2. 小动物参加跳高比赛。
(3)从右往左数,青蛙排第( ),小狗排第( )。
3. 知识小站点。
(1)我的座位的前面是( ),后面是( ),左面是( ),右面是( )。
(2)汽车的方向盘一般在( )边。
(3)我们一般都用( )手写字,另一只手是( )手。
(4)上、下楼梯要靠( )边走。
4. 把正确的答案圈出来。
这是一座由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5、下图是贝贝家冰箱的冷藏室,看图填空的右边放的是( ),的左边放的是( ),的( )边是,的( )边是,的( )边是,的( )边是。
6. 按要求连一连。
住在最左边,小猪住在最右边,小狗住在小猴的右边,小鸡住在小猪的左边,小兔住在小狗和小鸡的中7. 画一画。
9. 认一认,请给右手画上””,给左手画””。
第四单元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认识上下、前后和左右1. (1)9 小猴小鸡(2)前后(3)后后(4)6 5 3 (5)小狗小兔2. (1)6 (2)3 5 (3)6 13. (1)略(2)左(3)右左(4)右4. (1)下上(2)左右(3)左右5. 略6. 略7. 略8. 分析:首先妈妈在爸爸的左边,可排出:妈妈爸爸;再根据我在妈妈的左边,又可排出:我妈妈爸爸;最后再根据弟弟在爸爸的右边,可排出:我妈妈爸爸弟弟。
所以,拍照时从左到右的顺序是:我、妈妈、爸爸、弟弟。
9.全部右手10.不能。
将左边第二个杯子里的水倒在右边第二个杯子(从右向左第二个)里,将左边第四个杯子里的水倒在右边第四个杯子里,这时从左向右第一个杯子里有水,第二个杯子里没有水,第九个杯子里有水,第十个杯子里没有水。
一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认识上下、前后-苏教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1.认识上下、前后的概念;2.掌握上下、前后的指示方法;3.了解上下、前后指示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1.上下、前后的概念;2.上下、前后的指示方法。
3. 教学难点1.上下、前后指示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4. 教学准备4.1. 环境准备1.教室环境整洁、安静;2.板书准备充分。
4.2. 教具准备1.教材:苏教版一年级上数学;2.板书笔、橡皮。
5. 教学过程5.1. 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上下、前后这些词汇,它们是什么意思呢?2.让学生通过操纵自己的身体,感受一下上下、前后的指代关系。
5.2. 认识上下、前后(20分钟)1.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让学生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概念;2.让学生针对日常生活中的例子,选择正确的指示方法。
5.3. 深化认识(15分钟)1.再次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让学生细致、深入地认识上下、前后的指示方法;2.让学生针对生活中的例子,选择更加精细的指示方法。
5.4. 拓展应用(10分钟)1.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上下、前后的指示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2.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在班内进行上下、前后的指示。
5.5. 总结(5分钟)1.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2.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及如何运用于生活中。
6. 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图片、实物等多样的展示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认识上下、前后的指示方法;2.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增强学生对于上下、前后指示方法的理解和记忆;3.下节课可将认知范围拓展至其他方向的指示方法。
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前后、上下、左右》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认识前后、上下、左右》是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基本的空间方位概念。
主要让学生认识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发展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正确使用“前后”、“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学概念打下基础,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物体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识别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2.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上与下、左与右的位置与顺序。
3.能够用前后、上下、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2.通过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方位概念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前与后、上与下、左与右的位置与顺序。
2.准确地识别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并用这些词语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1.在实际情境中准确判断并描述物体的方位。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前后、上下、左右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准确地识别和描述这些位置关系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此外,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一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认识上下、前后-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和理解上下、前后的空间概念。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空间位置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上下、前后的定义和概念。
2. 上下、前后的应用和练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上下、前后的概念,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上下、前后的相对性,并能用语言准确描述。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模型、实物等。
2.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2. 讲解:讲解上下、前后的定义和概念,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练习: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应用上下、前后的概念。
4. 应用: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生活中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1. 认识上下、前后2. 定义和概念:上下、前后的定义和概念3. 应用和练习:上下、前后的应用和练习题4.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作业设计1. 填空题:填空题,让学生填写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2. 应用题:应用题,让学生用上下、前后的概念解决问题。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上下、前后的概念。
2.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进。
3. 学生活动: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是否需要增加学生的活动。
4.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调整。
以上是一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认识上下、前后-苏教版的全部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以上教学设计中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这个部分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关系到学生能否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详细补充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上下、前后的概念,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直观演示、生活实例、游戏互动等,以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空间感知。
中班数学《认识上下、前后》课件一、教学内容《认识上下、前后》是中班数学课程的一部分,主要涉及幼儿对空间方位的认识。
本节课将使用《数学启蒙》教材,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和游戏活动,引导幼儿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的空间方位概念。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的空间方位概念。
难点:让幼儿能够运用上下、前后的概念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卡片、小玩具等。
学具:每人一份空间方位卡片、小玩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课件,呈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桌子、椅子、书本等,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2. 讲解与示范(10分钟)教师通过卡片和小玩具,向幼儿讲解上下、前后的概念,并示范如何正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3.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的场景,让幼儿运用上下、前后的概念,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如:“小猴在椅子的上面,椅子在桌子的下面。
”4. 小组合作游戏(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游戏,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对上下、前后的理解。
如:将小玩具摆放在桌子上,小组成员互相描述玩具的位置关系。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上下:桌子在上,椅子在下。
前后:书本在前面,笔在后面。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描述家庭中的物品位置关系。
答案:如:电视机在电视柜上面,沙发在客厅的前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讲解示范、随堂练习、小组合作游戏等形式,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了上下、前后的空间方位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但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时,部分幼儿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在家中设置一些场景,让幼儿尝试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共同引导幼儿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上下前后》教案及教学反思整理的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上下前后》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上下前后》教案教材分析:上、下、前、后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起始阶段。
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江上大桥图,图中有丰富的关于“上、下”“前、后”的素材。
在对这幅情景图的观察和表述中,学生可以根据轮船、火车、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上、下方位,根据轿车、卡车、大客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前、后方位。
情境图下的文字分别示范了如何表达物体的上下或前后位置关系,左边的第三句话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还让学生“再看图说一说”,给学生的表述和交流留出了空间,加深学生对空间方位的理解。
“做一做”让学生把课桌上的文具按要求的上下位置关系摆放,加深对上下位置关系的认识。
同时整理好桌面,使之整洁有序,也能使学生感受确定的位置关系能够带来“秩序”。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孩子,对上、下、前、后等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自己的身体部位相联系:上边是头,下边是脚,前面是脸,后面是背。
在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法:教法:情境教学法,观察判断法,交流互动法;学法:活动体验法,尝试判断法,沟通补充法。
教学目标: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并能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学习活动中,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抽象出四个方位词,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方位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024年中班数学《认识上下、前后》培训精彩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中班数学教材第三单元“空间与位置”的第一节《认识上下、前后》。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上、下、前、后的概念;能够辨别物体之间的上下、前后关系;能够运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上、下、前、后的概念,能够辨别物体之间的上下、前后关系。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提高空间感知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空间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点:掌握上、下、前、后的概念,辨别物体之间的上下、前后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磁性教具。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磁性教具展示小兔子上山、下山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小兔子在上山、下山过程中的位置变化。
2. 教学新知(15分钟)(1)通过PPT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认识上、下、前、后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之间的上下、前后关系。
3.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位置。
(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完成例题练习。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互评,共同进步。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上下、前后2. 板书内容:(1)上、下、前、后的概念(2)物体之间的上下、前后关系(3)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画出两个物体,并用上、下、前、后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
2. 答案:(1)小猫在桌子下面,书在桌子上面。
(2)示例:画出两个玩具,一个在另一个的后面,一个在另一个的前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上、下、前、后的概念,能够辨别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但部分学生在描述物体位置时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第四单元第1课时认位置
一、判断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左图中,小兔在乌龟的上面。
解析:观察图片,小兔在乌龟的上面,乌龟在小兔的下面,所以原题正确。
本题考查认识上下。
2、左图中,苹果上面是鸡蛋。
解析:鸡蛋在苹果的上面,苹果在鸡蛋的下面,苹果的上面是鸡蛋,所以原题正确。
本题考查认识上下。
3、
小明的右手那边有4朵花。
解析:小明面对我们站着,小明伸出的手是右手,小明的右边有3朵花,所以原题错误。
本题考查认识左右。
4、☆的上面画一个△,☆的下面画一个○,
对吗?
解析:△在☆的上面,○在☆的下面,所以原题正确。
本题考查认识上下。
5、左图中的小丽说的对吗?
解析:图中一共有5个小朋友,小丽排在第2名,她前面有1个同学,后面有4个同学,所以原题正确。
本题考查认识前后。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0分,共50分)
6、这是()的后背。
A、小丽
B、小红
C、小花
解析:判断这是哪只小猫的后背,可以从穿的衣服上面看出,从背面看,这只小猫穿的是带点的黄色的衣服,是上面3只小猫中的小丽,所以原题选C。
本题考查前后。
7、香蕉的上面是(),下面是()。
A、萝卜,樱桃
B、茄子,桃子
C、樱桃,桃子
解析:香蕉的上面是萝卜,香蕉的下面是樱桃,所以原题选A。
本题考查上下。
8、樱桃的上面是()。
A、茄子,樱桃
B、香蕉,萝卜
C、萝卜,桃子
解析:樱桃上面有两个,分别是香蕉和萝卜,所以原题选B。
本题考查上下。
9、上图一共有()个小动物。
A、3
B、4
C、5
解析:从左往右一个一个数,一共有5只小动物,所以原题选C。
本题考查数一数。
10、小猪的前面有()个小动物,后面有()个小动物。
A、1,3
B、2,4
C、3,5
解析:小猪的前面有1个动物小马,后面有3个动物梅花鹿、小狗、小猴。
所以原题选A。
本题考查前后。
本卷由《100测评网》整理上传,专注于中小学生学业检测,练习与提升.
===========================================================
适用版本:
人教版,苏教版, 鲁教版,北京版,语文A版,语文S版,冀教版,沪教版,北大师大版,人教版新版,外研版,新起点,牛津译林,华师大版,湘教版,新目标,苏科版,粤沪版,北京版,岳麓版
适用学科:
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
适用年级: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小一,小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六,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中考,高考,小升初
适用领域及关键字:
100ceping,51ceping,52ceping,ceping,xuexi,zxxx,zxjy,zk,gk,xiti,教学,教学研究,在线教学,在线学习,学习,测评,测评网,学业测评, 学业测评网,在线测评, 在线测评网,测试,在线测试,教育,在线教育,中考,高考,中小学,中小学学习,中小学在线学习,试题,在线试题,练习,在线练习,在线练习,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小升初复习,中考复习,高考复习,教案,学习资料,辅导资料,课外辅导资料,在线辅导资料,作文,作文辅导,文档,教学文档,真题,试卷,在线试卷,答案,解析,课题,复习资料,复习专题,专项练习,学习网,在线学习网,学科网,在线学科网,在线题库,试题库,测评卷,小学学习资料,中考学习资料,单元测试,单元复习,单元试卷,考点,模拟试题,模拟试卷,期末考试,期末试卷,期中考试,期中试卷
===========================================================
本卷由《100测评网》整理上传,专注于中小学生学业检测,练习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