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七章第二节《欧姆定律》教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99.13 KB
- 文档页数:4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第2节欧姆定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第2节,主要内容包括:1. 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理解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 欧姆定律的表述:I=U/R,其中I表示电流,U表示电压,R表示电阻。
3. 欧姆定律的应用: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理解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欧姆定律的表述,并能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特别是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表述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电路实验,让学生观察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关系,引发学生对欧姆定律的思考。
2. 讲解欧姆定律:介绍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讲解欧姆定律的表述,让学生理解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3. 例题讲解: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等,让学生学会运用欧姆定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欧姆定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测量电流、电压、电阻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2. 欧姆定律的表述:I=U/R3. 欧姆定律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
2. 根据欧姆定律,计算下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1) I=2A,U=12V,求R;(2) I=4A,U=24V,求R;(3) I=6A,R=12Ω,求U。
3. 请运用欧姆定律解决下列实际问题:(1) 一盏灯的功率为40W,电压为220V,求灯的电阻;(2) 一台洗衣机的功率为300W,电压为220V,求洗衣机的电阻;(3) 一段电线的长度为20m,横截面积为2mm²,电阻率为2.8×10⁻⁸Ω·m,求电线的电阻。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7章欧姆定律第2节《欧姆定律》教学设计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节课中,我注意到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欧姆定律的公式及其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理解并熟练掌握公式及其应用。
电阻的计算和影响因素也是重点之一,学生需要了解电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分析不同因素对电阻的影响。
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对于欧姆定律的公式及其推导过程,我会通过实际情景引入,例如讲解一个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欧姆定律的规律。
我会用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和应用,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公式计算电流、电压和电阻。
在讲解电阻的计算和影响因素时,我会使用实验和观察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电阻的概念。
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材料的电阻值,并观察电阻与材料、温度等因素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电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分析不同因素对电阻的影响。
对于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我会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和练习,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思考,理解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变化规律,并通过随堂练习,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我也会提供适当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理解上的困难,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欧姆定律的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电阻的计算和影响因素,以及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实验观察、讲解示范、练习巩固等教学方法,我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点和难点知识。
同时,我也会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学生能够顺利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第2节欧姆定律一、教学目的:1.掌握欧姆定律,能熟练地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压、电流和电阻的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解答电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掌握欧姆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2、运用欧姆定律计算进行的简单计算。
三、教具准备: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由实验我们已知道了在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把以上实验结果综合起来得出结论,即欧姆定律。
(二)新课讲授。
1.欧姆定律(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2)公式: U=IR I=U/RR=U/I公式中I、U、R的单位分别是安、伏和欧。
(3)公式的物理意义:当导体的电阻R一定时,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加几倍,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就增加几倍。
这反映导体的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例关系(I∝U)。
当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阻增加到原来的几倍,则导体中的电流就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
反映了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例的关系(I∝U/R)。
公式I=U/R完整地表达了欧姆定律的内容。
说明:欧姆定律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这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同一状态而言的。
单位全部用国际中单位中的主单位2.理解变形公式的意义解释R=U/I的意义:导体的电阻在数值上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跟通过导体电流的比值。
不能认为"电阻跟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
“因为电阻的大小只与电阻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与电压和电流无关(1)下列对欧姆定律及其公式理解正确的是()A、根据R=U/I可知,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B、根据U=IR可知, 导体的电压与电流成正比C、根据I=U/R可知,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该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D、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所以导体中的电流只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有关,与导体的电阻无关(2)、根据欧姆定律公式I=U/R,可变形得R=U/I,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导体的电阻的大小与该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B、导体的电阻的大小与该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C、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也为零D、导体电阻大小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3、应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简单问题。
教案: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7.2:欧姆定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7.2节欧姆定律。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具体内容包括:2. 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 = U/R,其中I表示电流,U表示电压,R表示电阻。
3. 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探究能力。
2. 掌握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能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难点:欧姆定律的推导过程及实验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导线、开关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照明电路,让学生观察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电阻下的电流和电压,记录数据。
3. 数据分析:4. 欧姆定律的表述: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推导出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 = U/R。
5. 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解释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即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6.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7.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欧姆定律:I = U/R物理意义: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已知电压U = 10V,电阻R1 = 5Ω,电阻R2 = 10Ω,电阻R3 = 15Ω,电阻R4 = 20Ω。
2. 答案: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得出电流强度分别为:I1 = U/R1 = 10V / 5Ω = 2AI2 = U/R2 = 10V / 10Ω = 1AI3 = U/R3 = 10V / 15Ω ≈ 0.67AI4 = U/R4 = 10V / 20Ω = 0.5A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掌握了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2节欧姆定律》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深入理解欧姆定律的内涵,能够准确阐述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并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电路的计算。
2.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学会从实验现象中提炼出物理规律。
3.科学探究:经历欧姆定律的实验验证过程,掌握控制变量法等科学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严谨性。
4.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欧姆定律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电、安全用电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I=U/R),并能灵活运用其解决简单电路问题。
•掌握控制变量法在欧姆定律实验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数据准确归纳出欧姆定律,理解其适用条件和局限性。
•灵活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复杂电路中的电流计算问题,尤其是涉及多个变量变化的情况。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欧姆定律的动画演示、实验视频等。
•实验器材(如电源、电压表、电流表、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导线、开关等),用于学生分组实验。
•教材及配套习题册,用于知识点巩固和练习。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验证欧姆定律。
•讲授法:结合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讲解欧姆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及其适用条件。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的疑问和发现,促进思维的碰撞和深化。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欧姆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展示一个调节亮度的台灯,提问学生:“为什么通过调节开关,台灯的亮度会发生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引出欧姆定律的学习。
•复习旧知:简要回顾电流、电压、电阻的基本概念,为学习欧姆定律做铺垫。
2. 新课教学•实验探究:•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分别测量不同电阻下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值,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即每次只改变一个变量,观察其他变量的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第2节欧姆定律(基础班)教案教案:欧姆定律(基础班)我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热爱我的工作,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
我希望通过我的教学,让孩子们能够学到知识,增长见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是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并掌握欧姆定律。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欧姆定律的公式和含义。
3. 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的公式和含义。
难点:欧姆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表、电源、导线、灯泡等。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等。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孩子们观察电流表、电压表和电阻表的示数,引导他们思考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2. 讲解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让孩子们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讲解欧姆定律的公式和含义,让孩子们通过实验观察并记录数据,验证欧姆定律的正确性。
4. 课后练习:让孩子们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等。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的公式和含义。
难点:欧姆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对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也能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我发现有些孩子在实验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的培训。
拓展延伸:可以让孩子们进一步学习电路的其他定律,如基尔霍夫定律等,以提高他们的物理知识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欧姆定律的教学中,我发现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是理解欧姆定律的基础,孩子们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深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17.2 欧姆定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7章第二节,主要讲述欧姆定律的内容。
具体包括:1.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2. 欧姆定律的表述;3. 欧姆定律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掌握欧姆定律的表述;2. 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的表述及应用。
难点:欧姆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电压表、电流表、电阻器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电解水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2. 知识讲解:讲解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欧姆定律的表述。
3. 实验演示:演示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变化关系。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当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板书欧姆定律的表述,以及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图示。
7. 作业设计:设计一些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让学生反思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疑问,并对欧姆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拓展延伸。
六、板书设计欧姆定律:I = U/R电流(I)电压(U)电阻(R)七、作业设计1. 请用欧姆定律解释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欧姆定律的正确性。
3. 请举例说明欧姆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掌握了欧姆定律的内容。
在课后,学生应加强练习,熟练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拓展学习,了解欧姆定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题:17.2《欧姆定律》
年级:九年级 科目:物理 审核:九年级物理组
课型:规律应用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欧姆定律的内容和计算公式。
2、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阻间的关系。
3、能用欧姆定律结合串、并联电路中电流、 电压、电阻的关系进行综合计算。
4、在应用欧姆定律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中电阻关系的过程中,体会选择合适的实 验方法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难点】能用欧姆定律结合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
电阻的关系进行综合计算。
【学习方法】等效替代法
【自主学习】
1、动手实践 体验感悟
学生课前完成以下问题的整理,两个实验的探究,便于新课的快速进行。
(1)结合上节课得出的两个结论:“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你能否用一个公式来表示电流、电压与电阻之间的关系,试着写写吧!在学习这个公式时你还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2)将定值电阻R 接入小灯泡电路中,闭合开关观察灯泡的亮度;再将两个相同的电阻R 串联后再接入电路中,闭合开关,再次观察灯泡的亮度,请回答:前后两种情况下灯泡较亮的是 ,由此想到电阻串联后总电阻比每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 。
(3)将定值电阻R 接入小灯泡电路中,闭合开关观察灯泡的亮度;再将两个相同的电阻R 并联后再接入电路中,闭合开关,再次观察灯泡的亮度,请回答:前后两种情况下灯泡较亮的是 ,由此想到电阻并联后总电阻比每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 。
2、结合上述两个探究,请大胆猜测串联电路中总电阻与每个分电阻的关系 ;并联电路中总电阻与每个分电阻的关系 。
【基础知识学习】
欧姆是德国的著名的物理学家,16岁时他进入埃尔兰根大学研究数学、物理与哲学,由于经济困难,中途缀学,到1813年才完成博士学业。
欧姆是一个很有天才和科学抱负的人,他长期担任中学教师,由于缺少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在孤独与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自己动手制作仪器。
欧姆对电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贡献,欧姆定律发现初期,许多物理学家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这一发现,并遭到怀疑和尖锐的批评,使欧姆精神抑郁。
直到1841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最高荣誉的科普利金牌,才引起德国科学界的重视。
人们为了纪念他,将测量电阻的单位以欧姆的姓氏命名。
今天我们将学习欧姆带给我们的经典规律——欧姆定律。
学习任务一:欧姆定律
1.自主学习
(1)如果用一句话将上节课所学的两条规律简要的概括为一句话,具体表达为
这就是欧姆定律的内容。
同学们,这节课的知识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用心呦!
(2)欧姆定律主要描述了、和之间的关系,这三个物理量用符号分别表达为、和;这三个物理量的国际单位分别是、和。
2.交流讨论
(1)欧姆定律用公式表示为,由公式变形可知电压的计算公式为,电阻的计算公式为。
(2)欧姆定律成立的条件是。
(3)关于公式,你认为导体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有关吗?为什么?
3.点拨总结
欧姆定律的内容是: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用公式表达为I=U/R,该公式成立的条件是各个物理量都是相对于同一段电路而言的;用此得到的推导公式有:U=IR和R=U/I,对于公式,理解时要注意,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其大小只与导体的长度、材料、横街面积、温度有关,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的通过导体的电流没有关系,公式反映的物理意义是同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成正比。
学习任务二: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1.联系上面的自主学习2、3交流讨论
(1)猜想:如果串联三个相同的电阻R,会发现灯泡的亮度比两个R串联时还要,这说明串联的电阻越多,总电阻越;若两个串联电阻R1, R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U1 ,U2,电源电压为U,请用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规律以及欧姆定律推导出串联电路中的总电阻与每个电阻之间的关系。
推导过程:
(2)串联电路中的总电阻大于每一个电阻,可以解释为:导体串联后,相当于在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导体的,从而增大了电阻。
(3)猜想:如果并联三个相同的电阻R,会发现灯泡的亮度比两个R并联时还要,这说明并联的电阻越多,总电阻越;若通过两个并联电阻R1,R2的电流分别为I1, I2,电源电压为U,请用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规律以及欧姆定律推导出并联电路中的总电阻与每个电阻之间的关系。
推导过程:
(4)并联电路中的总电阻小于每一个电阻,可以解释为:导体并联后,相当于在导体的材料、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导体的,从而减小了电阻。
2.点拨
在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阻关系时,我们用两个电阻去替代一个电阻,而两个电阻起到作用于一个电阻起到的作用是相同的,这种用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为等效替代法。
3.总结
串联电路中的总电阻等于各用电器的电阻之和,用公式表达为,由此可知,串联电路中的总电阻大于每一个电阻;串联的电阻越多,总电阻越大。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的倒数之和,用公式表达为,由此可知,并联电路中的总电阻小于每一个电阻;并联的电阻越多,总电阻越小。
学习任务三:应用欧姆定律进行分析和计算
解答计算题的步骤:(1)认真审题,在电路图(或者画出的电路图)上标出已知量、待求量;(2)
明确各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各个电表测量的对象,以及电路发生变化后各电器的连接方式、各电表测量对象有没有发生变化;(3)明确解题思路,找到解题依据(即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规律);(4)可以列方程求解,要写出涉及的物理公式和必要的文字说明;(5)讨论结果的合理性,得出答案。
板书解答课本例1、例2.
拓展思考:用欧姆定律解释短路现象、电流表电压表可否直接接电源的问题。
【作业】
1、书面作业:完成本学案上面的《课堂检测》,在规定时间内上交;
2、课下作业:完成基础训练课后巩固部分,下节上课时检查提问。
【收获和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总结一下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有哪些收获(主要知识、技能、方法、感悟等)?还有哪些疑惑?
【课堂反馈练习】
1、一段铜线的电阻为R,两端电压为U,通过电流强度为I,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R由铜线的长度和横截面积决定 B.R的大小与U有关
C.铜线的电阻对电流通过有阻碍作用 D.R的大小与I无关
2、有一条电阻线,在其两端加1V电压时,测得电阻值0.5Ω,如果在其两端加10V电压时,其电阻值应为()
A.0.5Ω B.5Ω C.0.05Ω D.20Ω
3、两个电阻值完全相等的电阻,若并联后的总电阻是10Ω,则将它们串联的总电阻是()
A.5Ω B.10Ω C.20Ω D.40Ω
4、电阻R1的阻值比电阻R2小,把它们并联后,总电阻()
A.既小于R1又小于R2 B.既大于R1又大于R2
C.小于R2而大于R1 D.等于R1与R2之和
5、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跟通过它的电流的比值越小的导体,电阻值就越______.
6、把几个电阻并联起来其总电阻比任何一个电阻要__ _,因为它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_____.
7、把几个电阻串联,其总电阻比任何一个电阻要_____,因为它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_____.
8、如图所示的电路,A、B两端的电压是6V,灯L1的电阻是8Ω,通过的电流是0.2 A,求此时:(1)通过灯L2的电流;
(2)灯L1两端的电压;
(3)灯L2两端的电压和灯L2的电阻。
9、如图所示,已知电阻R1=12Ω,电流表A1的示数为I1=1.5A,电流表A2的示数为I2=1A,求:(1)R1两端的电压;(2)通过R2的电流;(3)R2的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