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脾大是怎么回事 有哪些表现症状(专业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3
脾大的描述
脾大是指脾脏体积异常增大的情况。
常见的脾大有以下一些描述:
1. 胸腔或腹腔内可触及明显的肿大物块:当脾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在腹腔或胸腔进行体检时触及到一个膨隆的物块,这是因为脾脏扩张导致的。
2. 左上腹部隆起或突出:脾位于腹腔左上部,当脾脏增大时,可以导致左上腹部隆起或突出。
3. 腹部胀满感或不适:脾大可能对腹部产生压迫或牵拉感,导致患者出现腹部胀满的感觉或不适。
4. 频繁的腹部疼痛:脾大时,可能会引起脾脏本身组织的牵拉或疼痛,患者常常会出现腹部疼痛的症状。
5. 容易出现瘀血现象:脾大可能会影响脾脏对血液的正常过滤功能,导致凝血功能下降,容易出现瘀血现象,如淤血斑、鼻出血等。
6. 贫血症状:脾大影响脾脏对血液的正常滤清作用,使得血细胞的寿命缩短,可能导致贫血症状,如乏力、头晕、苍白等。
7. 可能伴有其他病症:脾大往往是某些疾病的症状或并发症,如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肝脏疾病等。
因此,脾大的症状通常与其原发疾病相关。
需要注意的是,脾大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独立的疾病。
脾大的原因各异,需要通过医生的进一步检查和诊断来确定具体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脾大的诊断标准脾大是指脾脏明显增大的一种症状,通常是由于某种疾病或病理状态引起的。
脾大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
下面将介绍脾大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一、临床表现。
脾大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部不适、腹胀、食欲不振、乏力、贫血、出血等症状。
患者可能会感到腹部胀满,甚至出现腹部疼痛。
在进行诊断时,医生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症状的发生和变化,以及伴随症状的情况。
二、体格检查。
脾大的体格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医生在检查患者时需要仔细触诊腹部,了解脾脏的大小、质地和触痛情况。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脾脏一般是摸不到的,如果能够触及脾脏,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脾大的可能。
此外,医生还需要检查患者的全身情况,了解有无贫血、出血等表现。
三、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对于脾大的诊断非常重要。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液生化、腹部超声、CT或MRI等。
血常规和血液生化可以了解患者的贫血程度、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等情况,对于判断病因有一定的帮助。
腹部超声、CT或MRI可以清晰显示脾脏的大小、形态和内部结构,帮助医生判断脾大的原因。
四、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的结果,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脾大。
一般来说,以下情况可考虑为脾大:1. 腹部触及脾脏明显增大;2. 伴随腹部不适、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3. 辅助检查显示脾脏明显增大或有其他异常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脾大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其他疾病或病理状态的表现之一。
因此,在诊断脾大的同时,医生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脾大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的结果。
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才能准确判断是否存在脾大,并找出其病因,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提高对脾大的诊断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脾大的描述脾大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指脾脏体积增大超过正常范围。
脾脏是人体内脏器官之一,位于左上腹腔内,负责调节免疫系统、清除废物、储存血液等重要功能。
脾大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如感染、肿瘤、炎症等。
脾大的主要表现是腹部肿块和压痛感,患者可感到腹胀、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如果脾脏增大明显,还可能出现脾功能亢进,如贫血、血小板减少、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因此,一旦出现脾大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引起脾大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感染是导致脾大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等都可能导致脾脏肿大。
此外,炎症性疾病如风湿病、肝炎等也可能引起脾大。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脾大还可能是肿瘤的表现,如淋巴瘤、白血病等。
对于脾大的诊断,医生通常会通过体格检查、血常规、超声等检查手段来确认。
在诊断时,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来确定脾大的原因。
一旦确定了脾大的原因,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脾大的方法因病因而异。
对于感染引起的脾大,通常需要针对感染病原体进行抗生素治疗。
对于炎症性疾病引起的脾大,可以采用抗炎药物进行治疗。
而对于肿瘤引起的脾大,则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或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
除了针对脾大的原因进行治疗外,患者还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饮食上,应注意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同时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生活上,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脾大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
对于脾大的患者来说,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促进康复。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早日康复。
儿童脾大的判断标准嘿,各位家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儿童脾大这个事儿。
咱就说啊,这脾脏就像是身体里的一个小仓库,它要是出了问题,那可不是小事儿。
那怎么判断孩子的脾脏是不是大了呢?这可得好好说道说道。
你想想,咱平时看孩子,是不是得留意他们的肚子呀。
要是孩子的肚子看起来鼓鼓的,可别以为就是吃多了撑的呀!这有可能就是脾脏在“闹脾气”呢。
那怎么知道这鼓是不是脾大导致的呢?咱可以轻轻摸摸孩子的肚子呀,要是感觉里面有个硬硬的东西,那可就得多个心眼儿了。
就好比你家里有个箱子,平时放东西好好的,突然有一天你发现它好像变大了,占的地方多了,那你肯定得奇怪呀,这是咋回事呢?孩子的脾脏也是一样的道理呀。
再一个,孩子要是经常喊肚子疼,或者没啥精神,老是觉得累,这也可能是脾脏在给咱发信号呢!咱当家长的可不能大意呀。
还有啊,要是孩子经常生病,比如老是发烧啊、感染啊之类的,这时候也得想想,是不是脾脏这个小卫士出问题啦?就好像一个城墙,要是它不牢固了,那敌人不就容易攻进来啦?咱得像个细心的侦探一样,时刻留意孩子的各种小细节。
别觉得这是大惊小怪,孩子的健康可没小事儿呀!要是咱发现孩子有这些不对劲的地方,那可别犹豫,赶紧带孩子去医院看看。
医生就像个厉害的专家,能准确地判断出脾脏到底有没有问题。
你说咱当家长的,不就是为了孩子能健健康康地长大嘛。
要是因为咱的粗心大意,没发现孩子脾脏的问题,那得多后悔呀!所以呀,平时多关心关心孩子,多留意他们的身体变化,这才是最重要的。
总之呢,儿童脾大可不是小事,咱得重视起来。
一旦发现有啥不对劲的,就赶紧找医生帮忙,可别自己瞎琢磨或者不当回事儿。
孩子是咱们的宝贝,咱们得好好守护他们的健康呀!这就是我想说的,大家可得记住啦!。
脾大诊断标准脾大是指脾脏增大,通常是由于某种疾病引起的。
脾大可能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现之一。
脾大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
下面将介绍脾大的诊断标准及相关内容。
一、临床表现。
1. 脾区疼痛,患者可能出现脾区隐痛或钝痛,也可能伴有腹部不适感。
2. 体重下降,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体重下降,但饮食及运动量无明显改变。
3. 乏力、贫血,患者可能出现乏力、疲乏、贫血等症状。
4. 发热、盗汗,患者可能伴有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等症状。
5. 其他,如腹泻、消化不良、淋巴结肿大等。
二、体格检查。
1. 腹部触诊,医生通过腹部触诊可发现脾脏增大,一般脾大超过脐下6cm即可被认为是脾大。
2. 其他,如黄疸、皮肤瘀点、出血点等。
三、辅助检查。
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异常。
2. 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等检查可明确脾脏的大小及形态。
3. 脾穿刺活检,对于疑难病例,脾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病因。
四、常见疾病。
1. 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等。
2. 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 肿瘤性疾病,如淋巴瘤、白血病等。
4. 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五、诊断注意事项。
1. 临床医生应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及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2. 对于脾大的病因不明确的患者,应及时转诊到相应的专科医生进行进一步诊治。
六、结语。
脾大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但其病因复杂,诊断需要全面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
对于脾大的患者,应积极寻找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希望本文对于脾大的诊断有所帮助。
脾大的常见原因脾脏是人体内重要的器官之一,位于左上腹腔。
脾大是指脾脏体积增大,超过正常范围。
脾大是一种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以下是脾大的常见原因及相关信息。
1. 慢性脾功能亢进(CHBP):慢性脾功能亢进是导致脾大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慢性脾功能亢进是一种病理状态,脾脏在这种情况下会过度活跃。
这种情况下,脾脏可能会逐渐增大,形成脾大。
慢性脾功能亢进的主要症状包括乏力、贫血、血小板减少和脾脏疼痛。
2. 肝硬化:肝硬化是肝脏组织发生病理性纤维化和结节形成的疾病。
肝硬化患者常常会出现脾大的症状。
当肝脏功能受损时,血液回流受阻,继而导致门静脉高压。
门静脉高压会使得血液重新分流至脾脏,导致脾脏血流量增加,脾内造血组织增生,从而引起脾脏增大。
3. 慢性感染: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梅毒或真菌感染等,可能导致脾大。
这些感染能刺激免疫系统反应,并引起炎症和脾脏肿大。
脾脏被慢性感染物侵袭时,其内的炎性细胞会增加,从而导致脾大。
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肝组织脂肪堆积的疾病。
NAFLD患者常常会出现脾大的情况。
NAFLD导致脂肪在肝脏中堆积,激活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
炎症可以促进脾脏增大,因为脾脏是免疫细胞形成和调节的关键器官。
5. 血液病:某些血液病,如淋巴瘤、白血病等,也可能导致脾大。
这些血液病可以导致脾脏内的恶性细胞增长,进而引起脾大。
此外,其他一些疾病,如骨髓纤维化等,也可能导致脾大。
6. 其他原因:除了上述列出的一些常见原因外,脾大还可能由其他一些疾病或情况引起,例如白塞氏综合征、巨噬细胞系统增生症、慢性免疫疾病等。
总结起来,脾大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慢性脾功能亢进、肝硬化、慢性感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液病等以及其他一些疾病或情况。
对于脾大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病因诊断和治疗。
新生儿肝脾肿大的症状有哪些?常见症状:脾大、肝大而硬、败血症、低血糖惊厥、呕吐、阻塞性黄疸、腹胀、出血倾向1.生前史如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引起的肝脾肿大,其家族成员可能患同样的疾病。
新生儿溶血症所致的肝脾肿大,前几胎即有黄疸病史。
母亲孕期感染史,如陶奇感染(即母体感染毒浆原虫、风疹、巨细胞病毒和疱疹病毒等),会引起新生儿的先天性异常和肝脾肿大。
母亲于产前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对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诊断有帮助。
母亲产前有疟疾史,可引起新生儿疟疾。
2.出生史母亲产时感染可引起新生儿败血症而致肝脾肿大。
3.症状患儿肝脾肿大的原因不同,新生儿临床症状不一。
发热或体温不升、不吃奶、体重不增加、腹胀、黄疸等症状往往和感染有关,如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肝脓肿、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等。
半乳糖血症患儿有低血糖惊厥、呕吐、黄疸、白内障等。
阻塞性黄疸、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有严重的黄疸、灰白色大便和肝脾肿大。
新生儿溶血症、疟疾等,有贫血、黄疸伴有肝脾肿大。
有出血倾向和紫癜,多见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白血病等。
4.体格检查查体时最好在新生儿安静时进行,触诊动作要轻。
触到肝脾大时,应注意其肿大的程度和质地,要注意肝脾本身的特点。
(1)明确是否有肝大注意肝脏移位问题;注意手法问题。
(2)肝大的程度肝脏长度即肝脏在右锁骨中线上的高度,每个有肝脏增大的婴儿都必须测量,新生儿正常肝脏长度有个体差异,最高可达8.0cm。
肝脏肿大的程度可分轻,中,重三度。
①轻度指肝脏在右锁骨中线肋缘下不超过3cm;指肝在肋下可以触知或肝脏下缘在锁骨中线肋缘点与脐连线的中点水平线以上。
②中度指肝脏在右肋缘下超过3cm,但不超过脐水平者;为肝脏下缘在该连线中点以下到脐水平之间。
③重度指肝脏在右肋缘下超过脐水平以下者。
(3)肝脏的质地除了确定肝脏大小和位置外,还应检查肝脏的硬度,表面是否光滑或有结节,以及肝脏边缘是否锐利等。
(4)脾脏正常新生儿约四分之一可触及脾的下缘,其特点为质地软,位置表浅,不被结肠遮盖,脾的上部在肋弓后面,不能触及。
小儿脾大是怎么回事有哪些表现症状(专业文档)
小儿脾大是怎么回事呢?什么原因引起小儿脾大呢?对于这个情况,相信很多的患儿家长想要了解。
小儿脾大是怎么回事:
1、肝大与脾大同时出现的较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感染、营养性贫血、营养不良合并感染所致贫血、溶血性贫血、先天代谢病、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郎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淀粉样变性等。
2、脾大往往与地区流行病(如疟疾)和种族遗传病(如广东、广西等地多见的地中海贫血)有关。
3、体格检查时注意发现其他体征,结合病史有时即可确诊。
4、重度脾大较多见于寄生虫病、细菌或病毒感染、营养不良合并感染所致贫血、先天代谢病、班替综合征等。
了解小儿脾大,还需要了解其症状:
1、起病方式与病程:细菌性、病毒性所致急性感染性脾肿大起病多急骤。
脾肿大的时限可长可短,血液病性脾肿大多数病程长。
2、贫血、黄疸:多为溶血性贫血,脾和淋巴结肿大常伴有发热、肝大、贫血、出血倾向多、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或恶性淋巴瘤晚期等。
3、伴消化道出血:考虑为淤血性脾大。
4、伴肝脾区的疼痛:肝痛提示肝内炎症、急性淤血或恶性肿瘤;脾区痛多为脾栓塞、
脾周围炎;先天性代谢障碍性疾患多无肝脾区疼痛。
肝脾区疼痛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6、伴发热:脾肿大若伴有发热及自发性疼痛或压痛多为感染所致。
常见于全身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脾周围炎、脾脓肿、黑热病、慢性疟疾和恙虫病等。
脾肿大伴淋巴结肿大和发热,多为病毒感染所致,如幼儿急疹、风疹,病儿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发热突出,偶有脾肿大。
7、其他伴随症状:了解有无泌尿道症状如尿色或血尿等,是否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和智能低下等。
治疗方法:
1、积极治疗原发病
感染性脾大主要是抗感染治疗;白血病及脾肿瘤进行抗肿瘤化疗;结缔组织病给予激素疗法等。
2、深部X线照射脾脏
常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大,经照射治疗可使脾显著缩小。
3、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进行肿瘤、囊肿、脾的切除。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健康,因为健康是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基础。
回溯上个世纪中期,人们普遍概念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至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概念确定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到20世纪90年代,健康的含义注入了环境的因素,即健康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的和谐统一;进入21世纪,“健,康、智、乐、美、德”六个字组成了更全面的“大健康”概念,成为幸福人生的更佳境界。
同时,大家保持好心情锻炼好身体,一定会健健康康!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必要请去医院咨
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