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大的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137.00 KB
- 文档页数:30
脾大触诊描述
嘿,咱来说说脾大触诊是咋回事哈。
有一回啊,我跟着医生去看一个病人。
医生说要给病人做脾大触诊。
我就好奇地在旁边看着。
医生让病人平躺在床上,然后开始摸他的肚子。
我看着医生那认真的样子,心里想,这能摸出啥来呢?
医生先从病人的肚子左边开始摸,慢慢地往下按。
然后问病人疼不疼。
病人说不疼。
医生又继续摸,一边摸一边跟我们说:“这脾大触诊啊,就是要感觉一下脾脏的大小、硬度和有没有压痛。
如果脾脏大了,就能摸出来。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医生摸了一会儿,说:“嗯,这个病人的脾脏有点大。
”我一听,赶紧凑过去看。
医生指着病人的肚子说:“你看,这里能摸到一个硬块,这就是肿大的脾脏。
”我伸手摸了摸,还真能感觉到一个硬硬的东西。
我心里暗暗吃惊,这医生的手也太厉害了吧,这么一摸就能知道脾脏大不大。
医生又接着说:“脾大可能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比如感染、肝病、血液病等等。
所以要进一步检查,才能确定病因。
”
我听了,觉得这脾大触诊还真不简单呢。
后来,医生又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脾大的知识。
他说,如果脾脏太大了,还会影响其他器官的功能。
所以要及时治疗。
我想起我以前有个朋友,也是脾大,他一开始不知道,后来肚子疼得厉害,去医院检查才发现是脾脏出了问题。
还好发现得及时,经过治疗,现在已经好了。
所以啊,这脾大触诊还是很重要的。
如果医生摸出脾脏大了,就要赶紧做进一步的检查,找出病因,及时治疗。
不然的话,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哦。
嘿嘿。
疾病名:脾大英文名:splenomegaly缩写:别名:enlarged spleen;splenomegalia;巨脾;脾肿大ICD号:R16.1分类:消化科概述:脾大是重要的病理体征。
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摸不到脾脏。
如仰卧位或侧卧位能摸到脾脏边缘应认为脾脏肿大。
在膈肌位置低或体质瘦弱的人,特别是女性,偶也能摸到脾脏的边缘,但相当柔软,并无压痛,与病理性脾大不同。
脾脏体积增大是脾脏疾病的主要表现。
流行病学:目前暂无相关资料病因:脾脏肿大的病因分类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感染性脾大;另一类是非感染性脾大。
1.感染性(1)急性感染:见于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细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寄生虫感染。
(2)慢性感染: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血吸虫病、慢性疟疾、黑热病、梅毒等。
2.非感染性(1)淤血:见于肝硬化、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或大量心包积液、Budd-Chiari综合征,特发性非硬化性门脉高压症。
(2)血液病:见于各种类型的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红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组织肥大细胞病、脾功能亢进症。
C D D C D D C D D C DD(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Still病)、Felty病等。
(4)组织细胞增生症:如勒-雪(Letterer-Siwe)氏病、黄脂瘤病(韩-薛-柯)综合征、嗜酸性肉芽肿。
(5)脂质沉积症:如戈谢病(高雪病)、尼曼-匹克病。
(6)脾脏肿瘤与脾囊肿:脾脏恶性肿瘤原发性者少见,转移至脾脏的恶性肿瘤也罕见,原发癌灶多位于消化道。
脾脏囊肿罕见,分真性和假性囊肿。
真性囊肿分为表皮囊肿、内皮囊肿(如淋巴管囊肿)和寄生虫性囊肿(如棘球蚴病)。
假性囊肿分为出血性、血清性或炎症性等。
发病机制:引起脾脏肿大的病因众多,每种疾病引起脾大的机理亦不尽相同。
脾功能亢进的实验室诊断和鉴别
*导读:脾功能亢进症是一种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脾脏肿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中却是相应细胞系的幼稚细胞过度增生,脾切除后血象恢复,症状缓解。
……
脾功能亢进症是一种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脾脏肿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中却是相应细胞系的幼稚细胞过度增生,脾切除后血象恢复,症状缓解。
脾亢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脾亢由于病因不明,很难确定该组疾病是否为同一病因引起的不同后果,或为相互无关的独立疾病。
继发性脾亢一般有较明确的病因。
实验室诊断:
1. 骨髓象检查呈造血细胞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可有粒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不同程度的成熟障碍,例如,分叶核细胞较少,巨核细胞有血小板形成者较少。
2.以放射性核素51铬标记血细胞可作脾脏容积的测定、红细胞生存时间的测定及红细胞破坏部位测定。
3.氟磷酸二异丙酯(DF32F)作示踪剂,在体内标记白细胞及血小板可测定白细胞及血小板生存时间。
1. 血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减少或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或两种以上细胞同时减少。
鉴别诊断
在诊断脾亢时有以下两种情况须注意:
1.脾肿大伴有一种或几种血细胞减少也可发生于与脾亢无关的几种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慢性布氏杆菌病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2.即使在有脾亢患者,其血细胞减少可能并不由脾亢直接引起而与其原发病有关,所以不能经切脾而好转,如淋巴瘤有骨髓浸润者。
编辑/邱婷婷****************老李最近摸到自己左上腹有个包块,去医院做腹部B超检查,发现脾脏肿大。
与老李不同,许多人平时没有任何症状,参与入学、入伍或单位的健康体检时,才发现脾脏肿大。
脾肿大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意味着身体有什么疾病呢?长度大于13厘米即为脾大人的脾脏位于左上腹的后外侧部,握紧你的左拳头屈肘30°左右撑在腰背部,脾脏的位置就在你的手掌之下了。
脾脏起着过滤和储存血液、参与机体免疫工作的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是摸不到脾脏的,但如果膈肌位置较低或者体质瘦弱,特别是女性,偶尔也能触摸到脾脏的边缘,此时脾脏质地较软,亦无压痛。
那么脾脏到底多大才会被诊断为“脾大”呢?通常是看脾脏的重量。
在一般成年人个体中,脾脏大小约为12.5厘米 × 7.5厘米× 5厘米,平均重量约为150克。
但其重量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减轻,也会因性别、体重、体表面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可见,以重量为诊断标准的可行性是很差的,而且谁都不会闲来无事把脾脏切除去称重。
所以,临床医生一般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腹部查体以及相应的影像学检查得出诊断。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晰地得知脾脏的长度,一般认为脾脏长度大于13厘米,结合相关临床表现,就可诊断为脾大。
临床表现:脾大患者一般会有左上腹不适甚至有饱满感,还会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的症状,如贫血、易感染、出血后不易止血等,这是脾脏增大导致脾功能亢进的结果。
患者还会表现出发热、出汗、体重减轻、淋巴结增大等全身症状,当然这会因具体疾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详细讲明病史和自己的切身感受,对医生的诊断至关重要。
腹部查体:正常情况下脾脏是摸不到的,如果在仰卧位或者右侧卧位的情况下,采用专业检查手法,能触摸到脾脏边缘则认为脾脏肿大。
但这会有一定的假阳性,大约16%的患者腹部查体触到脾脏,但随后的影像学检查则显示脾脏大小正常。
所以如果腹部查体触及脾脏,应进行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排除假阳性。
脾大ct诊断标准
脾大CT诊断标准是根据脾脏大小和形态特征来评估脾大的程度。
一般来说,脾大的诊断标准是根据脾脏的最长径进行评估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脾大CT诊断标准:
1. 脾脏的最长径超过正常范围:一般来说,成年人的脾脏最长径应该小于12厘米。
如果脾脏的最长径超过12厘米,可以被诊断为脾大。
2. 扩张脾静脉:扩张的脾静脉也可以被视为脾大的指标。
脾静脉的直径超过正常范围,通常是大于1厘米,可以被视为脾大。
3. 脾脏的形态特征:除了大小之外,脾脏的形态也可以用来评估脾大的程度。
例如,如果脾脏出现结节、囊肿等形态异常,也可以被视为脾大。
需要注意的是,脾大的程度不仅仅依赖于CT检查结果,还需
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因此,在进行脾大的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与临床医生进行讨论。
16预防与治疗·专家门诊关于脾大,你需要了解这些事一般将脾大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轻度肿大:指医生在触诊时,触到脾脏的下缘不超过左侧肋骨下2cm。
中度肿大:医生能触到脾脏的下缘,超过左侧肋骨下2cm,但在脐水平线以上。
重度肿大:医生触到的脾脏下缘,超过脐水平线或腹部前正中线。
病因可分两类引起脾脏肿大的病因有很多,每种疾病引起脾大的机制也不尽相同,主要分为感染性脾大和非感染性脾大两类。
感染性脾大即各种感染原因引起的脾大,主要包括:急性感染 见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寄生虫感染及真菌感染等。
其中,病毒感染主要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主,症状一般有发热、咽痛、皮疹,伴有淋巴结肿大,脾大多为轻度,质软有轻压痛。
细菌感染包括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伤寒、脾结核及布鲁菌病等,一般表现为发热、乏力、肌肉关节疼痛、消瘦等,前三者的脾大多表现为轻度脾大,质软有轻压痛;后两者脾大多为中度,质地较韧,压痛不明显,常伴有肝大。
螺旋体感染主要以钩端螺旋体病、梅毒为主,前者表现为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抽搐等,后者表现为硬下疳、淋巴结肿大、梅毒疹等。
寄生虫病主要有疟疾、血吸虫病及黑热病,一般表现为腹泻、发热纳差等,寄生虫感染后期脾大往往能发展成巨脾。
真菌感染包括组织胞浆病及播散性肝脾念珠菌病,此类疾病较为少见。
慢性感染 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血吸虫病、慢性疟疾、黑热病等,脾脏多为进行性肿大,一般脾大为中重度,质地较韧,压痛不明显。
非感染性脾大即感染以外的原因引起的脾大,主要包括:淤血 见于肝硬化、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或大量心包积液、特发性非硬化性门脉高压症等。
一般临床表现为消瘦、乏力、纳差、恶心等,脾大一般为轻度到中度不等,质地较硬,多有压痛,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脾功能亢进。
血液病 见于各种类型的急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脾脏为扁椭圆形,位于腹部的左上方,是人体重要的淋巴器官。
脾脏触诊脾脏触诊正常情况下脾脏能触及。
内脏下垂或左侧胸腔积液、积气时膈下降,可使脾向下移位。
除此以外能触到脾脏则提示脾脏肿大。
脾脏明显肿大而位置又较表浅时,用右手单手触诊即可查到。
如果肿大的脾脏位置较深,应用双手触诊法进行检查。
患者仰卧,两腿稍屈曲,医生左手绕过患者腹前气,手掌置于其左胸下部第9~11肋处,将后胸向前推动并拇指共同限制胸廓运动。
右手掌平放于脐部,与左肋弓大致成垂直方向,配合呼吸,迎触脾尖,如同触诊肝脏一样,直至左肋缘。
在脾脏轻度肿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到时,可嘱患者取右侧卧位,双下肢屈曲,再用双手触诊容易触及(图3-6-12)。
脾脏触诊比较困难,初学者常不能掌握要领以致漏诊。
需注意按压不要太重,否则可能将脾脏挤开。
脾脏肿大形态不一,有的很薄很软,触到后也常不易察觉。
有的呈狭长形,紧贴腰肌前面,故需沿左肋缘仔细触诊,认真体会。
亦可站于受检查左肩旁,用钩手触诊法双手在左肋缘触诊脾脏边缘。
脾脏肿大的测量与记录法(图3-6-13):第I线(又称甲乙线)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皮下缘的距离,以厘米表示(下同)。
脾脏轻中度肿大时只作第I线测量。
第II线(又称甲丙线)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的距离,一般应大于第I 线。
第III线(又称丁戊线)指脾右缘与前正中线的距离。
超过正中线,则测量脾石缘至正中线的最大距离以“十”表示;未超过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与正中线的最短距离以“一”表示。
临床记录中,常将脾肿大分为轻、中、高三度。
脾缘不超过肋下2cm 为轻度肿大;超过2cm ,在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则为高度肿大,即巨脾。
此时应加测第II线和第III线,并作图示。
在左肋缘下还可能触到其它包块,需与脾脏鉴别:①增大的左肾,其位置较深,边缘圆钝,表面光滑并无切迹。
即使高度肿大,也不会越过正中线。
②肿大的肝左叶,可沿其边缘向右触诊,如发现其隐没于右肋缘后或与肝右叶相连,则为肝左叶。
脾肿大的病因诊断脾脏位于左季肋部后外侧,在膈肌与左肋弓之下,为第9、10、11肋所遮盖。
我国成年男性脾平均长13.86cm,宽8.64cm,厚3.07cm;成年女性脾长13.09cm,宽8.02cm,厚3.05cm。
正常位置时,脾在肋弓下不能被触及,当其肿大1倍以上时才能被触及,如能够触及则为脾肿大,但应除外脾脏下垂,后者见于内脏下垂患者或左侧胸腔积液、积气致横膈下降。
脾脏下垂者叩诊脾上界可降低。
临床上也可以通过影像学方法来判断脾肿大:B超图像中脾长径>10~11cm,厚度>4cm即可认为脾大;CT或MRI脾长径超过5个肋单元认为是脾大。
临床上将脾大分为轻、中、重度。
脾下缘在肋下3cm以内为轻度,3cm至脐水平为中度,脐水平以下为重度。
临床上脾肿大的病因大致可以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类。
鉴别诊断1 病史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脾肿大常伴随特殊热型,如伤寒呈稽留热;疟疾、回归热呈间歇热;布氏杆菌病为波状热;急性血吸虫病有间歇热或弛张热;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病可呈不规则热或持续低热;恶性淋巴瘤可引起周期性发热。
对慢性脾肿大患者应当询问是否有病毒性肝炎病史、疫水接触史、饮酒史及风湿病史。
2 脾脏触诊急性感染时脾常为轻度肿大、质软、伴触痛,感染控制后可恢复至正常大小,轻度肿大也可以见于风湿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中度肿大多见于慢性溶血性贫血、肝硬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急性白血病等。
巨脾主要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慢性疟疾、黑热病及血吸虫性肝硬化等。
慢性感染所致脾肿大因有纤维组织增生,质地可较硬,感染控制后也不能恢复原来大小。
直接侵犯脾脏的感染如脾脓肿、脾结核等常伴脾周围炎,触诊可有摩擦感,听诊有摩擦音。
慢性充血性脾肿大外形规整,表面光滑;脾结核可扪及结节;淋巴瘤、脾囊肿及脾肿瘤可引起脾表面不平滑和变形。
3 血象和骨髓象白细胞总数升高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大多提示有细菌感染。
脾功能亢进诊断标准脾功能亢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综合征等症状。
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各异,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下面将介绍脾功能亢进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一、临床表现。
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综合征等症状。
脾脏肿大是指患者的脾脏明显肿大,可触及脾脏下缘低于脐下3cm。
脾功能亢进是指患者出现脾功能亢进的表现,如贫血、出血倾向、感染等。
脾功能亢进综合征是指患者出现脾功能亢进的综合表现,如腹胀、腹痛、腹泻等。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脾功能亢进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血常规、骨髓穿刺、脾脏超声等。
血常规可以发现患者的贫血、血小板减少等情况。
骨髓穿刺可以明确患者的骨髓增生异常、骨髓纤维化等情况。
脾脏超声可以显示患者的脾脏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等情况。
三、病因诊断。
脾功能亢进的病因诊断是诊断的重点,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
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等。
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等;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肿瘤性疾病如淋巴瘤、白血病等。
四、诊断标准。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因诊断,脾功能亢进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综合征等症状同时存在,并且经过实验室检查和病因诊断明确为脾功能亢进。
五、诊断注意事项。
在诊断脾功能亢进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肝脏疾病、胃肠疾病等;其次,要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因诊断,避免漏诊或误诊;最后,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诊断和治疗,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脾功能亢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因诊断等方面。
临床医生在诊断脾功能亢进时,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具体情况,避免漏诊或误诊,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3度脾脏查体描写
三度脾是指肿大脾脏边缘超过肚脐。
脾脏的划分对治疗有很重要的意义,对决定手术方案有指导作用。
脾脏肿大是通常会出现脾功能亢进,主要表现为贫血、红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以及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低蛋白血症。
触诊3度脾脏时,一般先用单手自左下腹向肋缘触摸,如不能摸到,采用双手触诊。
被检查者仰卧,嘱被检查者可略向检查者那边倾一点,检查者左手绕过其腹部前方,手掌置于其左腰部第9~11肋处,将脾从后向前托起。
右手掌平放于脐部,与左肋弓成垂直方向,随被检者腹式呼吸运动,由下向上逐渐移近左肋弓,直到触及脾缘或左肋缘为止。
吸气时触到脾脏下缘提示脾大。
脾脏轻度肿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及时,可嘱被捡者改为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髋、屈膝,用双手触诊较易触及。
注意:脾脏位置较浅,手法宜轻,用力过大可能将脾脏推入腹腔深部,或影响脾脏随呼吸下降,导致漏检。
触及脾脏后要注意其大小、硬度、表面情况、压痛、摩擦感等。
第六章消化系统第一节消化道病例6-1【临床病史】患者,男,64岁,主因“进食哽噎3月余”来我院就诊,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CEA(癌胚抗原)8.52ng/ml。
【描述】食管中段管腔不均匀狭窄,表面粘膜皱襞破坏、中段,可见不规则充盈缺损,管腔轮廓不清,局部管壁僵硬。
【诊断】食管癌。
【鉴别诊断】本病需与食管肌瘤、慢性炎症相鉴别。
食管癌肿块常呈偏心性增厚突向管腔,食管壁僵硬,周围组织侵润,结合胃镜活检可协助诊断。
病例6-2【临床病史】患者,男,78岁,主因“腹胀、腹痛3天”来我院就诊,行全腹CT平扫+增强扫描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 4.91×109/L,中性粒细胞 3.71×109/L。
CEA(癌胚抗原)20.56ng/ml,CA125 7.25U/ml,CA199 11.98U/ml。
【描述】乙状结肠局部肿块,肠腔狭窄,病变以上肠管扩张积液,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
【诊断】乙状结肠癌并癌性肠梗阻。
【鉴别诊断】1.肠息肉:多呈突向肠腔的结节,引起梗阻少见,肠壁浆膜面光整,一般不累及。
2.克罗恩病:病变多发,呈跳跃性,一般不形成肿块,肠镜可协助诊断。
病例6-3【临床病史】患者,男,61岁,主因“发现右下腹包块伴腹痛1周”来我院就诊,行全腹CT平扫+增强扫描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未见异常,生化常规:总蛋白58.5g/L,白蛋白38.5g/L,CEA(癌胚抗原)6.18ng/ml,CA125 16.94U/ml,CA199 25.31U/ml。
【描述】右下腹见囊实性肿块,密度不均,病变与小肠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强化。
【诊断】回肠间质瘤。
【鉴别诊断】1.淋巴瘤:肠壁多呈环形增厚,一般不形成肿块,引起梗阻少见,增强扫描病变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常包绕血管生。
2.肠癌:多呈突向肠腔的结节或肿块影,肠壁增厚呈偏心性增厚,可起梗阻。
病例6-4【临床病史】患者,男,63岁,主因“上腹疼痛不适6月余”来我院就诊,行全腹CT平扫+增强扫描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