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
- 格式:doc
- 大小:92.50 KB
- 文档页数:6
轮状病毒感染患儿临床护理路径的研究【摘要】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轮状病毒感染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轮状病毒感染患儿50例,根据患儿入院时间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和临床护理路径组(cnp组)各 25例,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和依据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
记录、分析和比较2组患儿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的差异。
结果:cnp 组患儿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护理满意度好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cnp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明显减少。
结论:在轮状病毒感染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提高患儿的健康知识水平和护理满意度,减少住院时间,减轻医疗负担,效果良好。
【关键词】轮状病毒感染;临床护理路径;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227-02随着护理专业的不断发展,护理观念的逐渐改变,护士的角色也开始向专业化转变,护理工作由机械完成遵医行为,逐渐发展到从机体整体角度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科学护理,最终达到预防和减少疾病并发症、缩短患者住院日、减少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目的。
20世纪80年代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cnp)在美国开始实施,随后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今年来我国也引入cnp,在临床护理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是指医院里的一组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检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严格有序的、有准确的时间要求的照顾计划【1】,其目的是为了节约医疗资源,促进患儿康复,使患儿能够获得相对最佳的医疗和护理服务质量【2-3】。
cnp能指导护士有预见性地工作,使患儿明白自己的护理目标,积极自觉地参与到疾病的治疗和护理之中,从而用最经济和最舒适的方式获得最佳的护理效果,是一种全新的高效率、高品质和低费用的护理管理模式【3】。
轮状病毒性肠炎主要见于夏秋季节,故临床病例统计时间有限,临床检查技术及治疗方案相对成熟,可控性强。
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
一、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I C D-10:A08.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原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
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 7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儿科学(第
7 版)》(主编:沈晓明、王卫平,人民卫生出版社);《儿科护理学(第 4 版)》(主编:崔焱,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6 月~2 岁小儿多见,大便次数增多(跃3 次/日,每天可达10 余次),大便稀黄、呈水样或蛋花汤样,伴或不伴发热、呕吐。
2.体征:有或无脱水征,肠鸣音活跃。
3.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镜检正常,或偶见白细胞;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可确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消化道隔离至腹泻缓解。
2.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酸碱紊乱。
(四)标准住院日4~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 C D-10:A08.001 轮状病毒肠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血电解质、肝肾功能;
(3)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项目:血气分析、心肌酶谱检测等。
(七)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口服补液盐:轻症患者早期使用。
2.静脉补液:中-重度脱水患者及时使用。
3.肠道微生态疗法:常用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链球菌等。
4.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
(八)住院恢复4~5天:
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大便常规、血电解质。
(九)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腹泻好转,一般状况良好。
2.无呕吐,脱水纠正。
3.大便常规、电解质正常。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使腹泻进一步加重的其他疾病,需要处理干预。
2.患儿入院时已发生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需进行积极对症处理,完善相关检查,向家属解释并告知病情,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二、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I C D-10:A08.0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4-7天
三、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患者告知单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床号:住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