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轮状病毒肠炎
- 格式:ppt
- 大小:10.51 MB
- 文档页数:21
【疾病名】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英文名】pediatric rotaviral enteritis【缩写】【别名】rotaviral enteritis of children;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ICD号】A08.0【概述】在未明确病因前,大便性状改变与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统称为腹泻病(diarrheal disease)。
腹泻病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全球大约每年至少10亿人次发生腹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每天大约1万人死于腹泻。
在我国,腹泻病同样是儿童的常见病,据有关资料,我国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的年发病率为201%,平均每年每个儿童发病2.01次,其死亡率为0.51%。
因此,对小儿腹泻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引起病毒性肠炎最重要的病毒是轮状病毒(rotavirus),其次是腺病毒,还有诺沃克病毒、肠道病毒、冠状病毒、小圆病毒、星状病毒等,但远比轮状病毒少。
本节重点介绍轮状病毒引起的肠炎。
【流行病学】人类轮状病毒是1973年Bishop等从腹泻患儿的十二指肠活检标本中发现的。
随后的流行病学研究证明,轮状病毒是全球性婴幼儿严重的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
A组轮状病毒感染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美国CDC报告,每年全世界有1.4亿患儿被感染,死亡约100万。
传染源为病人和带病毒者,病毒经口侵入胃肠道,潜伏期一般为2天,症状出现前一天肠道开始排出病毒,病期的第3~5天为排出病毒的高峰期,排病毒一般持续7天左右,少数持续2周。
由于RNA基因组常发生点突变,故重复感染多见。
轮状病毒肠炎呈世界性分布。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全年均有发病,温带地区以秋冬季为流行高峰,赤道地区季节性不明显。
发病年龄4个月~2岁约占90%以上。
近年有不少新生儿室流行轮状病毒感染的报道,北京东单三条儿童医院曾对68例无腹泻症状的新生儿住院病儿,进行前瞻性定期检测粪便,结果40例(58.8%)先后检出轮状病毒,但多数伴较轻腹泻或无症状。
探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整体护理干预方法及疗效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肠道传染病,主要由轮状病毒引起。
该疾病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严重的病例还会出现脱水现象。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都会有影响,因此对于这类疾病需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及时治疗。
整体护理干预方法是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综合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护理干预、饮食调理、心理疏导等多方面内容。
本文将从整体护理干预的角度出发,探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干预方法及疗效。
一、药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包括口服补液盐、止泻药物、抗生素(用于治疗继发性感染)等。
在药物治疗方面,主要是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采用合适的药物组合进行治疗。
在用药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以免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二、护理干预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定期观察病情: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病情变化较快,尤其是病情较重的孩子,需要定期观察呕吐、腹泻、体温等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为了避免交叉感染,病情较重的孩子需要隔离,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病室的通风、消毒工作需要加强。
3、督促孩子多饮水: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容易引起脱水,因此需要督促孩子多饮水,但要避免一次饮水过多,可以采用小口小口的方式喝水。
4、注意护理食物:在病情缓解的情况下,可以适量进食,但要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以及含纤维素高的食物,避免刺激肠胃。
5、及时更换尿布:腹泻是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常见症状,需要及时更换尿布,保持肛周清洁。
三、饮食调理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治疗中,饮食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会导致孩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因此需要注意饮食的清淡易消化。
可以选择米粥、面条、稀饭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辛辣的食物,少食多餐,不要暴饮暴食。
同时还要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生冷食品等,以免加重肠道负担。
蒙脱石散联合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研究背景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疫情常年存在且易发生季节性暴发。
该病由轮状病毒引起,可引起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
目前常用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物、蒙脱石散等。
但是由于轮状病毒存在多种血清型和变异,药物治疗常常面临有效性不足的瓶颈。
近年来,消旋卡多曲已经被广泛用于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
作为一种口服肠道黏膜保护剂,消旋卡多曲可以增加肠道黏液分泌和细胞生长,从而提高肠道黏膜屏障的功能,减少病毒感染的风险。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蒙脱石散联合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更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方法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象为40例确诊为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年龄在6个月至3岁之间,均来自某医院儿科门诊部。
其中,21例为男性,19例为女性。
对照组为40例患儿,依据年龄、性别、病程等指标随机分配。
研究方案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进行,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
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即口服复方蒙脱石散,每日3次,每次3g。
同时,观察组患儿口服消旋卡多曲,每日2次,每次1粒(40mg/粒),连续7天。
治疗效果评价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治疗过程中,每日观察体温、腹泻、呕吐等临床症状发生情况,记录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第5天、第7天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效果。
同时,在治疗后第7天采集患儿的血清样本,检测病毒血清学转化率和抗体水平。
安全性评估治疗过程中记录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程度,对患儿进行必要的安全性评估。
结果治疗效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7天后,观察组患儿的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均明显减轻,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患儿。
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组别治愈数显效数有效数无效数总有效率观察组34 4 1 1 97.5%对照组26 9 4 1 82.5%病毒血清学转化率和抗体水平治疗后第7天,观察组患儿的病毒血清学转化率和抗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该如何诊治?Chengdu Women's and Children's Central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0091,China.轮状病毒肠炎是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常急性起病,恶心、呕吐为主要首发症状,伴不同程度发热,随后出现水样便或蛋花水样便腹泻。
轮状病毒肠炎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心肌炎、惊厥、肺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及时正确的认识和诊治轮状病毒肠炎意义重大。
1.轮状病毒肠炎临床特点轮状病毒是无包膜双链RNA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A组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
轮状病毒可通过胃酸屏障进入小肠造成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流行时间为10月~次年2月,夏季的检出率相对较低。
5岁以下儿童对轮状病毒普遍易感,6~24月龄患儿是重症轮状病毒肠炎的高危人群。
6月龄以下婴儿有来自母体的被动免疫,发病率低且病情轻,2岁以上小儿多数感染过轮状病毒,有保护性抗体,发病率明显降低。
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主要发生在<1岁儿童。
轮状病毒感染后主要损伤小肠绒毛顶端的成熟肠道细胞,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导致分泌性腹泻。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潜伏期为1~3天,常在急性呕吐后出现稀水样便或蛋花水样便腹泻,大便每天数次至数十次不等,无粘液和腥臭味,病程约3-8天。
轮状病毒肠炎可导致不同程度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出现休克、死亡,还可继发乳糖酶缺乏,使腹泻时间延长。
轮状病毒进入血液可引起全身感染,并发心肌损害、心肌炎、肝功损害、肺炎、神经系统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早期发现及时诊治可防止并发症及疾病的传播。
轮状病毒可反复感染,但是临床症状可随着感染的次数逐渐减轻。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排病毒时间可能较长。
对于先天性免疫缺陷、器官移植的严重免疫功能低下患儿,可能会引起危及生命的胃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