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肠炎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277.63 KB
- 文档页数:1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治疗及护理干预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中的影响。
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122例,将所有患儿按照入院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1例。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要比对照组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明显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并且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使患儿得到更加人性化的治疗,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广泛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轮状病毒性肠炎;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1-0226-02轮状病毒性肠炎在临床是婴幼儿消化系统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原体,是造成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而且有极高的发病率,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等。
轮状病毒性肠炎不仅可以造成腹泻,还可能引起肠外感染,导致多种系统受到损害,使患儿的自身免疫力大大降低,严重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1-2]。
因此,临床如何采取正确的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部分研究资料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122例,将所有患儿按照入院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1例。
对照组男34例,女27例,年龄3个月~4岁,平均年龄(1.8±0.6)岁,观察组男32例,女29例,年龄4个月~3岁,平均年龄(1.4±0.4)岁。
两组患而的年龄以及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爆发流行的病例分析作者:刘璇殷峰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1期【摘要】目的通过对新生儿科轮状病毒感染爆发病例的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应对。
方法采用抽样法、统计法进行分析。
结果医护诊疗活动中对手卫生的重视程度较低,有对患者的护理治疗需要的满足优先于手卫生的错误想法,忽视了洗手。
结论通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认真落实消毒隔离措施,保证执行手卫生制度,检测消毒灭菌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
并建立对新生儿病房的控制流程,使新生儿感控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不断的总结经验及教训,进而很快地制了院内感染的爆发。
【关键词】新生儿;轮状病毒;爆发;分析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患儿多具有病情危重,体重较低,发育不全,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差及侵入性操作多等特点,而轮状病毒感染(RV)是引起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不仅会引起肠道的菌群失调,还会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大大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
近年来,已引起各医院的高度重视。
本组资料通过对新生儿病房感染控制的流程等各环节的落实和效果进行评价,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9年3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我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住院患儿,共计205人,无陪病区125人,有陪病区80人,其中早产儿33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60人,重度窒息2人,轻度窒息8人,缺氧缺血性脑病4人,腹泻15人。
在15例中(其中3例当月确诊,次月出院,2例查粪便中轮状病毒A群抗原为阴性),重型腹泻2例,轻型腹泻13例;男性8例,女性7例;1例为入院时即诊断,余14例均为入院后48小时开始发病,均在治疗3-8天全部痊愈。
余为呼吸系统感染患儿(其中3例为入院后合并上呼吸道感染)。
1.2诊断标准1.2.1轻型腹泻大便每日数次至10多次,性状各不同,腹部可闻及肠鸣音和不定的轻压痛,一般无全身症状。
1.2.2重型腹泻发病多急剧,大便每日10-20次左右,全身中毒症状重,体重明显减低,伴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的症状。
轮状病毒性肠炎一、入院介绍二、概念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呕吐及腹泻水样便。
病程大多较短。
三、护理诊断轮状病毒肠炎与其他病毒引起腹泻的鉴别主要靠病原学检查,呕吐,腹泻严重者应注意与胃肠型食物中毒和霍乱等相鉴别。
四、护理措施1.注意观察孩子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体温、脉搏等;2.观察大便次数、量及性状,观察尿量及进食情况,并做好记录;3.在口服补液过程中,观察脱水是否改善或加重,是否出现眼睑水肿;4.护理病儿前后都要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5.每次大便后仔细清洗臀部,防止发生尿布皮炎。
轮状病毒腹泻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护理注意:1.提供充足水分;2.适当添加电解质和糖,口服补液盐最好;3.服用益生菌;4.配方粉喂养时换用无乳糖配方粉,母乳喂养时可加用乳糖酶。
五、治疗原则:主要根据急性腹泻的治疗原则采取对症治疗。
目前,杀灭轮状病毒尚无特效药物,现在使用的各种抗菌药物郡对病毒无效。
正确的治疗方法就是尽快纠正孩子的脱水、酸中毒。
对于症状轻的孩子可用口服补液的方法进行纠正。
常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配方为: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氢化钾1.5克,葡萄糖20克加水 1000毫升,可让孩子当水喝。
症状重一些的孩子可用静脉输液的方法纠正脱水和酸中毒,同时配以潘生丁口服。
据报道,潘生丁对轮状病毒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近年来,干扰素(IFN)也被用来治疗轮状病毒感染、这种药可以抑制病毒在人体内的繁殖,从而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六、健康教育七、预防及护理1、最好以母乳喂养。
由于母乳中富含免疫球蛋白,有助于增强婴幼儿胃肠道的免疫能力,母乳喂养的宝宝较少得秋季腹泻,即使得,病情也会轻很多。
2、注意饮食卫生,勤洗手、保持餐具、玩具等的清洁、开窗通风。
防止病从口入。
3、合理喂养,循序渐进添加辅食,切忌几种辅食一起添加。
4、少吃富含脂肪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补充维生素,改善胃肠功能。
轮状病毒肠炎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13-12-31T14:27:15.1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2期供稿作者:王秀萍
[导读]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引起婴幼儿严重腹泻最重要的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王秀萍(山西省太原市妇幼保健院 030012)
【摘要】目的分析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院内感染原因,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总结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护理体会,降低其发生率。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结论实施有效的护理对策,可减少儿科病房轮状病毒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炎医院感染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2-0279-02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引起婴幼儿严重腹泻最重要的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轮状病毒肠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呕吐和腹泻,严重者会发生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是引起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可发生流行或大流行[1]。
加强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预防控制工作已经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儿内科收治住院患儿4033例,发生医院感染91例,其中轮状病毒肠炎63例,占儿内科同期所有医院感染病例的构成比最高,达69.23%,男 39 例,女 24 例,年龄在 3个月至 5 岁。
通过控制易感因素,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对降低儿内科病房轮状病毒医院感染率有明显效果。
2 感染原因分析
2.1 住院患儿处于疾病时期机体抵抗力差,孩子本身的免疫力较弱,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存在诸多易感染因素。
2.2 儿内科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长期使用抗生素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黏膜屏障功能下降,这也是引起 RV 院内感染重要危因素之一。
2.3 内在环境因素由于医院本身条件的限制,旧式建筑结构,住院床位紧张,卫生间、洗漱间公用等,导致病区不同病种无法彻底隔离;患儿之间互串病房,交换玩具、食物,也是导致医院交叉感染的原因。
2.4 外在环境因素患儿大多为独生子女,一人住院全家上阵,过多的陪护和探视者使病房空气不良,更不能排除其中有病原携带者,因此存在交叉感染隐患。
2.5 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掌握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个别医务人员未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污染的手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均是发生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2.6 认识误区医患家属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住院患儿大多是呼吸道感染,家长怕着凉、感冒,大多门窗紧闭,室内通风不畅,空气污浊是呼吸道交叉感染的主要媒介。
3 护理对策
3.1 入院时做好轮状病毒筛查检查,入科患儿首先询问病史,评估症状,有臀红腹泻史的患儿安置隔离病室,并与医生达成共识,有腹泻史的患儿常规粪便轮状病毒采样后收住人院。
3.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皮肤黏膜、呼吸、脉博、体温、血压、末梢循环、尿量等各项数据的变化,同时观察有无酸中毒表现,有无低血钾等表现。
注意患儿有无口渴、眼窝及前囟凹陷,记录患儿排大、小便及呕吐物的性质、次数、量、时间,掌握脱水程度,及时报告医师。
当患儿呕吐时,采取头侧卧位,以防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呛咳或窒息。
3.3 加强消毒隔离工作 RV主要经粪—口传播,少数可经呼吸道传播,经粪—口和密切接触传播,是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2]。
腹泻患儿入院后应快速诊断,明确病原。
对于符合RV性肠炎诊断标准的患儿,应合理安排床位,安置在同一病房或单独房间,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隔离区做明显标志,床单元及地面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每日2次,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门把手、水龙头、餐桌等公共设施。
隔离患儿用物专人专用,输液架、输液泵、雾化泵等医疗设备固定使用,做好清洁消毒工作;擦拭布巾、地巾用后及时清洗消毒,避免清洁工具成为传播媒介。
3.4 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重视培训学习, 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及对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和预防医院感染重要性的认识。
手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之一,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最方便、最廉价、最有效的方法。
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治疗车和查房车上及病房门上配备快速手消毒剂并按要求使用。
3.5 饮食护理指导合理喂养,腹泻停止后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少量多餐,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喂食患儿前应洗手,餐具应经常消毒。
3.6 加强健康宣教利用病房如入院宣教、宣传栏、图片、网络等各种途径宣传RV性肠炎的疾病知识、感染途径、预防知识及保健信息,规范行为,相互配合,提高患儿及其陪侍家属的自我保健能力,提高患儿家长对RV性肠炎的认识。
指导家长正确洗手方法,正确处置患儿排泄物和用物。
防止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及医院感染的发生,应采取综合措施。
除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外,加强医务人员及家属的手卫生,加强患儿的粪便管理是预防控制轮状病毒肠炎的关键环节。
通过采取以上一系列护理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RV性肠炎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患儿治疗效果,缩短病程,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殷忠芳.新生儿合并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临床护理,2010,48(31):55-58.
[2] 马金凤.护理干预对降低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效果评价[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0);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