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青蛙)的外形与内部解剖观察
- 格式:ppt
- 大小:4.73 MB
- 文档页数:30
蟾蜍解剖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蟾蜍的解剖,了解蟾蜍的内部结构、生理特征以及器官功能。
实验材料•活蟾蜍•解剖刀•剪刀•手套•镊子•实验台纸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实验台纸铺在解剖台上,穿戴好手套。
2.拿起一只活蟾蜍,将其放在解剖台上。
3.用镊子夹住蟾蜍的前肢,用剪刀小心地剪断骨骼连接,将前肢从躯干上分离。
4.重复第3步,剪下后肢。
5.将剪刀沿着蟾蜍的腹部切开,小心不要伤到内脏器官。
6.用手指或镊子轻轻撑开腹部切口,以便观察内部器官。
7.大致观察蟾蜍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以及生殖系统。
8.小心取出蟾蜍的心脏,观察心脏的结构。
9.取出蟾蜍的肺部,观察肺部的结构。
10.仔细观察蟾蜍的肝脏、胃、肠道等消化系统器官。
11.观察蟾蜍的泌尿系统,包括肾脏和膀胱等器官。
12.最后,总结蟾蜍的解剖结构和器官功能。
实验结果通过对蟾蜍的解剖,我们观察到以下结果:1.蟾蜍的消化系统包括胃、肠道和肝脏。
胃用于储存和消化食物,肠道用于吸收养分,肝脏则参与代谢和排泄过程。
2.蟾蜍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
心脏是一个均匀、灰白色的有节奏的肌肉器官,用于泵送血液循环,维持生命活动。
3.蟾蜍的呼吸系统包括肺部和呼吸道。
肺部呈球状,用于气体交换,吸入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4.蟾蜍的泌尿系统包括肾脏和膀胱。
肾脏负责排除体内代谢废物和调节水分平衡,在膀胱中储存尿液。
5.蟾蜍的生殖系统包括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
雄性有睾丸和精巢,雌性有卵巢和子宫。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蟾蜍的解剖结构和器官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蟾蜍的解剖结构与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呼吸方式、皮肤呼吸和水分吸收等特点。
蟾蜍的解剖实验为我们深入了解脊椎动物的内部构造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途径。
注意:在进行动物解剖实验时,应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和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尊重动物的生命权益。
实验十六蟾蜍的解剖一、目的要求:1.认识蟾蜍的内部结构,从而了解两栖纲的一般特征;2.学习解剖动物的方法,进而;了解动物体各器官系统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二、材料与用具:活蟾蜍、蟾蜍皮肤横切制片、解剖腊盘、手术刀、中、小镊子、解剖针、玻璃针、大、小剪刀、骨剪、棉花、棉线、镜头纸、显微镜三、实验操作和观察(一)外形观察:取活体蟾蜍观察,蟾蜍体分为头、躯干和四肢;体表皮肤裸露,具有疣状突起。
1.头部:具有一对大而突出的眼睛,具有上、下眼睑及瞬膜;眼前有成对的外鼻孔,鼻孔具有鼻瓣;眼后有鼓膜;鼓膜背侧隆起为耳腺(毒腺)。
2.躯干:劲部不明显,躯干背腹扁。
3.四肢:前肢四指,雄蟾蜍第1-3指基部有黑色椭圆形婚疣,交配时用于抱雌;后肢五趾;后肢比前肢长,适于跳跃。
处死之前可观察蟾蜍背侧两腿基部有一对后淋巴心在微微跳动,淋巴心属于淋巴系统。
(二)处死:常用传刺法,即用解剖针从蟾蜍的枕骨大孔插入,破坏其延脑致死。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左手持蟾蜍,以左手食指与中指夹住蟾蜍两前肢,用第四指与小指夹住两后肢,拇指在二毒腺之间(即头与脊柱交界处)按压可感知该处有一凹陷,即枕骨大孔,然后用拇指按住头,右手执解剖针由此孔插入3-4毫米后,将针尖向前插入颅腔,并用针搅动破坏其脑,然后将针抽回,再由枕骨大孔处向后插入脊柱神经管,并搅动破坏脊髓,直至后肢僵直,而后又下垂瘫软为止。
如一次未能处死,重复以上过程。
蟾蜍处死还可以用乙醚麻醉法处死。
(三)内部解剖和观察将蟾蜍处死后放在解剖腊盘中,用剪刀沿腹壁中线稍偏右侧剪开腹壁,向前剪至肩带,向两侧拉开体壁,用大头针固定在腊盘上,观察如下主要器官系统:1.循环系统:(1)心脏:位于体腔的前端,肝的腹面,被包围在具有两层囊壁的围心囊中,与体腔完全隔离。
心脏可分为一下四个部分:①心室:一个,圆锥形,壁较厚。
②心房:与静脉窦连接,壁薄,分左右两个。
③动脉圆锥:为心室腹面右上角通出的淡色的管子,其后端稍粗大;由动脉圆锥向前分叉为左右两大动脉干。
实验九蟾蜍的外形与内部解剖两栖类是最先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的脊椎动物。
蟾蜍(或青蛙)是两栖类中陆生跳跃特化方向的代表,它能很好地反映两栖类在适应陆生的斗争中,初步解决了在陆地上运动和在空气中呼吸的矛盾,而发展了五趾型附肢、肺呼吸,出现了颈椎和荐椎以及适应于陆生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等。
但同时,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以及在陆地上繁殖的矛盾还未完全解决,表现出对陆地生活的不完善性。
这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验目的:通过对蟾蜍外形和内部解剖观察,了解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中,两栖类在形态结构、内部构造和功能上所表现出的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并学习双毁髓处死蟾蜍的方法,掌握一般解剖技术。
二、实验内容:(一)外形观察(二)内部解剖与观察三、实验材料和用具活蟾蜍(或蛙)、解剖器具一套、解剖盘、放大镜、蜡盘、大头针。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一)外形:将活蟾蜍静伏于解剖盘内,观察其身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四肢3部分。
1.头部:蟾蜍头部扁平,略呈三角形,吻端稍尖。
口宽大,横表明,由上下颌组成。
上颌背侧前端有1对外鼻孔,外鼻孔外缘具鼻瓣,★观察鼻瓣如何运动,鼻瓣的运动与口腔底部的动物有何关系?眼大而突出,生于头的左右两侧,具上、下眼睑;下眼睑内侧有一半透明的瞬膜。
轻触眼睑,★观察上、下眼睑和瞬漠是否活动,怎样活动?★当眼睑闭合时,眼球位置有何变动?两眼后各有一圆形较小的鼓膜,眼和鼓膜的后上方有1对椭圆形隆起称耳后腺,即毒腺(青蛙的鼓膜较大,无耳后腺。
雄蛙口角内后方各有一浅褐色膜襞为声囊,鸣叫时鼓成泡状。
)。
2.躯干部:鼓膜之后为躯干部。
躯干部短而宽,躯干后端两腿之间,偏背侧有一小孔,为泄殖腔孔。
3.四肢:前肢短小,由上臂、前臂、腕、掌、指5部组成。
4指,指间无蹼。
生殖季节雄蟾蜍第一指基部内侧有一膨大突起,称婚垫或婚廇,为抱对之用,后肢较长,分为股、胫、跗、砳、趾5部。
5趾,趾间有蹼,不发达。
在第一趾内侧有一较硬的角质化的距。
蟾蜍的解剖与观察111140068 饶兵一、实验目的1. 通过对代表性的实验动物解剖与观察,建立起对动物躯体结构和主要功能的认识。
2.了解两栖动物的摄食方式与两栖动物的营养、呼吸、排泄、生殖及血液循环器官系统的形态特征。
3.了解两栖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地生活的各个器官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掌握两栖动物在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实验中常用组织的准确取材,同时学习这些形态特征在生物进化史上的意义。
二、蟾蜍的获得与麻醉1.蟾蜍的获得途径主要是由野外捕获或从养殖场购买。
2.抓取方法: 抓住其后腿,有经验者也可抓住其身体或借助一块布来抓,因为蟾蜍体表粘滑且会分泌毒液。
3.麻醉:两栖类皮肤有渗透性,放入含麻醉剂的溶液中就很容易麻醉。
0.1%的甲磺酸—三卡因(MS—222)水溶液在几分钟内即可麻醉动物,所需时间因身体大小而异,可采用该方法麻醉蟾蜍。
也可用呼吸性麻醉剂,将蟾蜍放进玻璃罩或标本瓶内,同时放人浸有乙醚的棉花,几分钟后,即可达到目的。
三、实验步骤1.抓取一只麻醉过的蟾蜍,将蟾蜍轻轻置于解剖盘内,观察蛙(蟾蜍)的身体,可区分为头部、躯干和四肢三部分。
2.然后用剪刀从蟾蜍的腹部开始剪开它的体腔,再剪开它的胸腔,观察蟾蜍的各个组织的结构,并用图的形式记录下来,即将所看到的蟾蜍内部结构画下来。
四、蟾蜍外形观察结果1.头部头:呈扁等腰三角形。
眼睛:在头两侧,稍向背部突出,有上下眼睑。
瞬膜:在下眼睑的内侧,为一半透明的薄膜,该膜向上延展可覆盖眼球。
外鼻孔:两眼的前方,近于头的前端的一对小孔。
内鼻孔:拉开下颌,在口腔顶壁的前端有一对小孔。
鼻膜:在外鼻孔外缘的一对瓣状膜。
口:头端腹面有一很大的横裂。
鼓膜:眼后有一明显的褐色而稍下凹的圆形膜,是中耳腔与外界接触的地方。
蟾蜍的鼓膜较小,不明显。
耳后腺:蟾蜍鼓膜后上方有一对椭圆形的隆起,是由若干毒腺集合而成的,故又叫毒腺。
在受到压挤时,可分泌出一种乳白色的粘稠液,经加工之后即为中药“蟾酥”。
蟾蜍的形态结构
蟾蜍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全体。
夏、秋捕捉,捕得后,先采去蟾酥,然后将蟾蜍杀死,直接晒干;或杀死后除去内脏将体腔撑开晒干。
1、外部形态
形态描述体长平均60毫米左右,雌性最大者可达80毫米;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著,颊部向外侧倾斜;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上眼睑宽、略大于眼间距,鼓膜显著,椭圆形。
蟾蜍前肢粗短;指细短,指长顺序3.1.2.4,第1.3指几等长,第4指颇短;关节下瘤不成对;外掌突大而圆,深棕色,内掌小色浅。
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或肩后端,左右跟部不相遇,足比胫长,趾短,趾端黑色或深棕色;趾侧均有缘膜,基部相连成半蹼;关节下瘤小而清晰,内跖突较大色深,外跖突很小色浅。
雄性皮肤粗糙,头部、上眼睑及背面密布不等大的疣粒,雌性疣粒较少,耳后腺大而扁;四肢及腹部较平滑。
雄性背面多呈橄榄黄色,有不规则的花斑,疣粒上有红点;雌性背面浅绿色,花斑酱色,疣粒上也有红点;头后背正中常有浅绿色脊线,上颌缘及四肢有深棕色纹。
两性腹面均为乳白色,一般无斑点,少数有黑色分散的小斑点。
雄性皮肤较粗,前肢粗壮,内侧三指基部有黑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
2、内部构造
内部构造分为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泄殖系统、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内分泌系统。
蟾赊表皮富含腺体。
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对。
生殖季节,卵巢内包含有大量黑色的卵,几乎充满体腔。
雄性生殖器官有睾丸1对。
输尿管兼具输精、输尿作用,因此又称为输精尿管或尿殖管。
青蛙的解剖一、实验目的1、通过青蛙的内部解剖和观察,了解两栖动物消化、呼吸、泄殖、和神经系统的形态构造和特点。
2、学习脊椎动物解剖技术。
二、实验内容1、青蛙的外形、皮肤、骨骼和肌肉系统的观察。
2、青蛙的解剖及其消化、呼吸和泄殖系统形态结构的观察。
三、实验材料和用品青蛙、解剖器、蜡盘、大头针、棉花、乙醚四、实验操作及观察观察蟾蜍的外形,进行解剖,观察蟾蜍的各内部结构特征。
(一)外形观察青蛙皮肤湿润光滑。
身体分头、躯干和四肢三部分。
躯干后端近背方有泄殖孔。
具可活动的上下眼睑,下眼睑有瞬膜。
眼后鼓膜一对。
外鼻孔一对,有瓣膜。
雄蛙头两侧口角处有一对声囊。
前肢细短,四指,生殖季节第一基部有瘤状突起,称婚垫。
后肢发达,五趾,具蹼。
(二)消化系统蛙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及其附属的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肠和泄殖腔等,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脏。
1.口腔:剪开蛙的口角,使口张大,令口腔全部露出。
内鼻孔:为口腔顶壁前方外侧的一对椭圆形的孔,通过鼻腔与外鼻孔相通。
耳咽管孔位于咽腔的后端,颌角附近有1对大孔,与中耳相通。
喉门位于下颌的后部,为口腔后方的1条纵裂缝。
食道开口咽的最后部位是食管的开口,与咽腔之间无明显界限。
2.食道很短,开口于喉的背面,下端与胃相连。
3.胃位于体的左侧,形状稍有弯曲,前端略粗,后端较细,并有一明显的紧缩分,此即幽门,为胃与小肠的交界处。
4.肠:分小肠与大肠。
小肠又由十二指肠和回肠组成,起于胃后,弯向前方的一小段为十二指肠,自十二指肠向后折,经过几次回旋而达大肠的部分为回肠。
大肠膨大而陡直,开口于泄殖腔。
5.泄殖腔:较大肠短小,为汇集肛门,输尿管和输卵管(雌蛙)的管道。
6.肝脏位于胸腹腔的前端呈红褐色,由较大的左右二叶和较小的中叶组成。
肝脏背面、左右二叶之间有一绿色球形的胆囊,内贮胆汁。
7.胰脏为一不规则的淡红色或黄白色的管状腺,在胃与肠之间。
把肝、胃和十二指肠翻折过来指向前方,即可看到胰脏的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