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的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10 MB
- 文档页数:6
实验九蟾蜍的外形与内部解剖两栖类是最先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的脊椎动物。
蟾蜍(或青蛙)是两栖类中陆生跳跃特化方向的代表,它能很好地反映两栖类在适应陆生的斗争中,初步解决了在陆地上运动和在空气中呼吸的矛盾,而发展了五趾型附肢、肺呼吸,出现了颈椎和荐椎以及适应于陆生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等。
但同时,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以及在陆地上繁殖的矛盾还未完全解决,表现出对陆地生活的不完善性。
这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验目的:通过对蟾蜍外形和内部解剖观察,了解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中,两栖类在形态结构、内部构造和功能上所表现出的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并学习双毁髓处死蟾蜍的方法,掌握一般解剖技术。
二、实验内容:(一)外形观察(二)内部解剖与观察三、实验材料和用具活蟾蜍(或蛙)、解剖器具一套、解剖盘、放大镜、蜡盘、大头针。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一)外形:将活蟾蜍静伏于解剖盘内,观察其身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四肢3部分。
1.头部:蟾蜍头部扁平,略呈三角形,吻端稍尖。
口宽大,横表明,由上下颌组成。
上颌背侧前端有1对外鼻孔,外鼻孔外缘具鼻瓣,★观察鼻瓣如何运动,鼻瓣的运动与口腔底部的动物有何关系?眼大而突出,生于头的左右两侧,具上、下眼睑;下眼睑内侧有一半透明的瞬膜。
轻触眼睑,★观察上、下眼睑和瞬漠是否活动,怎样活动?★当眼睑闭合时,眼球位置有何变动?两眼后各有一圆形较小的鼓膜,眼和鼓膜的后上方有1对椭圆形隆起称耳后腺,即毒腺(青蛙的鼓膜较大,无耳后腺。
雄蛙口角内后方各有一浅褐色膜襞为声囊,鸣叫时鼓成泡状。
)。
2.躯干部:鼓膜之后为躯干部。
躯干部短而宽,躯干后端两腿之间,偏背侧有一小孔,为泄殖腔孔。
3.四肢:前肢短小,由上臂、前臂、腕、掌、指5部组成。
4指,指间无蹼。
生殖季节雄蟾蜍第一指基部内侧有一膨大突起,称婚垫或婚廇,为抱对之用,后肢较长,分为股、胫、跗、砳、趾5部。
5趾,趾间有蹼,不发达。
在第一趾内侧有一较硬的角质化的距。
动物学实验八-蟾蜍的解剖培训课件xx年xx月xx日•实验目的和准备•蟾蜍解剖基础知识•蟾蜍解剖操作流程目录•蟾蜍骨骼系统观察与绘图•实验结果与讨论•安全防护与环保意识•课程回顾与预习01实验目的和准备实验目的掌握蟾蜍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特征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了解蟾蜍的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形态、位置和功能,提高学生对动物身体结构的认识。
学习动物解剖的基本技术和方法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动物解剖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包括手术器械的使用、解剖步骤的设计和操作要领等。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和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准备若干只蟾蜍、解剖盘、解剖器械、生理盐水、棉球、镊子、手术刀、手术剪、止血钳等。
实验准备实验材料选择一个安静、通风良好、光线适宜的实验室或教室作为实验场地,确保室内温度适宜、无尘土和异味。
实验场地准备动物学实验教程或相关教材,以便学生在实验前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教材实验设备与器材解剖器械包括手术刀、手术剪、镊子、止血钳等,用于进行解剖操作。
解剖盘用于放置解剖的蟾蜍和器材,可用搪瓷盘或塑料盘代替。
生理盐水用于清洗蟾蜍的伤口,保持其身体湿润,同时可注入其体内以保持其生命活动正常。
其他器材包括计时器、称量纸、量筒等,根据实际需要选用。
棉球用于擦拭蟾蜍表面和进行止血等操作。
02蟾蜍解剖基础知识蟾蜍是一种两栖动物,其解剖结构具有典型的特点。
蟾蜍的外形和内部器官位置与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有很大差异。
蟾蜍解剖概述蟾蜍内脏器官位置和功能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和膀胱。
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呼吸系统包括口、喉、气管、肺和皮肤。
蟾蜍内脏器官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肠和泄殖腔。
蟾蜍的骨骼系统由头骨、脊柱、胸骨、肋骨和四肢骨组成。
蟾蜍的肌肉系统由背肌、腹肌、四肢肌和内脏肌组成,主要通过肌肉收缩实现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