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的解剖及循环系统的观察
- 格式:docx
- 大小:250.86 KB
- 文档页数:6
解剖蟾蜍的实验报告解剖蟾蜍的实验报告一、引言蟾蜍是一种常见的两栖动物,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
由于其生活习性与人类相近,成为了许多科学研究的对象。
本实验旨在通过解剖蟾蜍,深入了解其内部结构和器官功能,为我们对这一物种的认识提供更多的细节。
二、实验方法本次实验使用的蟾蜍为实验室中饲养的成年蟾蜍。
在实验开始前,我们首先对实验器材进行消毒处理,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然后,将蟾蜍放置在特制的解剖盘中,用绳索固定住,以防止其在解剖过程中的移动。
接下来,我们使用解剖刀和镊子等工具,逐步剖开蟾蜍的皮肤和内脏,直至完全暴露腹部和内脏器官。
三、解剖结果1. 皮肤和骨骼系统蟾蜍的皮肤呈现出光滑而湿润的特点,具有很强的透气性。
在解剖过程中,我们观察到蟾蜍的皮肤下有一层薄薄的肌肉组织,这是蟾蜍的运动系统之一。
此外,蟾蜍的骨骼系统由一系列的骨骼组成,它们相互连接形成了蟾蜍的骨架,为其提供了支撑和保护。
2. 消化系统蟾蜍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肠和肝脏等器官。
我们注意到蟾蜍的口腔内有一对锐利的上颌骨和下颌骨,它们能够帮助蟾蜍捕食和咀嚼食物。
食道连接着口腔和胃,将食物从口腔传送到胃中。
胃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它通过分泌胃液来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肠道则负责吸收和消化食物中的养分。
此外,肝脏是蟾蜍体内最大的器官之一,它在消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代谢和排毒作用。
3. 呼吸系统蟾蜍的呼吸系统由肺和皮肤组成。
在解剖过程中,我们观察到蟾蜍的肺位于腹腔内,呈现出泡沫状的结构。
蟾蜍通过肺吸入空气,将氧气吸收到血液中,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此外,蟾蜍的皮肤也能够进行呼吸,尤其在水中生活时更为重要。
4. 循环系统蟾蜍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我们发现蟾蜍的心脏位于胸腔内,由三个心房和一个心室组成。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循环,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蟾蜍的血液呈现出红色,它通过血管系统流动,为身体提供所需的氧气和养分。
四、讨论与结论通过对蟾蜍的解剖,我们深入了解了其内部结构和器官功能。
蟾蜍的解剖一、目的与要求1、认识蟾蜍的内部结构,从而了解两栖纲动物的一般特征;2、学习解剖动物的方法,进而了解动物体各器官系统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二、材料与用具活蟾蜍、蟾蜍皮肤横切制片、解剖蜡盘、手术刀、中、小镊子、解剖针、玻璃针、大、小剪刀、骨剪、棉花、棉线、镜头纸、显微镜。
三、实验操作及观察(一) 外形观察取活体蟾蜍(Bufo bufo)观察,蟾蜍体分为头、躯干和四肢;体表皮肤裸露,具有疣状突起。
1.头部:具有一对大而突出的眼,具有上、下眼睑及瞬膜;眼前有成对的外鼻孔,鼻孔具有鼻瓣;眼后有鼓膜;鼓膜背侧隆起为耳腺(毒腺)(图70)。
2.躯干:颈部不明显,躯干背腹扁。
3.四肢:前肢四指,雄蟾蜍第1~3指基部有黑色椭圆形婚疣,交配时用于抱雌,后肢五趾;后肢比前肢长,适于跳跃。
处死之前可观察蟾蜍背侧两腿基部有一对后淋巴心在微微跳动(图71),淋巴心属淋巴系统。
(二) 处死:1. 穿刺法,即用解剖针从蟾蜍的枕骨大孔插入,破坏其延脑致死。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左手执蟾蜍,以左手食指与中指夹住蟾蜍两前肢,用第四指与小指夹住两后肢,拇指在二毒腺之间(即头与脊柱交界处)按压可感知该处有一凹陷,即枕骨大孔,然后用拇指按住头,右手执解剖针由此孔插入3~4mm后,将针尖向前插入颅腔,并用针搅动破坏其脑,然后将针抽回, 再由枕骨大孔处向后插入脊柱神经管,并搅动破坏脊髓,直到后肢僵直,而后又下垂瘫软为止。
如一次未能处死,重复以上过程。
2. 麻醉过量法处死。
配置10 g/L MS-222(鱼安宁)的水溶液,将蟾蜍放入其中10-15分钟即可麻醉致死。
(三) 内部解剖及观察将蟾蜍处死后放在解剖蜡盘中,用剪刀沿腹壁中线稍偏右侧剪开腹壁,向前剪至肩带,向两侧拉开体壁,用大头针固定在蜡盘上,观察如下主要器官系统(图72)。
1.循环系统:(1) 心脏:位于体腔的前端,肝的腹面,被包围在具有两层囊壁的围心囊中,与体腔完全隔离。
心脏可分为以下四部分:①心室:一个,圆锥形,壁较厚。
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生理解剖蟾蜍实习,了解蟾蜍的解剖结构,掌握蟾蜍各器官系统的位置、形态和功能,为后续生物学、生理学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实习时间2021年X月X日三、实习地点XX学院生理解剖实验室四、实习内容1.蟾蜍外部形态观察蟾蜍身体呈椭圆形,分为头、躯干和四肢三部分。
头部扁平,吻端尖,眼大而突出,耳后腺明显。
躯干部较宽,皮肤粗糙,全身密布大小不等的疣状突起。
四肢粗短,指(趾)端有吸盘,善于吸附。
2.蟾蜍内部解剖(1)头部解剖头部主要器官包括大脑、小脑、眼、耳、鼻、舌、咽、喉、食道等。
1)大脑:位于颅腔内,分为大脑皮层、白质和基底神经节。
大脑皮层负责处理感觉和运动信息。
2)小脑:位于颅腔后部,负责协调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
3)眼:蟾蜍眼睛较大,具有较好的视觉功能。
眼球由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组成。
4)耳:蟾蜍有外耳和内耳。
外耳负责收集声波,内耳负责听觉和平衡。
5)鼻:蟾蜍鼻腔内有嗅觉器官,负责嗅觉功能。
6)舌:蟾蜍舌较大,呈舌状,用于捕食。
7)咽、喉、食道:蟾蜍的咽部与喉部相连,食道连接咽部和胃。
(2)躯干部解剖躯干部主要器官包括心脏、肺、肝、脾、胃、肠、肾脏、生殖器官等。
1)心脏:蟾蜍心脏为两心房、两心室,负责血液循环。
2)肺:蟾蜍肺为薄壁结构,位于胸腔内,负责呼吸功能。
3)肝、脾:蟾蜍肝、脾位于腹腔内,分别负责代谢和免疫。
4)胃、肠:蟾蜍胃位于腹腔内,分为胃底、胃体和胃窦。
肠分为小肠和大肠,负责消化和吸收。
5)肾脏:蟾蜍肾脏位于腹腔后部,负责排泄代谢废物。
6)生殖器官:蟾蜍生殖器官包括卵巢、睾丸、输卵管、输精管、子宫、阴道等,负责生殖功能。
(3)四肢解剖四肢主要由骨骼、肌肉和血管组成,负责运动和支撑。
1)骨骼:蟾蜍骨骼包括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2)肌肉:蟾蜍肌肉分为骨骼肌和平滑肌,负责运动。
3)血管:蟾蜍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负责血液循环。
五、实习总结通过本次生理解剖蟾蜍实习,我对蟾蜍的解剖结构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蟾蜍解剖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蟾蜍的解剖,了解蟾蜍的内部结构、生理特征以及器官功能。
实验材料•活蟾蜍•解剖刀•剪刀•手套•镊子•实验台纸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实验台纸铺在解剖台上,穿戴好手套。
2.拿起一只活蟾蜍,将其放在解剖台上。
3.用镊子夹住蟾蜍的前肢,用剪刀小心地剪断骨骼连接,将前肢从躯干上分离。
4.重复第3步,剪下后肢。
5.将剪刀沿着蟾蜍的腹部切开,小心不要伤到内脏器官。
6.用手指或镊子轻轻撑开腹部切口,以便观察内部器官。
7.大致观察蟾蜍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以及生殖系统。
8.小心取出蟾蜍的心脏,观察心脏的结构。
9.取出蟾蜍的肺部,观察肺部的结构。
10.仔细观察蟾蜍的肝脏、胃、肠道等消化系统器官。
11.观察蟾蜍的泌尿系统,包括肾脏和膀胱等器官。
12.最后,总结蟾蜍的解剖结构和器官功能。
实验结果通过对蟾蜍的解剖,我们观察到以下结果:1.蟾蜍的消化系统包括胃、肠道和肝脏。
胃用于储存和消化食物,肠道用于吸收养分,肝脏则参与代谢和排泄过程。
2.蟾蜍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
心脏是一个均匀、灰白色的有节奏的肌肉器官,用于泵送血液循环,维持生命活动。
3.蟾蜍的呼吸系统包括肺部和呼吸道。
肺部呈球状,用于气体交换,吸入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4.蟾蜍的泌尿系统包括肾脏和膀胱。
肾脏负责排除体内代谢废物和调节水分平衡,在膀胱中储存尿液。
5.蟾蜍的生殖系统包括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
雄性有睾丸和精巢,雌性有卵巢和子宫。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蟾蜍的解剖结构和器官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蟾蜍的解剖结构与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呼吸方式、皮肤呼吸和水分吸收等特点。
蟾蜍的解剖实验为我们深入了解脊椎动物的内部构造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途径。
注意:在进行动物解剖实验时,应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和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尊重动物的生命权益。
蟾蜍的解剖与观察111140068 饶兵一、实验目的1. 通过对代表性的实验动物解剖与观察,建立起对动物躯体结构和主要功能的认识。
2.了解两栖动物的摄食方式与两栖动物的营养、呼吸、排泄、生殖及血液循环器官系统的形态特征。
3.了解两栖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地生活的各个器官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掌握两栖动物在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实验中常用组织的准确取材,同时学习这些形态特征在生物进化史上的意义。
二、蟾蜍的获得与麻醉1.蟾蜍的获得途径主要是由野外捕获或从养殖场购买。
2.抓取方法: 抓住其后腿,有经验者也可抓住其身体或借助一块布来抓,因为蟾蜍体表粘滑且会分泌毒液。
3.麻醉:两栖类皮肤有渗透性,放入含麻醉剂的溶液中就很容易麻醉。
0.1%的甲磺酸—三卡因(MS—222)水溶液在几分钟内即可麻醉动物,所需时间因身体大小而异,可采用该方法麻醉蟾蜍。
也可用呼吸性麻醉剂,将蟾蜍放进玻璃罩或标本瓶内,同时放人浸有乙醚的棉花,几分钟后,即可达到目的。
三、实验步骤1.抓取一只麻醉过的蟾蜍,将蟾蜍轻轻置于解剖盘内,观察蛙(蟾蜍)的身体,可区分为头部、躯干和四肢三部分。
2.然后用剪刀从蟾蜍的腹部开始剪开它的体腔,再剪开它的胸腔,观察蟾蜍的各个组织的结构,并用图的形式记录下来,即将所看到的蟾蜍内部结构画下来。
四、蟾蜍外形观察结果1.头部头:呈扁等腰三角形。
眼睛:在头两侧,稍向背部突出,有上下眼睑。
瞬膜:在下眼睑的内侧,为一半透明的薄膜,该膜向上延展可覆盖眼球。
外鼻孔:两眼的前方,近于头的前端的一对小孔。
内鼻孔:拉开下颌,在口腔顶壁的前端有一对小孔。
鼻膜:在外鼻孔外缘的一对瓣状膜。
口:头端腹面有一很大的横裂。
鼓膜:眼后有一明显的褐色而稍下凹的圆形膜,是中耳腔与外界接触的地方。
蟾蜍的鼓膜较小,不明显。
耳后腺:蟾蜍鼓膜后上方有一对椭圆形的隆起,是由若干毒腺集合而成的,故又叫毒腺。
在受到压挤时,可分泌出一种乳白色的粘稠液,经加工之后即为中药“蟾酥”。
实验二:蟾蜍的解剖和软骨,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蟾蜍的解剖方法。
2.掌握双毁髓法对蟾蜍进行麻醉。
3.观察蟾蜍软骨,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
4.观察蟾蜍的内脏。
二、实验原理用金属毁髓针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使蟾蜍瘫软,但还处于活体状态,从而对蟾蜍进行解剖。
剪下剑突软骨,用亚甲基蓝将剑突软骨细胞染色,用显微镜观察。
再取出泌尿及生殖系统,观察各个组成部分。
三、实验动物与器材1.实验动物:蟾蜍一只2.实验试剂:亚甲基蓝试剂3.实验器械:光学显微镜、解剖盘、毁髓针、剪刀、镊子、吸水纸、大头针四、方法与步骤1.双毁髓麻醉蟾蜍:左手握住蟾蜍,中指抵住蟾蜍胸部。
拇指按压其背部。
右手拿着解剖针自双眼之间沿中线刺入凹陷处,即枕骨后凹。
将解剖针从枕骨大孔向前刺入颅腔,搅动,捣毁脑组织。
然后将针退回枕骨大孔,转向后方,与脊柱平行插入椎管,旋转解剖针,破坏脊髓。
直至蟾蜍四肢僵直而后又松软下垂。
即表明脑和脊髓破坏完毕,即可拔出解剖针。
2.将蛙置于解剖盘上,腹部朝上,四肢伸展后用大头针固定。
用镊子提起腹面皮肤,用剪刀剪开一小口,并从小口处向前将腹面皮肤剪开,至下颌前端。
向后剪至两后肢基部之间,泄殖孔稍前方。
然后将皮肤向两侧拉开,可见皮肤与皮下肌肉连接松散,两者之间较大间隙为皮下淋巴腔,翻看皮肤内侧可见分布有丰富的血管;3.用镊子提起腹部肌肉,用剪刀沿腹中线略偏左侧,剪开腹壁至肩带之剑突,然后向左、向右剪开,用剪刀剪取薄的剑突软骨组织,用亚甲基蓝试剂染色,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软骨组织细胞;4.小心剥离腹壁上的腹大静脉,再将腹壁向两侧分开,暴露心脏和其他器官,小心分开其他器官和系统,找到蟾蜍的泌尿和生殖系统,并用剪刀、镊子等将其完整的分离出来,放到解剖盘上,观察系统中各个器官的形态及位置;5.将蟾蜍倒进指定的垃圾桶内,洗净实验仪器,整理实验台。
五、实验结果精巢毕氏器六、实验结论1.雄性蟾蜍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小管和输精管、米氏管组成。
蟾蜍的解剖与观察生命科学院张茜 111070094一、实验目的意义两栖动物绝大多数都是对人类有益的,例如消灭害虫、作药用资源等等。
蟾蜍作为医学、生理学重要的实验动物则使用更为广泛。
通过观察两栖类外形、皮肤、消化、呼吸、泄殖和循环等系统,了解两栖动物z 在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实验中常用组的准确取材。
重点:了解在摄食方式、营养、呼吸、排泄、生殖及血液循环器官系统的形态特征。
难点:理解两栖动物了解两栖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地生活的各个器官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二、实验对象的获得与麻醉获得途径主要是由野外捕获或从特种养殖场购买(如牛蛙养殖场)。
抓取方法: 抓住其后腿,有经验者也可抓住其身体或借助一块布来抓,因蛙体表粘滑且蟾蜍体表有毒液分泌。
麻醉:两栖类皮肤有渗透性,放入含麻醉剂的溶液中就很容易麻醉。
0.1%的甲磺酸—三卡因(ms—222)水溶液在几分钟内即可麻醉动物,所需时间因身体大小而异。
也可用呼吸性麻醉剂,将蛙或蟾蜍放进玻璃罩或标本瓶内,同时放人浸有乙醚的棉花,几分钟后,即可发生作用。
三、实验操作与观察(一)外形观察将活蛙(或蟾蜍)静伏于解剖盘内,观察蛙(蟾蜍)的身体,可区分为头部、躯干和四肢三部分。
1.头部头:呈扁等腰三角形。
眼睛:在头两侧,稍向背部突出,有上下眼睑。
瞬膜:在下眼睑的内侧,为一半透明的薄膜,该膜向上延展可覆盖眼球。
外鼻孔:两眼的前方,近于头的前端的一对小孔内鼻孔:拉开下颌,在口腔顶壁的前端有一小孔鼻膜:在外鼻孔外缘的一对瓣状膜口:头端腹面有一很大的横裂鼓膜:眼后有一明显的褐色而稍下凹的圆形膜,是中耳腔与外界接触的地方。
蟾蜍的鼓膜较小,不明显耳后腺:蟾蜍鼓膜后上方有一对椭圆形的隆起,是由若干毒腺集合而成的,故又叫毒腺。
在受到压挤时,可分泌出一种乳白色的粘稠液,经加工之后即为中药“蟾酥”舌:在下颌前端内侧着生一柔软粘滑的舌,折向口腔内部,用镊子轻轻将舌拉出展平,可以看到蟾蜍的舌尖钝圆状。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蟾蜍的生理现象,了解蟾蜍的呼吸、循环、消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原理。
2. 掌握蟾蜍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3. 培养观察、分析、总结实验结果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蟾蜍、解剖盘、解剖剪、镊子、放大镜、生理盐水、解剖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实验台、显微镜、投影仪、电脑等。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 蟾蜍的解剖(1)将蟾蜍置于解剖盘上,用解剖剪剪开蟾蜍的皮肤,暴露出内脏器官。
(2)用镊子取出蟾蜍的心脏、肺、肝脏、胃、肠等器官。
(3)观察心脏的搏动、肺的呼吸运动、肝脏的颜色和质地、胃的蠕动等生理现象。
2. 蟾蜍的呼吸实验(1)观察蟾蜍的呼吸运动,了解其呼吸方式。
(2)剪开蟾蜍的胸腔,暴露出肺。
(3)观察肺的呼吸运动,了解肺的呼吸功能。
3. 蟾蜍的循环实验(1)观察蟾蜍的心脏搏动,了解心脏的跳动频率和节律。
(2)剪开蟾蜍的心脏,观察心脏的四个腔室。
(3)观察心脏的血液流动,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原理。
4. 蟾蜍的消化实验(1)观察蟾蜍的胃和肠,了解其消化功能。
(2)将蟾蜍的胃和肠取出,观察其消化过程。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蟾蜍的呼吸:蟾蜍的呼吸运动为肺呼吸,肺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为蟾蜍提供氧气。
2. 蟾蜍的循环:蟾蜍的心脏搏动频率约为60-80次/分钟,心脏有四个腔室,分别为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血液在心脏内循环流动,为蟾蜍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
3. 蟾蜍的消化:蟾蜍的胃和肠具有消化功能,胃内有胃腺分泌胃液,肠内有肠腺分泌肠液,共同参与消化食物。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蟾蜍的解剖、呼吸、循环、消化等生理现象的观察,了解了蟾蜍的基本生理结构和功能。
在实验过程中,掌握了蟾蜍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了实验技能。
同时,培养了观察、分析、总结实验结果的能力。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实验环境安静,避免干扰蟾蜍的正常生理活动。
2. 解剖蟾蜍时,动作要轻柔,避免伤害蟾蜍。
蟾蜍循环系统的解剖实习一,实验目的:1,观察蟾蜍的循环系统2,练习掌握斯氏结扎技术二,实验原理:1,蟾蜍的正确握拿方法,动物探针的正确使用2,蟾蜍的“双毁髓”手术技术3,两栖类动物的解剖技术及手术剪的使用三,动物与器材:实验动物:雄性蟾蜍一只实验器械:手术剪,骨剪,镊子,吸水纸,大头针,解剖针,解剖盘,棉线四,实验步骤:1,左手食指与中指、无名指与小指分别夹着前肢、后肢,握住蟾蜍,拇指按住吻端使头部上下活动,两耳后腺间出现一道褶线,此线中点或用金属毁髓针沿头背中线向后移动触到一凹陷处,即枕骨大孔。
拇指下压使头前俯与脊柱相连处凸起,同时将毁髓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0.5~1mm,再将针从枕骨大孔向前平行刺入颅腔并在颅腔内搅动捣毁脑,然后再将毁髓针撤回至枕骨大孔,反向插入脊椎管破坏脊髓,检查蟾蜍四肢肌肉完全松驰后处死成功2,将蟾蜍置于解剖盘上,腹部朝上,四肢伸展后用大头针固定。
左手用镊子提起腹部皮肤,用手术剪前端1/3处剪开一小口,并从小口处向前将腹部皮肤剪开至下颚前端。
3,用镊子提起腹部肌肉,用剪刀沿腹部中线剪开腹壁,拉开腹壁肌肉,找到蟾蜍的肝门静脉。
4,手术剪向前剪开剑突软骨并向两侧拉开,暴露出蟾蜍的心脏后观察心脏附近的血管,分辨出主动脉,左右心房,心室,窦房结。
5,用镊子小心夹起蟾蜍的心包膜,并用手术剪剪开,使心脏完全暴露出来。
6,斯氏第一结扎:先将棉线润湿后,用镊子穿过心脏主动脉后夹住一段棉线,拉住棉线使其往主动脉下面穿过,将心脏向上翻,露出心脏背面,将棉线打结结扎窦房结。
7,斯氏第二结扎:将润湿过的棉线绕圈后套在心房与心室之间,拉紧结扎8,处理掉蟾蜍,洗净解剖盘和实验器械。
五,实验结果:1,2,斯氏第一结扎:斯氏第二结扎:六,实验结论:1,从心脏的腹面看,可以看见蟾蜍的心脏下部为一个心室,上方有两个心房,心室与左右主动脉相连。
将心室翻过来,可以看见心室下端与之相连的窦房结。
仔细观察心房与心室,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界限——房式沟,心房与窦房结之间以窦房沟为界限。
实验四:蟾蜍心脏传导系分析两栖类循环系统解剖于路遥 121140072一.实验目的:1. 观察心脏传导系2. 循环系统比较解剖(3.心脏泵血的解剖生理要点)二.实验原理:三.动物与器材:实验动物:蟾蜍一到两只一组(每人一只)实验器械:手术器械(两把解剖剪刀/两把镊子/一把普通剪刀/六只图钉/一只锥子),解剖盘,棉线,蛙钉,秒表等四.方法与步骤:1:对蟾蜍进行双毁髓并用蛙钉将其固定在解剖盘上(仰卧固定)。
2:游离心脏(剪开胸骨)。
3:辨别心脏相连血管。
4:肝门静脉(生理功能)。
5:斯氏一结扎;斯氏二结扎。
对照:静脉窦,心房,心室。
6:计数方法:二十次所需秒数五.实验结果:1:观察到蟾蜍心脏如下(附图):2:观察到蟾蜍肝门静脉结果如下(附图):六.实验结论:无七.问题解答:1.问:蟾蜍心房、心室、动脉圆锥及静脉窦是什么样的?答:心脏位于体腔前端胸骨背面,被包在围心腔内,其后是红褐色的肝脏。
在心脏腹面用镊子夹起半透明的围心膜并剪开,心脏便暴露出来。
从腹面观察心脏的外形及其周围血管:【1】心房为心脏前部的2个薄壁有皱襞的囊状体,左右各1。
【2】心室 1个,连于心房之后的厚壁部分,圆锥形,心室尖向后。
在2心房和心室交界处有一明显的凹沟,称冠状沟,紧贴冠状沟有黄色脂肪体。
【3】动脉圆锥由心室腹面右上方发出的1条较粗的肌质管,色淡。
其后端稍膨大,与心室相通。
其前端分为2支,即左右动脉干。
用镊子轻轻提起心尖,将心脏翻向前方,观察心脏背面,可见静脉窦。
【4】静脉窦为心脏背面一暗红色三角形的薄壁囊。
在心房和静脉窦之间有1条白色半月形界线即窦房沟。
其左右2个前角分别连接左右前大静脉,后角连接后大静脉。
静脉窦开口于右心房。
在静脉窦的前缘左侧,有很细的肺静脉注人左心房。
2.问:蟾蜍肝门静脉是什么样的?答:肝门静脉将肝脏翻折向前,可见肝后面的肠系膜内有1条短而粗的血管入肝,此即肝门静脉。
仔细向后分离追踪,可见此血管是由来自胃和胰的胃静脉、来自肠和系膜的肠静脉和来自脾脏的脾静脉汇合而成的。
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对蟾蜍内部结构的解剖观察,了解蟾蜍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器官系统的结构特点,掌握蟾蜍内部解剖方法。
二、实验材料1.蟾蜍1只2.解剖盘1个3.解剖剪1把4.解剖镊子1把5.解剖针1根6.解剖刀1把7.生理盐水适量8.棉球若干9.解剖显微镜1台三、实验步骤1.蟾蜍的麻醉和处死将蟾蜍放入装有乙醚棉球的标本瓶中,观察蟾蜍呼吸减慢,直至完全停止。
用解剖剪剪断蟾蜍的头部,处死蟾蜍。
2.蟾蜍的体表解剖(1)观察蟾蜍的体表特征,如皮肤、眼睛、四肢等。
(2)剪开蟾蜍的腹面皮肤,暴露内脏器官。
3.蟾蜍的消化系统解剖(1)观察蟾蜍的口腔,了解其牙齿和舌的分布。
(2)剪开蟾蜍的咽部,观察咽壁和食道。
(3)剪开蟾蜍的胃,观察胃的形态和胃壁的皱襞。
(4)剪开蟾蜍的小肠,观察小肠的形态和绒毛。
(5)剪开蟾蜍的大肠,观察大肠的形态和盲肠。
4.蟾蜍的呼吸系统解剖(1)观察蟾蜍的鼻孔,了解其呼吸方式。
(2)剪开蟾蜍的喉头,观察喉头和气管的连接。
(3)剪开蟾蜍的肺,观察肺的形态和支气管的分布。
5.蟾蜍的循环系统解剖(1)观察蟾蜍的心脏,了解心脏的形态和心房、心室的分布。
(2)剪开心脏,观察心脏内部的瓣膜和血管。
(3)观察蟾蜍的动脉和静脉,了解其分布和功能。
6.蟾蜍的排泄系统解剖(1)观察蟾蜍的肾脏,了解肾脏的形态和肾单位的分布。
(2)剪开肾脏,观察肾小球、肾小管和集合管。
(3)观察蟾蜍的输尿管和膀胱,了解其形态和功能。
7.蟾蜍的生殖系统解剖(1)观察蟾蜍的生殖器官,了解其形态和功能。
(2)剪开生殖器官,观察生殖细胞和生殖管道。
8.蟾蜍的神经系统解剖(1)观察蟾蜍的大脑、小脑和脑干,了解其形态和功能。
(2)剪开大脑,观察大脑的内部结构和神经纤维的分布。
(3)剪开小脑和脑干,观察其内部结构和神经纤维的分布。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蟾蜍的消化系统:蟾蜍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盲肠。
蟾蜍解剖实验报告蟾蜍解剖实验报告蟾蜍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两栖动物,其解剖实验是生物学教学中常见的一项实践活动。
通过解剖蟾蜍,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它们的内部结构和器官功能,从而加深对生命科学的理解。
本报告将详细描述蟾蜍解剖实验的过程和观察结果,并探讨其中的一些重要发现。
实验开始前,我们首先观察了蟾蜍的外部形态特征。
蟾蜍通常具有扁平的身体,呈椭圆形状,皮肤光滑而湿润。
它们的四肢短而有力,适合在水中和陆地上移动。
此外,蟾蜍的嘴巴宽大,上颌骨骨质发达,适应于捕食昆虫等小型动物。
在解剖过程中,我们首先进行了蟾蜍的腹部切开。
切开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蟾蜍的内脏器官。
蟾蜍的消化系统由口腔、食道、胃、肠和肛门组成。
我们观察到蟾蜍的口腔内有一对颚骨,它们的作用是帮助蟾蜍捕捉猎物。
食道连接口腔和胃,胃则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
蟾蜍的肠道相对较长,这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养分。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蟾蜍的肝脏和胰腺,它们在消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观察了蟾蜍的呼吸系统。
蟾蜍的呼吸通过皮肤和肺部进行。
它们的皮肤非常薄而富有弹性,可以通过皮肤吸收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此外,蟾蜍的肺部位于腹腔内,是它们主要的呼吸器官。
肺部表面有许多细小的气囊,这增加了气体交换的表面积,使得蟾蜍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呼吸。
在解剖实验中,我们还仔细观察了蟾蜍的循环系统。
蟾蜍的心脏位于胸腔内,由三个腔室组成:两个心房和一个心室。
蟾蜍的心脏是一个泵,通过收缩和舒张的动作将血液推送到全身。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这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蟾蜍的循环系统。
此外,在解剖实验中,我们还观察到了蟾蜍的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
蟾蜍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组成。
脑位于头部,负责接收和处理外界信息。
脊髓则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蟾蜍的生殖系统由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组成,它们分别负责产生精子和卵子。
通过这次解剖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蟾蜍的内部结构和器官功能,对生命科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蟾蜍的解剖与观察蟾蜍的解剖与观察一、实验目的1.通过观察两栖类外形、皮肤、消化、呼吸、泄殖和循环等系统,了解两栖动物在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实验中常用组织的准确取材;2.通过对蟾蜍的系统解剖和观察,了解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中,两栖类在结构和功能上所表现出的初步适应陆生的特征;3.掌握两栖动物外形、皮肤和内脏器官的一般构造,及其初步适应于陆生生活的结构特点;4.进一步练习解剖脊椎动物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将蟾蜍处死,常用的方法有二种:以乙醚或氯仿麻醉;或用解剖针从枕骨大孔处插入,捣毁脑和脊髓。
本实验采用乙醚麻醉法将蟾蜍麻醉致死。
将蟾蜍从腹部剪开,可以观察其各个器官系统。
三、实验材料与用具蟾蜍,解剖剪,蜡盘,大头针,乙醚。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观察蟾蜍外形;2.麻醉:将蟾蜍全部浸于乙醚溶液中,数分钟后,乙醚麻醉至死;3.将标本置于蜡盘上,腹面向上,用大头针将四肢固定,持镊子提起腹部后端的肌肉,先剪开腹部的皮肤,并分离左右两块被剪开的皮肤与腹壁肌肉间的联系,用大头针将皮肤固定于蜡盘中。
4.仔细观察蟾蜍各器官及系统,5.绘出蟾蜍解剖图。
五、实验记录1.外形:蟾蜍皮肤粗糙,身体的背面具有大小不等的瘰粒。
全体分头、躯干和四肢三部分,颈部不明显。
头部略呈等边三角形。
口位于头的前缘。
头背面前端两侧的一对小孔,为外鼻孔,其内腔为鼻腔,有鼻瓣可以启闭。
眼大而圆,具上、下眼睑,在下眼睑的内缘,附有一半透明的瞬膜,其向上移动,遮盖眼球。
眼后有一椭圆形隆起,为耳后腺。
耳后腺下方圆形的薄膜,为鼓膜,其内为中耳腔。
蟾蜍头的两侧均无呜囊。
躯干末端的孔为泄殖腔开孔。
前肢分为上臂、前臂、腕、掌和指五部,指为四指,另具一雏形拇指,隐藏于皮内,仅具一短小的掌骨,无指骨。
在繁殖季节,雄性个体第一手指内侧出现瘤状肿块,称婚垫,可以此区别雌雄。
后肢强大,分为大腿(股)、小腿(胫)、跗、蹠和趾五部,跗、蹠和趾合称足。
足有五趾,趾间有蹼,拇趾内侧有“距”。
蟾蜍的解剖及循环系统的观察
王超雄131140009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双毁髓”手术技术
2)熟练使用解剖器械
3)游离蟾蜍心脏,辨别与心脏相连的血管,双穿线备用
4)分析心脏传导系和起搏点;学习斯氏结扎1,斯氏结扎2
二:实验原理
1) 蟾蜍的心脏由两心房、一心室组成;具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幼体期只有一心房和一心室。
成体心脏的位置后移,由紧挨头部腹面后移至胸腔,外包围心膜。
心房出现分隔,形成左右心房,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圆锥组成,窦房间、房室间、心室与动脉圆锥之间都有孔和瓣膜。
2)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都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位的自律性高低不同。
哺乳动物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兴奋并依次通过心房优势传导通路、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和心室肌,使整个心脏兴奋,表现出统一的收缩和舒张。
由于窦房结是控制整个心脏活动的部位,故称为心脏起搏点。
其他自律组织受窦房结的控制而不能表现出自动节律性,称为潜在起搏点(异位起搏点)。
当窦房结的兴奋不能下传时,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就表现出来,使心脏产生异位节律。
蛙属于两栖类动物,其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静脉窦,它产生的兴奋传到心房、心室而引起收缩。
用结扎不同部位的方法,可观察蛙心的正常起搏点和心脏不同部位自律性的高低。
三:实验动物与器械
实验动物:蟾蜍(每人一只)
实验器械:解剖盘、毁髓针、剪刀、镊子、大头针、丝线、任氏液
四:实验过程
1)取蟾蜍一只,用双毁髓法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使其仰躺在解剖盘上,用大头针固定四肢。
2)用镊子夹起腹部皮肤,用剪刀小心剪开,用剪刀剪开体腔,将腹壁向两侧分开,暴露心脏。
3)用眼科剪依心轴方向小心剪开心包膜,完全暴露心脏。
仔细辨认心脏结构和主要血管。
4)观察并记录心脏跳动频率,并观察静窦脉、心房和心室三者收缩的时间顺序。
5)斯氏第一结扎:用眼科镊经主动脉下方穿一丝线,提起蟾蜍心尖,在心脏背面认准窦房结沟结扎以阻断窦房兴奋传播。
观察心脏跳动有无变化。
心房和心室跳动的频率有无变化。
6)斯氏第二结扎:在房室之间用一丝线将房室沟结扎,阻断房室兴奋传导。
观察心脏跳动有无变化。
心房和心室跳动的频率有无变化。
7)观察完毕后,处理蟾蜍,清洗实验器械。
五:实验结论
斯氏第一结扎斯氏第二结扎
六:实验结论
1)蟾蜍的心脏结构示意图
2)两次结扎的结果及分析
第一次结扎后,由于静脉窦为正常起搏点,故仍能进行正常搏动;由于窦房沟处被结扎,兴奋传导受抑制,心房心室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不能立即恢复,而频率降低。
须经一定时间才能从被压抑的状态中恢复其本身的自动兴奋频率。
第二次结扎处为房室沟,此时从静脉窦到心房的兴奋传导正常,故心房跳动频率恢复。
从心房到心室的传导受阻,心室跳动停止。
一段时间后,心室自身的潜在兴奋性使心室开始跳动。
七:问题解答
1)蟾蜍循环系统的构成
1.静脉系
(1)左右前腔静脉,它们分别接受同侧约以下三支血管的血液:
1)颈外静脉:来自舌、口腔底部及下顶边缘。
2)无名静脉,接受来自头部、肩部及酵部的血液。
3)锁骨下静脉,接受前肢的肱静脉、肌皮静脉和来自头部、体背侧部肌肉和皮肤的血液。
(2)后腔静脉:始于两肾,沿体腔背壁中线前行,经过肝脏,进入静脉窦。
以下各静脉汇集于后腔静脉:
1)肝静脉:左右两支自肝通人后腔静泳。
2)肾静脉:自左右两,肾通人后腔静脉,约有4~5对。
3)生殖静脉:亦有4或5对,由生殖腺通人后腔静脉。
4)门静脉:股静脉前行分为骨盆静脉和髂静脉,腹面的一对骨盆静脉合并为腹大静脉,紧贴腹壁,沿腹中线前行,直达肝脏,在人肝前与来自消化系统的肝门静脉汇合。
左右髂静脉在股基部外侧进人胸腹腔与自背部正中线进入胸腹腔的臀静脉会合成肾门静脉进入肾。
(观察髂静脉时,要用骨剪剪断髂骨,扩大切口,小心撕去周围肌肉,仔细观察髂静脉进入胸腹腔的情况。
)
2.动脉系
(1)动脉干:由动脉圆锥向前发出后分成左右两大支。
1)颈总动脉弓:分布到颈部及头部。
2)主动脉弓:向背方弯曲,并分出两支,到前肢的锁骨下动脉,继续沿背壁后行至背中线与另一侧的主动脉弓汇合成背主动脉。
其主要分支如下:
a.腹腔系膜动脉:为背主动脉发出的第一支。
其又分为二支,一支为腹腔动脉,分布于胃、肝和胰。
另一支为肠系膜前动脉,分布于肠及脾。
b.肾动脉:数对,分布至肾脏。
c.生殖动脉:分布至卵巢或睾丸。
d.肠系膜后动脉:由背主动脉的末端分出,分布于大肠后部及子宫壁背壁上。
e.髂总动脉:共左、右二支,由背主动脉末端近骶椎处发出,分布至后肢。
3)肺皮动脉:分布至肺和皮肤。
2)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1剪开胸骨时暴露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动物出血。
2剪开心包时要避免剪破心房和静脉窦。
3在结扎静脉窦时要尽量靠近心房端,确保心房端无静脉窦组织残留。
4结扎时注意力度和准确度。
3)第一斯氏结扎后和第二斯氏结扎后的心室搏动频率是否相同?为什么?
不相同。
第一斯氏结扎后心室的搏动是受心房激动,搏动频率与心房的搏动频率相同。
第二次斯氏结扎后,是心室自身的潜在兴奋性作用,使其开始搏动,不受心房控制。
4)斯氏第一次结扎后,心房心室停博时间与斯氏第二次结扎有何不同,为什么?
1.斯氏结扎第一次是分离静脉窦与心脏之间的传递,心脏的自律性完全靠静脉窦来提供,如果截断静脉窦与心脏之间的传递,因为静脉窦对异位起博点有抑制作用,则心脏会停止跳动一段时间,而后异位起博点开始起跳,应该是房室交界处开始搏动,因为房室交界的自动频率与静脉窦的频率之间的差距最小,但它比静脉窦的搏动频率要慢,所以心跳减慢。
2.斯氏结扎第二次是阻断方式交界处,那则由浦肯野纤维开始搏动进行异位起博,他的搏动频率比房室交界更慢,所以心脏跳动会更加缓慢
5)斯氏结扎实验中第一结扎和第二结扎的意义什么
斯氏第一结扎是结扎的窦房沟,是阻碍静脉窦与心房之间的收缩传递,观察起搏点对于心脏的心房和心室之间的关系。
第二结扎是作用于房室沟,观察在心房与心室之间在结扎情况的收缩关系,了解心房收缩对心室的带动作用。
八:参考文献
《蛙体解剖学》周本湘1956《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文献目录及索引》赵尔宓, 赵蕙主编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4《中华大蟾蜍的系统解剖》冯孝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