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青蛙)解剖
- 格式:ppt
- 大小:2.67 MB
- 文档页数:23
一、实验目的1. 观察蟾蜍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2. 掌握蟾蜍的解剖方法;3. 了解蟾蜍的生理功能。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蟾蜍、解剖刀、解剖剪、解剖针、生理盐水、棉签、解剖盘、显微镜等;2. 实验仪器:解剖显微镜、解剖台、实验台、记录本等。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1)将蟾蜍放在解剖盘内,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湿润蟾蜍的皮肤,使其更容易剥离;(2)将蟾蜍放入解剖显微镜下,观察其整体形态,记录下主要部位。
2. 蟾蜍外部形态观察(1)头部:观察蟾蜍头部的形态,记录下眼睛、鼻孔、口裂、颌齿、舌、耳等部位;(2)躯干部:观察蟾蜍躯干部的形态,记录下四肢、背部、腹部、皮肤、脊椎等部位;(3)尾部:观察蟾蜍尾部的形态,记录下尾部长度、尾鳍等部位。
3. 蟾蜍内部结构观察(1)皮肤:观察蟾蜍皮肤的构造,记录下皮肤层次、腺体等;(2)肌肉:观察蟾蜍肌肉的分布和特点,记录下肌肉类型、起止点等;(3)骨骼:观察蟾蜍骨骼的构造,记录下骨骼类型、骨节、关节等;(4)消化系统:观察蟾蜍消化系统的组成,记录下口腔、咽、食道、胃、肠、肝脏、胆囊、胰腺等;(5)呼吸系统:观察蟾蜍呼吸系统的组成,记录下鼻腔、咽、气管、支气管、肺等;(6)循环系统:观察蟾蜍循环系统的组成,记录下心脏、血管、淋巴管等;(7)泌尿系统:观察蟾蜍泌尿系统的组成,记录下肾脏、输尿管、膀胱等;(8)生殖系统:观察蟾蜍生殖系统的组成,记录下雄性生殖器官和雌性生殖器官。
4. 蟾蜍生理功能观察(1)运动:观察蟾蜍的运动方式,记录下跳跃、爬行、游泳等;(2)呼吸:观察蟾蜍的呼吸方式,记录下肺呼吸和皮肤呼吸;(3)摄食:观察蟾蜍的摄食过程,记录下捕食方式、消化过程等;(4)排泄:观察蟾蜍的排泄过程,记录下肾脏、输尿管、膀胱等器官的功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蟾蜍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较为完整,各器官功能正常;2. 蟾蜍的解剖方法简单易行,操作过程顺利;3. 蟾蜍的生理功能观察结果与理论相符。
蟾蜍的解剖一、目的与要求1、认识蟾蜍的内部结构,从而了解两栖纲动物的一般特征;2、学习解剖动物的方法,进而了解动物体各器官系统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二、材料与用具活蟾蜍、蟾蜍皮肤横切制片、解剖蜡盘、手术刀、中、小镊子、解剖针、玻璃针、大、小剪刀、骨剪、棉花、棉线、镜头纸、显微镜。
三、实验操作及观察(一) 外形观察取活体蟾蜍(Bufo bufo)观察,蟾蜍体分为头、躯干和四肢;体表皮肤裸露,具有疣状突起。
1.头部:具有一对大而突出的眼,具有上、下眼睑及瞬膜;眼前有成对的外鼻孔,鼻孔具有鼻瓣;眼后有鼓膜;鼓膜背侧隆起为耳腺(毒腺)(图70)。
2.躯干:颈部不明显,躯干背腹扁。
3.四肢:前肢四指,雄蟾蜍第1~3指基部有黑色椭圆形婚疣,交配时用于抱雌,后肢五趾;后肢比前肢长,适于跳跃。
处死之前可观察蟾蜍背侧两腿基部有一对后淋巴心在微微跳动(图71),淋巴心属淋巴系统。
(二) 处死:1. 穿刺法,即用解剖针从蟾蜍的枕骨大孔插入,破坏其延脑致死。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左手执蟾蜍,以左手食指与中指夹住蟾蜍两前肢,用第四指与小指夹住两后肢,拇指在二毒腺之间(即头与脊柱交界处)按压可感知该处有一凹陷,即枕骨大孔,然后用拇指按住头,右手执解剖针由此孔插入3~4mm后,将针尖向前插入颅腔,并用针搅动破坏其脑,然后将针抽回, 再由枕骨大孔处向后插入脊柱神经管,并搅动破坏脊髓,直到后肢僵直,而后又下垂瘫软为止。
如一次未能处死,重复以上过程。
2. 麻醉过量法处死。
配置10 g/L MS-222(鱼安宁)的水溶液,将蟾蜍放入其中10-15分钟即可麻醉致死。
(三) 内部解剖及观察将蟾蜍处死后放在解剖蜡盘中,用剪刀沿腹壁中线稍偏右侧剪开腹壁,向前剪至肩带,向两侧拉开体壁,用大头针固定在蜡盘上,观察如下主要器官系统(图72)。
1.循环系统:(1) 心脏:位于体腔的前端,肝的腹面,被包围在具有两层囊壁的围心囊中,与体腔完全隔离。
心脏可分为以下四部分:①心室:一个,圆锥形,壁较厚。
青蛙得解剖一、实验目得1、通过青蛙得内部解剖与观察,了解两栖动物消化、呼吸、泄殖、与神经系统得形态构造与特点。
2、学习脊椎动物解剖技术。
二、实验内容1、青蛙得外形、皮肤、骨骼与肌肉系统得观察。
2、青蛙得解剖及其消化、呼吸与泄殖系统形态结构得观察。
三、实验材料与用品青蛙、解剖器、蜡盘、大头针、棉花、乙醚四、实验操作及观察观察蟾蜍得外形,进行解剖,观察蟾蜍得各内部结构特征。
(一)外形观察青蛙皮肤湿润光滑。
身体分头、躯干与四肢三部分。
躯干后端近背方有泄殖孔。
具可活动得上下眼睑,下眼睑有瞬膜。
眼后鼓膜一对。
外鼻孔一对,有瓣膜。
雄蛙头两侧口角处有一对声囊。
前肢细短,四指,生殖季节第一基部有瘤状突起,称婚垫。
后肢发达,五趾,具蹼。
(二)消化系统蛙得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及其附属得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肠与泄殖腔等,消化腺包括肝脏与胰脏。
1. 口腔:剪开蛙得口角,使口张大,令口腔全部露出。
内鼻孔: 为口腔顶壁前方外侧得一对椭圆形得孔,通过鼻腔与外鼻孔相通。
耳咽管孔位于咽腔得后端,颌角附近有1对大孔,与中耳相通。
喉门位于下颌得后部,为口腔后方得1条纵裂缝。
食道开口咽得最后部位就是食管得开口,与咽腔之间无明显界限。
2. 食道很短,开口于喉得背面,下端与胃相连。
3. 胃位于体得左侧,形状稍有弯曲,前端略粗,后端较细,并有一明显得紧缩分,此即幽门,为胃与小肠得交界处。
4. 肠 : 分小肠与大肠。
小肠又由十二指肠与回肠组成,起于胃后,弯向前方得一小段为十二指肠,自十二指肠向后折,经过几次回旋而达大肠得部分为回肠。
大肠膨大而陡直,开口于泄殖腔。
5. 泄殖腔 : 较大肠短小,为汇集肛门,输尿管与输卵管(雌蛙)得管道。
6. 肝脏位于胸腹腔得前端呈红褐色,由较大得左右二叶与较小得中叶组成。
肝脏背面、左右二叶之间有一绿色球形得胆囊,内贮胆汁。
7. 胰脏为一不规则得淡红色或黄白色得管状腺,在胃与肠之间。
把肝、胃与十二指肠翻折过来指向前方,即可瞧到胰脏得背面。
实验二:蟾蜍的解剖和软骨,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蟾蜍的解剖方法。
2.掌握双毁髓法对蟾蜍进行麻醉。
3.观察蟾蜍软骨,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
4.观察蟾蜍的内脏。
二、实验原理用金属毁髓针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使蟾蜍瘫软,但还处于活体状态,从而对蟾蜍进行解剖。
剪下剑突软骨,用亚甲基蓝将剑突软骨细胞染色,用显微镜观察。
再取出泌尿及生殖系统,观察各个组成部分。
三、实验动物与器材1.实验动物:蟾蜍一只2.实验试剂:亚甲基蓝试剂3.实验器械:光学显微镜、解剖盘、毁髓针、剪刀、镊子、吸水纸、大头针四、方法与步骤1.双毁髓麻醉蟾蜍:左手握住蟾蜍,中指抵住蟾蜍胸部。
拇指按压其背部。
右手拿着解剖针自双眼之间沿中线刺入凹陷处,即枕骨后凹。
将解剖针从枕骨大孔向前刺入颅腔,搅动,捣毁脑组织。
然后将针退回枕骨大孔,转向后方,与脊柱平行插入椎管,旋转解剖针,破坏脊髓。
直至蟾蜍四肢僵直而后又松软下垂。
即表明脑和脊髓破坏完毕,即可拔出解剖针。
2.将蛙置于解剖盘上,腹部朝上,四肢伸展后用大头针固定。
用镊子提起腹面皮肤,用剪刀剪开一小口,并从小口处向前将腹面皮肤剪开,至下颌前端。
向后剪至两后肢基部之间,泄殖孔稍前方。
然后将皮肤向两侧拉开,可见皮肤与皮下肌肉连接松散,两者之间较大间隙为皮下淋巴腔,翻看皮肤内侧可见分布有丰富的血管;3.用镊子提起腹部肌肉,用剪刀沿腹中线略偏左侧,剪开腹壁至肩带之剑突,然后向左、向右剪开,用剪刀剪取薄的剑突软骨组织,用亚甲基蓝试剂染色,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软骨组织细胞;4.小心剥离腹壁上的腹大静脉,再将腹壁向两侧分开,暴露心脏和其他器官,小心分开其他器官和系统,找到蟾蜍的泌尿和生殖系统,并用剪刀、镊子等将其完整的分离出来,放到解剖盘上,观察系统中各个器官的形态及位置;5.将蟾蜍倒进指定的垃圾桶内,洗净实验仪器,整理实验台。
五、实验结果精巢毕氏器六、实验结论1.雄性蟾蜍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小管和输精管、米氏管组成。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蟾蜍的生理现象,了解蟾蜍的呼吸、循环、消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原理。
2. 掌握蟾蜍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3. 培养观察、分析、总结实验结果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蟾蜍、解剖盘、解剖剪、镊子、放大镜、生理盐水、解剖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实验台、显微镜、投影仪、电脑等。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 蟾蜍的解剖(1)将蟾蜍置于解剖盘上,用解剖剪剪开蟾蜍的皮肤,暴露出内脏器官。
(2)用镊子取出蟾蜍的心脏、肺、肝脏、胃、肠等器官。
(3)观察心脏的搏动、肺的呼吸运动、肝脏的颜色和质地、胃的蠕动等生理现象。
2. 蟾蜍的呼吸实验(1)观察蟾蜍的呼吸运动,了解其呼吸方式。
(2)剪开蟾蜍的胸腔,暴露出肺。
(3)观察肺的呼吸运动,了解肺的呼吸功能。
3. 蟾蜍的循环实验(1)观察蟾蜍的心脏搏动,了解心脏的跳动频率和节律。
(2)剪开蟾蜍的心脏,观察心脏的四个腔室。
(3)观察心脏的血液流动,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原理。
4. 蟾蜍的消化实验(1)观察蟾蜍的胃和肠,了解其消化功能。
(2)将蟾蜍的胃和肠取出,观察其消化过程。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蟾蜍的呼吸:蟾蜍的呼吸运动为肺呼吸,肺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为蟾蜍提供氧气。
2. 蟾蜍的循环:蟾蜍的心脏搏动频率约为60-80次/分钟,心脏有四个腔室,分别为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血液在心脏内循环流动,为蟾蜍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
3. 蟾蜍的消化:蟾蜍的胃和肠具有消化功能,胃内有胃腺分泌胃液,肠内有肠腺分泌肠液,共同参与消化食物。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蟾蜍的解剖、呼吸、循环、消化等生理现象的观察,了解了蟾蜍的基本生理结构和功能。
在实验过程中,掌握了蟾蜍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了实验技能。
同时,培养了观察、分析、总结实验结果的能力。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实验环境安静,避免干扰蟾蜍的正常生理活动。
2. 解剖蟾蜍时,动作要轻柔,避免伤害蟾蜍。
实验六蟾蜍的解剖一、目的要求掌握两栖动物外形、皮肤和内脏器官的一般构造,及其初步适应于陆生生活的结构特点。
进一步练习解剖脊椎动物的方法。
了解脊椎动物登陆生活后,血液循环途径所产生的变化,并掌握寻找与分离血管的技术方法。
二、材料和用具活蟾蜍。
显微镜,解剖器,蜡盘,注射器,猪鬃和大头针,循环系统注射标本。
三、解剖与观察1.外形蟾蜍皮肤粗糙,身体的背面具有大小不等的瘰粒。
全体分头、躯干和四肢三部分,颈部不明显。
头部略呈等边三角形。
口位于头的前缘。
头背面前端两侧的一对小孔,为外鼻孔,其内腔为鼻腔,有鼻瓣可以启闭。
眼大而圆,具上、下眼睑,在下眼睑的内缘,附有一半透明的瞬膜,其向上移动,遮盖眼球。
眼后有一椭圆形隆起,为耳后腺(青蛙缺如)。
耳后腺下方圆形的薄膜,为鼓膜,其内为中耳腔。
蟾蜍头的两侧均无呜囊(雄蛙具有)。
躯干末端的孔为泄殖腔开孔,通常亦称肛门。
前肢分为上臂、前臂、腕、掌和指五部,腕、掌和指合称为手。
手有四指,另具一雏形拇指,隐藏于皮内,仅具一短小的掌骨,无指骨。
在繁殖季节,雄性个体第一手指内侧出现瘤状肿块,称婚垫,可以此区别雌雄。
后肢强大,分为大腿(股)、小腿(胫)、跗、蹠和趾五部,跗、蹠和趾合称足。
足有五趾,趾间有蹼,拇趾内侧有“距”。
2.内部解剖(图8-1)首先将蟾蜍处死,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以乙醚或氯仿麻醉;或用解剖针从枕骨大孔处插入,捣毁脑和脊髓;最简便的方法是握住蟾蜍的后肢,将头背部在硬物上猛击,使其震昏,注意必须重击。
将标本置于蜡盘上,腹面向上,用大头针将四肢固定,持镊子提起腹部后端的肌肉,按图8-1的解剖步骤剪开皮肤,并分离左右两块被剪开的皮肤与腹壁肌肉间的联系,用大头针将皮肤固定于蜡盘中。
在分离皮肤时,注意皮肤是否易于被分离,皮肤的内面有丰富的血管分布,这对两栖动物的生活有何意义?剥除皮肤后,观察纵行于腹部的腹直肌。
在腹中线上有一条纵行的结缔组织白线,称腹白线,其将腹直肌分隔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每一边又有4~5条横行的白色腱划将其前后分划着。
实验20 青蛙(或蟾蜍)的消化、呼吸、泄殖和神经系统一、目的通过蛙(或蟾蜍)的内部解剖和观察,了解两栖动物消化、呼吸、泄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形态构造及特点;学习一般解剖技术。
二、内容(一)蛙(或蟾蜍)的解剖及其消化、呼吸和泄殖系统形态结构的观察。
(二)蛙(或蟾蜍)神经系统的示范。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活蛙(或蟾蜍),蛙(或蟾蜍)神经系统示范标本。
解剖器、蜡盘、鬃毛、大头针、放大镜、棉花、乙醚(或氯仿)等。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解剖蛙(或蟾蜍)剪开腹壁时,应沿腹中线稍偏左侧剪,以不致损毁位于腹中线的腹静脉。
同时注意剪刀尖应向上挑,以免损伤内脏。
将右侧腹壁翻开前,先将腹静脉从腹壁离开。
用双毁髓法(见实验19)处死活蛙(或蟾蜍),或使其麻醉致死。
麻醉法:将活蛙(或蟾蜍)置于装有浸过乙醚(或氯仿)棉球的广口瓶内,加盖静置于蛙深度麻醉致死。
将已死的蛙(或蟾蜍)腹面向上置于蜡盘中,展开四肢,用大头针于腕部和跗部钉入将蛙(或蟾蜍)固定在蜡板上。
(一) 口咽腔:为消化和呼吸系统共同的通道。
1.舌:左手持镊将蛙(或蟾蜍)的下颌拉下,可见口腔底部中央有一柔软的肌肉质舌基部着生在下颌前端内侧,舌尖向后伸向咽部。
右手用镊子轻轻将舌从口腔内向外翻拉平,可看到蛙的舌尖分叉(蟾蜍舌尖钝圆,不分叉),用手指触舌面有粘滑感。
蛙舌怎样捕食?右手持剪剪开左右口角至鼓膜下方,令口咽腔全部露出。
2.内鼻孔:1对椭圆形孔,位于口腔顶壁近吻端处。
取一鬃毛从外鼻孔穿入,可见由内鼻孔穿出。
内鼻孔有何功用?3.齿:沿上颌边缘有一行细而尖的牙齿,齿尖向后,即颌齿(蟾蜍无齿);在l对内鼻孔之间有两丛细齿,为犁齿(蟾蜍无齿)。
齿有何作用?4.耳咽管孔:位于口腔顶壁两侧,颌角附近的1对大孔。
用镊子由此孔轻轻探入,可通到鼓膜。
5.声囊孔:雄蛙口腔底部两侧口角处,耳咽管孔稍前方,有1对小孔即声囊孔(雄蟾蜍无此孔)。
6.喉门:为舌尖后方,腹面的具有纵裂的圆形突起。
内由1对半圆形杓状软骨支持,两软骨间的纵裂即喉门,是喉气管室在咽部的开口。
蟾蜍的解剖及循环系统的观察王超雄131140009一: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双毁髓”手术技术2)熟练使用解剖器械3)游离蟾蜍心脏,辨别与心脏相连的血管,双穿线备用4)分析心脏传导系和起搏点;学习斯氏结扎1,斯氏结扎2二:实验原理1) 蟾蜍的心脏由两心房、一心室组成;具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幼体期只有一心房和一心室。
成体心脏的位置后移,由紧挨头部腹面后移至胸腔,外包围心膜。
心房出现分隔,形成左右心房,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圆锥组成,窦房间、房室间、心室与动脉圆锥之间都有孔和瓣膜。
2)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都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位的自律性高低不同。
哺乳动物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兴奋并依次通过心房优势传导通路、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和心室肌,使整个心脏兴奋,表现出统一的收缩和舒张。
由于窦房结是控制整个心脏活动的部位,故称为心脏起搏点。
其他自律组织受窦房结的控制而不能表现出自动节律性,称为潜在起搏点(异位起搏点)。
当窦房结的兴奋不能下传时,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就表现出来,使心脏产生异位节律。
蛙属于两栖类动物,其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静脉窦,它产生的兴奋传到心房、心室而引起收缩。
用结扎不同部位的方法,可观察蛙心的正常起搏点和心脏不同部位自律性的高低。
三:实验动物与器械实验动物:蟾蜍(每人一只)实验器械:解剖盘、毁髓针、剪刀、镊子、大头针、丝线、任氏液四:实验过程1)取蟾蜍一只,用双毁髓法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使其仰躺在解剖盘上,用大头针固定四肢。
2)用镊子夹起腹部皮肤,用剪刀小心剪开,用剪刀剪开体腔,将腹壁向两侧分开,暴露心脏。
3)用眼科剪依心轴方向小心剪开心包膜,完全暴露心脏。
仔细辨认心脏结构和主要血管。
4)观察并记录心脏跳动频率,并观察静窦脉、心房和心室三者收缩的时间顺序。
5)斯氏第一结扎:用眼科镊经主动脉下方穿一丝线,提起蟾蜍心尖,在心脏背面认准窦房结沟结扎以阻断窦房兴奋传播。
观察心脏跳动有无变化。
实验九蟾蜍的外形与内部解剖两栖类是最先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的脊椎动物。
蟾蜍(或青蛙)是两栖类中陆生跳跃特化方向的代表,它能很好地反映两栖类在适应陆生的斗争中,初步解决了在陆地上运动和在空气中呼吸的矛盾,而发展了五趾型附肢、肺呼吸,出现了颈椎和荐椎以及适应于陆生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等。
但同时,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以及在陆地上繁殖的矛盾还未完全解决,表现出对陆地生活的不完善性。
这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验目的:通过对蟾蜍外形和内部解剖观察,了解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中,两栖类在形态结构、内部构造和功能上所表现出的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并学习双毁髓处死蟾蜍的方法,掌握一般解剖技术。
二、实验内容:(一)外形观察(二)内部解剖与观察三、实验材料和用具活蟾蜍(或蛙)、解剖器具一套、解剖盘、放大镜、蜡盘、大头针。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一)外形:将活蟾蜍静伏于解剖盘内,观察其身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四肢3部分。
1.头部:蟾蜍头部扁平,略呈三角形,吻端稍尖。
口宽大,横表明,由上下颌组成。
上颌背侧前端有1对外鼻孔,外鼻孔外缘具鼻瓣,★观察鼻瓣如何运动,鼻瓣的运动与口腔底部的动物有何关系?眼大而突出,生于头的左右两侧,具上、下眼睑;下眼睑内侧有一半透明的瞬膜。
轻触眼睑,★观察上、下眼睑和瞬漠是否活动,怎样活动?★当眼睑闭合时,眼球位置有何变动?两眼后各有一圆形较小的鼓膜,眼和鼓膜的后上方有1对椭圆形隆起称耳后腺,即毒腺(青蛙的鼓膜较大,无耳后腺。
雄蛙口角内后方各有一浅褐色膜襞为声囊,鸣叫时鼓成泡状。
)。
2.躯干部:鼓膜之后为躯干部。
躯干部短而宽,躯干后端两腿之间,偏背侧有一小孔,为泄殖腔孔。
3.四肢:前肢短小,由上臂、前臂、腕、掌、指5部组成。
4指,指间无蹼。
生殖季节雄蟾蜍第一指基部内侧有一膨大突起,称婚垫或婚廇,为抱对之用,后肢较长,分为股、胫、跗、砳、趾5部。
5趾,趾间有蹼,不发达。
在第一趾内侧有一较硬的角质化的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