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融资中国平安再融资案例分析.pptx
- 格式:pptx
- 大小:636.90 KB
- 文档页数:16
摘要2008年中国平安公司再融资时间掀起一波关于着再融资的讨论,主要探究关于平安公司再融资存在的弊端和改进方法。
平安公司是一家不错的上市公司,且公司发展总体向好,但是,其再本次融资中选择的时机,融资数量,融资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导致了其再融资的失败,证券市场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加强其经理人的道德规范,随着金融理论的深入发展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平安公司的再融资也将会不再困难,企业和证券市场也会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平安公司;再融资;证券市场;上市公司AbstractPingAn of China in 2008 set off a wave of refinancing the time the discussion on there financing, the main refinancing of listed companies to explore the drawbacks and improvements.At present, China generally is favorable refinancing market, but management need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securities market and strengthen the ethics of corporate managers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theory and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re-financing the research will be increasingly valued by the people and businesses and the securities market will be sustained and healthily develop.Key words: China PinAan; Refinancing; Stock market; Listed companies目录1.引言 (1)2.再融资概述 (2)2.1再融资的性质 (2)2.2再融资的方式 (2)3.平安公司再融资的基本情况 (3)4. 平安公司再融资失败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 (4)4.1再融资的市场前提 (4)4.2再融资后对股东的回报 (4)4.3再融资后的资金投向 (5)4.4再融资的方式和融资结构 (5)4.5再融资动机 (6)4.6企业经理人道德 (6)5.针对平安公司再融资的对策 (7)5.1充分研究再融资前市场大环境 (7)5.2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7)5.3再融资的用途明朗化 (8)5.4改进再融资方式优化再融资结构 (8)5.5加强信息披露,增强投资者信心 (9)5.6优化公司治理结构,规范经理人道德 (10)总结 (11)致谢 (12)参考文献 (13)1.引言再融资是指上市公司由于资金需要,通过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的直接融资的行为。
资本市场学案例分析学院:会计学院班级:12财管2班姓名:李倩茹学号:20120500217案例一:金融街集团借壳上市(简述)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重庆华亚现代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纸包装制品。
聚乙烯制品、包装材料等。
1999年12月27日,重庆华亚的控股股东华西集团与北京金融街集团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
华西集团将其持有的4869.15万股(约61.88%)国有法人股转让给金融街集团。
2000年5月24日,金融街集团在深圳证交所办了股权过户首席。
至此。
原华亚集团的第一大股东变为金融街集团。
2000年5月15日股东大会审议批准了《资产置换协议》,协议主要内容是:金融街控股将全部资产及全部负债整体置出公司,金融街集团按照净资产相等的原则将相应的资产及所对应的负债置入公司,置入净资产大于置出净资产的部分作为金融街控股对金融街集团的负债,由金融街控股无偿使用3年。
金融街完成资产置换之后,又对原重庆华业职工进行安置,自上述时间起,所有员工的工资关系均由华西集团负责。
完成借壳上市后,全面退出包装行业,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2000年5月27日进行股本变动,总股本从78691500变为125906400,公司注册资本从7869.15万元变更为12590.64万。
案例分析:金融街此次借壳上市有甚多好处。
首先,金融街集团是主营房地产业的中小企业,2000年房地产业融资较为困难,IPO的标准又高,受严格限制,但是改革开放初期,房地产业又亟待开发,只有上市融资才能不断发展和不断扩大,所以金融街集团选择买壳上市是一个很明智的做法。
其次,金融街集团所选的“壳”原来是主营纸业和包装业,且规模不大,债务关系简单,为之后将资产全部置出提供了条件且华业集团的股权结构简单,金融街集团可直接从华西集团进行购买直接获得控股地位。
再者,金融街集团获得股权之后,将原华西集团的资产全部置换,工资关系全部转移,甩掉了包袱。
全面退出包装行业。
中国平安并购富通案例分析一、跨国并购跨国并购是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总称,是指一国企业(又称并购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又称被并购企业)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驶运营活动的股份收买下来,从而对另一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实际的或完全的控制行为。
二、中国平安公司简介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公司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深圳。
2004年6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HKEx2318)上市,2007年3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SSE601318)上市。
中国平安是中国金融保险业中第一家引入外资的企业,拥有完善的治理架构,国际化,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三、富通集团简介富通集团包括富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和富通银行。
富通集团(Fortis)成立于1990年,是一家活跃与世界保险,银行和投资领域,享誉全球的国际性金融服务集团,是欧洲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
旗下富通基金管理公司是欧洲股市和债市最大的机构。
四、背景分析此次收购机会的出现,是富通集团首先抛出了橄榄枝。
在加入财团收购荷兰银行之后,富通集团计划在对荷兰银行资产重组的同时,积极拓展亚洲市场,从而主动提出了希望引入中国金融机构作为股东的意向。
在海外已建立良好品牌形象的中国平安,便成为其首选的合作对象之一。
富通集团主要经营银行和保险业务,并早已建立银保综合金融平台,这与正致力于建设综合金融集团的中国平安极为类似。
富通集团在银保综合金融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将为中国平安带来很大帮助。
对于平安和富通集团将来的合作路径,平安和富通高层昨日均透露了有关信息。
平安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与富通集团就资产管理、私人银行以及财富管理等方面合作的可能性进行探讨,同时通过技术交流、交叉销售等形式由富通向平安传授相关技术与知识。
根据双方签订的谅解备忘录,平安有权向富通集团董事会提名一名非执行董事。
中国平安融资问题剖析作者:任雅洁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09期摘要: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和再融资筹集资金的过程中暴露了很多问题,本文就以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列简称中国平安)为例研究其融资问题。
关键词:中国平安再融资;股权融资偏好;债券融资一、中国平安融资偏好分析中国平安在成立之初通过其他应付款来进行外部融资,中国平安的其他应付款为暂收款,从属于流动负债项目。
2005年和2007年先后在香港H股、上证A股上市,分别筹集资本143亿港元和人民币388.7亿元。
随着中国平安股票上市后公司市值大增,中国平安具备了银行关于借款的诸多条件,因此,各大银行等借款机构也开始向中国平安投出橄榄枝,所以从2006年开始直至2013年中国平安的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增加,而其他应付款逐渐减少甚至减至0元。
自从中国平安先后在H股和A股上市以来资产负债率都很高,要高于保险行业中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
其中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和其他应付款三项,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均始于2006年,即开始于公司H股上市之后,公司的短期借款为信用借款,而长期借款为企业向银行借入的以投资性房地产和固定资产为主要形式的抵押及质押贷款。
中国平安再融资时遵循的融资偏好为:“外部债务(偏好以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为主要形式的债权融资,对于债券融资兴趣冷淡,同时也频繁使用股权融资方式)到内部融资”的融资顺序。
可以看出这与“新优序融资理论”的融资顺序不相符合。
二、中国平安股权融资偏好原因分析(1)中国平安所处的行业特点是决定其以负债为外部债权融资偏好的主要形式的的根本原因。
中国平安从属于保险业上市公司,由于保险行业的特殊性,保险公司在吸引客户投保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做后盾,因此,一直以来保险公司存在大量的资金需求,但由于保险公司发展过程中进行内部积累时速度较慢不能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求。
从保险行业具体到中国平安,中国平安作为保险企业的龙头企业,其经营范围涉及很多险种,因此,公司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保证其业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