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并购富通集团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12
平安公司诉比利时案的裁决评析平安公司诉比利时案的裁决结果不仅对平安公司有重大影响,对中国的其他海外投资也影响深远。
到目前为止,中国与外国之间签订的同时存在新旧B I T 的有1 2对之多。
①因此,对新B I T 的实体性及程序性条款的溯及力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今后的投资争议中很可能会出现类似平安公司诉比利时案的情形,该案的裁决对今后类似投资争议的解决实有示范效应,确有必要对该案进行深层次剖析。
一、案情简介2 0 0 7 年,平安公司开始投资富通集团。
富通集团有两大业务:银行业和保险业。
其银行业由比利时的F o r t i s B a n k SA/NV 公司(以下简称F B B)、卢森堡的子公司F o r t i s B a n q u e L u x e m b o u r g S A 公司(以下简称FBL)和荷兰的子公司F o r t i s B a n kN e d e r l a n d (H o l d i ng )N V 公司(以下简称FBN)负责。
2 0 0 7 年1 0 月至2 0 0 8 年7月,平安公司拥有富通集团4 . 8 1 % 的股份,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
2 0 0 8 年9 月1 5 日,由于雷曼兄弟的破产,导致F B B 的资金出现流动性危机。
为了挽救富通集团的银行业,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在2 0 0 8 年9 月2 9 日采取“第一波干预”措施。
其中比利时通过4 7 亿欧元获得FBB 增资扩股后的4 9 . 9 3% 的股份,然而,平安公司认为其实际价值应该在1 1 7 . 5 亿欧元到1 3 7 .5 亿欧元之间。
平安公司认为该“第一波干预措施”使它在富通集团的利益间接减少了一半,从4 . 8 1%降至大约2 . 4 1%。
但“第一波干预措施”并没有解决F B B 的流动性危机,随后3 国政府又实施了“第二波干预措施”。
其中比利时以4 7 亿欧元收购了F B B 剩余股份,即富通集团拥有的5 0%+ 1 的股份,平安公司认为其实际价值应该在1 1 7 . 6 亿欧元到1 3 7 .7 亿欧元之间,比利时在此次交易中的花费至少减少了7 0 .6 亿欧元到9 0 .7 亿欧元之间。
平安的“富通”教训作者:陈天翔来源:《中国市场》2008年第46期美国次债危机的冲击波在以各种方式蔓延,中国平安巨资持股的宣通集团持有雷曼兄弟债券,致使平安出现巨亏,中国平安也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要不是让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花了那么多钱上了一堂课,富通这家远在欧洲的金融集团,永远不会像现在这样为中国国内市场所关注。
现在,马明哲也许要感谢A股投资者和审批环节。
若不是过去一年他们的压力和谨慎,平安损失恐不仅如此。
A股压力去年11月27日,平安高调宣布已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富通集团约4.18%的股权,成为富通单一的第一大股东。
马明哲当时表示,这对中国保险行业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当时市场对此还是比较看好的。
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富通在交叉销售的优势的确比较突出,而这方面也是平安花了大量心血进行打造的。
数月后,平安出人意料地公布了一个在未来多少年里都不会被市场遗忘的1600亿元“天量融资”方案,从而引发了A股对再融资的一片骂声。
尽管当时各方对平安想拿这笔钱做什么而感到好奇,但大家都坚信平安肯定计划把这么一大笔钱投向海外进行收购,并且坚信也只有ING、保诚、AXA这些大家伙才能配得上平安的胃口和眼界。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预期”,平安的天量融资方案还是在一片质疑声中高票通过。
不过后来还是迫于市场压力和承受力,平安最终在5月份时表示,将在往后的6个月时间里不再考虑A股融资方案。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如果该计划得以实施,上千亿元资金投向海外,可以想像到的是,在目前的全球行情下,将意味着出现更大的亏损。
二次“出海”在平安完成了对富通入股后的几个月里,随着次贷风波由美国向欧洲迅速蔓延,富通只能苦于招架。
不过,此时的马明哲依然对欧洲市场充满憧憬,于是就有了和富通签署全球资产管理合作伙伴关系相关协议,这同样是一笔大生意。
今年4月2日,平安和富通正式签署协议,以人民币240.2亿元的价格,收购后者旗下的富通投资管理公司50%的股权。
中国平安并购富通案例分析一、跨国并购跨国并购是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总称,是指一国企业(又称并购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又称被并购企业)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驶运营活动的股份收买下来,从而对另一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实际的或完全的控制行为。
二、中国平安公司简介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公司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深圳。
2004年6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HKEx2318)上市,2007年3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SSE601318)上市。
中国平安是中国金融保险业中第一家引入外资的企业,拥有完善的治理架构,国际化,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三、富通集团简介富通集团包括富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和富通银行。
富通集团(Fortis)成立于1990年,是一家活跃与世界保险,银行和投资领域,享誉全球的国际性金融服务集团,是欧洲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
旗下富通基金管理公司是欧洲股市和债市最大的机构。
四、背景分析此次收购机会的出现,是富通集团首先抛出了橄榄枝。
在加入财团收购荷兰银行之后,富通集团计划在对荷兰银行资产重组的同时,积极拓展亚洲市场,从而主动提出了希望引入中国金融机构作为股东的意向。
在海外已建立良好品牌形象的中国平安,便成为其首选的合作对象之一。
富通集团主要经营银行和保险业务,并早已建立银保综合金融平台,这与正致力于建设综合金融集团的中国平安极为类似。
富通集团在银保综合金融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将为中国平安带来很大帮助。
对于平安和富通集团将来的合作路径,平安和富通高层昨日均透露了有关信息。
平安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与富通集团就资产管理、私人银行以及财富管理等方面合作的可能性进行探讨,同时通过技术交流、交叉销售等形式由富通向平安传授相关技术与知识。
根据双方签订的谅解备忘录,平安有权向富通集团董事会提名一名非执行董事。
浮亏230亿急躁平安的方向之困作为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典范,平安亏损为后继效仿者当头浇了一盆凉水。
事实上,平安三驾马车—保险、银行、投资仍快速行进在混业经营的监管真空带上,马明哲一路扬鞭疾进,能平稳停靠吗?投资240亿亏损230亿,迄今为止中国最大一单“抄底华尔街”的金融交易宣告触礁,中国平安(行情股吧)如今正处在一场漩涡之中。
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因而被网民诟病为“最不合格的投资家”。
急躁冒进的中国平安为何出师未捷?平安200多亿巨亏背后的真相是什么?谁将对此负责?作为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典范,平安亏损为后继效仿者当头浇了一盆凉水。
事实上,平安三驾马车—保险、银行、投资仍快速行进在混业经营的监管真空带上,马明哲一路扬鞭疾进,能平稳停靠吗?富通门始末9月底,当华尔街还在激烈辩论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时,次贷危机(聚焦美国金融漩涡)引发的“海啸”已横跨大西洋(行情股吧)蔓延至欧洲大陆。
第一个被“海啸”淹没的是业务纵横荷兰、比利时等国的金融巨头—富通集团—同时波及到投资富通的更多金融集团,其中中国平安首先触礁并宣布终止投资富通。
不过,这时平安的已经付出惨重代价。
时间推回到2007年11月,中国平安以196亿购入了荷兰与比利时的合资公司—富通集团9501万股股份。
不久,中国平安继续增持富通集团4.99%股份。
投资总计花去240亿元。
此举被众多投行机构评为战略性抄底,甚至认为平安“捡了大便宜”。
2008年3月,双方签署建立全球资产管理合作伙伴关系的谅解备忘录,平安拟以21.5亿欧元(约合240.2亿元人民币)收购富通旗下资产管理公司50%的股权。
4月2日,双方达成合资协议。
富通集团是一家以经营银行及保险业务为主的国际金融服务提供商。
中国平安是一家以保险、银行、投资三位一体的综合金融集团,分别在中国香港和内地上市。
平安方面称,购入富通就是看中了富通“银行+保险”的经营模式。
自平安2006年收购深圳商业银行以来,银行业在平安集团收益中所占的比例已达10%,对富通银保交叉销售的混业优势,平安早已心生羡慕。
国际金融杨胜刚第四版第七章中国平安深陷富通门案例2007年11月,中国平安以18.1亿欧元收购了富通4.18%的股份。
中国平安因此成为富通的最大单一股东。
中国平安随后追加投资,将在富通的股份提高到4.99%。
两次投资合计约238.74亿元人民币,这是中国保险行业在海外的最大投资。
中国平安起初十分看好该项投资,但国际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是如此难以捉摸。
在购买富通股权次年的2008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蔓延。
在此背景下,富通股价出现暴跌,投资方蒙受巨大损失。
随后,比利时政府将富通国有化,并提出分拆方案,欲将富通出售。
中国平安当时就该议案表示了反对。
比利时政府强行出售富通。
富通方面在与平安的合作过程中并不老实,隐瞒真实财务状况。
比利时一媒体透露,富通集团因在去年投资并购荷兰银行时隐瞒了次贷危机对其财务的影响,受到比利时司法部门的调查,富通集团在去年9月公告称次贷危机的损失只有2000万欧元,不过两个月后承认这个数字达到4亿欧元。
而在富通的业务剥离过程中,平安更是被强行排斥在外。
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业务分析不仅没通过股东大会,甚至分拆后的投资收益也与中国平安没有关系,因为比利时政府的计划是只补偿欧盟境内的股东。
纵观整件事情的发展,中国平安在国内发展顺风顺水的时候,提出国际化的战略,当时A股股市泡沫,出海投资也正常,富通本身历史表现优异,是绝对的龙头股。
但是投资过程中第一,富通作弊,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财务情况,第二,运气不佳,遇到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第三,比利时政府根本不把第一大股东的股权当回事,坚持分拆,而且只补偿欧盟股东,赤裸裸地歧视,即使政府出面协调也无济于事。
如果说第一第二是企业必须承担的市场风险,第三就是某种程度国力不足带来的企业受欺凌事件。
回头看一味指责中国平安投资策略多少有些不公平,谁知道崇尚自由市场经济的欧盟能这么恶心。
现在外资保险公司可以进入中国了,我想知道他们打算怎么卖保险,靠代理人吗?还是靠互联网?如果他们的保险能卖出去,怎么投资呢?国内很多优质的投资项目我想一时半会是参与不进去的。
中国平安并购富通的案例分析第一篇:中国平安并购富通的案例分析中国平安并购富通案例分析一、并购公司以及事件简介收购方为中国平安,主营业务是保险,其他业务是银行、投资;被收购方为富通集团,主营业务是保险,其他业务是银行、投资。
收购事件发生于2007年11月29日,成交价格为累计投资人民币238.74亿元。
平安保险全称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公司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深圳。
富通是国际保险公司,拥有超过180年丰富保险经验,位列欧洲20大保险公司之一。
业务集中于占全球保险业最大份额的欧洲及亚洲巿场,旗下设四个分部为比利时、英国、欧洲和亚洲,并透过全资拥有附属公司及与各地强大的金融机构结成的伙伴网络,服务全球。
2007年11月27日中国保险巨头之一平安保险集团敲响了进军海外的号角,斥资约18.1亿欧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欧洲富通集团Fortis Group 9501万股股份,折合约富通总股本的4.18%,一跃成为富通集团第一大单一股东。
这一收购名噪一时,它不仅意味着中国保险公司首度投资全球性金融机构,也可能成为中国保险机构保险资金运用的经典创新。
2007年被认为是亚洲国家的“出国年”。
当时的美国次贷危机尚未结束,并且市场仍有对其“愈演愈烈”之势的预期。
富通集团卷入金融危机后,比利时、荷兰、及卢森堡政府在2007年9月29日宣布联合出资112亿欧元持有富通集团下属富下属富通银行49%的股权。
随后荷兰政府、比利时政府及法国巴黎银行未经富通股东的投票擅自售出了富通旗下的部分业务。
通过一系列交易后富通集团的资产就只有国际保险业务、结构化信用资产组合66%的股权以及现金。
这样大名鼎鼎的富通集团就由被誉为“银保双头鹰”的国际知名企业解体为一家国际保险公司,其盈利潜力一下子就有天上掉到地上。
2007年10月,富通集团联合苏格兰皇家银行、西班牙国际银行以700多亿欧元收购荷兰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