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案例分析共51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69 MB
- 文档页数:51
平安保险公司绩效管理案例一、战略高度的绩效管理体系在平安,“三大机制”尽人皆知——“竞争、激励、淘汰”,这概括了平安绩效管理的核心机制。
在这一机制的约束下,平安绩效管理体系得到了严格的贯彻和落实,20年来从未松懈。
绩效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首先得益于公司将绩效管理放在公司战略的高度。
平安认为,企业经营目标的达成,绩效管理应当成为核心驱动因素。
因此,在推行和实践上,最高管理者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而且亲自参与、甚至主导着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的规划和发展。
其次,平安致力于通过绩效管理机制,将企业战略进行逐步演绎细化,做到目标分解到人,并建立定期问责反馈与检视的机制,同时不断强化结果应用的严格管理,从而使绩效管理有效支撑着公司运营,保证了目标有效实现。
绩效手段环环相扣通过多年来对各种绩效管理方法的不断实践,平安发现“横向排名、比例分布、激励淘汰”是绩效考核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也最容易被员工理解。
这在平安,被形象地称为“赛跑制”。
横向排名(1)公司采用横向排名制,一年两次对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排名,每个员工在每次绩效考核结束后都有名次,团队始终处于高度竞争的状态,有效驱动着全体员工不断进取,进而促进着公司整体绩效能力的提升。
(2)强制比例分布绩效考核之后,公司会根据考核结果,按7:2:1对员工的名次进行划分。
(3)激励和淘汰根据排名和比例分布,公司对不同业绩的员工有不同的激励和淘汰措施。
排名前70%的员工有加薪,不同排名的人加薪比例不同,同时公司也会参考物价水平和行业水平的变动;连续两年排名前40%是员工得到晋升机会的首要条件,当然也将职位空缺和年资等列入考虑。
排名70-90%的员工将没有薪资和职位变动,通常他们都是能力上有所欠缺,因此公司会针对他们的弱项给与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绩效,或者调整岗位让他们服务于更适合自己的岗位。
与众不同的是,平安有固定淘汰比例。
每年淘汰3%-5%。
排名末位10%或5%的员工会被降级降薪、岗位变换、甚至淘汰。
中国平安集团实施交叉销售的案例分析第1章中国平安集团交叉销售的做法就保险行业来看,所谓交叉销售指各个专业保险子公司互相为对方销售保险产品,主要是通过代理的方式进行,例如寿代产、产代寿等。
但这也是最初阶段的交叉销售,在金融控股集团的架构下,交叉销售的业务员不仅可以销售各类保险产品,还可以为客户提供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所有金融服务。
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保险业对交叉销售的探索过程。
1995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写入了“同一保险人不得同时兼营财产保险业务和人身保险业务”的规定,保险业的分业经营由此开始,中国人保、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都开始了产险与寿险的分开经营。
随着保险市场的不断发展,进入新世纪以后,保险业内进行综合经营的趋势不断明朗,加之国外保险集团的激烈竞争,国家政策逐渐放开。
2000年,平安保险开始了尝试初级阶段的交叉销售,即产寿险之间的相互代理。
这种模式的实行,使得平安取得了飞跃的发展。
如下表所示:平安集团优良的销售业绩使得它成为了当时开展交叉销售最为成功的集团。
我国保险业综合经营的跨越式发展,使得保监会于2006年改变政策,准许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及中国再保险等四家控股(集团)公司开展集团内交叉销售业务。
2007年3月,保监会同意中国平安集团4家子公司——寿险、产险、养老险和健康险之间开展相互代理保险业务,交叉销售也在这4家子公司之间,各自拥有差异化的客户目标。
2010年,平安人寿推出了移动集成终端投保模式(MIT);2011年MIT二代进一步升级。
移动展业MIT是电子化的保单,支持车险、养老险、证券开户,大大促进了交叉销售的开展。
2011年,在与深发展整合后,在平安银行、平安保险及资产业务之间也创造了交叉销售机会。
至此,中国平安集团银行、保险、投资三大支柱正式形成,综合金融战略全面展开,应运而生的交叉销售营销方式也得到了巨大推进。
1.1中国平安保险集团简介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于1988年诞生于深圳蛇口,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至今已发展成为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的整合、紧密、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保险业为主,融证券、信托、投资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是我国第一家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保险公司,也是中国第一家有外资参股的全国性保险公司。
在世纪之初平安保险又将争创“世界500强400优”视为自己的理想目标。
平安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精华,形成了广为外界赞誉的企业文化。
平安的企业使命是:对客户负责,服务至上,诚信保障;对员工负责,生涯规划,安家乐业;对社会负责,回馈社会,建设国家。
平安倡导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以追求卓越为过程,做品德高尚和有价值的人,公司形成了“诚实、信任、进取、成就”的个人价值观,和“团结、活力、学习、创新”团队价值观,平安为员工描绘的远景和抱负是:成为中国企业改革的先锋和金融服务业学习的楷模,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1)哪些话描述了平安的生存目的?你认为平安的企业生存的目的描述是否值得改进?请你用一句话来为平安描述生存目的。
(2)在平安的企业使命中,哪些内容勾画了企业的经营哲学?
(3)哪些话是对企业愿景(未来展望)的描述?平安的企业战略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1)企业生存目的:对客户负责,服务至上,诚信保障。
不足之处:过于笼统。
用一句话概括:化解风险,祈祷平安。
(2)对员工负责,生涯规划,安家乐业;对社会负责,回馈社会,建设国家。
(3)愿景:成为中国企业改革的先锋和金融服务业学习的楷模,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战略目标:争创“世界500强400优”。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战略管理案例分析WORD版本,可任意编辑目录一、公司简介二、公司战略三、SWOT分析(一)竞争优势(二)竞争劣势(三)机会(四)威胁四、战略优点五、战略缺点六、提供建议(一)品牌定位策略(二)品牌设计策略(三)品牌营销服务策略(四)品牌传播策略一、公司简介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公司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深圳。
2004年6月和2007年3月,公司先后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份名称“中国平安”。
中国平安是中国金融保险业中第一家引入外资的企业,拥有完善的治理架构,国际化、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中国平安以“专业创造价值”为核心文化理念,倡导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以追求卓越为过程,形成了“诚实、信任、进取、成就”的个人价值观,和“团结、活力、学习、创新”的团队价值观。
集团贯彻“竞争、激励、淘汰”三大机制,执行“差异、专业、领先长远”的经营理念。
中国平安的愿景是以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为支柱,谋求企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为企业各利益相关方创造持续增长的价值,成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和百年老店。
自1980年以来,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保险资金迅速积累,并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资金力量。
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低便是其中一个突出问题,且此问题已成为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瓶颈,危及我国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提高保险投资收益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实务部门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成熟的保险资金投资变迁看,投资渠道均遵循了从单一到到多元的发展轨迹,投资风险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现,尤其是由新的投资渠道引发的投资风险。
另外,面临新的投资渠道,我国现有的客观条件很可能难以满足资金运作的需求。
这就需要从保险公司、金融证券市场政府三方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及相关外部环境的改善。
中国平安案例总结报告中国平安是中国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提供保险、银行、投资等多元化业务。
本报告将总结中国平安公司在保险、科技创新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案例,以展示其在行业内的优势和成功经验。
首先,中国平安在保险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公司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和完善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
中国平安推出了多款创新保险产品,如车险O2O平台和“健康无忧”险等,满足了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公司积极开展风险管理,通过先进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保险定价和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风险,提高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其次,中国平安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出色。
公司积极引进和应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如区块链、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以提升内部管理效率和用户体验。
中国平安还推出了“平安好医生”等在线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全天候的医疗咨询和健康管理。
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中国平安公司将科技与金融业务相结合,不断推动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第三,中国平安公司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公司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扶贫等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中国平安成立了平安慈善基金会,致力于帮助贫困地区的儿童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
同时,公司还开展了员工志愿者活动,鼓励员工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捐赠。
这些举措赢得了广大客户和社会的赞誉,提升了公司的社会影响力。
综上所述,中国平安公司在保险、科技创新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公司通过优化产品和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和用户体验;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塑造良好企业形象。
中国平安的成功经验对其他企业具有借鉴意义,将推动整个金融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平安案例
中国平安是中国大陆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深圳。
中国平安的成功经验为其他企业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中国平安注重产品创新。
公司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保险产品,满足
不同客户的需求。
同时,公司还注重科技创新,不断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其次,中国平安重视客户体验。
公司通过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同时,公司还注重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通过多种渠道与客户进行沟通和互动,提升客户满意度。
另外,中国平安注重团队建设。
公司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建立了完善的人
才培养体系,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公司还鼓励员工团队合作,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提升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
此外,中国平安注重风险管理。
公司建立了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各类
风险的监控和防范,确保公司稳健经营。
最后,中国平安注重社会责任。
公司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平安的成功经验在于注重创新、客户体验、团队建设、风险管
理和社会责任。
这些经验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帮助它们实现可持续发展。
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够学习中国平安的成功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保费部内勤疏忽,没有及时更改C客户的扣款数据,导致出了10倍的保费金额,影响到客户的房屋抵押贷款还付,引发客户强烈不满。
(2)、因为这是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之前是系统错误,在银行保险部客户经理的安抚下,客户原谅了第一次错误。
但站在客户角度,不论是哪种原因造成的,结果都是一样,这带来的损失一次比一次大,是不可原谅的。
(3)、第二次原因主要责任在保费部,但是银行保险部没有以公司大局为重,再次尽力安抚C客户,尽快解决投诉问题。
而是接到客户的投诉向后上级领导反馈,以此事要求改进保费部乃至整个后援部门的合作态度。
纵观以上三个客户服务失误的具体原因,统一都有以下更深层次的原因(1)、前线部门没有跟后援部门做好协调沟通,各个部门各自为政,而不是从公司大局,客户利益出发。
(2)、保单的操作流程没有落实到责任人等具体执行层面,出现问题没有规定严格的惩罚制度。
(3)、后援部门对公司新起来的银行保险业务的服务意识没有跟上,业务知识没有贯彻。
2、银行保险部门和后援部门各执一词,各自给出了哪些理由?(1)、银行保险部门的理由:a) 电话咨询中心对银行保险业务不熟悉,缺乏对前线销售运作的了解;b) 保费部扣款流程存在问题多,工作时效差、错误率高;c) 客服部制单中心出单周期长、错误率高;c) 客服部部分分红通知单打印不及时,送达率低。
(2)、后援部门的理由:a) 客户服务部:* 银行保险部业务运作不规范,在投保单填写、保单交接、递送保单等环节都存在问题;* 各部门日常工作缺乏沟通,工作衔接不流畅,尤其在危机处理方面;* 客服部力量薄弱。
大部分都是新人,成长慢。
b) 契约部:* 银行保险部的投保单都是简易投保单,该类型保单易出现客户信息填写错误,保单出错率高;* 投保单在银行柜面填写,销售人员对客户填写投保单的规范性不足,导致很多投保单因填写不规范而无法归档。
c)保费部:* 扣款时限问题:与合作银行协议规定一周只能扣款一次,无法天天扣款结算;* 主要合作银行-中国银行计算机系统落后,扣款数据无法实时显示。
中国平安案例分析中国平安是中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也是全球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
本文将对中国平安公司的发展历程、商业模式、战略规划以及成功之处进行分析。
一、发展历程中国平安成立于1988年,最初是一家小型保险公司。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平安现已成为中国保险行业的巨头,并拓展到全球市场。
公司在香港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
二、商业模式中国平安采用多元化的商业模式,通过提供各类保险产品和金融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
公司业务涵盖寿险、财产险、健康险以及信用卡、投资等领域。
中国平安通过在保险产品开发、销售渠道建设和服务体系优化方面的不断创新,实现了持续增长。
三、战略规划中国平安的战略规划主要包括国内扩张和国际化发展。
在国内,中国平安通过在各大城市开设分支机构,建立庞大的销售团队,深入挖掘市场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在国际市场,中国平安积极扩展海外业务,如与香港、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影响力。
四、成功之处中国平安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强大的业务执行能力和持续的创新。
公司始终注重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引入了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并培养了一支专业化的团队。
另外,中国平安注重客户体验,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提高用户满意度,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客户忠诚度。
结论中国平安通过多年的努力和不断的创新,成功打造了一家全球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公司。
其商业模式的多元化、战略规划的前瞻性以及持续的创新能力是其成功的关键。
中国平安在未来将继续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助力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