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主观题汇总
- 格式:pdf
- 大小:25.60 MB
- 文档页数:84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专题一古今中外民主政治建设题型综述民主政治建设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政治现象,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
这一主题主要涉及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罗马法、近代西方的代议制民主政治、近代中国人民的民主政治道路的探索、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等知识点。
复习建议:重视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视角,把握中外各国政治建设的主要活动,结合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和民主思想的发展综合分析这些活动对本国及世界政治民主化的影响;同时,要注意比较各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区别,认识其发展规律和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典例(2018·全国I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
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
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历史高考热点真题答案及解析对于历史爱好者和高中生而言,历史高考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卡。
历史高考涵盖的知识广泛而深奥,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理论。
在备考过程中,高考热点真题的解析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方法。
本文从历年历史高考真题中选择了几个热点问题,对其答案进行解析,希望能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些参考。
1. 中国近代史热点问题中国近代史是历史高考中的重点内容,其中的热点问题尤为重要。
以2019年广东高考历史试卷为例,有一道题目是关于维新运动的问题。
题目要求分析维新运动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这个问题是对学生对维新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考察。
正确的答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维新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新起点。
维新运动的发生打破了封建主义的束缚,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变革的机遇。
维新运动中兴爱国团体的崛起,更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其次,维新运动的推进为中国后来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维新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吸引了大量的青年学子投身其中。
许多维新派的活动家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先驱者,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最后,维新运动使中国的意识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维新派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文化革命,进一步开启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新篇章。
2. 世界历史热点问题除了中国近代史,世界历史的热点问题也是需要学生重点关注的内容。
例如,2018年广东高考历史试卷中有一道题目是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问题。
题目要求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正确的答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美国独立战争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建立起民主政体的国家。
这种民主制度不仅在美国国内得到了巩固,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催生了一系列的民主运动和革命,从而推动了北美洲、南美洲和欧洲等地的民主发展。
其次,美国独立战争改变了国际政治的格局。
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失败使得其丧失了对美洲殖民地的控制权,使得欧洲列强之间的平衡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主观题专项练习1338.(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美国是自由世界的核心,民主的保护神,人民的朋友,专制者的敌人。
所有封建专制统治者都把美国当眼中钉。
美国是人类社会的成功模式的榜样!”——毛泽东,□□□□年7月4日《新华日报》请回答:(1)毛泽东在《新华日报》上高度评价美国,可能出现于下列哪一历史时期?(3分)为什么这一时期毛泽东会高度评价美国,请说明理由。
(6分)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D.中美建交前夕(2)建国初期,毛泽东有可能在报纸上这样评价美国吗?(2分)试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9分)(3)被毛泽东高度评价的美国政治制度有何基本特征?(6分)39.(26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农业和农民问题突出,阅读材料材料一:要理解农民的反抗,必须从这样的论断出发,即现代化、资本主义入侵传统的农民社会……对于农民社会来说意味着名副其实的灾难。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二:发展资本主义的阻力来自三个方面:农民本身,农民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领导人,以及组织健全的整个传统社会。
在前工业时期,农业既是社会的心脏,又是社会的躯体。
所有这三者注定要成为资本主义的牺牲品。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三: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繁荣与发展,与农民工群体的扩大密切相关。
——2012年8月31日《农民日报》请回答:(1)请以近代中国为例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分析欧洲“农民本身,农民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领导人,以及组织健全的整个传统社会”是如何成为资本主义的牺牲品的。
(8分)(3)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迥异,请结合苏俄(联)20世纪前半期有关史实,简述其探索发展农业的历程。
(6分)(4)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农民工群体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
(6分)38.(26分)参考答案:(1)B.(3分)理由:抗日战争时期,中美结盟,美国大力援助中国人民抗日;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追求民主自由;罗斯福新政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工人权利等(任答2点6分)(2)不可能(2分);建国初期,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杀新中国;新中国外交政策对苏联一边倒;抗美援朝;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等(任答3点9分)(3)美国是共和制国家,其政体是总统制共和制。
2019年高考历史重点试题(5)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一】选择题1、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
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表一;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表二。
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主要反映了c 〔〕表一Array Array表二A、“天人感应”的思想B、中国古代早期C、中央集权的加强D、“君权神授”的2、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是政治的动物。
”这里的“政治”比较确切的理解是“住在城邦里。
”由此可见,古希腊“城邦”与“政治”紧密相关。
以下有关希腊民主政治与城邦制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CA、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B、城邦为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提供了直接性C、这里的“人”主要是指希腊城邦中的成年男子D、公民把城邦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3、南京国际航空烈士纪念馆宁波籍抗日英烈简表〔部分〕分析上表,就其史料价值而言,无法佐证的是BA.社会上层青年为国家民族贡献抗日力量B.美国支持和援助中国抗日C.国民革命军将士在正面战场英勇抗日D.国民政府作了抗日国防准备4.《什么是民主》一书中指出:“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通常由5000到6000名成员组成,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
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制裁,决定任何内部问题。
至于审判方面,那么由一个……市民组成的陪审团主持,罪名成立与否,由陪审团以多数票决定。
2019年高考历史备考重点热点问题(仅供参考)一.重点热点问题中国古代史1.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政治经济等措施。
2.中国古代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变化等内容及相互关系。
3.关注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4.继续关注中国古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史1.国共关系的发展过程、意义、教训、启示等问题2.19世纪下半期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问题(通过材料,在经济、教育、军事、政治等方面设置问题)。
3.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发生发展的相关问题。
中国现代史1.建国初期的制度创新(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改造、外交政策等方面)2.改革开放与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崛起以及现代外交调整的关系等。
世界古代史关注罗马法的现实意义和古希腊哲学的人文精神。
世界近代史1.英、美、德等国依据本国国情进行的制度创新(注意概念的准确把握)。
2.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分析两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3.近代西方思想启蒙运动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革命和思想文化运动的巨大影响。
世界现代史1.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相互借鉴与影响(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探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之间的相互借鉴等)。
2.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或秩序)的形成、演变。
以及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经济秩序问题(如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的大国博弈)。
3.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背景、演变过程、影响等(选取新情景、新材料进行说明)。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关注梭伦改革、商鞅变法、阿里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二.学生临考指导1.第三轮复习应抓大放小,查漏补缺,回归课本。
2.考前的训练重点在选择题,大题多浏览。
3.教会学生答题的基本规律和公式。
如原因和影响的分析一般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着手。
4.教会学生主观题的得分技巧:答题时注意规范化(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答题时点要多而全、语句要简短、突出关键词;尽量使用专业词句,戒口语。
内容、措施类材料题解题模板题型特点内容、措施类材料题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反映的是哪一项措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
解题方法1.具体史实型:据材料定位该史实发生的背景或社会矛盾→据所学知识推断解决问题或矛盾的意图→结合设问限定组织答案(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农业、工业、商业/对内、对外等方面回答内容或措施)。
2.纵向专题型:据材料定位专题主旨→据所学知识划分阶段→结合设问限定条件提炼各阶段的中心词组织答案(依据开始、发展、结局/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等归纳内容或措施)。
3.解答内容、措施类的设问,措施一般分为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措施,有时还根据不同的层次总结出几项措施;内容有的是具体内容,有的需要概括相关内容,对归纳概括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实战演练1.(2018全国II卷·45节选)材料 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
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
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
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
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
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
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
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历史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鳊《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
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
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
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
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15分)特点得分标准(0,3,5,7分,答对三个要点得7分)答案准则:传统科技的集大成(①全面收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②传统科技的总结性著作,③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④重实用性,⑤主要应用于农业、手工业,⑥与农业、手工业密切相关,⑦中国科技百科全书,⑧集中于传统农业和手工业,⑨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相适应)多总结,少创造(①经验总结,②缺少创新,③缺少突破)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①以实验为基础,②注重实验,③注重实践,④科学理论体系完整)突破性的科学成果(①注重对自然科学的研究,②牛顿的力学体系,③牛顿力学三大定律,④《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⑤关注自然现象,重创新)背景得分标准(0,2,4,6,8,答对四个要点得8分)答案准则: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①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发达,②中国传统农业发达或发展,③中国手工业技术发达,④小农经济的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①“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②宋应星科考失败,③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触动)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①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②中世纪神学受到挑战,③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①实验事实为依托,②严密的逻辑体系,③数学研究方法,④伽利略等科学家的奠基)长期从事科学研究(①“牛顿自幼喜欢钻研科学”)(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2019年高考历史重点试题(3)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一】选择题1、汉宣帝诏:“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影响汉朝形成该刑法原那么的主要因素是A、法家思想B、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D、道家思想2、右图是1912年4月上海《民权报》刊发的部分文章。
类似的报刊在京、沪还有很多,类似的文章也层出不穷。
这不能说明A、辛亥革命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B、袁世凯改制称帝遭到强烈反对C、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得以实现D、民国初年,政治氛围相对宽松3、电影《建党伟业》讲述从l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
这部电影可能出现的场景有①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②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③北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④中共一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A、①②③8、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20l0年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京大学进行演讲时这样说道:“我这首相每年的收入要全部公开。
每周【二】四要去下院接受质疑,回来时满脸都是口水。
我要是进入老百姓家抱着百姓哭,第二天《泰晤士报》的标题会是‘首相用无耻的眼泪换取选票’或‘首相和私生子相认’。
”这番言论说明英国首相A、未取得政治上的实权B、假设被下院质疑,铁定下台C、受到社会的广泛监督D、支持媒介工作,言论自由5、两极格局瓦解后,原有国际力量对比失衡,世界未来多了一种不确定性。
影响(意义、作用)类材料题解题模板题型特点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
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
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
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问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看,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有对外(如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如此等等。
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
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
所以,如果题目问某件事的意义怎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以考虑.此类试题还可变为“评价”类试题。
解题方法1.影响类(1)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有何积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影响,对世界、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
(需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或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第一种: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第二种: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思考。
政治影响,可从政治格局、制度革新或调整、政权更替、政策制定或改变、新的阶级产生等方面思考。
经济影响,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文化影响,可从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思考。
军事影响,可从国家军事装备、以及对随后战争等方面思考。
外交影响,可从国家对外政策、国家之间外交事件等方面思考。
第三种: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
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产生的直接作用,表现为目的或动机实现的影响,等同于直接影响;深远影响是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如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趋势等)。
第四种: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
主观影响,可从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方面思考。
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现状、政治现状、(生产力)科技等方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