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常见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发布时间:2022-06-27T02:33:35.49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9期作者:宋开丽[导读] 目的:探讨常规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方法。
方法:将100例疫苗接种儿童,数字表随机法分二组。
宋开丽山东济南章丘文祖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东济南250205【摘要】目的:探讨常规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方法。
方法:将100例疫苗接种儿童,数字表随机法分二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预防性处理。
比较两组家长满意度、儿童依从率、异常反应发生率。
结果:实验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儿童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异常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疫苗接种儿童实施预防性处理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儿童的依从性和家长满意度,减少疫苗接种异常反应。
【关键词】常规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预防接种是将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对机体进行接种,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或群体的免疫水平,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
在我国,对儿童开展计划免疫,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进行疫苗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和消灭针对传染病的目的[1-2]。
根据临床资料,预防接种不仅能起到预防传染病流行的目的,可能会因为在疫苗的原因、使用的原因、个体的原因等导致一些异常的反应的发生,从而影响到身体某些功能出现异常,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为了减少接种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提高疫苗接种的安全性,疫苗接种实施和操作过程中,实施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降低预防接种反应具有明显的作用,护理质量与接种的质量呈正相关。
本研究探析了常规免疫规划疫苗预防接种实施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后,异常反应发生及处理的效果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9年6月-2020年6月100例疫苗接种儿童,数字表随机法分二组。
每组例数50。
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知识(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知识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知识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是预防小儿麻痹症的疫苗。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脊髓灰质前角的灰、白质部分,对灰质造成永久损害,使这些神经支配的肌肉无力,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
好发于婴幼儿,故又称小儿麻痹症。
本病可防难治,一旦引起肢体麻痹易成为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一、接种禁忌症:1、有免疫缺陷症禁服,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禁服。
2、对牛乳及牛乳制品过敏者禁服糖丸剂型疫苗。
3、凡发热、腹泻(1日大便超过4次)、急性传染病者忌服。
二、接种注意事项:1、服脊髓灰质炎疫苗(俗称糖丸)前后半小时内不要哺乳或喂食热食物。
2、糖丸疫苗要用冷开水送服,并应在现场由接种人员观察下服用。
3、如小孩吐出或部分吐出,需进行补服1粒。
4、接种后在接种单位停留30分钟,观察孩子的反应情况,无异常后离开。
三、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反应1、仅少数人会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皮疹等轻微反应。
2、只有极少数婴幼儿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后发生一过性腹泻,可不治自愈。
3、在极少数婴幼儿中,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后,有可能发生急性迟缓性麻痹症状即脊灰疫苗相关病例(VAPP),发生率约1/300万-1/500万。
四、接种效果3次服苗后,保护率可达 90%以上。
血清中3型抗体阳性率可达 95%以上。
同时抗体可阻止野病毒在肠道生存。
第二篇:脊髓灰质炎疫苗操作规程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操作规程一、接种人员要持证上岗,工作衣帽穿戴整洁。
二、接种前要进一步核实接种对象。
同时要向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详细询问儿童近期的健康状况、既往疾病史、过敏史及接种疫苗的反应史,凡有禁忌症的应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并在接种证、卡上做好记录。
三、疫苗要放在冷藏包内,做到“苗不离冰”,严格“一人一杯一勺”制度。
四、服苗方法:(一)用一次性小勺将脊髓灰质炎疫苗送入儿童口中(液体疫苗可直接滴入),用凉开水送服咽下。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范围参考目录及说明(2020年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20.12.07•【文号】国卫办疾控函〔2020〕979号•【施行日期】2020.12.0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免疫规划正文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范围参考目录及说明(2020年版)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20〕97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规定,进一步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工作,在总结近年来我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结果的基础上,并参考国内外相关政策和文献,我委组织制定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范围参考目录及说明(2020年版),现予印发,请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鉴定及后续补偿工作中参照执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20年12月7日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范围参考目录及说明(2020年版)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范围参考目录二、有关说明(一)目录使用说明。
本目录主要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鉴定和补偿提供一定的参考范围。
受种者发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或鉴定过程中,除参考本目录外,需结合临床和实验室等相关资料,判定是否属于或者不能排除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不应将是否在本目录范围内作为是否属于或不能排除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直接判定依据。
实施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接种后出现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器官组织损伤等损害,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不能排除的,应当给予补偿。
实际工作中,如获取能够确定、支持或者排除疫苗与疾病因果关系,或接种疫苗至疾病发生的常见时间范围发生变化的有力证据时,应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鉴定及补偿等工作中参考使用。
(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判定原则说明。
病例调查诊断或鉴定工作应规范。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范本一、背景随着疫苗接种覆盖率的不断提高,接种异常反应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为了有效应对接种异常反应,保护接种者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此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
二、目标1. 提高接种异常反应的认识和风险预警能力;2. 快速、准确判断接种异常反应情况;3. 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置措施,降低接种异常反应的严重程度。
三、预防措施1. 在接种前,接种者和接种人员应充分了解疫苗的性质、接种方法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2. 接种前,接种者应告知接种人员有无过敏史或其他疾病史,包括药物过敏史和疫苗过敏史。
3. 接种现场应配备充足的急救设备、急救药品和急救人员,确保应急响应的能力。
4. 接种人员应定期接受急救培训,掌握相关急救知识和技能。
四、异常反应判断与处理流程1. 判定异常反应类型:- 轻型异常反应:局部红肿、疼痛、发热、乏力等症状。
- 中度异常反应:过敏反应、呼吸困难、紫癜、呕吐等症状。
- 重型异常反应:神经系统症状、休克、意识丧失等症状。
2. 处理流程:(1) 发现异常反应,立即保持冷静,停止接种。
(2) 对轻型异常反应,可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鼓励接种者休息,缓解症状。
- 提供适当的液体和营养补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 如有需要,可使用退热药物缓解发热症状。
(3) 对中度异常反应,应立即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确定接种者是否存在过敏反应,如存在过敏反应,立即注射抗组胺药物。
- 如出现呼吸困难或其他严重紧急症状,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4) 对重型异常反应,应立即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保持接种者呼吸道通畅,保证呼吸正常。
- 如出现休克,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或按需进行其他救治措施。
- 紧急送往医院,寻求专业救治。
五、记录与报告1. 记录:在接种异常反应发生后,应及时记录接种者的基本信息、接种时间、异常反应症状及处理措施。
2. 报告:在处理完接种异常反应后,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以便进行统计和分析,改进接种工作的质量和安全性。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处理流程及要求流程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局部红肿、硬结,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3、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过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实施差错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5、偶合症:因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6、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里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性反应。
7、不明原因反应:经过调查、分析反应发生的原因仍不能明确。
二、需要上报和调查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上报和调查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预防接种后无其它原因腋温≥38.5℃;主诉临床症状超过24 小时;红肿硬结直径≥2.5cm≥ 免疫接种后24 小时内发生过敏性休克;不伴过敏性休克的过敏反应;持续性(3 小时以上)哭闹;晕厥;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癔病或群发性癔病;;免疫接种后 5 天内天内发严重局部反应;脓毒血症(全身化脓性感染);生免疫接种后15 天内发生注射部位脓肿(细菌性/无菌性)血管性水肿;;惊厥(包括热性惊厥和癫痫发作);脑病,脑炎、脑膜炎,多发性神经炎;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皮疹(麻疹、猩红热样皮疹),局部过敏反应(Arthus 反应);接种部位无菌性脓肿;免疫接种后 3 个月内疫苗相关麻痹性脊髓灰质炎;发生卡介苗免疫接种后个月发生1-12 个月无时间限制臂丛神经炎;淋巴结炎、淋巴管炎;播散性卡介苗感染;骨髓炎;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或组织3 器官损伤、群体性反应、公众高度关注事件;三、报告要求报告要求1、各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发现需要监测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应在6 小时内通过电话报告,并同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附表1)。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和处理制度一、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下列情况,应作为AEFI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1、24小时内发生的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荨麻疹、大疱性多形红斑、晕厥、癔症;2、5天内发生的发热腋温≥38.6℃、血管性水肿、全身化脓性感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接种部位发生的红肿直径>2.5cm、硬结、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织炎;3、15天内发生的过敏性皮疹麻疹、猩红热样皮疹、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局部过敏反应 Arthus反应,热性惊厥、痫、多发性神经炎、脑病、脑炎和脑膜炎,接种部位发生的无菌性脓肿;4、3个月内发生的臂丛神经炎、疫苗相关麻型脊髓灰质炎;5、卡介苗接种后1一12个月发生的淋巴结炎或冰巴管、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6、任何时间发生和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或组织器宫损伤、群体性反应、公众高度关注事件;二、建立异常反应登记本,并设专人负责;三、AEFI报告的范围为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和不明原因反应等;四、发生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五、AEFI报告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监护人、现住址、接种疫苗名称、接种日期、接种剂次、反应发生日期和人数、主要临床症状及经过、就诊日期、就诊单位、初步临床诊断、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日期、报告人等;六、AEFI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发现AEFI后应在24小时内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应在2小时内逐级向县、市、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检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规定进行报告七、AEFI应以电话或传真等最快方式进行报告,并做好AEFI登记;。
附件四川省疑似防止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试行)为保障防止接种旳安全,提高免疫服务质量,加强本省疑似防止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监测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药物管理法》、《疫苗流通和防止接种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国家有关疫苗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理旳法规,制定本方案。
一、目旳规范AEFI监测工作,理解AEFI发生状况和原因,为改善疫苗质量和提高免疫服务质量提供根据,以保障防止接种旳安全性。
二、监测内容(一)AEFI定义AEFI是指在防止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旳也许导致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或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防止接种有关旳反应或事件。
(二)AEFI分类AEFI分为如下6类:不良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不明原因。
(三)汇报1.汇报单位和汇报人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疫苗经营企业及其执行职务旳人员为AEFI旳责任汇报单位和汇报人。
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可向责任汇报单位和汇报人汇报。
2.汇报范围在防止接种实行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下列状况,应作为AEFI 汇报:(1)24小时内发生旳:过敏性休克,不伴休克旳过敏反应(如荨麻疹、斑丘疹、喉头水肿等),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晕厥,癔症,无法安慰旳持续3小时以上旳尖叫。
(2)5天内发生旳:发热(腋温≥38.6℃),血管性水肿,全身化脓性感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接种部位发生旳红肿(直径>2.5cm)、硬结(直径>2.5cm),局部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织炎)。
(3)15天内发生旳:过敏性皮疹(麻疹、猩红热样皮疹等),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局部过敏坏死反应(Arthus反应),热性惊厥,癫痫,多发性神经炎,脑病,脑炎和脑膜炎。
(4)3个月内发生旳:臂丛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疫苗有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接种部位发生旳无菌性脓肿。
2024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范文____年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一、背景____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已经成功研发并投入使用。
为保障公众安全和健康,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疫苗接种活动。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和其他因素,仍然有可能在接种过程中出现异常反应,因此需要制定一份全面有效的应急处置预案。
二、目的本预案的目的是针对____年预防接种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应急处置程序,确保及时、有效地处理异常反应事件,降低患者伤害和社会影响。
三、应急处置预案1. 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在预防接种活动开始前,政府应建立一个专门的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统筹协调各部门、医院和社区的应急处置工作。
指挥中心应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包括协调部门、信息部门、医疗救援部门、宣传部门等,确保各部门协调有序地开展工作。
2. 建立预警机制政府应建立一套完善的预警机制,通过各级疾控中心、医院和社区的网络,收集、分析和跟踪疫苗接种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反应情况。
一旦发现异常反应事件,在第一时间向应急指挥中心报告,并启动应急处置程序。
3. 疫苗接种人员培训对参与疫苗接种的医疗人员,应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使其熟悉疫苗接种的操作规程、疫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和应急处置方法。
培训内容还应包括异常反应的识别和处理,以及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技巧。
4. 异常反应监测和报告在预防接种活动中,相关单位应设立异地监测点,对接种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反应进行实时监测和报告。
一旦发现异常反应,监测点应立即向上级疾控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报告,并向医疗救援部门求助,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和处置。
5. 应急救援措施针对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异常反应,应急救援部门应制定具体详细的应急处置方案。
常见的异常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呼吸道梗阻、休克等。
对于症状轻微的异常反应,应先停止接种,给予相应的急救处理,对症治疗。
对于严重的异常反应,应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将患者送往指定的医院进行救治。
疫苗接种异常反应处理流程
1. 监测和评估,在接种疫苗后,接种者应该被观察一段时间,以监测是否出现任何异常反应。
此外,接种者也应该被告知在接种后的几天内自我观察是否出现任何异常症状。
2. 报告,如果接种者出现了异常反应,接种者或医务人员应该立即向当地的卫生部门或疾病控制中心报告。
这有助于监测疫苗安全性并及时采取措施。
3. 评估和诊断,一旦出现异常反应,接种者应该尽快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评估和诊断。
医生会根据症状和疫苗接种情况进行评估,确定是否是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
4. 处理和治疗,根据医生的诊断,可能需要采取一些处理和治疗措施。
这可能包括给予药物治疗或其他支持性治疗。
5. 报告和跟踪,不良反应的处理过程应该被记录并报告给相关的卫生部门或疾病控制中心。
此外,接种者的情况也应该被跟踪,以便进一步评估疫苗的安全性。
总的来说,疫苗接种异常反应处理流程需要及时监测、报告、评估、诊断和处理,以确保接种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照顾,并保障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公众也应该被充分告知疫苗接种的可能风险和注意事项,以便能够及时寻求帮助和支持。
接种反应的类别接种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异常反应、偶合疾病、预防接种事故。
(1)一般反应:接种24小时内接种部位有局部红、肿、痛、热等炎症反应,有时附近淋巴结肿痛。
一般反应是正常免疫反应,不需作任何处理,1~2天内即可消失。
倘若反应强烈也仅需对症治疗。
如果接种人群中的强度反应超过5%,则该批疫苗不宜继续使用,应上报上级卫生机关检验处理。
(2)异常反应:少数人在接种后出现并发症,如晕厥、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虽然异常反应出现机率很低,但其后果常较严重。
若遇到异常反应时应及时抢救,注意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并向上级卫生机构报告。
(3)偶合疾病:偶合疾病与预防接种无关,只是因为时间上的巧合而被误认为由接种疫苗所引起。
冬季常偶合流脑,夏季常偶合肠道传染病,可经诊断加以鉴别。
在接种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进行接种,注意当时一些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尽量避免偶合疾病发生,同时应向病人家属作好解释。
(4)预防接种事故:制品质量不合格或消毒及无菌操作不严密或接种技术(部位、剂量、途径)错误而引起,常误认为接种反应。
宝宝不能接种疫苗的情况1、患各种疾病的宝宝不宜接种,例如:感冒、腹泻、发热、空腹饥饿、呕吐等情况下,有的疫苗不能注射。
2、如果宝宝患有肝炎、结核等传染病以及严重心脏病等疾病时,身体的免疫力会下降,很在可能会随不住接种所引起的反应,甚至有可能会加重病情。
3、患有皮肤病的宝宝也不能进行接种。
4、过敏体质的宝宝很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应该咨询医生以后再决定是否注射疫苗。
5、如果你的宝宝不宜接种,但是遇到特殊情况比如被狗咬伤而必须接种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注射疫苗。
6、有争性传染病而未过检疫期的宝宝不宜接种疫苗。
相关推荐:哪些情况下不能接种疫苗?在接种前、后要注意的事项1、要向医生说明宝宝的健康状况,如果是早产儿或者营养不良,最好先不要接种,和医生商量后定时间注射。
2、给宝宝接种疫苗以后不要急着回家,要在接种场所休息三十分钟左右,如果宝宝出现高热和其他不良反应,可以及时请医生诊治。
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研究
潘磊华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
【年(卷),期】2018(016)012
【摘要】目的对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行监测和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患者共96例,观察并记录异常反应发生的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处理.结果在接受疫苗的96例患者中,共有79例患者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有12例患者出现了恶心、呕吐、发热等不良反应,其中有4例患者出现了轻度腹泻的症状,并且大便呈现黄色,在两天后有所缓解.共有5例患者出现了异常反应的情况,其中2例患者出现荨麻疹、1例患者出现过敏性皮疹、2例患者出现过敏性紫癜.结论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的概率较低,对于出现的异常反应应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医疗事故.【总页数】1页(P177)
【作者】潘磊华
【作者单位】大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大庆 1633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86
【相关文献】
1.牛口蹄疫O型-亚I型双价灭活疫苗、A型灭活疫苗和牛口蹄疫三价灭活疫苗免疫效果比对试验 [J], 周静华;丰春燕;王建忠
2.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和灭活疫苗的... [J], Beal.,AJ; 吴炳元
3.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和灭活疫苗免疫... [J], Plot.,SA; 谭顺革
4.低剂量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无针喷射器皮内注射:注射质量和免疫原性之间的关系 [J], 司璐;Resik S
5.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和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使用建议 [J], 童承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置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一)监测病例定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简称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二)报告1、报告范围——24小时内:如过敏性休克、不伴休克的过敏反应(荨麻疹、斑丘疹、喉头水肿等)、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晕厥、癔症等。
——5天内:如发热 (腋温≥38.6℃)、血管性水肿、全身化脓性感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接种部位发生的红肿(直径>2.5cm)、硬结(直径>2.5cm)、局部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等。
——15天内:如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过敏性紫癜、局部过敏坏死反应(Arthus反应)、热性惊厥、癫痫、多发性神经炎、脑病、脑炎和脑膜炎等。
——6周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格林巴利综合征、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等。
——3个月内:如臂丛神经炎、接种部位发生的无菌性脓肿等。
——接种卡介苗后1—12个月:如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等。
——其他: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其他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2、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3、报告程序(1)一般情况下及时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2)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报告;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2小时内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3)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48小时内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报告卡,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在2小时内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登记表,以电话等最快方式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目的:探讨分析脊髓灰质炎疫苗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情况以及相应的处理原则。
方法:选择我院计免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进行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的80例患者,总结分析发生异常反应的情况,并探讨处理原则。
结果:所有80例患者中,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后,无任何反应患儿70例,7例出现轻度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中2例伴轻度腹泻,且大便色黄,持续2天后均缓解,推测可能与疫苗辅料(奶油、奶粉)相关,另有3例发生异常反应,包括1例过敏性皮疹、1例荨麻疹和1例过敏性紫癜。
结论: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较少,但是仍有少量异常反应发生,应及时按照处理原则给予及时处理,避免严重事件发生。
标签: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原则
脊髓灰质炎疫苗(Poliovaccines,OPV)又称小儿麻痹疫苗,为减毒灭活疫苗,专门用于对抗脊髓灰质炎,常见的四种剂型包括糖丸、液体、糖浆和胶囊,我国最主要通用类型为糖丸类[1]。
由于本疫苗为口服疫苗,与注射类疫苗相比,副作用较低,避免了注射发生的局部皮疹、红肿等现象[2]。
然而,仍会出现部分副反应,临床经验显示,服用后极少数患者可导致腹痛、呕吐、皮肤水包甚至是紫癜等严重副反应发生,因此在接种时应特别引起注意[3]。
本文通过分析本院计免科近三年来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异常反应,旨在探讨处理原则,从而为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计免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进行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6个月~3岁。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所有患者注射疫苗后反应进行分析,对异常反应的状况进行描述性总结和统计。
2 结果
所有80例患者中,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后,无任何反应患儿70例,7例出现轻度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中2例伴轻度腹泻,且大便色黄,持续2天后,均缓解,推测可能与疫苗辅料(奶油、奶粉)相关,另有3例发生异常反应(见表1)。
异常反应表现分别如下:1例发生全身性过敏性皮疹,主要分布于面部和躯干,伴瘙痒和轻微灼热,经抗过敏治疗,一天后缓解,三天后症状消失;1例患儿口服后发生典型荨麻疹症状,表现为面部、躯干和四肢交替顺序性出现的浅红色、大小不一的皮疹,呈形态各异的风团状,伴剧烈痛痒感,以口唇、眼睑部位最为明显,经抗过敏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数日后痊愈,无后遗症或疤痕;口服后发生过敏性紫癜1例,首先表现为全身皮疹,散在分布,并逐渐在臀部出现紫斑,背部也陆续出现紫斑,经抗过敏治疗,紫斑逐渐消失,症状恢复,无复发。
3 讨论
脊髓灰质炎疫苗主要为口服疫苗,一般情况下不良反应较少,但是偶尔会出现轻度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较少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80例患者中,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后,无任何反应患儿70例,7例出现轻度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中2例伴轻度腹泻,且大便色黄,持续2天后,均缓解,推测可能与疫苗辅料(奶油、奶粉)相关,另有3例发生异常反应,包括1例过敏性皮疹、1例荨麻疹和1例过敏性紫癜。
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后还可能出现的其他的异常反应,如许建雄[4]等人报道了一例脊髓灰质炎减毒灭活疫苗口服后导致的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首次口服OPV后,第21天开始出现了发热、肢体乏力的症状,经院内体查结果显示,四肢肌力0级,肌张力低,此外伴有颈部以下皮肤痛觉缺失症状,另外经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延髓颈段下胸段脊髓多发病变,并且在胸11椎体水平以下出现了脊神经前根显著的强化表现。
并在随后吴开华[5]等人报道了同样情况,但是经过后期核实,推测不属于口服OPV疫苗后异常反应。
此外还报道过的异常反应包括1例严重呕吐,1例惊厥,6例发生严重腹泻,便稀水样草绿色便,且伴少量粘液,经治疗后五天痊愈。
处理原则为,对于一般的症状,大多不需要特殊处理,均可自行恢复。
如果腹泻加重,应口服多酶片、止泻药物等治疗。
对于严重不良反应,应给予对症治疗,过敏性皮疹、紫癜等,应及时给予抗过敏治疗,出现腹泻、呕吐等,应给予抗过敏同时,止泻止吐,并适当补充电解质等。
惊厥患者应给与镇静药物。
对于发生脊髓灰质炎疫苗口服后异常反应的患儿,多与患儿体质等原因相关,并难以预估,因此发生异常反应后,应立即给予补液、补充维生素等对症治疗,并由相关部门给予严格诊断,避免医患纠纷。
此外,对于有癫痫病家族史儿童,慎重接种,并尽量避免儿童大量口服OPV糖丸。
参考文献
[1] 王红增,张朱佳子.2007—2011年北京市西城区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疾病监测,2013,10(10):
818-822.
[2] 胡丽楠,余文周,罗会明.脊髓灰质炎疫苗应用现状及免疫策略进展[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4,20(1):73-78.
[3] 马敬仓,杨传欣.提前接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发生急性弛缓性麻痹1例报道[J].中国医药科学,2014,4(24):125-127.
[4] 许建雄,梁建华,王小溪,等.一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相关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病例分析[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5,
43(4):48-51.
[5] 吴开华,马敬仓.1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病例的调查及对其上访处置的思考[J].医学动物防制,2015,31(6):696-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