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7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范例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疫苗接种成为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疫苗接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安全而有效的,但在极少数情况下会出现异常反应。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和及时处置异常反应,是保证疫苗接种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为此,制定本应急处置预案,旨在应对可能出现的疫苗接种异常反应,为预防接种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措施1. 提前评估和筛查在接种前,需对接种对象进行相关健康评估和筛查,包括个体病史、过敏史、基础健康状况等。
对于个别高风险人群,如孕妇、存在严重慢性疾病的患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等,需要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综合评估,并及时调整接种计划。
2. 准确掌握疫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加强对不同疫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的宣传和教育,确保疫苗的接种对象是符合规定的适龄儿童和特定高危人群。
在接种前,一定要详细了解接种对象的个人病史,包括过敏史和既往接种反应史等,以便做出准确的决策。
3. 做好接种现场的准备工作接种场所要达到清洁、安全,且具备必要的医疗救治设备和药品配备,包括速效救心丸、速效降压药、肾上腺素和抗过敏药物等。
医务人员必须熟悉这些药物的使用方法,以便在出现异常反应时能及时、正确地进行处置。
三、接种异常反应的分类与应急处置根据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不同类型,制定具体的应急处置方案。
1. 常见异常反应处置(1)局部不适: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时,可用冷敷物进行缓解,或者口服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进行治疗。
(2)一般过敏反应:如面部潮红、荨麻疹等过敏反应,可先使用抗过敏药物进行治疗,如症状加重或出现紧急情况时,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2. 严重异常反应处置(1)过敏性休克:如果出现过敏性休克的症状,应迅速转移到医院急救室。
在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可采取措施尽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如大剂量静脉注射肾上腺素、输液等。
(2)显著热休克:如果出现显著热休克反应,需要将患者迅速转移到空气流通良好的地方,使用海绵或冷敷物散热,并及时向医院求助。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为防止预防接种事故发生,妥善处置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确保预防接种工作安全有序地开展,依据____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与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____机构:1、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处置小组:组长:赵增辉成员:金红、杨玲、王艳丽、辛君2、职责:依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控制措施,及时____和妥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配合有关部门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二、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置原则:1、晕厥:1.1保持安静、空气新鲜、平卧、松开衣扣、注意保暖。
1.2轻者给予热开水或糖水、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
1.3观察生命体征。
神志、血压、呼吸、心率、脉搏等。
1.4皮____射1。
1000肾上腺素。
1.5以上处置后未见好转,立即送往就近的医院。
2、过敏性休克:2.1使病人平卧、头部放低放松衣扣、保持安静注意保暖。
2.2立即皮____射1:1000肾上腺素,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重复注射1:1000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呼吸兴奋剂等。
2.3速请医院急诊科会诊或立即送往医院急诊科救治。
3、____性癔症:3.1做好预防接种前宣传教育工作。
3.2及时疏散病人,进行隔离治疗;正确疏导,消除恐慌心理,暗示治疗为主,对症治疗为辅。
3.3做好思想教育与沟通工作,防止少数人利用不明真相的群众聚众闹事。
三、预防接种事故的处置原则:预防接种事故一般是由于疫苗的质量原因,或由于接种时的差错,或由于污染造成严重的个体或群体反应的事件。
接种事故的处置重在预防:加强接种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提高其责任心,加强接种门诊的规范化建设,严格执行安全接种制度,按照说明书和规程进行接种,正确掌握各种疫苗接种的禁忌症。
接种事故一旦发生,首先应积极诊治病人,如实地向中心领导与有关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保留与该事故中使用的有关物品、原始记录等证据,接受和配合单位及有关部门的调查工作,接受处理。
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____年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范本如下:为进一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做好疫苗预防接种工作,特制定此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以指导各级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在疫苗接种过程中的紧急情况处理,最大限度保障接种者生命健康。
一、应急响应机制1、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时,应立即通知卫生主管部门,同时启动应急处置小组;2、应急处置小组要按照分工协作,密切配合,迅速反应,确保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3、协调医疗资源,及时组织救治工作,确保受害者得到及时救治。
二、处理流程1、接种异常反应发生时,第一时间应立即停止接种,确保接种者安全;2、评估接种者症状,确定异常反应病情严重程度;3、根据病情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如输液、氧疗等;4、若病情较为严重,应立即转送到相应医疗机构接受专业治疗。
三、宣传教育1、积极开展疫苗接种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接种者认知水平;2、定期开展应急处置演练,提升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3、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档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应急处置预案。
四、资金保障1、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应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所需急救设备、药品等物资充足;2、建立专门的应急资金支持机制,保障应急处置工作的经费需求。
五、监督检查1、加强对各级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督导检查,确保应急处置预案的有效实施;2、建立健全信用考核制度,对于应急处置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追责问责。
六、附则1、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开始执行,具体实施细则由各地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2、全国各级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要认真学习本预案内容,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疫苗接种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
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二)1. 引言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是为了确保接种过程中发生异常反应时能够迅速、科学、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置,最大限度地保护接种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预案旨在提供相关机构和工作人员的操作指南,以便有效地应对可能发生的接种异常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大家都知道,接种有时候会引起异常的反应的,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有些人的抗体不一样,在接种的时候发生异常也是极有可能的事情,万一在接种发生异常的反应下,应采取相应的处理,那么,有关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有哪些呢?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医疗卫生人员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的,应当依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及时处理,并立即报告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立即组织调查处理。
2、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争议发生后,接种单位或者受种方可以请求接种单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
3、因预防接种导致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单位或者受种方请求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的,接到处理请求的卫生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移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
4、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鉴定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5、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应当给予一次性补偿。
6、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
因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
7、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以上这几种就是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的内容,大家若是发现身边的人的小孩有这一症状的话,就给他们介绍一下上面的处理方法,让大家心里有个明白,然后也不用太过于担心了。
接种疫苗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理原则第1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下列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一)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二)因疫苗质量问题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三)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四)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五)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六)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第2条国家加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由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第3条接种单位、医疗机构等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应当按照规定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主动收集、跟踪分析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将质量分析报告提交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4条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报告,组织调查、诊断,并将调查、诊断结论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
对调查、诊断结论有争议的,可以根据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制定的鉴定办法申请鉴定。
因预防接种导致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等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由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组织调查、处理。
第5条国家实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
实施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接种后出现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器官组织损伤等损害,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不能排除的,应当给予补偿。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程序一、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各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要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等相关规定,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诊断。
二、调查诊断专家组在做出诊断后应将调查诊断结论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时书面告知当事人。
三、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有争议时,可向接种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医学会申请进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
四、受种方收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或鉴定结论,认定是异常反应的可向疫苗接种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一次性补偿申请。
同时应提交以下材料:(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书;(二)受种方___明材料。
包括受种者及法定监护人有效___明材料。
如委托他人申请补偿的,被委托人应提供授权委托书、有效___明材料及委托人___明材料。
(三)受种者接种疫苗的原始证明材料;(四)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或鉴定材料;(五)受种者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就诊病史复印材料;(六)受种者就诊相关费用原始票据和费用清单;(七)受理方要求提供的其它资料。
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当事人或其法定监护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最终诊断(鉴定)结论一年内不提出补偿申请的,视为自动放弃相关权利。
五、接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对申请补偿的相关材料和各项程序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的填写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表,经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复核后,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六、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核算小组,定期对各地报送的异常反应补偿申请进行审核,并按照本规定计算一次性补偿经费。
七、省卫生厅按照专家小组的计算,将补偿经费一次性拨付异常反应发生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与受种方达成一次性补偿协议,并由当地人民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例文一、背景介绍预防接种是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能够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
然而,接种疫苗后偶有发生异常反应的情况。
为了确保接种过程的安全性和应对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置,制定本预案。
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常见措施1. 接种前评估:在接种前,对接种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了解接种者的过敏史、慢性疾病史等重要信息,并根据接种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疫苗。
2. 完善的接种流程:明确接种点和接种人员的职责,保证疫苗的正确储存和使用,按照接种程序正确进行注射。
3. 提高医务人员的技能: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接种异常反应的识别和处理能力,保证及时准确地应对异常反应。
三、接种异常反应的分类根据异常反应的严重程度,将接种异常反应分为三级:1. 一级异常反应:包括局部红肿、疼痛等轻微症状,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2. 二级异常反应:包括发热、过敏反应等中度症状,可能需要一定的处置措施。
3. 三级异常反应:包括过敏休克、呼吸困难等重度症状,需要及时的紧急处理。
四、接种异常反应的应急处置措施1. 一级异常反应处理:(1) 局部红肿、疼痛:轻度症状可使用冰敷缓解,重度红肿需使用适当药物治疗。
(2) 轻微发热:可以给予物理降温,鼓励接种者多休息。
2. 二级异常反应处理:(1) 发热:给予退热药物,鼓励接种者多饮水、多休息。
(2) 过敏反应:迅速暂停接种,观察接种者的症状变化,必要时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
3. 三级异常反应处理:(1) 过敏休克:迅速暂停接种,将患者扶平,解开紧身衣物,立即呼叫急救人员,同时给予抢救药物如肾上腺素。
(2) 呼吸困难:迅速暂停接种,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辅助呼吸,立即呼叫急救人员。
五、提高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宣传和教育1. 向接种者提供详细的接种信息,包括接种疫苗的目的、效果、副作用、异常反应等。
2.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接种异常反应的了解和处理能力。
3. 设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热线,方便接种者咨询和寻求帮助。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为预防或尽可能减少接种后异常反应的发生,及时调查、处置和上报可能出现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现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____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制订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强化监测、科学防控;加强宣传、综合治理;快速反应、有效处置”的原则。
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定义(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____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不明原因等。
(二)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同一时间、同一接种地点和/或同一种疫苗、同一批号疫苗发生的____例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疑似异常反应事件。
(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使用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____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四)以下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1、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2、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3、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4、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5、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的;6、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三、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的分级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遵义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事件分级,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分为:1、一般事件。
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可能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医学事件,非群体性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无人员死亡,未引起公众高度____。
儿童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预防接种是保障儿童健康、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然而,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反应。
这些异常反应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下是关于儿童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详细报告。
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定义和分类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一般反应:这是预防接种后常见的反应,如发热、局部红肿、硬结等,通常在 1-2 天内自行恢复,无需特殊处理。
2、异常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肿等,这些反应相对较为严重,需要及时进行医疗干预。
3、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导致的不良反应。
4、接种事故:由于接种过程中的错误操作,如接种剂量错误、接种途径错误等引起的不良反应。
5、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二、常见的儿童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症状1、过敏性休克这是一种最为严重的异常反应,通常在接种后数分钟至半小时内发生。
症状包括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意识丧失等。
如果不及时抢救,可能会危及生命。
2、过敏性皮疹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丘疹等,可在接种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
3、血管性水肿局部皮肤出现肿胀,通常发生在接种部位或其他部位,如嘴唇、眼睑等。
4、无菌性脓肿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疼痛,后期形成脓肿,但脓液中无细菌生长。
三、儿童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原因1、疫苗本身的因素疫苗中的抗原、佐剂、防腐剂等成分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
2、儿童个体差异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过敏体质、遗传因素等都可能增加异常反应的发生风险。
3、接种操作不当如接种剂量过大、接种途径错误、疫苗未摇匀等。
4、环境因素接种时的环境温度、湿度、卫生条件等也可能对反应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四、儿童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和报告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我国建立了完善的监测系统。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例文一、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各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要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等相关规定,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诊断。
二、调查诊断专家组在做出诊断后应将调查诊断结论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时书面告知当事人。
三、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有争议时,可向接种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医学会申请进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
四、受种方收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或鉴定结论,认定是异常反应的可向疫苗接种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一次性补偿申请。
同时应提交以下材料:(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书;(二)受种方___明材料。
包括受种者及法定监护人有效___明材料。
如委托他人申请补偿的,被委托人应提供授权委托书、有效___明材料及委托人___明材料。
(三)受种者接种疫苗的原始证明材料;(四)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或鉴定材料;(五)受种者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就诊病史复印材料;(六)受种者就诊相关费用原始票据和费用清单;(七)受理方要求提供的其它资料。
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当事人或其法定监护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最终诊断(鉴定)结论一年内不提出补偿申请的,视为自动放弃相关权利。
五、接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对申请补偿的相关材料和各项程序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的,填写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表,经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复核后,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六、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核算小组,定期对各地报送的异常反应补偿申请进行审核,并按照本规定计算一次性补偿经费。
七、省卫生厅按照专家小组的计算,将补偿经费一次性拨付异常反应发生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与受种方达成一次性补偿协议,并由当地人民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聚集性/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接种地点,使用同品种疫苗发生的。
2例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分成以下五种类型: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与疫苗的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等因素有关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极低,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
2.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疫苗质量问题包括疫苗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外源性因子、出厂前检定等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疫苗生产规范或标准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性的反应。
心因性反应与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无关(二)常见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1、一般反应:一般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病情轻微,多于数天内恢复,一般不需要临床处置⑴局部反应:临床表现:主要有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硬结等(接种BCG后出现局部红肿,化脓或溃疡,结痂,疤痕;接种吸附疫苗后出现硬结);注射部位红肿、硬结按纵横平均直径分为轻度(<15mm)、中度(15~30mm)和重度(﹥30mm)。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接种后的正常反应
儿童打疫苗后出现低热、针孔处红肿和硬结等现象是正常的,一般在预防接种后24小时左右出现。
接种部位反应较重的可引起附近的淋巴结、淋已管发炎。
注射部位肿大的硬结范围又分为轻、中、重。
轻的直径小于2.5厘米,中的在2.5~5厘米之间,超过5厘米为重反应,这种反应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大。
如果局部红肿较重,可以热敷(卡介苗接种后红肿严禁热敷)。
早晚各一次,每次5分钟左右。
并要勤换内衣,避免破溃后感染。
如局部感染时可涂龙胆紫药水。
这些症状可通过热敷或自行在一天内消失。
比如麻疹预防疫苗,大部分的接种者不会有特殊的反应,一部分的人会有1-2天的局部肿痛,约5%的儿童接种后1-2周,会产生红疹,5-10%的儿童在接种4-10天后发烧,轻的37~37.5℃,中的37.6~38.5℃。
39℃以上为重的。
除此之外,部分小儿可伴有“头痛、头晕、全身无力、寒颤,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以上反应一般多在24小时之内消退很少持续3天以上。
如果重度发烧可服用退烧药。
一般体温恢复正常后,其他症状也就自行消退。
如果高烧不退或有其他异常,应及时送往医院诊治。
到正规医疗单位打疫苗,其安全性是有保证的。
一方面正规医院医务人员有安全注射的意识,另一方面,对儿童免疫接种过程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另外,大部分疫苗是需要恒温保存,在不正规的医疗单位很难保证疫苗的保存质量。
因此,给小孩接种疫苗,一定要到政府指定的医疗单位。
二、注射预防针后要加强那些方面的护理
要好好休息,不要跑跳过多。
保护打针部位的清洁,不要用手抓。
不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如大蒜。
辣椒等。
多喝开水。
家长随时观察小儿接种后的反应。
三、接种疫苗后会有那些不良反应
孩子在接受预防接种后,多数没有或有很轻反应。
少部分孩子可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其中有些属于正常反应,包括局部的和全身的反应。
局部反应是在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或局部淋巴结肿大。
全身反应局部寒战、发热、头痛、食欲减退、呕吐、腹痛等。
这些情况一般都不需要治疗。
只要让小儿多喝水并减少活动,过1~2天后,这些反应都会消失。
异常反应和上述一般反应同时或先后发生,但只是个别人或少数人发生,发生的多少与疫苗种类和接种者体质有密切关系。
异常反应则包括以下:
(一)无菌性脓肿
常见于接种含有吸附剂的疫苗,因注射后局部抗原逐渐释放,所以有提高免疫效果的优点。
但由于吸附剂颗粒较大,吸收比较缓慢,注射后通过急性炎症阶段,引起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重者注入的疫苗可在局部滞留数月之久,导致局部组织发炎而逐渐坏死、液化,最终形成无菌性脓肿。
多见于注射部位选择不正确,注射过浅、剂量过大,使用疫苗前未加充分摇匀。
(二)过敏反应(变态反应)
1. 过敏性休克
生物制品大多属异性蛋白,注射后少数人可引起过敏反应,但以动物血清制备的制剂(或含有动物血清的生物制品),如白喉抗毒素、破伤风抗毒素、抗狂犬病血清等引起的机会较多。
疫苗引起的过敏性休克较少。
在接种后数秒至30分钟发生。
2. 过敏性皮疹
各种预防接种均可使少数人发生皮疹,皮疹类型多种多样,一部分皮疹可能与过敏有关,还有一部分皮疹与注射活疫苗(如麻疹疫苗)有关。
可表现为:
(1)荨麻疹:最为多见,一般在接种后数小时以至数日内发生。
(2)麻疹/猩红热样皮疹:常见于接种后3~7日。
(3)过敏性紫癜:在接种后1~7日发生。
(4)大疱型多形红斑:在接种后数小时至24小时内发生。
3.局部过敏性反应(Arthus反应)
皮下多次注射异种血清和类毒素等可溶性抗原后,经过一定时间再注射同样物质,可引起局部的强烈反应。
这种反应严重时有组织坏死等表现,因此称为局部过敏性组织坏死反应。
4. 血管性水肿
注射可溶性抗原制品(抗毒素、类毒素)可引起。
反应可发生在注射疫苗的局部,也可发生在颜面部,突出的临床
表现是无痛性肿胀,肿胀部位皮肤有光泽、灼热,出现急,消退快,消退后不留痕迹。
(三)脊灰疫苗相关病例
在服用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儿童和接触者中,发生临床症状与自然感染脊髓灰质炎无法区别,但分离出的病毒生物学性状及抗原性均不同于野毒株,而与疫苗病毒相似。
四、常用疫苗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麻疹减毒活疫苗常见的异常反应
1.过敏性反应:由于麻疹疫苗中含有微量的鸡胚细胞、小牛血清和抗生素等,个别儿童接种后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表现为:
(1)过敏性休克
(2)过敏性皮疹
(3)过敏性紫癜
(4)复种麻疹疫苗引起的局部坏死反应
2.神经系统并发症
(二)百白破联合疫苗常见的异常反应1.过敏性反应
(1)过敏性休克
(2)过敏性皮疹
(3)血管性水肿
(4)低张力低应答
2.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由百日咳疫苗引起的神经系统并发症:(1)脑病
(2)神经炎
(3)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3.类中毒反应
4.婴儿猝死综合征
(三)A群流脑多糖疫苗常见的异常反应
1.过敏性反应
2.神经系统反应
(四)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常见的异常反应
脊灰疫苗相关病例
(五)乙肝疫苗常见的异常反应
过敏性反应
接种疫苗后还可能偶合其他疾病。
一种情况是,被接种者正处于某一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接种后刚好发病;另一种可能是被接种者已患有某种疾病,但临床症状不明显,接种以后,症状表现明显或加重;还有些慢性病人在接种后发生症状加重或急性发作的情况。
这一些情况统称为偶合或诱发。
偶合及诱发其他疾病是一种巧合,有些人把这种情况与接种反应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