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 格式:ppt
- 大小:203.00 KB
- 文档页数:25
疫苗不良反应说明书1.一般不良反应一般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
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疲劳、头痛、肌肉疼痛、畏寒、关节疼痛、发烧、注射部位肿胀和硬结、注射部位发红、恶心、感觉不适、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炎症)、腹痛、腹泻等表现2.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在预防接种中不少见,临床表现多样,轻则一过即愈,重则救治不及时或措施不当危及生命。
包括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型紫癜、局部过敏反应、血管性水肿、无菌性脓肿等表现2.1 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属于Ⅰ型变态反应,出现以周围循环衰竭和/或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
发病呈急性经过,一般在接种后后数分钟至1小时内发病,首先出现全身瘙痒,随之出现局部或全身广泛性红疹或荨麻疹、水肿等皮肤症状;以后出现胸闷、气急、面色苍白和呼吸困难等,甚至出现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导致四肢冰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昏迷等一系列严重症状,如救治不当可致死亡。
2.2 过敏性皮疹1.荨麻疹最为多见,接种后数小时至数日发生。
全身多数大小不一风团,有的互相融合成片,多数为鲜红色。
较大风团中央可呈苍白色。
皮疹反复或成批出现,此起彼伏,速起速退,消退后不留痕迹。
严重者融合成片,有奇痒。
2.可伴呼吸困难、哮鸣、咽喉水肿、声音嘶哑、眼鼻症状如鼻塞、流涕、喷嚏、结膜充血、流泪等。
部分可伴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及头晕头痛、抽搐、意识丧失等神经系统症状。
2.3 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出血性疾病,主要是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Ⅱ 型变态反应,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导致出血。
起病较急,一般在接种后1-7天发生。
各系统症状不一,多以皮肤表现为首发症状,对称性分布于双下肢皮肤,膝关节以下为多,也见于双上肢、臀部。
呈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疹、荨麻疹样丘疹,初起时可为淡红色,压之褪色,数小时即成为深紫色红斑中心点状出血或融成片状,稍凸出于皮肤,压之不褪色,少数病例可见出血性疱疹。
预防接种是一种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但有时会引起一些反应。
以下是常见的预防接种反应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1.疼痛或不适:注射过程可能会引起局部疼痛、灼热感或不适。
护理人员可以提供温暖的
压迫或按摩注射部位来缓解不适感。
2.肿胀和红肿:接种后,注射部位可能出现肿胀和红肿。
可以应用冰敷或凉湿敷布来缓解
症状。
避免搔抓或用力揉搓注射部位。
3.发热:接种后,轻度发热是正常的免疫反应。
多饮水、穿着轻便衣物,保持室内环境凉
爽,以帮助体温调节。
如果发热较高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向医务人员咨询。
4.不适或疲倦:接种后,有些人可能会感到不适或疲倦。
休息和充足的饮水可以帮助恢复
体力。
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5.过敏反应:少数人可能对某些疫苗成分过敏,引起过敏反应。
在接种前告知医务人员有
关过敏史。
如果出现呼吸困难、皮肤发红、荨麻疹或其他严重过敏反应,请立即就医。
6.注意观察:接种后,密切观察接种者的反应和症状。
记录接种日期和接种疫苗的类型。
如果有异常反应,及时向医务人员报告。
7.完善免疫程序:根据计划接种表,确保按时接种所需的所有疫苗。
遵循政府或医疗机构
的建议和指导,以获得最佳的免疫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预防接种反应是轻微的,通常在几天内自行消退。
然而,如果出现严重或持续的反应,或者有任何疑问或担忧,应咨询医务人员进行进一步评估和建议。
护理人员在接种过程中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护理,可以帮助接种者渡过不适期,并确保免疫接种的顺利进行。
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技术方案汇总群体性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在接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异常反应。
针对此类情况,需要制订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以保障被接种者的安全。
以下是针对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应急处置技术方案的汇总。
一、常见异常反应及应急处置1.轻微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硬块等。
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持续观察即可。
2.体温升高会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等症状。
应当鼓励接种者在接种后休息,多喝水,适当降温。
如果症状持续,应待体温降至正常水平,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3.症状较重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应特别注意观察,必要时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二、接种后观察时间针对不同的疫苗种类,接种后的观察时间也有所不同:1.甲肝、脑炎、肝炎等疫苗:接种后观察30分钟。
2.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宫颈癌疫苗:接种后观察15-30分钟。
3.其它疫苗,观察时间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三、应急处置措施1.接种过程中出现异常反应(1)立即停止接种程序,对接种部位进行处理。
(2)对症处理,根据症状给予相应药物。
(3)如果症状较为严重,应当及时送往医院就诊。
2.接种后出现异常反应(1)儿童或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出现异常反应,应立即送往医院。
(2)情况较为轻微的异常反应,应安排受种者就近休息。
(3)如果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应及时规范监测,确保安全。
四、接种前的预防措施1.了解病人基本情况和个人接种史,排除过敏风险。
2.提醒接种者,在接种前准备充足,保护接种部位。
3.随时与医生保持联系,及时处理异常反应。
五、总结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也需要对常见异常反应进行了解,制订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以保障被接种者的安全。
因此,在疫苗接种前要特别关注接种者的身体状况及过往接种史,在接种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疫苗种类及受种群体进行观察和处置。
接种后定期检查和观察,在发现不良反应时应采取及时、科学的处理措施,确保接种安全和有效性。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总结(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前言预防接种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各类传染病。
然而,偶尔会出现接种后的异常反应,引起一些健康问题。
本文将讨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正文在进行预防接种时,有时会发生以下异常反应的情况:1.疼痛和红肿:接种部位可能会出现疼痛和红肿的情况。
这通常是正常的免疫系统反应,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2.发热:接种后,人体可能会发生发热的情况。
这是由于免疫系统作出反应时释放的细胞因子引起的。
多数情况下,发热会在几日内自行消退。
3.轻微不适:接种后,有些人可能会感到疲倦、头痛、肌肉酸痛或食欲不振。
这些都是正常的身体反应,通常不持续太久,也不会对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4.过敏反应:极少数人可能出现严重过敏反应。
这些过敏反应可能包括呼吸困难、面部肿胀、皮疹、喉咙肿痛等症状。
如果发生这些症状,应该立即就医。
为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事先告知医生:在进行接种前,告知医生有无过敏史或其他健康问题,以便医生能够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正确接种:确保接种过程符合规范操作,采用无菌注射器和一次性针头,避免感染或交叉感染的风险。
•留在接种现场:接种后要在接种现场等待一段时间,以确保身体没有出现严重的不适反应。
医务人员会在此期间给予适当的护理。
•监测反应:注意观察接种后的身体反应。
如果出现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和建议。
结尾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因为少数患者出现异常反应而放弃接种。
正确的预防措施和认真的观察可以有效降低异常反应的风险,并确保接种的有效性。
通过科学的接种计划,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传染病的威胁。
面对接种后的异常反应,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并采取以下措施:1.纠正误解:异常反应并不意味着接种本身有问题。
预防接种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免疫措施,可以预防各种传染病并保护我们的健康。
大部分人在接种后都只会出现轻微的反应,且很快恢复正常。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聚集性/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接种地点,使用同品种疫苗发生的2例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分成以下五种类型: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与疫苗的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等因素有关 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极低,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
2.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疫苗质量问题包括疫苗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外源性因子、出厂前检定等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疫苗生产规范或标准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性的反应。
心因性反应与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无关(二) 常见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1、一般反应:一般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病情轻微,多于数天内恢复,一般不需要临床处置⑴局部反应:临床表现:主要有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硬结等(接种BCG 后出现局部红肿,化脓或溃疡,结痂,疤痕;接种吸附疫苗后出现硬结);AEFI 一般反异常反疫苗质量事故 接种事偶合症 心因性反应注射部位红肿、硬结按纵横平均直径分为轻度(<15mm)、中度(15~30mm)和重度(﹥30mm)。
儿童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预防接种是保障儿童健康、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然而,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反应。
这些异常反应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下是关于儿童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详细报告。
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定义和分类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一般反应:这是预防接种后常见的反应,如发热、局部红肿、硬结等,通常在 1-2 天内自行恢复,无需特殊处理。
2、异常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肿等,这些反应相对较为严重,需要及时进行医疗干预。
3、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导致的不良反应。
4、接种事故:由于接种过程中的错误操作,如接种剂量错误、接种途径错误等引起的不良反应。
5、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二、常见的儿童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症状1、过敏性休克这是一种最为严重的异常反应,通常在接种后数分钟至半小时内发生。
症状包括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意识丧失等。
如果不及时抢救,可能会危及生命。
2、过敏性皮疹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丘疹等,可在接种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
3、血管性水肿局部皮肤出现肿胀,通常发生在接种部位或其他部位,如嘴唇、眼睑等。
4、无菌性脓肿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疼痛,后期形成脓肿,但脓液中无细菌生长。
三、儿童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原因1、疫苗本身的因素疫苗中的抗原、佐剂、防腐剂等成分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
2、儿童个体差异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过敏体质、遗传因素等都可能增加异常反应的发生风险。
3、接种操作不当如接种剂量过大、接种途径错误、疫苗未摇匀等。
4、环境因素接种时的环境温度、湿度、卫生条件等也可能对反应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四、儿童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和报告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我国建立了完善的监测系统。
几种常见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应急处置方法1癔症和群发性心因性反应1.1瘠症1.1.1临床表现:见表1。
11.1.2治疗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如果病人在丧失知觉时可用棉球蘸少许氨水置于鼻前,促其苏醒。
苏醒后可酌情给予镇静剂,如地西泮(安定)成人每次2.5—5mg, 儿童每次0.1—0.2mg/kg。
暗示治疗收效最佳,如注射生理盐水和给维生素的同时结合心理暗示;也可用物理治疗,如针刺人中,印堂,合谷等穴位或应用电针治疗。
尽可能在门诊治疗,尽快予以治愈。
对发作频繁而家属又不合作者,可考虑请精神神经科医生会诊处理。
1.2群发性心因性反应1.2.1临床表现群发性心因性反应为预防接种后多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多数表现相同或相似的癔病。
临床症状见表1。
临床类型呈多样化,发病者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可以同时出现多个系统的症状,但体检无阳性体征。
具有以下特点。
(1)急性群体发病:有明显的精神诱发,多数起病急骤,可有发作性和持续性两种临床经过。
(2)暗示性强:在他人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的启发下,或看到某种事物“触景生情”并可相互影响,诱发症状。
(3)发作短暂:绝大多数病人症状持续时间较短。
一般运动障碍5-20分钟,精神、感觉障碍10―30分钟。
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可达1小时或更长。
(4)反复发作:患者症状可反复发作,表现可以完全一样,发作次数2—10次不等,少数发作次数更多。
(5)主观症状与客观检查不符,无阳性体征。
(6)女性、年长儿童居多,发病者均属同一区域,处同一环境、同一年龄组在同一时间发作,并受同一种精神刺激引起。
(7)预后良好。
1.2.2防治对策及措施(1)宣传教育,预防为主:平时要做好预防接种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应讲清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原则,使受种者心理上有所准备,避免出现反应后思想紧张和恐惧。
应尽量避免在温课应考,精神过于紧张时进行预防接种。
注射时避免一过性刺痛而引起的晕针,避免在空气不畅通场所,疲劳或饥饿进行接种。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及处置(1)一般反应:接种后发生,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
①全身反应:发热头痛、头晕、乏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
发热<37。
5℃要加强观察,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受种者多饮水适当休息即可恢复。
伴其他全身症状、异常哭闹、较重的反应如高烧等,应及时到医院诊治采取对症治疗,适当给予解热镇痛药[3]。
②局部反应:接种部位局部红肿直径〈1.5cm为弱反应、直径1.5~3.0cm为中反应、直径>3.0cm 为强反应。
a.皮内注射:接种卡介苗2周后,局部先出现红肿,以后会化脓并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2个月后形成瘢痕。
卡介苗的局部反应应禁用热敷消肿。
b.皮下注射:接种疫苗12~24小时内,接种部位会出现红肿和轻度肿胀,根据红晕的大小分为弱反应(1.5cm以下)、中反应(1.5~3。
0cm)和强反应(3.0cm以上).以上局部反应不需处理,一般在接种后48~72小时内消退。
较严重的局部反应可用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可以帮助消肿和减轻疼痛.常见局部反应多由接种百白破疫苗所致,由于百白破疫苗中古氢氧化铝,是一种颗粒较大的吸附剂,吸收比较缓慢,因此,注射前须震荡摇匀。
另外,因注射部位不正确或因注射过浅等原因引起注射局部组织增生,形成硬结导致无菌性化脓。
c.肌肉注射:接种含吸附剂的生物制品后,少数儿童局部可出现硬结,这种情况一般不需处理,3~4天会逐渐消退,严重时也可用热敷方法。
(2)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①晕厥(晕针):一旦发现小儿出现晕针,应马上使其平卧,保持安静,并喂以热水或糖水,即可缓解.严重者数分钟后仍不见好转,可注射氟美松4mg或0。
1%肾上腺0。
3~0。
5ml 并严密观察病人BP、T、P、R的变化,同时做好各种急救准备.②无菌性脓肿:无菌性脓肿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注射局部产生红晕者,形成硬结、局部肿胀、疼痛轻者,针眼处流脓重者形成溃疡者。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无菌性脓肿)
1、临床表现
(1)注射局部先有较大红晕,2-3周后接种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硬结、肿胀、疼痛。
(2)炎症表现并不剧烈,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轻者可在原注射针眼处流出略带粉红色的稀薄脓液;较重者可形成溃疡,溃疡呈暗红色,周围皮肤呈紫红色。
(3)溃疡未破溃前,有波动感。
轻者经数周至数月可自行吸收。
严重者破溃排脓,创口和创面长期不能愈合,有时表面虽然愈合,但深部仍在溃烂,形成脓腔,甚至经久不愈。
2、治疗
(1)干热敷以促进局部脓肿吸收,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左右。
(2)脓肿未破溃前可用注射器抽取脓液,并可注入适量抗生素。
不宜切开排脓,以防细菌感染或久不愈合。
(3)脓肿如已破溃或发生潜行性脓肿且已形成空腔需切开排脓,必要时还需扩创,将坏死组织剔除。
(4)有继发感染时,先根据以往经验选用抗生素,然后对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按照药敏培养实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换药时用3%硼酸溶液冲洗伤口,引流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