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34
第3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李世民【三维目标】一、教学目标:1.认识唐太宗,了解唐太宗的政治举措对“贞观之治”出现的作用;2.使学生了解唐太宗时期中国的强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与资料,学会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历史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唐太宗“贞观之治”恢弘气度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2.通过对唐太宗的客观评价,让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学会辩证思考。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唐太宗的生平、主要功绩,以及“贞观之治”的出现。
2.难点:唐太宗对推动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
【授课时间】:两课时【学情分析】“图说历史”是属于兴趣类选修,学生主要由理科生构成,因此对学生的知识要求较低。
由于学生学习压力大,因此主要是要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历史以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唐太宗李世民的照片,介绍唐太宗名字的来源导入。
二、新课讲授(一)唐朝的发展历程唐朝自618年建立,626年统一全国,公元907年灭亡。
李世民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唐朝建立前,李世民在17岁时就从军,18岁时随父出征,多次平定各地叛乱。
19岁时,劝父在晋阳起兵,后攻入长安灭隋。
20岁时,协助父亲李渊称帝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后,唐朝尚未统治全国,李世民经常出征,平定各地的割据政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著名的有平定西秦霸王薛举父子、击溃刘武周、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等战役。
在这些战役中,李世民骁勇善战、强悍勇猛、屡立奇功,从而为李世民树立了强大的威望。
在平定各地割据政权后,李世民权利更大,而且收到人民拥戴。
且李渊又下诏秦王府可以自置官署,秦王府的权势可与太子匹敌,威胁到了李建成。
玄奘大师——中印佛教之光玄奘,世称唐三藏,俗姓陈,河南陈留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圆寂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
十二岁时出家,遍读佛经,深体宗旨,决心削发皈依佛法,为佛家事业贡献一生。
可是玄奘没有以既有的成就而感到自足,于是周游国内各地,遍访高僧。
玄奘发现既有经论之义或隐或显,不免有所出入,令人不知所从。
于是决心西行求法,以弄明白众多的疑问。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自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时年玄奘二十八岁。
玄奘在印度受到各国的欢迎和礼遇。
当时印度东北的摩竭陀国、西南的摩腊婆国两国最重学术,而以摩竭陀国的那烂陀寺为当时最大的佛教大学,约两万多人,大师荟萃,玄奘在此居住五年,跟从戒贤法师受学,屡次参加宗教辩论大会,与婆罗门教等论师辩论获胜,声誉日隆,升任那烂陀寺副主讲。
东印度迦摩缕波国国王拘摩罗王慕名遣使来请,玄奘到达该国时,国王率领群臣迎拜赞叹。
戒日王也闻名来请,拘摩罗王便偕同玄奘来到曲女城,戒日王非常高兴,召集各国僧侣在曲女城召开辩论大会,五印度十八国国王全都列席,三千多名大小乘高僧、两千多位婆罗门等教徒,以及一千多位的那烂陀寺寺僧,全都参与盛会,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曲女城辩论大会”。
玄奘受请为论主,登上宝座,称扬大乘佛教,他说:“如果我所说的有一字无理,谁能发论折服的话,我愿斩首谢罪。
”从早到晚,连续十八天,他高坐宝位,发挥宏论,大众无一人敢与其辩论。
散会时,各国国王都送珍宝,玄奘一概辞谢。
依照印度的通例,凡是辩论胜利,便乘象出巡,以示荣耀。
于是,戒日王礼请玄奘乘象出巡,并遣人执旗前导巡行,将大会盛事宣告于众,这是有史以来国人在印度的最高光荣。
由于玄奘受到戒日王的推崇,戒日王便与中国通使,因而有王玄策三次出使印度的事。
以后玄奘在印度又周游各国,巡礼佛迹,游历以佛教壁画、雕刻等艺术闻名世界的南印度阿姜塔石窟等地之后,携带经、像、舍利等,经由疏勒、于阗归国,于贞观十九年(六四五)五月返抵长安。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结合贞观之治的措施,分析和评价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难点】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
【基础构建】盛唐伟业奠基人---唐太宗一、东征西讨定基业1、劝父太原起兵,大唐长安定鼎。
2、平定割据政权:⑴平定父子。
⑵击溃。
⑶打败王世充和。
二、玄武门之变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父退位,年号贞观。
三、贞观之治1、概念:唐太宗的贞观年间(627-649),出现政治开明、经济发展、社会秩序安定、文化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2、原因:⑴客观:①隋朝的繁荣创造条件。
②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⑵主观:①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② 的雄才大略;牢记“舟”与“水”关系的古训。
3、表现:四、评价唐太宗1、功绩:①政治:重视人才,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度和科举制,完善中央集权制度。
在、、、等方面作出表率。
②法律:制定《唐律》,慎用刑法,惩处贪赃枉法。
③经济:提倡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④民族:开明的民族政策,尽量减少民族战争,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处理本民族事务,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⑤外交:采取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唐朝经济文化发展,形成“中华文化圈”。
⑥文教:发展科举,扩大统治基础。
2、晚年过失:少于纳谏、滥用刑罚、滥用民力、求仙炼丹,享乐思想滋生。
3、晚年反省:撰写《帝范》,反省过失,对继承者总结为君之道。
4、总评: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太宗的治国之道为后代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
★问题思考:唐朝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1、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2、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也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3、唐朝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4、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事迹,认识到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使学生认识到他的政治智慧和对大唐盛世的贡献。
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太宗的生平事迹、治国策略和对大唐盛世的贡献。
2. 教学难点:唐太宗治国策略的深刻含义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太宗的生平事迹、治国策略和对大唐盛世的贡献。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唐太宗的治国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治国策略。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PPT或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如“戒奢以俭”、“任人唯贤”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唐太宗的治国实例,如“贞观之治”、“玄武门之变”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治国策略。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唐太宗对大唐盛世的贡献。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将唐太宗的治国策略与当代中国的一些治国理念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 小组研究:分组让学生研究唐太宗治国策略在历史演变中的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
七、课程思政1. 结合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敬业、诚信、友善等。
2.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唐太宗治国策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研究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研究中的表现,包括研究深度、团队协作能力等。
清单一李世民登基的方式玄武门之变1.(1)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李世民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后:李世民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名士。
受到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的联合排挤。
2.“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得知太子李建成谋害自己的计划后,发动政变,在玄武门外,射杀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
[深化认知]“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政治现象。
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清单二唐太宗的内政措施“贞观之治”的出现1.(1)善于用人,选贤任能:选官不拘一格,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能谋善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
(2)“存百姓”: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3)慎用刑法:从民本的思想出发,制定《唐律》。
(4)以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的地位。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深化认知]“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唐太宗作为开明君主吸取隋亡教训,以史为鉴;在思想上认识到“存百姓”的重要性,在隋朝基础上的制度创新,自己用人方面的不计前嫌,不拘一格,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开创了盛世局面。
清单三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唐朝初年: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2)唐太宗时:开始着手经营中国边疆。
2.措施(1)武力讨伐:629年以后,派李和李靖等大将,分别讨伐经常骚扰唐朝边境的少数民族。
(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职可以世袭。
在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3)册封后嗣:630年,唐太宗被西北各民族首领尊为“天可汗”,唐政府负责册封这些首领的后嗣。
(4)和亲通婚:接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求婚请求,派文成公主入藏。
唐太宗李世民谁建立了盛世的基石唐太宗李世民,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他在位期间,奠定了唐朝盛世的基石,为后代统治者树立了巨大的榜样。
本文将探讨唐太宗李世民如何建立了盛世的基石。
第一部分:李世民的统一战争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之前,中国处于北南分立的局面。
他借助长孙无忌、秦琼等一批杰出的将领,成功发动了一系列的统一战争。
他平定了割据势力,吞并了其他诸侯国,最终完成了对中国大陆的统一。
这为他后来开创盛世铺平了道路。
第二部分:改革与治理李世民在统一大业完成后,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治理措施。
他推行了农田水利政策,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重视教育,推动科举制度的实施,选拔了一批才德兼备的官员,提高了政府的运行效率。
他还实行了开元盛世政策,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第三部分:外交与文化交流李世民重视外交与文化交流,积极拓展国际关系。
他与突厥、吐蕃等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确保边疆的稳定。
他还对外推广中华文化,吸引了许多外国的学者、文化艺术家来到唐朝。
这些文化交流使得唐朝成为当时世界的繁荣中心,拉开了中华文化远播的序幕。
第四部分:李世民的贤德仁政唐太宗李世民以其贤德仁政为后代统治者树立了典范。
他珍惜人才,任用了一大批有才华的官员。
他注重社会救济,对贫苦农民和流民给予帮助,保障了社会的稳定。
他亲自奉旨巡视,聆听百姓的诉求,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
他尊重各地风俗习惯,注重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的和谐。
结论唐太宗李世民的统一战争、改革与治理、外交与文化交流以及贤德仁政,都为唐朝的盛世奠定了基石。
他的才智与胆略使得他成为了一位卓越的领导者,为后代统治者树立了榜样。
他创造的开元盛世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世宗李隆基在继承其父之位后,延续了唐太宗的治理方针,使得唐朝的盛世延续了更长的时间。
这篇文章以论述唐太宗李世民如何建立了盛世的基石为主题,采用了自由论述的方式展开。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指导意见】基本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发展要求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课外阅读“玄武门之变”、“晚年的反省”二目【知识结构】一、“贞观之治”的出现(627年—649年)1、概况:⑴原因概括: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⑵主要表现: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太平盛世,史称“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表现):⑴政治方面: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⑵经济方面: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存百姓”。
⑶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⑷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人才济济。
(5)民族关系:开明(6)对外关系:开放二、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策略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
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西突厥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设置机构: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吐蕃和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亲。
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
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
(步辇图)评价①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民族团结,政权巩固,国家统一;②有利于民族融合;③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三、对外关系方面(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政策中外交往概况影响①设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者,并复信答礼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居住、做官、通婚③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表现2.) ①来访人员频繁②外来宗教传入(佛教经典、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③玄奘取经④朝鲜、日本积极学习唐朝文化①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②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吸收)③对朝鲜、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辐射)(朝鲜:中国的古代典籍、诗歌…;日本:大化改新)四、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答: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素材:1、房玄龄、杜如晦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但他们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做为宰相,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戴胄那么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办事异常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的赏识。
2、魏征有句名言:“兼听那么明,偏信那么暗。
〞这句话至今还被我们经常引用。
当时,唐太宗就将魏征的这句忠言牢记在心,有了好的指导思想,纳谏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
为了鼓励大臣进谏,唐太宗有句名言:“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确实是发自内心。
在626年〔武德九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命人点兵。
当时的唐制规定,年满二十一岁才能入选,但大臣封德彝却说十八岁以上高大健壮的也可以点兵,并得到唐太宗的同意。
魏征却驳回了诏令三四次,不肯签发。
唐太宗大怒,召见他质问。
魏征说:“您常说要以诚信治天下,但即位以来,仅几个月就几次失信于民,这怎么能说是以诚信治天下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过去我总以为你很固执,不懂政事,今天听你分析国家大事,都很切中要害,我确实是错了。
〞唐太宗不但改正了错误,还赏赐给魏征一只金瓮。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人用铜〔古代的镜子用铜磨制而成〕做镜子,可以纠正衣冠;用古代历史做镜子,可以明辩国家的兴盛与衰亡;以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和过错。
现在魏征走了,朕便失去了一面宝贵的明镜。
〞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做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
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
〞3、唐太宗的大度宽容也表达在对待尉迟敬德上,原来尉迟敬德是刘武周手下的大将,620年〔武德三年〕,他和另一员大将寻相一起向唐太宗投降。
时间不长,寻相便又叛乱,众将便疑心尉迟敬德也将要叛乱,就囚禁了他,还建议唐太宗杀掉他。
唐太宗却说:“他如果要叛乱,难道还会落在寻相的后边吗?〞然后就放了尉迟敬德,安慰道:“大丈夫以意气相许,请不要将这点小误会放在心上,我绝不会听信旁人之言加害忠良勇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