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45 KB
- 文档页数:8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经历,包括其出生背景、早年经历、登基过程等。
2、掌握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举措和成就。
3、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领导才能,探讨其对大唐盛世形成的重要作用。
4、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从唐太宗的事迹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如虚心纳谏、任用贤能、轻徭薄赋等。
(2)贞观之治的表现和影响。
2、难点(1)理解唐太宗治国理念的内涵和历史意义。
(2)对唐太宗的评价要客观、全面,避免片面和绝对化。
三、知识梳理(一)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1、出生背景唐太宗李世民出生于贵族家庭,父亲李渊是隋朝的官员。
2、早年经历李世民自幼聪慧,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
在隋末乱世中,他跟随父亲李渊起兵反隋,为建立唐朝立下赫赫战功。
3、登基过程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迫李渊立自己为太子,不久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称帝,是为唐太宗。
(二)唐太宗的政治举措1、虚心纳谏唐太宗以虚怀若谷的态度接纳群臣的谏言,其中以魏征最为著名。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唐太宗能够容忍并采纳其合理建议,从而避免了许多决策失误。
2、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人才,不拘一格选拔官员。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名臣皆为其所用,他们共同辅佐唐太宗治理国家。
3、完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明确三省的职权,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经济方面1、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减轻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重视水利兴修水利工程,保障农业灌溉,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繁荣。
(四)军事方面1、平定边患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平定东突厥、薛延陀等,加强了唐朝的边疆防御,拓展了疆域。
2、民族政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交流。
(五)文化方面1、重视教育大力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唐太宗和大唐盛世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简介:姓名、出生背景、继承皇位等。
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被誉为“贞观之治”的代表。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对唐太宗产生好奇心。
观看唐太宗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唐太宗的形象有直观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唐太宗会成为大唐盛世的奠基人?第二章:唐太宗的治理理念2.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的治理理念和政策。
分析唐太宗的治理对大唐盛世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治理理念:以民为本、重视人才、改革制度等。
唐太宗的政策:减轻赋税、选拔贤能、加强中央集权等。
2.3 教学活动:讲解唐太宗的治理理念,引导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唐太宗的政策如何促进了大唐盛世的发展。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的分析结果。
第三章:唐太宗的文化建设3.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贡献。
分析唐太宗的文化建设对大唐盛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文化建设:推广儒学、修建学校、鼓励文学艺术等。
唐太宗的文化成就:诗歌、书法、绘画等方面的贡献。
3.3 教学活动:讲解唐太宗的文化建设,引导学生理解其对文化的推动作用。
展示唐太宗的诗歌、书法、绘画等作品,让学生感受其文化成就。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唐太宗的文化建设如何促进了大唐盛世的文化繁荣。
第四章:唐太宗的军事成就4.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的军事成就和战争策略。
分析唐太宗的军事成就对大唐盛世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军事成就:击败突厥、征服高丽、扩张疆域等。
唐太宗的战争策略:和亲政策、分化敌人、灵活用兵等。
4.3 教学活动:讲解唐太宗的军事成就,引导学生理解其对国家安全的贡献。
观看唐太宗的战争地图或战争视频,让学生对唐太宗的战争策略有直观的认识。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唐太宗的军事成就如何促进了大唐盛世的安全和稳定。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程标准解读】[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课标解读]1.能力要求。
本课有两个层次要求,前者是一般层次上的具体史实、历史概念的记忆。
“贞观之治”的表现主要掌握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政策;后者是高层次的学科认知能力要求,将唐太宗的历史功绩放在整个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进行理解、把握。
2.命题特点及趋势(1)从内容看,主要考查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实践活动和影响。
(2)从题型看,主要是材料解析题,个别省区会出现单项选择题。
(3)从命题形式看,多采用新材料、新情景的方式,反映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4)从难易度看,难度适中。
由于历史资料多以以文言文出现,个别题目阅读理解的难度较大。
3.学法指导:(1)对唐太宗各项活动和措施的准确记忆。
(2)综合把握、理解唐太宗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成中开创、完善的政治理念。
【情境激趣诱思】玄武门之变右图为玄武门之变的情景。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事变后,唐高祖李渊被迫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便被逼传位于李世民。
【诱思探究】玄武门之变违背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制度?对唐太宗的政治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试从“时会”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教材内容详解】一、玄武门之变1.背景(1)李世民的个人才能:与父李渊建唐;为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功高盖世,位在王公上;设“文学馆”,笼络人才。
(2)太子李建成深感威胁,设法除患:太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联盟,多次谋害不成;收买心腹未遂,调离李世民的智囊房玄龄、杜如晦。
(3)李世民先发制人:收买太子心腹;设计剪除祸患。
2.概况:李建成、李元吉入朝之际,李世民射杀太子,其将尉迟敬德射杀李元吉。
第一单元第2课唐太宗【学习目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自主学习】一、玄武门之变1、建功立业(1)劝说李渊在起兵,推翻隋朝。
(2)为李渊称帝和铲平、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3)统一战争胜利后,率铁骑万匹,凯旋长安,李渊为他加号“天策上将”。
2、夺取王位(1)统一后,设立“”,收罗人才;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2)收买太子府的心腹人员,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
(3)发动“”,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最终登基。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出现。
2、原因(1)吸取。
(2)选贤任能,虚怀纳谏:①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任用太子谋士。
②用人扬长避短,提拔和为左右仆射。
(3)实行政策,不夺农时,推行,轻徭薄赋,反复强调“”的思想.(4)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5)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制,提高地位.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朝初年,中国边疆的突厥、薛延陀、吐蕃等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2)唐高祖因为中原未定,采取的态度。
(3)随着唐朝全国统治的稳定与发展,唐太宗开始着手经营中国边疆。
2、措施:(1)武力讨伐,随后采取“”的策略。
(2)加强管理:①在东突厥设,以突厥首领为都督。
②在西突厥设,管辖西域地区.(3)册封首领:630年,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
(4)和亲:唐太宗派入藏与和亲.四、开放的对外政策1、政策(1)积极开放的政策:交往的范围广,有亚洲、非洲地区的许多国家.设置了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
堕婆登、佛菻谴使来唐,唐太宗都复信答礼,并回赠物品。
(2)宽容的宗教政策:经典大量传入中国,并被译为汉文,派到天竺取佛经。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知道他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2.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政绩,认识他的贡献。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事迹。
2.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主要政绩。
三、教学难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 对唐太宗治国理念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教学PPT或其他辅助教学工具。
3. 教学卡片或历史人物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唐太宗李世民的画像或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2. 教学内容:a.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简介。
b.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主要政绩。
c. 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如“以民为本”、“任人唯贤”等,并分析这些理念在当时的实践和影响。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唐太宗时期的具体政策,如“贞观之治”、“括户政策”等,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5.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研究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分享研究成果。
6. 总结:对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进行总结,强调他的历史贡献和影响。
7.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小论文,要求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实践。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和提高学习效果。
七、评价建议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学习成果:评估学生的小论文、作业和考试成绩,了解学生对唐太宗李世民的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八、拓展活动1. 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遗迹和相关文化。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知道他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使国家迅速走向繁荣富强。
2.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使学生认识到领导者应该具备的智慧和品质,培养学生的领导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唐太宗时期的文化成就,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
2. 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和文化成就。
三、教学难点1. 唐太宗治国策略的深刻内涵。
2. 唐太宗时期文化成就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太宗的生平、治国策略和文化成就。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唐太宗治国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经验和启示。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1.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简介:出生、继位、治国等。
2. 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政治改革、选拔贤能、重视农业、加强军事等。
3. 唐太宗时期的文化成就:诗歌、书法、绘画等。
4.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任人唯贤、包容宽厚、奖惩分明等。
5. 唐太宗的军事才能:统一中国、抗击外敌等。
6. 唐太宗的外交策略:和亲政策、友好交往等。
7. 唐太宗的民生政策:减轻赋税、关心民生等。
8. 唐太宗的改革成果:国家繁荣、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等。
9. 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大唐盛世的奠基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皇帝等。
10. 对唐太宗的评价和启示:从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中得到的启示,如何做一个有智慧、有担当的领导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太宗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唐太宗的生平: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出生背景、继位过程以及他的政治智慧。
3. 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策略:讲解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4. 探讨唐太宗的文化成就:介绍唐太宗时期的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展示大唐文化的繁荣。
历史ⅳ人教新资料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课程标准解读】[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课标解读]1、能力要求。
本课有两个层次要求,前者是一般层次上的具体史实、历史概念的记忆。
“贞观之治”的表现主要掌握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政策;后者是高层次的学科认知能力要求,将唐太宗的历史功绩放在整个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进行理解、把握。
〔1〕从内容看,主要考查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实践活动和影响。
〔2〕从题型看,主要是材料解析题,个别省区会出现单项选择题。
〔3〕从命题形式看,多采用新材料、新情景的方式,反映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4〕从难易度看,难度适中。
由于历史资料多以以文言文出现,个别题目阅读理解的难度较大。
3、学法指导:〔1〕对唐太宗各项活动和措施的准确记忆。
〔2〕综合把握、理解唐太宗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成中开创、完善的政治理念。
【情境激趣诱思】玄武门之变右图为玄武门之变的情景。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事变后,唐高祖李渊被迫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便被逼传位于李世民。
【诱思探究】玄武门之变违背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制度?对唐太宗的政治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试从“时会”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教材内容详解】【一】玄武门之变1、背景〔1〕李世民的个人才能:与父李渊建唐;为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功高盖世,位在王公上;设“文学馆”,笼络人才。
〔2〕太子李建成深感威胁,设法除患:太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联盟,多次谋害不成;收买心腹未遂,调离李世民的智囊房玄龄、杜如晦。
〔3〕李世民先发制人:收买太子心腹;设计剪除祸患。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最全版《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建瓯七中张木生【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内容。
它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并分析了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以其鲜明的个性和富有创造性的行为,有力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要求:基本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发展要求: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说明:教学时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等方面去归纳“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并从史实入手分析“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玄武门之变”与“晚年的反省”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中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中已学过有关唐太宗的知识,且平时多多少少也有看过关于唐太宗的影视作品,对唐太宗这一人物应该比较熟悉,这有利于教学的深入和目标的达成。
2、高二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主动参与意识较强,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课一些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学生预习解决,突出重点难点的分析。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唐太宗在军事上的主要业绩,归纳唐太宗在用兵上的特点。
讲述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探讨在封建社会的宫廷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原因。
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间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
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①课前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查找历史资料,了解唐太宗,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由学生设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第3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李世民【三维目标】一、教学目标:1.认识唐太宗,了解唐太宗的政治举措对“贞观之治”出现的作用;2.使学生了解唐太宗时期中国的强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与资料,学会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历史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唐太宗“贞观之治”恢弘气度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2.通过对唐太宗的客观评价,让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学会辩证思考。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唐太宗的生平、主要功绩,以及“贞观之治”的出现。
2.难点:唐太宗对推动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
【授课时间】:两课时【学情分析】“图说历史”是属于兴趣类选修,学生主要由理科生构成,因此对学生的知识要求较低。
由于学生学习压力大,因此主要是要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历史以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唐太宗李世民的照片,介绍唐太宗名字的来源导入。
二、新课讲授(一)唐朝的发展历程唐朝自618年建立,626年统一全国,公元907年灭亡。
李世民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唐朝建立前,李世民在17岁时就从军,18岁时随父出征,多次平定各地叛乱。
19岁时,劝父在晋阳起兵,后攻入长安灭隋。
20岁时,协助父亲李渊称帝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后,唐朝尚未统治全国,李世民经常出征,平定各地的割据政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著名的有平定西秦霸王薛举父子、击溃刘武周、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等战役。
在这些战役中,李世民骁勇善战、强悍勇猛、屡立奇功,从而为李世民树立了强大的威望。
在平定各地割据政权后,李世民权利更大,而且收到人民拥戴。
且李渊又下诏秦王府可以自置官署,秦王府的权势可与太子匹敌,威胁到了李建成。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标要求】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过程,探讨在封建宫廷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原因。
2、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3、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
4、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资料、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方略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到的作用,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了解唐太宗的个人品质,并以此为鉴戒,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2、通过学习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
同时,理解战争只是民族关系的支流,各民族的友好往来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理解开放与包容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与“贞观之治”的关系既然将唐太宗界定为古代杰出政治家,讲授的重点必然是他的主要作为。
学生只有通过对他主要作为的认识,才能深刻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教学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后世的启示学生一般只知道反映唐太宗治国之道的一些故事,但对故事现象与本质的区分和界定往往存在着模糊的认识。
而以史为鉴,将历史启示与现今社会联系起来一向是中学生的薄弱环节。
因而将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后世的启示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1.课前布置,开展一次“我是警察”的活动。
调查一起因评价玄武门之变而引发的争论案件,当事人分别为唐代人、宋代人、清代人,回顾必修3所学知识,填写案件情况分析表,以备课堂交流讨论。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事迹,认识到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使学生认识到他的政治智慧和对大唐盛世的贡献。
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太宗的生平事迹、治国策略和对大唐盛世的贡献。
2. 教学难点:唐太宗治国策略的深刻含义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太宗的生平事迹、治国策略和对大唐盛世的贡献。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唐太宗的治国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治国策略。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PPT或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如“戒奢以俭”、“任人唯贤”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唐太宗的治国实例,如“贞观之治”、“玄武门之变”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治国策略。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唐太宗对大唐盛世的贡献。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将唐太宗的治国策略与当代中国的一些治国理念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 小组研究:分组让学生研究唐太宗治国策略在历史演变中的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
七、课程思政1. 结合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敬业、诚信、友善等。
2.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唐太宗治国策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研究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研究中的表现,包括研究深度、团队协作能力等。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目标:1. 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事迹和他在位时期的成就。
2. 认识唐太宗的统治理念和政策,以及他对大唐盛世的贡献。
3. 分析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和统治成就。
2. 唐太宗的统治理念和政策。
教学难点:1. 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章: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唐朝的建立。
2. 提问:你们认为唐朝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呢?第二章: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1. 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出生背景和家族传承。
2. 讲述唐太宗李世民的成长历程和他在位时期的成就。
第三章:唐太宗的统治理念和政策1. 引导学生了解唐太宗的统治理念,如“以民为本”、“任人唯贤”等。
2. 分析唐太宗的政策,如改革税制、加强中央集权、繁荣经济等。
第四章:唐太宗的军事成就1. 讲述唐太宗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如打败突厥、征服高句丽等。
2. 引导学生了解唐太宗的军事策略和指挥艺术。
第五章:唐太宗的文化成就1. 介绍唐太宗对文化的重视和支持,如提倡儒学、编纂《隋书》等。
2. 讲述唐太宗与著名文化人物的交往,如王羲之、杜甫等。
教学评价: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分享他们的观点和见解。
第六章:唐太宗的政治改革1. 分析唐太宗的政治改革措施,如改革科举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等。
2. 讨论唐太宗政治改革对唐朝社会和政治稳定性的影响。
第七章:唐太宗的经济政策1. 介绍唐太宗如何通过改革税制、扶持农业等手段促进经济发展。
2. 探讨唐太宗的经济政策对民间繁荣和国力增强的作用。
第八章:唐太宗的文化交流与融合1. 讲述唐太宗如何通过开放政策促进文化交流,如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
2. 分析唐太宗时期的文化成就,如长安城的国际影响力等。
第九章:唐太宗的晚年与去世1. 描述唐太宗晚年的政治局势和个人生活变化。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和主要事迹,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成就,认识唐太宗对大唐盛世的重要贡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人物的历史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
2.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主要成就。
3. 唐太宗对大唐盛世的重要贡献。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唐太宗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思想。
2. 如何评价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2. 学生预习相关的历史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太宗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太宗的基本生平和主要事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成就,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4. 课堂讲解:结合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课堂讲解,详细介绍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主要成就和对大唐盛世的重要贡献。
5. 史料分析:展示相关的历史史料,让学生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和效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8.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课堂反馈,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唐太宗和当时的文臣武将,通过模拟对话的形式,深入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决策过程。
2. 开展小组辩论,正反双方辩论唐太宗是否是千古一帝,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学习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唐太宗的基本生平、治国理念和主要成就的掌握情况。
2. 史料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史料分析方面的能力,看是否能准确理解并分析相关史料。
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下设五个子目,其中“玄武门之变”和“晚年的反省”二目为课外阅读内容。
其它三目其实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即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论述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从“社会”二字入手,理解贞观之治的原因和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二、课前导学:
“贞观之治”是一种社会现象,而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组成的,因此,要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也要从这五方面入手分析。
而要阐述“贞观之治”的表现,也必须从这五方面着手。
我们不妨把本课的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贞观之治”的表现有哪些?
三、教学设计
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建立
玄武门之变和李世民继位
这两个内容《指导意见》不作要求,由教师简单地讲述一下即可。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政治方面:重用贤能,选官不避亲仇,用人扬长避短;虚怀纳谏。
经济方面:以“存百姓”思想为指导,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思想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慎用刑法,仁义为本;完善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
民族关系方面: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贞观之治”的表现
学生再次阅读教材,依然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概括“贞观之治”的表现。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
以具体的史实来论证这些表现:
政治清明:重用贤能,“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如对魏征的任用;用
人扬长避短,如对房玄龄、杜如晦的任用;
善于纳谏,如魏征的进谏和太宗的纳谏。
社会安定:囹圄常空,外户不闭。
生产发展:马牛布野,粮价低廉,尚需要联系必修二专题一第二、第三
内容。
文化繁荣:进士科人才济济,科举制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尚需要联
系必修三专题二有关内容。
民族团结:①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
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②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③设置机构: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④和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
成公主和亲。
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
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
这种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同时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中外交往频繁:设立专门机构鸿胪寺接待外宾;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
这种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也使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大化改新”。
举一反三:概述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四、通用:另附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PPT
五、课后练习:
唐太宗曾多次说过:“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这些看法表明唐太宗
A.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真总结了隋灭亡的教训
c.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D.及时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其根本目的是
A.当一代贤明君主B.减少决策失误
c.笼络人才D.维护封建统治
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B.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力倡节俭、禁造台榭D.限制佛教、裁汰僧尼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D.心存百姓的思想
下列关于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为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B.表明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c.加强了唐政府对吐蕃的管辖
D.表明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
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
《步辇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B.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遍民族的巨大向心力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下列受唐朝文化影响最大的国家和地区是
A.朝鲜、日本B.印度c.东南亚D.西亚、中亚
派遣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先进文化,推动了本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国家是
A.天竺B.日本c.新罗D.波斯
0、唐朝中外交流十分频繁,最根本的原因是
A.唐代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对外交通发达
c.统治阶级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D.唐代重视对外贸易
六、资料汇编:
唐太宗的三面镜子
《贞观政要•论任贤第三》:太守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的“存百姓”主张
《贞观政要•论务家第三十》: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及可致耳。
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论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
”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
“房谋杜断”
《旧唐书》卷66《房玄龄杜如晦传赞》: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玄龄之策也。
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谟,……相须而成,俾无悔事。
贞观之治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太宗皇帝》: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
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