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嗪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4
川芎嗪的药理作用与检测进展川芎嗪(Tetram ethylpyrazine,TMP),化学结构为四甲基吡嗪,是从中药川芎的根中的提取的生物碱,是川芎的有效成分之一。
川芎辛香行散,温通血脉,上行头颠,下走血海,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被前人誉为血中之气药。
临床上川芎嗪被广泛地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肢体血管性疾病,部分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疾病。
川芎嗪具有多种生物和药理活性,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广泛重视,进而引发了大量科学研究,现就川芎嗪的药理作用及其检测方法综述如下。
川芎嗪的药理作用:1 川芎嗪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1.1 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川芎嗪不仅阻滞细胞外钙经钙通道进入细胞,而且也阻滞血管平滑肌细胞内储存钙释放,防止钙超载所致水解酶的激活及超氧阴离子的生成,稳定心肌细胞,从而稳定心肌电生理特征。
川芎嗪能提高机体内源性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抑制丙二醛(MDA)的生成,从而抑制白细胞呼吸爆发全过程和抑制高钙催化黄嘌呤的转化过程,提高了心肌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减轻脂质过氧化物对心肌细胞膜的损伤,维持心肌细胞膜的完整性及通透性[1]。
1.2 对缺血-再灌注大脑损伤的作用川芎嗪对脑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及脑梗死损伤都具有保护作用阮琴[2]观察川芎嗪和川芎挥发油对小鼠全脑缺血30min 及再灌注60min后SOD活性、LDH活性、MDA含量的影响,发现服用川芎嗪,能显著提高脑组织LDH活性;灌服川芎嗪和川芎挥发油,可显著降低MDA含量以及可显著提高SOD活性,改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防治脑缺血性损伤。
Cheng 等[3]发现川芎嗪的神经保护作用为改善缺血-再灌注大脑损伤并降低其风险提供良好的途径,这可能由于其激活HIF-1α和TNF-α,并抑制细胞凋零,从而减小缺血-再灌注大脑损伤梗塞区。
1.3 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川芎嗪对血小板体内外聚集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全血高切比黏度、低切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明显下降,增加红细胞变形指数对血液流变性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川芎嗪的药理作用与检测进展川芎嗪(Tetram ethylpyrazine,TMP),化学结构为四甲基吡嗪,是从中药川芎的根中的提取的生物碱,是川芎的有效成分之一。
川芎辛香行散,温通血脉,上行头颠,下走血海,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被前人誉为血中之气药。
临床上川芎嗪被广泛地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肢体血管性疾病,部分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疾病。
川芎嗪具有多种生物和药理活性,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广泛重视,进而引发了大量科学研究,现就川芎嗪的药理作用及其检测方法综述如下。
川芎嗪的药理作用:1 川芎嗪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1.1 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川芎嗪不仅阻滞细胞外钙经钙通道进入细胞,而且也阻滞血管平滑肌细胞内储存钙释放,防止钙超载所致水解酶的激活及超氧阴离子的生成,稳定心肌细胞,从而稳定心肌电生理特征。
川芎嗪能提高机体内源性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抑制丙二醛(MDA)的生成,从而抑制白细胞呼吸爆发全过程和抑制高钙催化黄嘌呤的转化过程,提高了心肌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减轻脂质过氧化物对心肌细胞膜的损伤,维持心肌细胞膜的完整性及通透性[1]。
1.2 对缺血-再灌注大脑损伤的作用川芎嗪对脑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及脑梗死损伤都具有保护作用阮琴[2]观察川芎嗪和川芎挥发油对小鼠全脑缺血30min 及再灌注60min后SOD活性、LDH活性、MDA含量的影响,发现服用川芎嗪,能显著提高脑组织LDH活性;灌服川芎嗪和川芎挥发油,可显著降低MDA含量以及可显著提高SOD活性,改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防治脑缺血性损伤。
Cheng 等[3]发现川芎嗪的神经保护作用为改善缺血-再灌注大脑损伤并降低其风险提供良好的途径,这可能由于其激活HIF-1α和TNF-α,并抑制细胞凋零,从而减小缺血-再灌注大脑损伤梗塞区。
1.3 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川芎嗪对血小板体内外聚集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全血高切比黏度、低切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明显下降,增加红细胞变形指数对血液流变性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川芎嗪注射液对脑外伤后遗症的药学分析川芎嗪注射液是一种植物提取物,被广泛用于治疗脑外伤后遗症。
本文将从药理学、临床疗效、副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药理学1.药代动力学川芎嗪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川芎嗪,是一种具有神经保护和抗炎作用的植物提取物。
研究表明,川芎嗪注射液在人体内经过快速吸收,峰浓度出现在注射后1小时左右。
川芎嗪的半衰期为4-6小时,主要通过肾脏代谢排泄。
2.药理学作用川芎嗪注射液具有很多药理学作用,主要包括:(1)神经保护作用。
川芎嗪能够减轻脑缺血缺氧引起的神经元损伤和神经元胶质细胞功能障碍,从而保护神经元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2)抗炎作用。
川芎嗪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和脑水肿,减轻脑损伤后的炎症反应,从而降低神经元死亡率和脑功能障碍。
(3)抗氧化作用。
川芎嗪能够清除自由基并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促进神经元的修复和再生,从而改善脑功能损伤。
二、临床疗效川芎嗪注射液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脑外伤后遗症的治疗。
研究表明,川芎嗪注射液能够显著改善脑外伤后的神经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降低患者的失能率和死亡率。
具体来说,川芎嗪注射液可以减少脑损伤后的脑水肿,缓解炎症反应,从而改善神经元的功能恢复。
同时,川芎嗪还可以促进神经再生,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记忆和思维功能。
三、副作用虽然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外伤后遗症效果明显,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副作用,如:(1)过敏反应。
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发红、呼吸急促、昏迷等。
(2)心血管系统副作用。
川芎嗪注射液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心律不齐等心血管系统副作用。
(3)其他副作用。
川芎嗪注射液还可能会引起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四、结论综上所述,川芎嗪注射液在治疗脑外伤后遗症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促进神经元的恢复和再生,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
但与此同时,川芎嗪注射液也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副作用,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严密的监测和护理。
因此,在应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外伤后遗症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和剂量的调整。
醒脑静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眩晕症的临床疗效研究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其症状包括头晕、头昏、眼花等。
由于眩晕症的病因多种多样,临床治疗较为困难。
本文旨在研究醒脑静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眩晕症的临床疗效。
1、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眩晕门诊所就诊的96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2人,女性44人。
年龄在45岁-70岁之间,平均年龄58岁。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人。
实验组采用醒脑静联合丹参川芎嗪,对照组采用丹参射流加川芎嗪。
2、治疗方案(1)实验组:口服醒脑静每次1粒,每日3次,加服丹参注射液10ml,每日1次,川芎嗪2ml,每日2次。
(2)对照组:口服丹参射流每次2ml,每日3次,加服川芎嗪2ml,每日2次。
两组患者均用药4周。
3、观察指标本研究主要观察眩晕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疗效采用眩晕自评量表(DHI)评估,评分范围是0-100分。
分数越高,眩晕症状越严重;分数越低,眩晕症状越轻。
4、结果分析(1)治疗后眩晕症状改善情况经过4周的治疗,实验组患者的眩晕自评量表(DHI)评分从治疗前的54.6±7.8分降至33.9±8.1分,对照组患者的DHI评分从治疗前的55.3±8.5分降至41.2±7.9分。
实验组治疗后DHI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3.781,P<0.05),表明实验组治疗结果更好。
(2)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实验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指数(SF-36)总分为86.4±7.2分,对照组为72.3±6.9分。
实验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指数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5.464,P<0.01),表明实验组治疗结果更好。
5、结论实验结果表明,醒脑静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眩晕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和生活质量。
因此,本研究建议在眩晕症状的治疗中,可以优先考虑使用醒脑静联合丹参川芎嗪进行治疗。
1.川芎嗪的含量检测方法选择:
川芎嗪的分析方法主要有紫外分光光度法( UV)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气相色谱法( GC) 、薄层扫描法等。
酶标仪测定速度快, 试剂用量少, 但300 nm 以下96孔板的紫外吸收和加样量差异会增加测量误差。
紫外标准曲线的斜率明显高于酶标仪, 说明紫外的吸光度值对浓度的敏感程度高于酶标仪。
酶标仪的的样品池96孔板通常由聚苯乙烯制成, 该材料在400 nm 以上无紫外吸收,400 nm 以下具有较强紫外吸收, 因此, 酶标仪的检测波长通常在400 nm 以上。
而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样品池通常由无紫外吸收的石英玻璃制成, 故其常用检测波长范围较酶标仪宽, 在200~ 700 nm 范围。
紫外分光光度法( UV) 操作简单,快速,但测灵敏度偏低,所需样品容量大。
检测生物样品,复方制剂及低浓度川芎嗪溶液中的川芎嗪成分主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法。
该法简单、快速、重复性好,可用于样品的含量测定及质量控制。
气相色谱法( GC) 、薄层扫描法是近年来川芎嗪定量检测的新进展。
2 提高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制剂方法
2.1 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和溶出速度药物的溶解度是制备药物制剂时首先掌握的必备信息, 也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因此, 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常成为改善其口服生物利用度的首要步骤。
传统的药剂学增溶手段有超细粉碎、成盐、添加增溶剂、助溶剂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增溶新技术应用到口服药物研究中。
方法有:①、修饰药物结构。
其中又包括合成水溶性前体药物、将药物修饰成拟二肽或三肽结构。
②、微粉化技术包括固体分散体技术(对于难溶性药物口服固体制剂来说, 药物在制剂中的分散状态是主要影响溶出和吸收的因素。
)、共研磨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乳化和自微乳化技术、环糊精包合技术和制成磷脂复合酶。
2. 2 提高药物肠黏膜渗透性在影响口服药物吸收利用度的各种因素中, 药物透过胃肠道黏膜渗透性差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亲水性的药物往往在口服后生物利用度很低, 主要是因为它们通过细胞旁路的肠道渗透性差。
2. 3 增强药物在胃肠道的稳定性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消化道内的
母体药物量。
消化液中的药物有可能因其在胃肠道环境下发生化学降解或者酶降解以及在肠道下段被细菌菌丛代谢, 从而使得母体药量减少, 降低生物利用度。
可以制成肠溶片剂、应用代谢酶抑制剂、应用纳米载药技术、制成纳米混悬剂、固体脂质纳米粒、脂质体、结肠靶向制剂。
2.4 增加药物在胃肠道的转运时间药物通过胃肠道的时间是影响药物的释放、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果药物在胃肠道的转运时间过短, 必然会导致药物来不及吸收甚至溶出, 因此, 除了提高药物的溶出速度以外, 相应的提高药物在胃肠道的转运时间也是很好的手段。
方法有制成胃肠道生物粘附制剂、胃漂浮制剂、抑制肠壁细胞代谢及外向性载体转运(。
药物一相代谢的主要酶系CYP3A 和多药耐药性的外排泵P-糖蛋白( Pgp)在小肠协同作用降低其生物利用度。
CYP3A4和P-gP在肠道细胞的部位很临近, 即P-gP 是位于细胞膜的跨膜蛋白, CYP3A4则位于细胞内光面内质网, 另外二者底物的特异性明显重叠, 提示肠道CYP3A4 和P-gp可能协同作用, 成为口服给药吸收的屏障。
所以, 将药物与P-gp和CYP3A 抑制剂合用可有效提高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3.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3.1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的分子大小、脂溶性高低、溶解度和解离度等均可影响吸收。
一般认为:药物脂溶性越高,越易被吸收;小分子水溶性药物易吸收,水和脂肪均不溶的药物,则难吸收。
解离度高的药物口服很难吸收。
3.2药物的剂型。
口服给药时,溶液剂较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吸收快,因为后者需有崩解和溶解的过程。
皮下或肌肉注射时,水溶夜吸收迅速,混悬济或油脂剂由于在注射部位的滞留而吸收较慢,故显较慢,作用时间久。
3.3吸收环境。
口服给药时,胃的排空功能、肠蠕动的快慢、pH值、肠内容物的多少和性质均可影响药物的吸收。
如胃排空迟缓、肠蠕动过快或肠内容物多等均不利于药物的吸收。
皮下或肌肉注射,药液沿结缔组织或肌纤维扩散,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其吸收速度与局部血液流量和药物制剂有关。
由于肌肉组织血管丰富、血液供应充足,故肌肉注射较皮下注射吸收快。
休克时周围循环衰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皮下或肌肉注射吸收速度减慢,需静脉给药方能即刻显效。
静脉注射时无吸收过程。
4.研究药物肠道吸收方法
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特征是影响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
肠道吸收研究可以预测影响药物在肠道吸收的机制与因素,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内法(in vivo)、在体法(in situ)、体外法(in vitro)等。
4.1 体内法本方法是指经口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液、尿液等,测定药物浓度,绘制体内药物的经时曲线,计算Cmax、Tmax 等药动学参数来评价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
此法能够真实反映药物体内的总体吸收情况,但它是综合了物化、生理、剂型等因素的结果,很难从细胞或分子水平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不能特异性的反映肠道的吸收情况,且周期长,影响因素较多,如存在个体差异大带来的误差、实验结果受所研究物质在体内分解的影响等,故不能特异性的反映肠道的吸收情况, 不适用于药物开发早期的快速筛选和大规模评价。
4.2 在体法本法主要是应用于完整动物实验,具有完整的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保证肠道神经完好无损,直接反映药物的吸收情况,常用于研究药物的渗透和吸收动力学。
主要有在体肠灌流法、肠襻法、肠道的血管插管法和测氮法等。
4.2.1在体肠灌流法在体灌流方法根据灌流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单向灌流、循环灌流和振动灌流等。
该法即可以在不同时间测定灌流液内药物浓度的变化,又可以从血液中取样,以获得药物透过肠上皮细胞的情况,但该法只限于溶液状态给药,pH值、药物浓度、吸收部位等因素均有可能影响其测定的准确性。
4.2.2 肠襻法该法操作简单,但由于肠腔中存在大量内容物,样品处理较复杂。
4.2.3 肠道的血管插管法本法中药物的吸收量是以药物被吸收到血液的变化量来计算,不受动物的大小及血容量的限制,能真实反映药物在小肠吸收的通透情况。
但是,实验结果受所研究药物在体内分解代谢的影响。
4.2.4 测氮法通过测定动物排泄物与所给食物中氮的量的差异来计算该药物的吸收量。
该方法不需要给动物做手术,对动物本身无生理影响,方法简单。
但是,该方法较粗略,在研究有机物质如氨基酸时易受到动物肠内细菌及内源性物质的影响而产生误差。
4.3 体外法体外法简便易行,重复性好,实验环境和条件便于控制,使影响因素单一化、简单化,但不能反映药物在机体的实际吸收状态,因此多用此法研究肠吸收机制等。
该法主要包括外翻肠囊法、肠片孵育法、膜囊泡、细胞培养模型
法、平行人造膜通透性测定法、in silico、药物溶出/吸收动态仿生系统法等。
本实验主要研究川芎嗪在肠道中的吸收行为,所以综上所述,主要选择体内法和在体肠灌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