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闲寄主西门庆形象试论
- 格式:pdf
- 大小:212.97 KB
- 文档页数:3
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西门庆是小说《金瓶梅》中的核心人物,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典型形象。
关于这一人物形象的是是非非,可谓众说纷纭。
本文拟以西门庆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一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时代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小说中的西门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形象,就人物的身份而言,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其三种不同的身份,即作为富商的西门庆、作为恶霸的西门庆和作为官僚的西门庆,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不同的身份来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明代中后期,手工业和城市商业发展并繁荣起来,市民阶层迅速扩大。
再加上以皇帝为中心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堕落,政府机构涣散,法制废弛,晚明政治一片混乱、黑暗。
在此背景下,社会风尚悄然发生了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相应发生异动,社会上掀起一股人性解放的新思潮。
一、作为富商的西门庆明代中后期,人们的金钱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金钱日益成为主宰社会的力量和测量人的价值的砝码。
在西门庆的一生中,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金钱的魔力。
金钱帮助西门庆实现了飞黄腾达的野心,也满足了他荒淫纵欲的生活。
在西门庆眼里,金钱成了世界上最光彩、最神圣的东西。
作品的五十七回里,写了西门庆在捐款助修永福寺后所说的一段话:“咱闻那佛祖西天,也止不过要黄金铺地;阴司十殿,也要些营求。
咱只消尽这家私,广为善事,就使强奸了嫦娥,和奸了织女,拐了许飞琼,盗了西王母的女儿,也不减我泼天富贵。
”这些话,惟妙惟肖地揭示出了西门庆迷信金钱万能的丑恶灵魂。
西门庆光开店铺就有四、五处之多,这些店铺多是在诈骗他人钱财基础上开设的,店铺一经开设,就给他赚取大笔利润。
第七十九回,西门庆的遗嘱里提到他在清河县开设的店铺计有:缎子铺,与乔大户合伙,本钱五万两银子,西门庆占四成,可分五分红利。
绒线铺,本银六千五百两,与绸绒铺均设在狮子街。
“发卖各色丝绒,一日也卖数十两银子。
”(第三十三回)绸绒铺,本银五千两。
“一日也攒银钱二十两。
”(第七十七回)生药铺,“占用银”约五千两。
《金瓶梅》中应伯爵形象论扶平凡【摘要】在《金瓶梅》中,应伯爵是帮闲中的翘楚.他深刻掌握了西门庆的性格心理,懂得西门庆需要什么,他和西门庆相处有着丰富的经验.他善于满足西门庆的虚荣心理,善于充实和调节西门庆空虚的生活.为了在西门庆身上获得利益,他能不顾尊严,自轻自贱.在帮嫖贴食方面,手段高超,技术纯熟.他也能帮助西门庆指明方向,拓展前途,解决实际问题,不止善于溜须拍马而已.他不是一个狠毒的角色,但却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期刊名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20)001【总页数】8页(P86-93)【关键词】金瓶梅;应伯爵;人物形象【作者】扶平凡【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 贵州贵阳5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42《金瓶梅》是明代一部重要的世情小说,鲁迅先生曾给予极高的评价:“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凡所形容,或条畅,或曲折,或刻露而尽相,或幽伏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变幻之情,随在显见,同时说部,无以上之。
”[1]现在对《金瓶梅》的研究,角度越来越新颖,开掘越来越深入,方法越来越多样,但是无论怎样,人物形象研究始终是小说研究的重要内容。
“整部小说出场的人物有二百余人,许多人物刻划得丰满、生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堪称典型,应伯爵就是其中塑造得比较成功的形象”[2]的确,应伯爵是一个非常重要,又塑造得非常成功的角色,他是“世之小丑”的一面放大镜[3],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一应伯爵被人称为“应花子”,是开绸缎铺应员外的第二个儿子,后来“落了本钱,跌落下来”[4],他不去参加科举考试,像尚秀才那样,成个诗书礼仪人家;也没想过行商坐贾,像西门庆一样,做个堆金积玉的富翁。
他的选择是“专在本司三院帮嫖贴食”,他的人生追求已经落入下等,每天跟着一帮破落户,游手好闲,在西门庆的身边“乱撮哄着他耍钱饮酒,嫖赌齐行”,混吃混喝,整日图个嘴爽,顺便挣点钱养家糊口。
浅谈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常听到这样一句话“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不得不说这是一句至理名言。
在众多坏男人中,西门庆无疑使最出名的。
出自《水浒》,在经过兰陵笑笑生的渲染,可以说西门庆的形象已经家喻户晓了。
虽然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曾读过《金瓶梅》原著,但对西门庆是一个坏到无以复加的淫棍、恶霸、官商,几乎没有任何异议。
甚至“西门庆”这三个字,几乎成了“纵欲淫乱”的代名词。
但我们却很少思考:作为文学形象,西门庆在《金瓶梅》中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一、西门庆是《金瓶梅》的第一主人公大家知道,《金瓶梅》一书的题名是取义于书中的三位女性,即潘金莲、李瓶儿和春梅。
书名集女性人物之名而成,意味着作者将女性形象的刻画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金瓶梅》是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第一次创造出一个完整的、充满生机的女人世界,如果没有这个女人世界的存在,《金瓶梅》整个的艺术殿堂就会坍塌。
这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开拓和创造,是《金瓶梅》突出的成就和价值之一。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还必须看到,同样重要的是,主宰这个女人世界的却是一个男人,一个以统治、支配、利用、玩弄这些女性为人生追求和人生乐趣的男人。
这个男人就是西门庆。
他是这个女人世界的中心,几乎所有的女人都围绕着他进行活动,她们的命运,甚至她们的人生价值,都跟西门庆的喜怒哀乐和兴衰成败联系在一起。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西门庆是这部长篇小说的第一主人公。
《金瓶梅》这部书虽然以女性之名作题目,但实际上可以说是为西门庆立传的,是他的发家史、罪恶史和衰亡史。
西门庆形象的创造,是《金瓶梅》思想艺术成就的突出表现,西门庆是兰陵笑笑生创造出的一个具有深刻社会历史内容和时代特色的艺术典型。
其价值和意义,不在创造那个完整而充满生机的女人世界之下。
《金瓶梅》的故事内容,是以这个第一主人公西门庆的生活为主线来进行描写的。
具体地写他如何发迹致富,又如何败亡,写了他的家庭生活,他的经商活动,写他如何贿赂和勾结官府,以至自己也当上了官,以及他荒淫腐朽、无恶不做的种种恶德恶行。
浅析《金瓶梅》中西门庆人物形象摘要:西门庆是小说《金瓶梅》中的一个男主人公,通过对西门庆这样一个兼富商,恶霸,官僚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形象有三个特点:贪财,好色,玩权。
对西门庆的描写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吏治的腐朽及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等社会现象。
其中对于西门庆的人性的复杂与矛盾给我们现实社会带来的教育意义,在他所生存的社会背景下产生那样的人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关键词:《金瓶梅》西门庆典型人物攀权富贵引言:西门庆是一个集富商,恶霸,官僚,淫棍与一身的人物,他本是清河县的一个小商人,刚刚出场时的描写他仅有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生药铺,却通过卑劣手段迅速积累财富,在短短的七年里拥有了五家商铺和多处地产,家资总额10万银两,这也借助于他娶孟玉楼,李瓶儿为妾时所兼并的巨额财产,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够不惜重金攀附权贵,精心编织一张强大的社会关系网,东京蔡太师是他干爷,朱太尉是他卫主,并有巡抚巡按多与他相交,知府知县更不消说。
西门庆靠与官府的勾结攫取到一般商人难以想象的巨额财富。
后来自己也在提刑院当了个掌刑千户,兼官商与一身。
他无恶不作,包揽权贵,并且放高利贷,强占良家妇女,害死武大郎,强娶潘金莲,谋害结义兄弟花子虚……更甚者是有许多小人物都死在他手下,自己却享受着荣华富贵,以下具体分析西门庆的人物形象。
一、西门庆人物形象分析1.1、西门庆是一个集富商,官僚,恶霸于一身的典型人物西门庆是集官僚、恶霸、富商三位一体的罪恶形象,以他的家庭为中心,上联朝廷,官府,下结盐监税吏,大户豪绅,地痞流氓。
〔1〕在小说中他是一个彻底的反面人物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在美学原理上讲他应该是真正的“典型”,作为某一类人的典型。
根据小说内容分析这一人物。
首先在小说的第二回,在西门庆出场时是这样介绍的,西门庆原是清河县的一个破落户财主,在县门前开着个生药铺,从小儿也是个好浮浪子弟,使得些好拳棒,又会赌博,双陆象棋,揉牌道字,无不通哓。
近来发迹有钱,专在县里管些公事,与人把揽说事过钱,交通官吏,因此满县人都怕他。
西门庆的爱情观浅议作者:董艳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18期董艳内容摘要:人们常用”酒色财气”四个字来概括西门庆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滥欲却专情,在混乱的性中却隐藏着对李瓶儿的爱恋,这可以说是促使西门庆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的闪光点,正是因为“性与爱”,“灵与肉”的相交相汇,才使得西门庆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的立体。
关键词:爱情观欲望你可以说贾宝玉是众多文青的男神,但绝不能说西门庆的风姿。
作为“天下第一淫贼”的西门庆已经供人们詈骂数百年,无论是处于道德制高点的君子,还是肮脏高洁的看客,亦或是情场失意的女子,无不发表自己的见解,为西门庆加上阴暗的标签。
我并不想为其正名,只是想在作品中客观分析西门庆的爱情观。
(一)西门庆滥欲专情《金瓶梅》这本书将西门庆塑造成了一个古代的极品男子。
这个男子极其矛盾与复杂,你可以说他放荡不羁,也可以说他薄情寡义,更可以说他色情糜烂,但你不可否认他是一个有魅力的男人。
正是因为这种极致的矛盾才塑造成了这样一种想让人探寻的人格。
西门庆的爱情观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西门庆滥欲专情。
这句话很矛盾,但是矛盾不就是西门庆的特质吗?西门庆滥欲,不管是在他的家里还是家外都有众多女子与他发生关系,私生活极其混乱。
“欲”在他生活中占据极其多的空间。
但既然说了滥欲又何来专情?在我看来,“欲”只是一种生理或心理的本能,不管是贪欲,情欲,亦或是性欲都是一个人的本能欲望。
而西门庆则是将性欲这一生理的需求,在一定的条件下尽力满足而已,所以我觉得西门庆的滥欲和专情并不会互相的干扰。
西门庆的专情体现在对李瓶儿的爱情上,有的人说西门庆薄情寡义。
其实在我看来却不是这样,他对爱人同样有情有义。
在李瓶儿重病时,他寝食难安,又是请道士,又是找大夫,更是为其几次大哭。
这足以表明他对李瓶儿的极尽宠爱。
第六十二回,他到李瓶儿屋中探病,李瓶儿说:“也罢。
你休要信着人,使那憨钱,将就使十来两银子,买副熟料材儿……你偌多人口,往后还要过日子哩。
杜明德:《金瓶梅》中的帮闲——是一群寄生在社会上的黑势力因为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市民群体的队伍也不断壮大,这些人主要是趋利而来的各地商人,坐商、行商俱多,所经营的品种和门类无所不包。
另外手工业者也越来越多,他们加工制做各种生活器具和生产工具。
随着人口增多,各种消费也日趋旺盛,休闲娱乐方面如南北时调琴曲,鼓乐,戏曲,专职的乐工,棋、牌,以及专门从事踢气球的圆社,如妓女李桂姐、董官儿可能就是最早的女足代表。
当时的宗教信仰也盛行民间,尤其道教和佛教徒活动较多,还有的走街串巷上门服务,如薛姑子等,他们禳灾避邪、治病求子、安胎祈福等实用主义的信仰活动十分活跃。
如此庞大的市民群体,已经形成了一个阶层,而从事商业、手工业活动的除官商外,大部分都是普通人。
在普通人心目中,他们所见到的官员和听说到的官员,大多都是贪官、庸官、坏官。
《金瓶梅》社会里流行的一句话叫做“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
”整个《金瓶梅》社会里从朝廷到基层仅有一个半清官,一个清官就是巡按山东监察御史曾孝序,还遭人暗算,先贬为知州,再遭冤狱,后被除名流放。
另外,半个清官就是东平府的府尹陈文昭,他在审理武松杀李外传的命案时,知道案中另有隐情要再审案犯,改判此案。
这是有正义感的一面,但当西门庆等人上下打通关节,蔡京终于下书说情,他又是蔡京的门生,又将正义作了人情,这是做了一半正义的事。
所以,《金瓶梅》社会中只有一个半清官。
到处都是贪官、坏官,民间遇到打官司的事,还得找“在县里管公事与人把揽说事过钱,交通官吏的人”,西门庆早期就是这类人。
西门庆用钱打通关节当了理刑副千户,他身边的兄弟,都是帮闲人物,又是“专在县里管些公事,与人把揽说事过钱,交通官吏”的人。
所以帮闲,也是《金瓶梅》社会中不可小视的一群人,这些人虽然也是市民阶层的一部分,但因为他们经常和地方的恶势力头目出入在妓院,在庙里聚会,经常出入在西门庆家中及相关的社会活动中,并成为这些恶势力的帮凶。
他们并不单独危害社会和个人,他们往往借助恶势力的作用或为恶势力推波助澜或助纣为虐,他们在为非作歹的过程中向低层市民捞取些好处,在与西门庆等人到妓院里嬉戏时又蹭吃蹭喝,是一伙普通人惹不起的恶势力,但他们的生活状况并不富裕,帮闲中的常时节也会遇到断炊的问题。
天才商人西门庆——封建社会的天纵奇才商业巨子(上)天才商人西门庆——封建社会的天纵奇才商业巨子(上)文/小马弟《水浒传》中的西门庆是标签化的,《金瓶梅》则是主角,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金瓶梅》中,西门庆是流氓恶人,黑白通吃,但绝对不是败家子。
相反,是封建社会的天纵奇才商业巨子。
西门庆的原有资本并不雄厚,他出生于“清河县中一个殷实的人家”,父亲西门达是个开生药铺子的。
到死之前,积累巨额财富。
西门庆纵欲身亡,临死前他向女婿陈敬济交代后事,家中财产说得颇为分明:缎子铺五万银子本钱(和乔亲家合开),绒线铺本银六千五百两,绸绒铺五千两,印子铺占用银二万两,生药铺五千两,松江船上四千两,还有一些别人欠的高利贷,约合六七万两白银。
在西门庆的鼎盛时代,他几乎垄断了清河的药材和纺织品销售。
在短短六七年间,他凭借着自己的精明奸巧,和官府的亲密关系,一跃而为山东首富,经营典当行,放高利贷,买卖越做越大,俨然一位官商典型。
西门庆是怎么建立商业帝国的?西门庆有哪些超越常人、甚至超越时代的做法?我们一一道来: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管理层大额持股的股权激励、三权分立式的经营层组成1.管理层大额持股的股权激励为了解决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背离的问题、防范管理层的道德风险,控股股东一般会让渡极少一部分利益以激励企业的管理人员(不超过10%),实现股东利益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利益一致即绑定。
在上市公司较为普遍,近年来不少私募投资机构也实行股权激励。
拟上市公司中,员工持股计划比较普遍。
早在四五百年的中晚明时代,西门庆已经开始使用股权激励了。
伙计们不再单纯是职业经理人,经营起来自然更加卖力。
《金瓶梅》第五十九回,西门庆和亲家乔大户合作开缎子铺。
应伯爵保荐“段子行卖手”甘润来当“大堂经理”。
西门庆与乔大户达成合股协议:十分利中西门庆五分,乔大户三分,其余由韩道国、甘润、崔本均分。
在这个安排中,韩道国、甘润、崔本是管理层,合计持股比例达到了20%。
《西门庆》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西门庆》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导语】:西门庆是《金瓶梅》世界中的主人公之一,他原是清河县一个破落户财主,就县门前开着个生药铺。
水浒传前24回反面人物形象材料
反面人物形象材料如下:
有好色嚣张的恶霸西门庆,淫人之妻,还要合谋置人于死地,最终被为兄复仇的武松当街砍下头颅;有心肠歹毒的帮闲富安,挖空心思助纣为虐,最终在沧州牢城草料场被林冲一枪搠死;有自作聪明的庄客王四,犯下大错后害怕被责罚而将实情隐瞒不报,给史家庄招来大祸,被史进一刀杀死。
黄文炳为求得一官半职,黄文炳烦闷闲逛到浔阳楼上,凭栏消遣,看到墙壁上不少题咏之作。
来来往往的人必然不少,却只有黄文炳在众多题咏之作中发现了宋江所题“却是反诗”!不惜拿陌生人宋江开刀,以上纲上线的手法,以穷追不舍的精神,以心狠手辣的手段,恨不能以宋江的项上人头来作为自己求取荣华富贵的“投名状”!就这样,黄文炳,一个有才有学有志向的读书人,被名利之心异化为冷血残酷的典型反面人物,永远钉在了耻辱柱上面,不能不令人叹息。
石钟扬流氓的神话——二论西门庆(上)鲁迅在《流氓的变迁》中勾勒了中国流氓社会功能的历史变迁。
先是“闹点小乱子”:司马迁说:“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乱法”和“犯禁”,决不是“叛”,不过闹点小乱子而已。
再就是“替天行道”:“侠”字渐消,强盗起了,但也是侠之流,他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
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
继而是保镳:满洲入关,中国渐被压服了,边有“侠气”的人也不敢再起盗心,不敢指斥奸臣,不敢直接为天子效力,于是跟一个好官员或钦差大臣,给他保镳,替他捕盗,一部《施公案》也说得很分明,还有《彭公案》、《七侠五义》之流至今没有穷尽。
等而一下之的流氓因为:“为盗要被官兵所打,捕盗也要被强盗所打,要十分安全的侠客,是觉得都不妥当的”,于是“和尚喝酒他来打,男女通奸他来捉,私倡私贩他来凌辱,为的是维持风化;乡下人不懂租界章程他来欺侮,为的是看不起无知;剪发女人他来嘲骂,社会改革者他来憎恶,为的是宝爱秩序。
但后面是传统的靠山,对手又都非浩荡的强敌,他就在其间横行过去”。
西门庆则全面刷新了中国流氓的功能,他对封建社会的官制、法制、税法、礼教等方方面面都有着瓦解与破坏作用,简直是创造了流氓的神话。
《流氓的变迁》一、“你主人身上有甚官役”《金瓶梅》所写的明代得官的正途是“科甲”,此外还有军功、荫功、世袭、保举、捐纳等多种获官之道。
所谓“科甲”指严格的科举考试,为国家按层次遴选人才的制度。
凡经府考,中了秀才;省考秀才,称为乡试,中了举人;京中礼部考各省举人,发榜举中二三百人,称作贡士;这些贡士,再在皇宫经皇帝派大臣考一天,称作殿试。
将最好的试卷送皇帝亲定名次,分一、二、三甲。
一甲只三名,称“赐进士及第”,第一名叫“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
他们被称为“天子门生”,这是那个时代最荣耀的事,与今天将某省某县高考第一名者称“状元”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二甲二三十人,称“赐进士出身”,即俗称“翰林”;三甲一二百人,称“同进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