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空间相关分析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4.94 MB
- 文档页数:34
空间自相关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空间自相关的实验研究,探索不同地点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并分析相关性的程度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空间自相关是指地理空间上相邻区域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计算不同区域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评估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片面性。
实验中常用的空间自相关指标有Moran's I和Getis-Ord Gi*。
Moran's I是一种统计量,用于衡量地理空间中一个变量的空间自相关程度。
它的值范围从-1到+1,其中-1表示完全负相关,+1表示完全正相关。
在本实验中,我们借助Moran's I指标评估城市居民收入在空间上的相关性。
Getis-Ord Gi*是另一种常用的空间自相关指标,它衡量了一个地区与其邻近地区的值的高低关系。
正值表示高值区聚集,负值表示低值区聚集。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借助Gi*指标探究城市的犯罪率分布情况。
三、实验步骤1. 数据收集:收集所需的城市居民收入数据和犯罪率数据。
2. 数据处理:将数据进行清洗和预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 计算Moran's I:利用空间权重矩阵,计算居民收入的Moran's I值,得出相关性程度。
4. 计算Gi*:利用空间权重矩阵,计算犯罪率的Gi*值,得出分布情况。
5. 结果分析:根据计算结果,绘制相关的空间自相关图表,并进行解读和分析。
四、实验结果1. Moran's I:通过计算居民收入的Moran's I值,我们得到了相关性系数为0.65,表明城市居民收入在空间上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
这说明城市中高收入人群区域和低收入人群区域相对集中,呈现出了空间聚类的现象。
2. Gi*:通过计算犯罪率的Gi*值,我们发现一些地区呈现出犯罪率聚集的情况。
具体而言,城市中心区域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犯罪率相对较高,而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犯罪率相对较低。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城市居民收入在空间上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高收入人群区域和低收入人群区域相对集中,表明城市收入分配不均衡。
空间自相关分析与城市发展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内部各个区域的发展状况也呈现出巨大差异。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空间自相关分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研究工具。
本文将介绍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概念和方法,并探讨其在城市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一、空间自相关分析概述空间自相关分析是一种用于测量和描述空间数据之间相互关联程度的统计方法。
在城市发展研究中,我们通常关注的是各个区域之间的空间关系,如某一指标在空间上的分布是否呈现出聚集或离散的趋势,以及这种趋势的强度和方向。
而空间自相关分析正是帮助我们揭示和量化这些空间关系的有效工具。
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1. 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在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构建空间权重矩阵,该矩阵用于表示各个区域之间的空间关系。
常用的空间权重矩阵有邻近矩阵和距离矩阵两种形式。
邻近矩阵用于描述某个区域与其相邻区域之间的关系,而距离矩阵则表示各个区域之间的距离远近。
2. 空间自相关指标的计算在构建好空间权重矩阵后,我们可以利用其进行空间自相关指标的计算。
常用的空间自相关指标有:Moran's I、Geary's C 和Getis-Ord Gi* 等。
Moran's I 用于揭示空间分布的整体相似程度,Geary's C 用于描述空间集聚或离散的程度,Getis-Ord Gi* 则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空间集聚现象的热点区域。
三、空间自相关分析在城市发展研究中的应用1. 城市发展趋势的探索通过对城市的各个区域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揭示出城市内部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例如,可以通过计算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指标,分析出城市经济发展的集聚区和边缘区,为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 城市区域间的差异分析通过对城市内部各个区域的发展状况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城市区域间的差异程度和空间联系情况。
区域治理PRACTICE基于InVEST模型的西安市水源涵养功能空间格局研究*赵娟1,冯娜1,张平1,2*1.西安工程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2.陕西省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摘要:水源涵养是生态系统提供的重要调节服务之一,其变化直接影响区域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状况,是区域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示器。
本文以西安市为研究区,通过InVEST模型对水源涵养功能进行分析,估算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和分析水源涵养量时空变化规律对区域的水资源管理。
结果表明:(1)西安市2005-2010年产水量值分别为365.47mm和452.22mm,产水量整体由西南向东北呈递减趋势,产水能力整体较强;2005-2010年平均水源涵养量分别为203.12mm和272.75mm,水源涵养量的分布存在空间差异,研究区西南部地区水源涵养量较高,东北部大部地区水源涵养量偏低。
(2)西安市2005-2010年的水源涵养量呈递增趋势,主要由于2000-2005年、2005-2010年西安市林地面积增加了200hm2,草地面积增加了128012.13hm2。
(3)西安市水源涵养量一般区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北部和东北部,重要区和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西安市5年内北部地区水资源环境明显好转。
本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水源涵养服务定量评估和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InVEST模型;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时空分布规律中图分类号:X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7-0198-0002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主要表现形式包括生态系统拦蓄洪水、调节径流、影响降雨量、净化水质等,对不同时期水源涵养的时空变化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在水源涵养定量评估方面开展了较多工作。
窦苗[1]、张福平[2]等对不同空间格局和不同区域的不同自然条件对水源涵养量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出了科学合理的结论。
夏林[3]等以乌江流域研究区定量评估研究区产水量和水源涵养量,探讨了水源涵养能力及差异。
西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路径探讨与实践
赵月帅;李任革;高琳婷;张秀红;宁博;李志恒
【期刊名称】《自然资源情报》
【年(卷),期】2024()1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成为治理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安全的重要举措。
与传统生态修复相比,新时期生态修复更加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
本文通过梳理生态修复演变历程,分析目前生态修复实践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以西安市为例,从识别生态问题一张图、构建生态修复格局、划定生态修复分区、谋划生态修复重点工程、统筹生态修复规划实施的机制建设等方面,总结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的技术方法,为相关城市的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总页数】7页(P46-52)
【作者】赵月帅;李任革;高琳婷;张秀红;宁博;李志恒
【作者单位】陕西华地勘察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西安航投科创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X171.4
【相关文献】
1.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生态修复规划路径探讨——以徐州市为例
2.地质工作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的问题和策略——来自《上海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启示
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理论认知与实践指导——《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规划概论》评介4.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探讨生态修复规划分区实践——以临汾市襄汾县为例5.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技术路径探讨——以荆州市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收稿日期:2004201212;修订日期:20042052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101008)和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J K08621) 作者简介:杨新军(19722),男,陕西扶风人,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规划。
大西安旅游圈:国内旅游客源空间分析与构建杨新军1,马晓龙1,2(11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西安 710069;21北京大学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摘要:在西安旅游客源市场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对西安国内旅游市场以省域为单位进行划分。
截取1995、1998、2001三年的旅游统计资料为断面,利用中心地标准距离公式,对不同时期西安国内旅游吸引半径和空间吸引力指标进行量化计算,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旅游客源市场距离衰减的基本规律和西安国内旅游吸引力的发展与变化趋势。
在此基础上,根据对10个主要景点2000份抽样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国内游客在西安及其周边地区旅游景点的空间选择模式和行为特征,提出了大西安旅游圈的概念和范围,根据西安地区的区位、资源和设施实际,提出大西安旅游圈构建思路和发展建议。
关 键 词:大西安旅游圈; 空间分析; 国内旅游客源中图分类号:F592199 文章编号:100020585(2004)05206952101 引言 国外学者对旅游客源市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最初研究主要着眼于分析旅游者本身的属性,随着发达国家政府部门对旅游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关注,许多地方政府及少数中央政府开始从事旅游流等旅游者行为方面的研究。
1967~1969年英国地理学家罗杰斯(H 1B 1Rodgers )主持了第一次试验性全国游憩调查(British Pilot National Recreation Survey ),获得了有意义的旅游流规律资料。
1978年,波兰学者A 1Szwichtenberg 首次采用问卷方式对游客进行调查。
一、引言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服务设施中重要的一部分,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是城市公平与效率的体现,已成为衡量现代城市生活空间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设施的区位选择和布局模式、空间布局的公平性与可达性评价、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研究三个方面。
国内研究认为不同城市的文化设施具有不同的空间布局特征,历史惯性、经济拉动、交通便捷程度、居民个体属性以及政策等是影响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年龄、收入、家庭结构和受教育程度会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及满意度产生影响,因此其规划建设应兼顾各类人群的利用需要;也有学者构建模型用于评价布局的均等化。
尽管学者们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缺少对西部地区的研究。
西安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重要城市之一,同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设施的建设对西安古城历史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居民对于精神层次的需求日益增加,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配置已不能全面满足人们的需要,西市市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迫切需要关注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
因此,选取西安市为研究区域,分析其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影响因素,以期能够为西安市未来文化设施的布局规划提供借鉴。
二、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一)研究区域。
西安市位于关中盆地,经纬度位置处在107.40°E~109.49°E ,33.42°N~34.45°N 之间。
全市下辖11区2县,中心城区为雁塔、碑林、莲湖、未央、临潼、灞桥以及新城区,统称为“城七区”,市区规划面积865km 2,是中西部科技实力最强,工业门类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近年来西安市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且城市中文化设施种类丰富,包括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影剧院等多种类型。
(二)数据来源。
随着电子地图技术的日益成熟,许多学者开始基于POI 数据开展城市研究,许泽宁、高晓路对不同年份的百度地图POI 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证明POI 数据可以在空间上反映城市结构和城市设施分布特征。
CENTRAL ISSUE区域治理未来城市文化空间——以西安城墙为例*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 谭书蔚,王紫薇人的行为活动正在塑造城墙的现时历史,却也应该清楚认识到,保护是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2005年10月21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五届大会在西安通过的关于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保护的《西安宣言》,对古城墙的保护以及周边的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大都是为物理空间上对西安城墙切实科学的保护措施,而对其文化意义的保护鲜有提及。
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除注重保护文化遗产本体之外,还应将保护和改善环境同市民生活结合起来,为保护注入文化内涵。
西安城墙不仅应作为历史遗存而加以保护,还应将其视为市民生活场域,让市民享受到保护带来的实惠[1]。
将市民及市民生活划入保护和发展范围,必将定义其未来城市文化空间新概念。
一、技术与文化相结合的未来城市文化空间——西安城墙空间的类型有物理空间、数字空间、宇宙空间甚至是网络空间等等[1]。
通俗来讲它是相对稳定的“场域”,一节车厢、一幢房屋、一片广场都能满足“空间”所需的要素。
当然,空间并不是无意义地随机而存在,相反,它能通过场域中物质间的共同作用而存在相应功能与意义。
以空间为逻辑起点的城市空间并不是单一的固定模式,导致各地城市空间不同城市形态的“催化剂”是“历史”(此处“历史”并非对应狭义上的历史学科,而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通过《说文》中对“城”的释义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城市”,不难得出城市空间与人休戚相关这一结论,二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塑造和整合了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城市空间自形成期始,它的形态和功能呈现出不断演变的状态,以时间为轴,或发展或变异[2]。
“文化”不能独立存在,现实中没有哪一种物质或现象称之为文化本身,也即文化的体现需要借助媒介作为载体。
因此,西安明城墙可以被描述为“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的载体”,是相对稳定的“场域”,具有空间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