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空间相关分析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4.94 MB
- 文档页数:34
空间自相关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空间自相关的实验研究,探索不同地点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并分析相关性的程度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空间自相关是指地理空间上相邻区域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计算不同区域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评估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片面性。
实验中常用的空间自相关指标有Moran's I和Getis-Ord Gi*。
Moran's I是一种统计量,用于衡量地理空间中一个变量的空间自相关程度。
它的值范围从-1到+1,其中-1表示完全负相关,+1表示完全正相关。
在本实验中,我们借助Moran's I指标评估城市居民收入在空间上的相关性。
Getis-Ord Gi*是另一种常用的空间自相关指标,它衡量了一个地区与其邻近地区的值的高低关系。
正值表示高值区聚集,负值表示低值区聚集。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借助Gi*指标探究城市的犯罪率分布情况。
三、实验步骤1. 数据收集:收集所需的城市居民收入数据和犯罪率数据。
2. 数据处理:将数据进行清洗和预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 计算Moran's I:利用空间权重矩阵,计算居民收入的Moran's I值,得出相关性程度。
4. 计算Gi*:利用空间权重矩阵,计算犯罪率的Gi*值,得出分布情况。
5. 结果分析:根据计算结果,绘制相关的空间自相关图表,并进行解读和分析。
四、实验结果1. Moran's I:通过计算居民收入的Moran's I值,我们得到了相关性系数为0.65,表明城市居民收入在空间上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
这说明城市中高收入人群区域和低收入人群区域相对集中,呈现出了空间聚类的现象。
2. Gi*:通过计算犯罪率的Gi*值,我们发现一些地区呈现出犯罪率聚集的情况。
具体而言,城市中心区域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犯罪率相对较高,而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犯罪率相对较低。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城市居民收入在空间上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高收入人群区域和低收入人群区域相对集中,表明城市收入分配不均衡。
空间自相关分析与城市发展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内部各个区域的发展状况也呈现出巨大差异。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空间自相关分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研究工具。
本文将介绍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概念和方法,并探讨其在城市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一、空间自相关分析概述空间自相关分析是一种用于测量和描述空间数据之间相互关联程度的统计方法。
在城市发展研究中,我们通常关注的是各个区域之间的空间关系,如某一指标在空间上的分布是否呈现出聚集或离散的趋势,以及这种趋势的强度和方向。
而空间自相关分析正是帮助我们揭示和量化这些空间关系的有效工具。
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1. 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在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构建空间权重矩阵,该矩阵用于表示各个区域之间的空间关系。
常用的空间权重矩阵有邻近矩阵和距离矩阵两种形式。
邻近矩阵用于描述某个区域与其相邻区域之间的关系,而距离矩阵则表示各个区域之间的距离远近。
2. 空间自相关指标的计算在构建好空间权重矩阵后,我们可以利用其进行空间自相关指标的计算。
常用的空间自相关指标有:Moran's I、Geary's C 和Getis-Ord Gi* 等。
Moran's I 用于揭示空间分布的整体相似程度,Geary's C 用于描述空间集聚或离散的程度,Getis-Ord Gi* 则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空间集聚现象的热点区域。
三、空间自相关分析在城市发展研究中的应用1. 城市发展趋势的探索通过对城市的各个区域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揭示出城市内部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例如,可以通过计算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指标,分析出城市经济发展的集聚区和边缘区,为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 城市区域间的差异分析通过对城市内部各个区域的发展状况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城市区域间的差异程度和空间联系情况。
区域治理PRACTICE基于InVEST模型的西安市水源涵养功能空间格局研究*赵娟1,冯娜1,张平1,2*1.西安工程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2.陕西省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摘要:水源涵养是生态系统提供的重要调节服务之一,其变化直接影响区域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状况,是区域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示器。
本文以西安市为研究区,通过InVEST模型对水源涵养功能进行分析,估算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和分析水源涵养量时空变化规律对区域的水资源管理。
结果表明:(1)西安市2005-2010年产水量值分别为365.47mm和452.22mm,产水量整体由西南向东北呈递减趋势,产水能力整体较强;2005-2010年平均水源涵养量分别为203.12mm和272.75mm,水源涵养量的分布存在空间差异,研究区西南部地区水源涵养量较高,东北部大部地区水源涵养量偏低。
(2)西安市2005-2010年的水源涵养量呈递增趋势,主要由于2000-2005年、2005-2010年西安市林地面积增加了200hm2,草地面积增加了128012.13hm2。
(3)西安市水源涵养量一般区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北部和东北部,重要区和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西安市5年内北部地区水资源环境明显好转。
本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水源涵养服务定量评估和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InVEST模型;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时空分布规律中图分类号:X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7-0198-0002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主要表现形式包括生态系统拦蓄洪水、调节径流、影响降雨量、净化水质等,对不同时期水源涵养的时空变化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在水源涵养定量评估方面开展了较多工作。
窦苗[1]、张福平[2]等对不同空间格局和不同区域的不同自然条件对水源涵养量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出了科学合理的结论。
夏林[3]等以乌江流域研究区定量评估研究区产水量和水源涵养量,探讨了水源涵养能力及差异。
西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路径探讨与实践
赵月帅;李任革;高琳婷;张秀红;宁博;李志恒
【期刊名称】《自然资源情报》
【年(卷),期】2024()1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成为治理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安全的重要举措。
与传统生态修复相比,新时期生态修复更加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
本文通过梳理生态修复演变历程,分析目前生态修复实践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以西安市为例,从识别生态问题一张图、构建生态修复格局、划定生态修复分区、谋划生态修复重点工程、统筹生态修复规划实施的机制建设等方面,总结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的技术方法,为相关城市的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总页数】7页(P46-52)
【作者】赵月帅;李任革;高琳婷;张秀红;宁博;李志恒
【作者单位】陕西华地勘察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西安航投科创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X171.4
【相关文献】
1.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生态修复规划路径探讨——以徐州市为例
2.地质工作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的问题和策略——来自《上海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启示
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理论认知与实践指导——《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规划概论》评介4.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探讨生态修复规划分区实践——以临汾市襄汾县为例5.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技术路径探讨——以荆州市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收稿日期:2004201212;修订日期:20042052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101008)和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J K08621) 作者简介:杨新军(19722),男,陕西扶风人,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规划。
大西安旅游圈:国内旅游客源空间分析与构建杨新军1,马晓龙1,2(11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西安 710069;21北京大学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摘要:在西安旅游客源市场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对西安国内旅游市场以省域为单位进行划分。
截取1995、1998、2001三年的旅游统计资料为断面,利用中心地标准距离公式,对不同时期西安国内旅游吸引半径和空间吸引力指标进行量化计算,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旅游客源市场距离衰减的基本规律和西安国内旅游吸引力的发展与变化趋势。
在此基础上,根据对10个主要景点2000份抽样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国内游客在西安及其周边地区旅游景点的空间选择模式和行为特征,提出了大西安旅游圈的概念和范围,根据西安地区的区位、资源和设施实际,提出大西安旅游圈构建思路和发展建议。
关 键 词:大西安旅游圈; 空间分析; 国内旅游客源中图分类号:F592199 文章编号:100020585(2004)05206952101 引言 国外学者对旅游客源市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最初研究主要着眼于分析旅游者本身的属性,随着发达国家政府部门对旅游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关注,许多地方政府及少数中央政府开始从事旅游流等旅游者行为方面的研究。
1967~1969年英国地理学家罗杰斯(H 1B 1Rodgers )主持了第一次试验性全国游憩调查(British Pilot National Recreation Survey ),获得了有意义的旅游流规律资料。
1978年,波兰学者A 1Szwichtenberg 首次采用问卷方式对游客进行调查。
一、引言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服务设施中重要的一部分,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是城市公平与效率的体现,已成为衡量现代城市生活空间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设施的区位选择和布局模式、空间布局的公平性与可达性评价、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研究三个方面。
国内研究认为不同城市的文化设施具有不同的空间布局特征,历史惯性、经济拉动、交通便捷程度、居民个体属性以及政策等是影响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年龄、收入、家庭结构和受教育程度会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及满意度产生影响,因此其规划建设应兼顾各类人群的利用需要;也有学者构建模型用于评价布局的均等化。
尽管学者们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缺少对西部地区的研究。
西安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重要城市之一,同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设施的建设对西安古城历史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居民对于精神层次的需求日益增加,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配置已不能全面满足人们的需要,西市市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迫切需要关注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
因此,选取西安市为研究区域,分析其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影响因素,以期能够为西安市未来文化设施的布局规划提供借鉴。
二、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一)研究区域。
西安市位于关中盆地,经纬度位置处在107.40°E~109.49°E ,33.42°N~34.45°N 之间。
全市下辖11区2县,中心城区为雁塔、碑林、莲湖、未央、临潼、灞桥以及新城区,统称为“城七区”,市区规划面积865km 2,是中西部科技实力最强,工业门类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近年来西安市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且城市中文化设施种类丰富,包括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影剧院等多种类型。
(二)数据来源。
随着电子地图技术的日益成熟,许多学者开始基于POI 数据开展城市研究,许泽宁、高晓路对不同年份的百度地图POI 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证明POI 数据可以在空间上反映城市结构和城市设施分布特征。
CENTRAL ISSUE区域治理未来城市文化空间——以西安城墙为例*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 谭书蔚,王紫薇人的行为活动正在塑造城墙的现时历史,却也应该清楚认识到,保护是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2005年10月21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五届大会在西安通过的关于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保护的《西安宣言》,对古城墙的保护以及周边的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大都是为物理空间上对西安城墙切实科学的保护措施,而对其文化意义的保护鲜有提及。
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除注重保护文化遗产本体之外,还应将保护和改善环境同市民生活结合起来,为保护注入文化内涵。
西安城墙不仅应作为历史遗存而加以保护,还应将其视为市民生活场域,让市民享受到保护带来的实惠[1]。
将市民及市民生活划入保护和发展范围,必将定义其未来城市文化空间新概念。
一、技术与文化相结合的未来城市文化空间——西安城墙空间的类型有物理空间、数字空间、宇宙空间甚至是网络空间等等[1]。
通俗来讲它是相对稳定的“场域”,一节车厢、一幢房屋、一片广场都能满足“空间”所需的要素。
当然,空间并不是无意义地随机而存在,相反,它能通过场域中物质间的共同作用而存在相应功能与意义。
以空间为逻辑起点的城市空间并不是单一的固定模式,导致各地城市空间不同城市形态的“催化剂”是“历史”(此处“历史”并非对应狭义上的历史学科,而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通过《说文》中对“城”的释义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城市”,不难得出城市空间与人休戚相关这一结论,二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塑造和整合了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城市空间自形成期始,它的形态和功能呈现出不断演变的状态,以时间为轴,或发展或变异[2]。
“文化”不能独立存在,现实中没有哪一种物质或现象称之为文化本身,也即文化的体现需要借助媒介作为载体。
因此,西安明城墙可以被描述为“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的载体”,是相对稳定的“场域”,具有空间的功能。
近代西安城乡居住空间结构及其形态特征初探
任云英;朱士光
【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5(035)002
【摘要】目的通过解析城市居住空间组织结构与社会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近代西安城市居住空间形态演变的轨迹和发展规律.方法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因果分析及数据统计等方法.结果分析了自清中后期始逐渐形成的以保甲制度为基础的社区管理、相应空间结构及其组织秩序.结论在城以"坊"、在乡以"村"为基层居住空间单元,其空间结构经历了农业经济社会背景下,封闭的地域居住空间单元向开放街巷形式的转变和规模结构的相应变化.
【总页数】4页(P216-219)
【作者】任云英;朱士光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西
安,71006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55;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1
【相关文献】
1.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近代化表征及其成因 [J], 任云英
2.西安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初探 [J], 张凡;薛惠锋
3.塑造"城市-乡村磁铁"探索城乡共生
——天津主城区居住空间结构思考 [J], 冯天甲
4.近代上海早期文人群体居住形态特征初探 [J], 刘涟;左琰
5.上海近代文人群体居住形态特征研究(1915—1937年) [J], 刘涟;左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732014年9月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随着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休闲旅游活动日益成为大众娱乐的主要方式。
然而由于可支配时间的限制,大众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趋向于离家距离较近、休闲元素突出的区域。
因此,城市游憩空间在大众休闲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可以在八小时之外仍然使市民享受休闲的体验。
一、城市游憩空间及相关概念的界定游憩是人们在休闲时间从事各种活动及由此引起一切现象的总和,游憩作为城市四大功能之一,是城市发展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而城市游憩空间从游憩场所、功能等层面进行定义,具有丰富的内涵。
吴必虎(2003)认为城市游憩空间是处于城市或城市近郊的游憩者可以进入的,具有休息、交往、锻炼、娱乐、购物、观光、旅游等游憩功能的开放空间。
可见,在区域上城市游憩带包含了城市近郊,而在游憩功能上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观光、旅游,还包括非旅游要素的其他休闲行为。
西安城南游憩带正是地处西安南郊,集城市休闲娱乐、户外活动、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城市游憩空间,具有较强的休闲旅游发展潜力。
二、西安城南游憩带休闲旅游的发展现状(一)游憩吸引物呈现多元化分布西安城南游憩带以曲江、大雁塔景区为依托,延伸至环山路秦岭北麓沿线,囊括了都市日常休闲娱乐、户外活动、一日游等多元化的休闲体验项目。
覆盖区域内涵盖了主题公园、大型广场、博物馆、运动场馆、寺院、度假山庄、自然风景区等,其中不乏5A 级、4A 级风景区,如大雁塔——曲江景区、翠华山风景区、关中民俗博物院等已经成为广大市民日常休闲、周末游憩的理想目的地。
而3A 级景区如常宁宫休闲山庄、祥峪森林公园,也为主打假日休闲的旅游者提供了设施完备、风景优美的游憩之地。
(二)游憩活动的文化体验性突出西安南郊是较早开发的郊区区域,主要定位在城市教科文功能层面,得益于文化旅游资源的禀赋,使得区内的休闲游憩活动更加偏重文化体验性,是较高层次的游憩经验。
从令人神往的盛唐文化到“下里巴人”的市井文化,从植根深厚的关中文化到一触即发的时尚文化,在城南游憩带都能开启一段文化之旅。
城市空间分析报告1. 前言本报告旨在对城市空间进行分析,并从不同维度提供有关城市空间的详细信息和洞察。
通过城市空间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城市的发展趋势、空间分布和规划需要,为城市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数据收集与处理为了进行城市空间分析,首先需要收集和处理相应的数据。
数据可以包括人口普查数据、地理数据、卫星图像、社会经济数据等。
2.1 人口普查数据人口普查数据是城市空间分析的重要数据来源之一。
通过人口普查数据,我们可以获得城市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以及人口分布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评估城市的人口增长趋势、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基础设施规划都非常重要。
2.2 地理数据地理数据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行政边界、道路网络、河流湖泊以及土地利用等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获取和处理。
地理数据对于城市空间分析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城市的发展瓶颈、优化道路网络、保护自然环境等。
2.3 卫星图像卫星图像可以提供城市的空间分布以及土地利用情况。
通过分析卫星图像,我们可以获得城市的景观特征、城市扩张情况以及绿地空间分布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城市环境保护、景观规划和生态保护非常重要。
2.4 社会经济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包括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能力、就业情况以及产业结构等信息。
通过分析社会经济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城市的经济特征、产业发展状况以及人口流动情况,为城市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3. 城市空间分析方法在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城市空间分析是非常关键的。
城市空间分析涉及到多个维度和领域,以下是常用的城市空间分析方法:3.1 空间统计分析空间统计分析是通过统计方法研究城市空间分布的特征和规律。
常用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密度分析、聚类分析、空间相关分析等。
通过空间统计分析,可以揭示城市的空间集聚情况、热点区域以及空间相关性。
3.2 地理权重矩阵分析地理权重矩阵分析是一种基于空间邻近关系构建权重矩阵的方法。
空间分析实验报告空间分析实验报告概述: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空间分析技术,对特定区域的地理数据进行分析,以探索其内在的空间关系和模式。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对一组城市人口分布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以期发现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模式和相关因素。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我们选择了某国家的2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相关的城市人口分布数据,构建了一个城市人口分布数据集。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从政府公开的统计数据中获取了每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并将其转化为数字化的空间数据。
数据分析与结果:在进行空间分析之前,我们首先对数据进行了预处理。
通过GIS软件,我们将每个城市的人口数量数据与其对应的地理位置进行关联,并将其转化为矢量数据。
接着,我们利用空间插值技术对数据进行了插值处理,以填补数据中的空洞和缺失值。
在数据预处理完成后,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空间分析操作。
首先,我们使用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对城市人口分布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
通过聚类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明显的人口集聚区域,这些区域往往是经济发展较为繁荣的城市核心区。
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些人口分散的区域,这些区域往往是相对较为偏远或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的地区。
接着,我们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以探索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相关性。
通过计算空间自相关指数,我们发现了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聚集程度。
结果显示,城市人口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即人口数量较多的城市往往周围也有较多的人口数量。
这一结果表明了人口分布的空间集聚特征,与城市的经济、交通等因素密切相关。
进一步地,我们进行了空间回归分析,以探究城市人口分布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通过建立空间回归模型,我们发现了一些影响城市人口分布的关键因素。
例如,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利程度、教育资源等因素都对城市人口分布产生了显著影响。
这些结果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结论与展望:通过空间分析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模式和相关因素。
西安城市道路布局规划分析及建议李凯茵;刘飞【摘要】横平竖直,南北对应,是古城西安道路的一大特色.西安的道路网规划采用的是典型的混合式道交通网,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并分别与明城墙东、西、南、北四门相接,方向性特别明显,游客很难迷路.但实际上西安市的道路交通规划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拥堵现象频繁发生,本文以西安的道路网规划为例,分析评价了西安交通规划及道路网规划的现状,对其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年(卷),期】2018(000)030【总页数】3页(P112-114)【关键词】道路布局规划;城市交通现状;土地利用;西安国际港务区道路规划【作者】李凯茵;刘飞【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中学,陕西西安 710018;陕西省西安中学,陕西西安7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12.1+21 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化的加快以及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普通人家里拥有机动车再也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随着私家小汽车数量迅猛增加,城市内部的交通问题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随着道路交通所承担的压力越来越大,也对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如何使城市道路发展与经济发展向协调,如何才能符合可持续发展并快速发展也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古城西安的道路规划十分有特色,其道路网规划采用的是典型的混合式道路交通网,西安古城外的道路主要是由放射状和环状两种组成的道路网,使城市中心区与郊区间的交通联系更加便捷,与周围地形地物适应较好。
但是这样的道路网方式会加大市中心地区的交通压力。
所以将西安市城里的道路网设置为方格网式,以市中心钟楼附近的道路为例,环楼体周围开辟公路转盘,以钟楼为中心,分别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辐射出四条大街,并分别与明城墙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相接,这样的设置方法,使街坊整齐,交叉简单、交通分散,方向性特别明显,游客很难迷路,同时也极大地缓解了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2000-2010年西安市人口分布与空间结构研究赵新正;李梦雪;冯瀚钊;李同昇;芮旸【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47)001【摘要】基于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西安市为例,运用GIS等空间分析方法来研究西安市人口时空演化特征及其空间结构,以期探索西安市人口的空间重组规律.研究发现:①西安市人口总量增长快,空间分布上圈层分化明显,市区内大部分地区为城市化发育程度成熟的区域,人口郊区化现象显著且程度高,郊区内部差异大;②人口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人口空间集聚总体趋势在不断增强,中心城区及相邻的部分近郊区街道共同构成了人口高密度集聚中心,远郊区则出现了集中连片的低密度人口洼地,且两类地区均呈现扩大趋势;③西安市人口分布呈现出“多中心”特征,小寨路街道为发育成熟的人口次中心.【总页数】5页(P127-131)【作者】赵新正;李梦雪;冯瀚钊;李同昇;芮旸【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1.3【相关文献】1.2000-2010年北京市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分析 [J], 钟少颖;陈锐;杨鑫2.2000-2010年西安市人口空间结构演化研究--基于城市人口密度模型的分析 [J], 米瑞华;石英3.2000-2010年甘肃人口分布演变特征分析 [J], 吉亚辉;张岩4.2000-2010年西安市人口演变的空间差异与多中心模拟 [J], 殷江滨;祝明明;范虹5.2000-2010年西安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建成区扩张研究 [J], 王萍;刘康;李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篇一一、引言西安,古称长安,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
自近代以来,特别是自1840年以来的近百年间,随着国家内外环境的剧烈变化,西安城市空间结构也经历了巨大的变迁。
本文旨在梳理和探讨这一时期内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特征和原因,以揭示其内在规律及影响因子。
二、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西安城市空间结构1. 旧城中心区域自清朝晚期至民国初期,西安的旧城中心区域一直以城墙为界,以宫殿、庙宇、商业街区为主。
城市发展相对稳定,但受到传统建筑和空间的限制。
2. 城市扩展与新区域崛起随着洋务运动、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商贸的兴起,城市逐渐开始从中心向郊区扩散。
同时,部分新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也开始在新开辟的区域中出现。
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推动力1. 经济因素贸易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尤其是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外国资本的进入,促进了城市空间的扩展和新的功能区的形成。
2. 政治因素政治局势的变动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辛亥革命后,政府对城市规划的重视和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都为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政策支持。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的变迁也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如新式学堂的建立、传统庙宇的改造等,都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革和空间再造。
四、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1. 旧城中心的重新定义与扩张在经历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西安的旧城中心从单一的结构开始转型,并逐步扩展为更为复杂的网络体系。
新的建筑和设施的出现使中心区变得更加多元化。
2. 新功能区的崛起与空间重构新的工业区、居住区以及商业区的崛起和重构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显著特征。
这些新功能区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城市的整体布局,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五、影响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分析1. 外部因素:如国际环境的变化、外来资本的流入等都对西安的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内部因素:如政府政策的调整、经济结构的转变等也是推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关键因素。
城市餐饮业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西安市为例梁璐【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7(037)006【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西安市餐饮业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空间差异,总结城市餐饮业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为西安市和其他地区餐饮业的发展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调查西安市各类餐饮业的基础上,从文化地理学角度,运用空间分析、比较分析和因素分析的方法总结餐饮业的空间特征.结果从餐馆的密度、级别和菜系的空间分布的分析,明确了餐饮业的发展呈现出地域不平衡,并根据餐饮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旅游发展及城市拓展的状况来分析西安餐饮业的发展趋势.结论西安市餐饮业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平衡,表现出"带核片"的空间格局,呈由中心区向四周递减的趋势,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呈串珠状分布.餐饮业的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因素、文化传统、旅游活动以及城市发展格局等诸多因素有关.其中,区域经济条件对餐饮业的档次分布有决定性作用;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餐饮业的种类与数量,但随着多种文化的交融与强势文化的浸入,这一影响因素会相对淡化;人口密度对中档餐饮的分布有决定性作用;旅游活动对本土餐饮的发展与分布表现出强势影响;而城市发展格局则直接影响了餐饮业的空间特征并制约着餐饮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总页数】6页(P925-930)【作者】梁璐【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陕西,西安,7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1.6【相关文献】1.餐饮业环境影响评价的探讨——以西安市某饭庄建设项目为例 [J], 校峰;荆晓生;罗晓梅2.城市能源消耗碳足迹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以西安市为例 [J],3.城市道路与空间格局演变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J], 孙杨; 谢曼平; 尚发美4.关中平原台塬区土壤养分空间格局研究——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 [J], 方睿红;常庆瑞5.城市餐饮业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厦门市为例 [J], 舒舍玉;王润;孙艳伟;刘健;肖黎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